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支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浙江支座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泓域咨询

 MACRO

 报告说明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 2015 年 2 月 25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4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5]12 号)、在 2016 年 2 月 26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5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6]7号)、在 2017 年 3 月 7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6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7]8 号)以及在 2018 年 5 月 4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7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8]23 号)的统计情况,截至 2014 年、2015 年、2016年和 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662 栋、3,181 栋、3,659 栋和 4,295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174 栋、270 栋、432 栋和 824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836 栋、3,451 栋、4,091 栋和 5,119 栋。其中,云南省由于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早,技术普及程度高,形成了研究、设计、产品制造相关成套技术,同时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使减隔震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云南省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81.55%、74.90%、67.85%和71.59%,云南省减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36.74%、29.57%、

 35.55%和 56.71%,均为全国高比例。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34638.6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26636.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90%;建设期利息 465.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34%;流动资金 7536.1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76%。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753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60659.02 万元,净利润 8883.01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8.52%,财务净现值 1167.14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86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

 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面对充满重大战略机遇和诸多严峻挑战的转型时代,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着力以转型促发展,努力谱写走在前列的新篇章。

 报告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第六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

 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

 第八章

 技术方案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方案

 第十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

 第十一章

 节能方案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配置

 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

 第十五章

 经济效益

 第十六章

 招投标方案

 第十七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

 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

 第十九章

 附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浙江支座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地点: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

 5、项目联系人:袁 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 93.31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四)产品规划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支座 10000 套/年。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铅锭、胶黏剂,其中,钢材和橡胶成本合计占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平均在 70%以上。相比国外,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还未通过足够的案例被广泛认可,其良好的综合效益也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还未形成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和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隔震技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对使用隔震技术安全性的需求和开发商对使用隔震技术经济性的需求。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 7 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 7 级以上地震的 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 1/2;我国有 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据统计,我国 30 个省份

 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个省份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12 个省份发生过 8 级地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长期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 6 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 7 度和 8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78.6%,加上 9 度区,占总面积的 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另外,同等强度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其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大地震中,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仅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房屋建筑物大量采用隔震技术,从而提高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面对充满重大战略机遇和诸多严峻挑战的转型时代,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着力以转型促发展,努力谱写走在前列的新篇章。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34638.62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26636.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90%;建设期利息 465.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34%;流动资金 7536.1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76%。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34638.62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5138.62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9500.00 万元。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75300.00 万元(含税)。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60659.02 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8883.01 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8.52%。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86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1388.05 万元(产值)。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24 个月的时间。

 七、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决定;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5、其他相关资料。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

 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

 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

 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八、研究范围

 按照项目建设公司的发展规划,依据有关规定,就本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供需状况与销售方案、建设方案、环境影响、项目组织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研究结论。

 九、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

 十、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62206.60

 约 93.31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75892.05

 容积率 1.22

 1.2

 基底面积

 ㎡

 37323.96

 建筑系数 60.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269.87

  1.4

 基底面积

 ㎡

 37323.96

  2

 总投资

 万元

 34638.62

  2.1

 建设投资

 万元

 26636.92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22823.45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3014.34

  2.1.3

 预备费

 万元

 799.13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465.51

  2.3

 流动资金

  7536.19

  3

 资金筹措

 万元

 34638.62

  3.1

 自筹资金

 万元

 25138.62

  3.2

 银行贷款

 万元

 95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753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60659.02

 ""

 6

 利润总额

 万元

 11844.01

 ""

 7

 净利润

 万元

 8883.01

 ""

 8

 所得税

 万元

 2961.00

 ""

 9

 增值税

 万元

 2678.85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796.97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8436.82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21071.22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1388.05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86

 含建设期 24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8.52%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167.14

 所得税后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国家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

 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118-2000》

 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产品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所用的建筑橡胶支座。对构筑物、桥梁、铁路、设备等隔震减震所需的隔震橡胶支座也可参照适用。

 2、《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房屋和桥梁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施工。

 3、《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 03SG610-1》

 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是关于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构造连接等

 4、《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

 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产权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

