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

来源: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20-12-08 点击:

 主讲单元 第五册第(1)组 时间 2019.8.28

  主讲人 杨玲 参与人员 三全体语文老师 主

 讲

 要

 点

 单元教 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版块。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有讲述自己用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的《花的学校》;还有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不懂就要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

  单元总目标(《教师用书》解读)

 教学目标:

 1.认识 28 个生字;会写 26 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难点: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逐课解读教材要点提示: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花的学校》 这首诗写的是当东风吹过,雷响雨降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开始盛开,他们就像放假后的孩子们一样,在狂风大雨中游戏,他们扬起双臂朝着天空呼唤着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力,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不懂就要问》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大青树下的小学》 总课时 1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了解大青树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导案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学案

  一、插图 引入,揭示 课题 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吗? 1.学生交流汇报:(1)图中的校园有动物,我们学校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一样。2.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 二、初读 课文,随文 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绒、摔、跤、凤”的读音及“晨、鲜、静、所”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艳、洁”;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扮、坝”等。

 三、再读 课文,整体 感知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怎样的了解?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学生认真感知文章各部分内容。

 2.概括每部分内容(三部分)

 四、分段 读议,体会 情感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齐读第 2 自然段,了解作用 3.默读第 3 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4.反复诵读最后一自然段,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5.思维拓展: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1.抓住三个“从”“有”“向”,展开想象。2.了解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生研读“上课”和“下课”的内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动物、景物的和谐美。

 如:(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4.拓展:发挥想象,你还能往下写些什么内容呢?

 五、背诵 和活动

 1、你还喜欢哪些句子?2、引导学生说说对大青树下的这所小学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板 书设计

 作 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3、介绍自己的学校或同学。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花的学校》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的样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

 学 前 准备

 自己预习课文,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学生)

 第一课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一、联想感知,激趣导入 由自己的学校有花引入课题,再质疑。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2.齐读课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3.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1.标出小节。2.听课文录音,认真听生字发音。3.汇报生字学习情况。4.理解“狂欢”,用“急急忙忙”说话。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三、学写生字,书写评价

 1.出示本课要写的 13 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荒、舞、臂”的写法。

 1.仔细观察字形。

 2.“荒”字不能多一点;“舞”有四短竖;“臂”要写得上宽下窄。

 四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跳出来呢?花孩子是什么样的? 2.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3.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意思?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互相补充。

 3.自由品读语句。

 五 、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画的“花的学校”,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一段配画朗读。

 1.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作品中的内容。

 2.配画朗读课文。

 六 、介绍作品,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2.推荐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

 1.认真听老师介绍,并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课后阅读。

 板 书 设计

  作 业 布置

 1、书写生字词,抄写优美的句子。2、画一画自己学校的样子。3、课文照样子写句子:清风一来,他们就......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不懂路要问》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13 个生字。2.朗读课文,学习孙中山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 13 个生字,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前准备

 1.孙中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2.教学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导入课题 2、布置自学任务:生字词、课文主要内容、搜集的资料 1.读课题,质疑。2.自学生字、生词。3.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弄清故事的起因。

 2.自读第 2 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3.结合第 3~9 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教师各是什么态度? 4.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小时候向老师提问还会挨打呢?而今天的学校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 5.指导朗读。

 1.了解“私塾”的意思,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2.找出重点词语,了解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吓呆了厉声问道、收起戒尺。)

 4.感受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精神。

 三、深入探究,学习拓展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2.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勤奋学习的? 3.拓展。

 4.总结:今天,从孙中山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勤学好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

 1.读了课文,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①读背毫不糊里糊涂;②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

 2.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认真、不懂就问。

 3.说说你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板书设计

 作业

 1、抄写重点词句。2、说说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教学反思

  冉义小学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要点

  第五册第(2)组 时间 2019.8.28

  主讲人 杨玲 参与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主

 讲

 要

 点

 单元教 材简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单元总目标(《教师用书》解读)

 教学目标:

