经络的书籍那本好_浅析经络与美容的关系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往来的循环通路,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将脏腑、经络、肢节联成统一的整体。本文主要探讨经络对面部、祛斑、祛黑眼圈、抗过敏、抗衰老等损容性疾病的作用[1]。关于经络与美容的关系古人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记载: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阳脉衰上于面皆焦, 发始白……”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连接成统一的整体。依据经络理论诊治皮肤疾病,尤其是损容性皮肤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通过针灸理疗、按摩推拿、刺络放血等方法作用于经络从而达到防衰、防皱及治疗目的。皮肤是经络之气散布和输注的地方,也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经络学说将体表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根据皮部理论,通过调整经络穴位或刺激皮肤上的某些部位,不仅可以治疗六淫外邪入侵引起的局部病变,还可治疗由内在脏腑所引起的某些损容性疾病。皮肤病具有可见的皮损外观, 故治疗皮肤病当重视经络辨证的应用。
  
  1 经脉与美容
  1.1阳明主面
  1.1.1阳明经在面部的循行: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两者的循行皆与面部关系密切。《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如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经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上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颅额……”。 由此可知,阳明经循行包括了整个面部。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古人有“阳明主面”之说,故一般面部美容主要责之胃与大肠阳明二经。
  1.1.2阳明经的“同名经”及“表里经”: 胃经与大肠经为同名经,据“同气相求”之理, 两经在脏腑气血性质上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疏经通络、调整相关脏腑。《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脉,且循行头面主要部分,如经气衰退、气血不足则不能营于头面而致面焦发脱。由此可见,女子面衰色弛始于阳明脉衰,一旦阳明脉经气不足则会使经脉上输于面的气血不足,而出现“面焦发堕”。临床研究证实,胃与大肠二经确有治疗头面病和皮肤病的主要功效[2]。
  胃为六腑之首,六腑主降,以通为顺的特性与脾主升清的关系极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气血津液皆由其所主。脾胃功能正常是五脏六腑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一旦功能失调,经脉气血则不足,面部皮肤则苍白无泽,褶皱多现,毛发干枯,眉疏易堕等,其他脏腑及其经脉之气也不足。在经络理论中胃经的表里经为脾经,表里经之间具有阴阳互通、互补、升降、补泻的关系,也具有相对特异性,能够调节脏腑阴阳以达到机体平衡。所以在美容时协调表里经会增加疗效。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与吸收津液,大肠功能失常,其经脉之气运行失畅,易致便秘,面部容颜会发生变化。如皮肤干燥,痤疮、暗疮反复发作,色斑加深等,此外还会引起轻度中毒症,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糜、头晕乏力等症状,久之导致贫血、营养不良。便秘在日常生活中多见,尤其多见于女性。故有“女性美容的杀手―便秘”之说,“排毒养颜”便随之而出,通过针灸按摩等以通调大肠功能使经脉之气充足旺盛,有益于美容。
  1.2 经筋与美容: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皆隶属于十二经脉。经筋是经络学说中重要内容之一,在《灵枢》中与《经脉》并列,专篇论述。据《灵枢・经筋》所论有六条经筋与面部关系密切,包括有“手足太阳之筋、手足少阳之筋、手足阳明之筋”。六条阳经的经筋大多结或合于面部的鼻、颧、颌、角等部位,这为治疗经筋病提供了依据。生活中常见的损容性的经筋病如面瘫、面肌痉挛、上睑下垂以及中风后遗症的面部疾患等。
  《素问・血气形篇》曰:“……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说明人体经络、气血导致的疾病也可以用按摩来治疗。中医推拿按摩有推、揉、压、滚、擦、抹、搓、叩打等,推拿按摩主要针对和作用于人体的十二经筋,且简便易学,易于操作,消费低廉,效果良好。
  经络系统具有整体性,经筋系统也有整体性的特点。既可针对局部治疗也可通过经筋理论做辨证施治,特别针对局部不宜早期或直接进行治疗的。可依据经筋辨证体系的点-线-面-体规律的提示,治疗损容性疾病应全面考虑,既要注重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颈项部经筋损伤(病位选穴),也要注意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胸背部的经筋损伤(辨证选穴),以及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症-腰腹部经筋损伤及其引起的内脏疾病(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3]。
  1.3 调节经气与面部美容: 十二经脉中涉及到面部色素增加的有四条经脉, 足阳明胃经“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 数欠, 颜黑”; 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这些相关理论, 是指导临床辨证的依据。如《证治准绳杂病》载:“针灸面尘,皆取肝胆二经”,《嵩崖尊生书》卷六载:“面尘,面有尘气,胆经气郁,疏胆气兼清肺”。
  据研究[4],肾经循行的部位最易发生皮肤病变,依次有大肠经、肺经、心经、小肠经等。刺激肾经、脾经加强排泄水湿的作用,有助于消除黑眼圈、眼袋及水肿面容等。此外刺激大肠与小肠经可治疗便秘,防止腹泻和消除暗斑。刺激胃经可预防皮肤脓疱,可使灰暗的面部皮肤色泽红润,有益于黑皮肤增白。刺激三焦经可通调三焦,预防且治疗皮疹、痤疮和病态面容。刺激肺经可加强肺主皮毛的功能,润泽肌肤,防止面色黯黑、痤疮的发生。
  