 5、《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年)》

 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6、《建筑消能阻尼器 JG/T209-2007》

 标准规定了建筑消能阻尼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20688.3-2006》

 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及所用橡胶材料和钢板的要求,包括隔震橡胶支座的分类、要求、设计准则、允许偏差、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适用于建筑结构所用的隔震橡胶支座。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 和 9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本)》

 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 1 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

 1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住宅抗震与防灾、新建筑材料开发与应用。

 14、《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 70%以上的企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包括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两部分,主营业务属于国家现有产业目录,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本)》中的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 1 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15、《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297-2013》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16、《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 3 层(含 3 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

 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及综合效益未得到广泛认可,隔震技术的市场推广仍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2007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率先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法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并对减隔震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住建部及山西、甘肃、海南、山东、新疆、合肥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政策,但由于从各省市发布支持政策到市场真正推广采用尚存在较长时间(按云南经验为 1-2 年),其他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或者设计院对减隔震技术的认知度仍然较低。

 建筑隔减震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

 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以及强制政策的实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市场前景广阔。

 二、区域产业环境分析

 未来五年,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导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通过打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在市场化改革、制度供给、倒逼转型机制和信息经济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先发优势,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层次

 低价格产业竞争模式尚未根本扭转,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加快转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三、项目承办单位发展概况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四、行业背景分析

 1、有利因素

 (1)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在隔震支座的作用下,建筑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仅相当于不隔震时的 20%-50%,保证建筑物内部设施在强震下的安全性,保持震

 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很多都通过了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近 1.6万人遇难。其中,超过 90%是因为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而淹死,只有不到5%是因为地震导致的房屋损害、塌压所致(数据来源:平成 23 年版防灾白书)。仙台、福岛等震区的数百栋隔震建筑(包括超过 100 米的高层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完好无损,室内设备和物品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移位。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在震后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内部设备正常使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公共类建筑物设防烈度每提高 1 度,将增加造价 20%左右,使用隔震技术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而隔震装置的购置和安装费用只占总成本的 5%左右。采用隔震技术的经济效益体现在:

 1)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的损害作用将会减少,抗震等级也可能降低,这样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构件的配筋等也将减少,即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均随之减少;

 2)建筑物使用面积增加。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物内部梁柱截面减小,房屋使用面积增加。另外,采用隔震技术,还能增加建筑物的层数或者高度,从而大大摊低了开发商的土地成本。从长期来看,采用隔震技术,在地震发生时,使得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设备和物品只受到轻微损坏或者不损坏(不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了震后建筑加固维修或重建的费用以及内部设备物品维修或更换的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也降低了因为地震对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物品的损害导致企业和工厂无法正常工作和生产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3)、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41%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基本烈度 7度及 7 度以上地区,同时,这些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密集地区,地震对这些地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加严重。建筑隔减震产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隔震技术的应用不足,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我

 国对于隔震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体现了隔震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4)、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利于隔震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为隔震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基础。近年来,云南、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陆续对部分地区(主要是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要求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其中,云南、山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山东对学校和三级医院为强制使用;新疆自 2016 年起,具备条件的房屋、市政工程等建筑物强制使用;四川、海南对学校和医院为优先使用;合肥市对于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使用,学校优先使用。另外,隔震行业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修订本)》纳入鼓励类第二十一类“建筑”第 1 款“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

 (5)、原材料资源供应充足

 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铅锭、胶黏剂,其中,三年内钢材和橡胶成本合计占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平均在 70%以上。

 2、不利因素

 (1)隔震技术的认知度较低

 相比国外,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还未通过足够的案例被广泛认可,其良好的综合效益也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还未形成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和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隔震技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对使用隔震技术安全性的需求和开发商对使用隔震技术经济性的需求。

 (2)隔震行业的市场竞争无序

 隔震技术是我国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尚不完备,且行业内的大部分隔震产品生产企业还不具规模性,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施工质量低,后期检测和安装维护不到位,且多采用价格竞争的模式进入市场。无序的竞争可能导致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不利于隔震行业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随着国标、行业标准等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规范化,行业预期将形成有序竞争。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1)法律法规及政策壁垒

