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来源: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只要正确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道德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5-0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现代西方人眼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一种对立关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观念。西方学者系统论证过儒教文化是阻碍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也不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呢?实际上,只要认真对现代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就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不少不利于现代化的观点,也有很多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对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西,我们当然要摒弃,对于有利于现代化的观念应坚决地保留,丰富其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的一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的一面。我国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内容丰富,既有封建糟粕,又包含精华。我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的现代化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外来的工业化运动,其标准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观念上的矛盾和心理上的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冲突的因素很多。如:过分强调人伦纲常,重道轻器等。尤其是文化观念上的封闭性,“学而优则仕”,攀比思想,重农抑商,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人的个性发展;小农意识严重,缺乏整体观念,重视实用,轻视理论作用,等级意识强烈,将社会各个行业分成三六九等。而西方行业等级意识不强烈,工作的“高低贵贱”之分并不明显,有利于人们创造和生产财富;重视悟性,缺乏逻辑思维,好面子,不利于个性发展和技术进步。儒家学说中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宋明理学的极端看重伦理道德,如“把道德生活的追求看成是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唯一途径”,这些都促使人们去实践所谓的最高境界——修身养性,使人们轻视科技知识,排斥和打击技术发明,将技术创造称为“奇技淫巧”。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浓厚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要求有很大的矛盾,必须对其加以扬弃,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的一面。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虽然有对立的一面,但也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化的观念,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延续性存在,是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致的内容有很多。传统文化主张“有容乃大”,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上看,它本身就是不断融合其他各种外来文化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传统文化中和现代化相统一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儒家学说中重“公利”的社会道德原则,注重“诚”、“信”、“勤俭”的社会美德,“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是现代化进程中多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儒家伦理道德已经显示了巨大影响力。儒家伦理可以影响员工勤俭、克己、敬业。通过儒家伦理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正直诚实、遵守秩序的良好品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伦理道德对增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益处了。

  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

  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就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要“古为今用”。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汲取精华,创造性地转化,完成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1.现代化进程的法制化是完全正确的,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现代化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儒家道德提倡秩序,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它是对人的信仰和行为的一种外在的制约力量,因而有助于现代社会的管理。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制假贩假、贪污腐化、浪费无度、家庭破裂等现象,其根源在于道德的危机,没有道德保障的现代化不是我们向往的现代化。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道德水准,既要依法治国,也要重视以德治国。我们的现代化应该有着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我们应当认真剖析,批判地继承。这些优秀成分已成为全民族共同接受的人生道德标尺,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观。儒家思想也大力提倡“勤俭”、“诚”、“信”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和“信”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的能源和资源的量也非常大,对环境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无论我们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需要注意“勤俭”这一重要观念,否则,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三、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上高度繁荣,政治上高度民主,文化上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1.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劳动者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效的管理,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学习型企业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培养高素质员工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科技的创新,科学管理的实施,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优秀的现代企业家都十分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关心企业文化的建设,注重企业道德的塑造,维护企业的信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更直接、更显著。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激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日]富田彻男.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5]张小荣,雷根虎,易红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赵家和(1965-),辽宁沈阳人,哲学硕士,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中国传统 文化与 现代化
上一篇:与班组长谈谈班组管理
下一篇: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