  2络脉与美容
  2.1 络脉与面部: “经络”之“络”乃指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 逐级细化, 遍布全身的络脉, 即《灵枢・经脉》所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直接从经脉分出的络脉称为十五别络或大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分别于体表的称为浮络。所以络脉是把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弥散到全身, 成为布散气血津液, 提供营养交换, 络属脏腑百骸的网络结构[5]。络脉支横别处,遍布全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可见指出面部美观、色泽以及损容疾病与经脉,特别与络脉中气血有密切的关系。面部皮肤又较其他部位娇嫩薄脆,血络分布也较丰富。
  皮肤病常表现为外在浮络形态发生改变,《内经》中对络脉形态上的改变已进行论述,记载了血络、盛络、结络、横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如:�、痤疮、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等通常都与脏腑气血盛衰及经气的虚实有关,但直接的更与面部络脉的畅瘀关系密切。所以必须了解面部络脉的分布极其虚实畅瘀而进行治疗,以便达到最佳的美容。如吴以岭指出,斑疹常见于外感温热病中,为邪热深入营血分, “动血窜络”所致[6]。
  2.2 刺络放血与美容:刺络放血是美容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刺络放血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素问・调经论》提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具体的各类针法又于《灵枢・官针》中提出。《灵枢・官针》云:“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又有“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上述三类针法正是近现代三棱针针法的源头与原型。此外还有“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及浮刺、半刺等,可看作是近代皮肤针法的滥觞。
  刺络放血有局部放血和腧穴放血等,尤其针对痤疮、黄褐斑、单纯疱疹、斑秃、白�等,如临床上用三棱针在大椎、肺俞等腧穴点刺放血且加以辅助拔罐,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此属于腧穴放血。皮肤针局部叩打,直至皮肤潮红甚至少许出血,以治疗斑秃、白�等皮肤疾患,以及三棱针对单纯疱疹的局部放血,也有明显疗效。刺络放血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调畅气机,且疗效快。所以现在刺络放血已广泛应运于美容科的临床治疗中。
  总之,经络与面部美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络美容有其独特的运用方式, 充分体现了整体调理,防治结合的原则,并且稳定、持久而副作用小。
  
  [参考文献]
  [1]吴景东,刘 宁.中医美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2]张 彦,董宝强,王富龙.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04-206.
  [3]董宝强,吴景东,李东子,等. 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1):108-109.
  [4]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
  [5]吴以岭.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一)[J].疑难病杂志,2004,4(2):89-91.
  [6]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二)[J].疑难病杂志,2005,6(3):155-156.
  
  [收稿日期]2010-11-29 [修回日期]2011-01-07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经络 浅析 关系 美容
上一篇:手臂培养阴茎再造_易性病患者阴茎再造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腋臭负压抽吸术【微创负压抽吸法治疗腋臭】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