 随着隔震产品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被逐步认识、隔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加强了监管力度。根据 2014 年 2 月 21 日国家住建部颁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减隔震装置及其构造措施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安装施工。安装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生产厂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并与竣工图同时报有关部门备案。”“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质量负责。生产厂家提供的减隔震产品,必须通过型式检验,出厂时应明确标注有效使用年限。生产厂家应认真做好施工配合,参加减隔震装置安装的验收,履行合同服务承诺,配合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

 书。”“减隔震装置在质保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生产厂家应及时予以免费维修或更换,并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早期进入行业的企业,在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已形成了较为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并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等也已形成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2)产品标准壁垒

 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壁垒,隔震产品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主要有《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有《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规范》(DBJ53/T-47-2012)、《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规范》(DBJ53/T-48-2012),行业标准主要有《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360-2015)。多项标准对隔震产品的质量、性能、检验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隔震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隔震产品标准预期也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进入壁垒也会逐步提高。

 (3)行业准入壁垒

 根据国家标准《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隔震橡胶支座的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型式检验是指为了认证目的进行的型式检验,是对一个或多个具有生产代表性的产品样品利用检验手段进行合格评价。出厂检验是指隔震橡胶支座产品在使用前应由检测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实验,检验合格并附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其中,型式检验要求制造厂提供工程应用的隔震橡胶支座新产品(新种类、新规格、新型号)进行认证鉴定时,或已有支座产品的规格、型号、结构、材料、工艺方法等有较大改变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因此,型式检验是隔震支座行业默认的行业准入制度,生产的隔震支座只有通过专业检测机构的型式检验才能进入隔震支座市场。目前,行业内公认的型式检验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隔震减震检测中心、广州大学。通过型式检验,既保证了隔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对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

 (4)技术壁垒

 目前,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从隔震产品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对隔震行业进行了技术规范,而这些高要求使得任何一个隔震产品的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

 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进行规模生产,并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的隔震产品。另一方面,隔震产品需要考虑到经济性、安全性、建筑功能性、施工便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隔震产品的前期设计和后期安装指导及维护等技术服务也尤为重要。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商前期能够与设计院进行合作,使得隔震产品的设计方案与建筑总体设计方案更加融合,后期还能够提供安装指导及维护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为行业新进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5)产品质量和品牌壁垒

 隔震产品关乎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隔震产品可靠的性能和质量特别重要,生产企业除需通过型式检验外,在隔震产品出厂前,除了要经过内部检测合格外,还需要经过第三方独立检测等;对于客户,往往也会偏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丰富成功项目经验的制造商,使得行业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品牌壁垒。近几年隔震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仅能生产质量可靠的产品,而且还拥有稳定的客户,使得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

 二、市场分析

 (一)隔震行业发展概况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其中,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

 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0 年代,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 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南斯拉夫的贝斯特洛奇小学是早采用天然橡胶隔震的建筑,隔震垫被设计成方形,且中间无钢板;1984 年,新西兰建成4 层威廉—惠灵顿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世界上首座以铅芯叠层橡胶垫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美国利用新西兰技术第一个用建筑隔震方法对盐湖城市政大厦进行抗震加固。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全世界至少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 20 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的技术发展快、技术成熟,也是应用广泛,

 特别是在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和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性能良好。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和医院,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住宅建筑。

 近几年来,许多国家针对隔震行业陆续推出强制性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进一步刺激了行业的需求,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隔震行业发展概况及其未来前景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 7 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 7 级以上地震的 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 1/2;我国有 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据统计,我国 30 个省份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个省份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12 个省份发生过 8 级地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长期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 6 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 7 度和 8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78.6%,加上 9 度

 区,占总面积的 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另外,同等强度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其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大地震中,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仅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房屋建筑物大量采用隔震技术,从而提高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隔震技术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隔震支座技术。由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

 1993 年由周福霖院士设计建造的汕头陵海路八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成为我国早的隔震建筑。1994 年 5 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01 年,建筑隔震技术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标志着隔震技术在我国的重要发展。

 目前,建筑隔震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应用,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海南、福建、内蒙、青海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 4,000 多栋。