 1.认识 37 个生字;会写 39 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 2 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难点:1 .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逐课解读教材要点提示:

 《古诗三首》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雨》 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听听,秋的声音》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 总课时 2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词,写生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师生)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收集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背一背。(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检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一 、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自读古诗。

 1.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3.背一背,积累写秋天的古诗。

 二 、自 读古诗 ,识 记生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

 3.再读古诗。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2.理解字义:

 山行: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

 斜:xié,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

 红于:比……更红。

 石径:山里居民的通道。

 三 、理 解《 山行》,感 受意境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1.再读古诗,读通顺,按照 223 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2.理解诗意。

 四 、品 味想象 ,欣 赏意境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说说哪句话写得好。

 2.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

 3.读、背古诗。

 4.画一幅秋色图。

 板 书设计

 山行

 眺望远景

 寒山 白云

  生机盎然

 驻足欣赏 枫林 霜叶

 色彩鲜明 作业

 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理解“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感受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重点:理解诗意。

 难点:感受诗情。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导案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学案

 达标检测

 一 、学 习古 诗《 赠刘 景文》,品 味诗意 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 50 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

 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2.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

 3.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4.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5.读背古诗。

 二 、学 习古 诗《 夜书 所见》,领 悟诗情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5.读、背古诗。

 1.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儿童挑灯捉蟋蟀。

 2.结合第一、二句诗谈感受,理解诗意。

 3.齐读第三、四句诗,理解诗意。

 4.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5.读背古诗。

 三 、总 结全文

 1.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

 2.积累古诗。学生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三首,搜集两首思乡的古诗背诵。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 总课时 1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2.感受文中的优美句子。3.练习写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语。理解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练习写话。

 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导案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导入 1.用一句话概括水泥地的样子。引出课题。

 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子。2.齐读课题。

 二、初读 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凌、增、棕、靴”的读音和“印、图、迟”的笔顺。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加一加:案、规、图;熟字加偏旁:甫(铺)尼(泥)谜语:三天(晶)

 三、 熟读

 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 、精读 感悟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

 1.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

 2.合作学习:理解词语;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金色巴掌”比喻句。

 五 、赏析 美句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3)每一片......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歌唱着……

 六 、总结 仿写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板 书设计

  作 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优美词句。2、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仿写。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围绕每段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

 难点:绕每段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想想各个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师导航)

 导案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学案

  一、激趣导入 四个季节雨的特点及秋雨图片导入新课 1.小组交流,抓住每个季节雨的特点来介绍。

 2.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

 1.自读检查生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2..找到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内容。

 三、

 再读,积累

 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

 1.快速默读,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好词好句。

 3.仿照文中的句子,试着写一写。

 四、指导书写

 1.带领学生书写,注意笔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观察“颜、淡”的笔顺,跟老师一起书写。2.学生书写生字。

 五、抓重 点段,品析课文

 1.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2.引导学习第 2 自然段,思考:(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 3.引导学生自学 3、4 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1.学生同同桌交流。

 2.学生自读第 2 自然段。

 (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

 (2)学生表演“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

 3.学生仿照第 2 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 3、4 自然段,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4.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看法,并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 5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朗读,积累词句。

 自由朗读并积累,谈收获。

 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听听,秋的声音》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 9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的声音,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准备

 1.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次教学设计 二 次 备课 流程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导案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板书板书设计设计

  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喜爱的段落。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学程设计) 学案

 一 、游 戏导入 ,质 疑引入

 小游戏:听音说画。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学生倾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

 3.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全班交流、汇报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 、初 读课文 ,整 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老师想请 6 位同学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 6 位同学?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4.小游戏:找声音。

 (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

 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如,黄叶的道别声; 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三 、品 读想象 ,体 会交流

  1.引导学习第 1~3 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4.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画面。

 2.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

 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画面感。

 四、

 仿写

  1.指名学生朗读第 4~6 小节。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作业

 仿写诗歌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单元
上一篇:2021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心得例文
下一篇:线面平行练习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