 鉴于建筑减震技术与隔震技术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以下分析减隔震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情况。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 2015 年 2 月 25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4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5]12 号)、在 2016 年 2 月 26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5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6]7号)、在 2017 年 3 月 7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6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7]8 号)以及在 2018 年 5 月 4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7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8]23 号)的统计情况,截至 2014 年、2015 年、2016年和 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662 栋、3,181 栋、3,659 栋和 4,295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174 栋、270 栋、432 栋和 824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836 栋、3,451 栋、4,091 栋和 5,119 栋。其中,云南省由于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早,技术普及程度高,形成了研究、

 设计、产品制造相关成套技术,同时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使减隔震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云南省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81.55%、74.90%、67.85%和71.59%,云南省减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36.74%、29.57%、35.55%和 56.71%,均为全国高比例。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目前,全国房屋减、隔震行业以隔震建筑为主,截至 2014 年末、2015 年末、2016 年末和 2017 年末,全国累计建成房屋隔震建筑占比分别为 93.86%、92.18%、89.44%和 83.90%。近三年,全国房屋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容量有增长趋势,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分别增加了 21.69%、18.55%和 25.13%。其中,2015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55.17%,隔震建筑增加了 19.50%;2016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60.00%,隔震建筑增加了 15.03%;2017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90.74%,隔震建筑增加了 17.38%。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于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未来隔震技术推

 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三)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1)建筑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比较

 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允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某些特定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由于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不断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还会引起房屋倒塌,不能保证房屋在超大地震下的安全,即使房屋没有倒塌,房屋也很难在震后修复,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与传统的抗震技术相比,建筑隔震技术的抗震效果更好。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工程试验经验和近 10

 多年的地震灾害损失案例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破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基本可以保证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

 建筑减震技术,又称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预埋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抗震目的。

 (3)建筑隔震技术与建筑减震技术的替代关系

 ①抗震原理

 隔震技术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减震技术是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②抗震效果

 从抗震效果角度,隔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 50%-80%,减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 20%-30%。

 ③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符合如下要求:

 A、结构高宽比宜小于 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 4 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B、建筑场地宜 I、II、III 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C、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 10%;

 D、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消能减震技术可用于钢、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

 ④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

 隔震技术主要用于抗地震,减震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抗地震、抗风震。因此,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在抗震原理、抗震效果、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以及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方面都有区别,两种抗震技术并不具有完全替代关系,而是各有利弊。

 (四)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目前,国内建筑隔震行业发展不成熟。近年来,随着建筑隔震技术在近几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性能,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一些企业(如传统橡胶制品企业,桥梁支座生产企业等)开始进入建筑隔震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业的发展。但这些企业因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始终局限于单纯隔震产品的生产,缺乏为客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62206.60 ㎡(折合约 93.31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75892.05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支座 10000 套,预计年营业收入 75300.00 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址方案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界于东经 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总面积 10.55 万平方千米。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

 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优越。截至 2018 年底,浙江省下辖 11 个省辖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20 个县级市,32 个县,1 个自治县,37 个市辖区。2019 年,浙江生产总值(GDP)为 62352 亿元(合 9039 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97 亿元,增长 2.0%;第二产业增加值 26567 亿元,增长 5.9%;第三产业增加值 33688 亿元,增长7.8%。人均 GDP 为 107624 元,合 15601 美元。2019 年 10 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未来五年,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导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通过打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在市场化改革、制度供给、倒逼转型机制和信息经济等方面形成了新

 的先发优势,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层次低价格产业竞争模式尚未根本扭转,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安全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加快转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两个高水平”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 6 万亿元、增长 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 8.3%、9.4%。建议 2020 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 6%-6.5%,在高质量基础上能快则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左右;有效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

 三、创新驱动 发展

 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契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和区域合作,大力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一)努力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深入实施更加主动的“走出去”战略。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和我省实施方案,打造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引领区。发展浙江人经济,建设“海外浙江”。扩大国际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布局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优势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开展...

推荐访问:支座 浙江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一篇:化学制药项目投资分析报告例文范文
下一篇:「参考范文」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