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痤疮的病原学调查分析】 大学生心理论文1000字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摘要]目的:分析大学生痤疮与螨虫、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病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石河子大学中度、重度或重度集簇性颜面部痤疮患者样本55份,进行常规螨虫检查;根据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序列,对采集样本细菌培养物进行PCR检测;用SPASS软件分析三种病原感染患者在性别、地域上的相关性。结果:螨虫阳性率为23.63%(13/55),痤疮丙酸杆菌的阳性率为90.91%(50/55),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72.73%(40/55)。螨虫感染率高低与大学生来源地(疆内外)有统计学差异,但与性别无相关性;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高低与大学生来源地、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螨虫可能是中度、重度或重度集簇性痤疮患者的重要病原。
  [关键词]痤疮;螨虫;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R758.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72-03
  
  Investigation on pathogenic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acne
  HOU Jian, LIU Chen-lan,HUANG Rong, WANG Jing, CHEN Ya-miao, LI Yong-xiang, WANG Yuan-zhi, LI Xiao-ju
  (Medical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2,Xinjia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acne and infection of demodicid mite, prpropionibacterium acne and staphylococcus areus. Methods 55 samples of middle severe acne,severe acne or severe cluster-acne were obtained from face of Shihezi University students. demodicid mite were detect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 According to 16S rRNA sequence of P. acne and S. areus, two pair primers were devised. The optimal PCR condition were screened out and employed in 55 samples. Weather the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3 pathogen infection and some factors, including sex, weather of born-land by analysis of SPSS software.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D. mite, P. acne and S. areus were 23.63%, 90.91% and 72.73%,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D. mite infection and born-land. Conclusion D. mite, P. acne and S. areus likely are important pathogens to the patients with middle severe acne, severe acne or severe cluster-acne.
  Key words: acne; demodicid mite; propionibacterium acne; staphylococcus areus
  
  痤疮是由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疾病[1]。根据引发的原因和发病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级[2]:I级(轻度):黑头粉刺散发或多发,炎症性皮疹散发;II级(中度):I级+浅在性脓疱,炎症性皮疹数目增加,局限于面部;III级(重度):II级+深在性炎症性皮疹,发生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IV级(重度集簇性):III级+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于上半身。目前国外学者多认为痤疮不仅是皮肤病,更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3],它使患者产生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在病原学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痤疮的严重程度与螨虫、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5]有关。本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不同地域来源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集面部皮肤分泌物,应用镜检、细菌培养、PCR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痤疮的严重程度与哪些病原的入侵有关。该研究为痤疮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病例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07~2009级本科生,共55例,其中男25例,女30例;按地域划分,新疆30例,外省25例。病程均大于1年,均为II级、III级或IV级皮损。同时采集正常人群大学生鼻翼部分泌物40例(男20例,女20例)作阴性对照
  1.2 实验材料:供细菌培养用的肉汤培养基按照参考文献[6]配制。PCR所用试剂购自TakaRa公司,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菌株由本研究室保存,所用引物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3方法
  1.3.1 螨虫检查参考文献[7]进行。
  1.3.2 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无菌操作采集严重型或中等严重型痤疮分泌物55份,立即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72h,8 000rpm离心菌液,收集菌体,50μl超纯水悬浮菌体,置于4℃备PCR扩增检测使用。
  1.3.3 引物设计:登陆GenBank,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序列(NO:NC_002758)和痤疮丙酸杆菌(NO:NC_006085)的16S rRNA序列,用Pimer 3.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序列见表1。
  1.3.4 PCR条件的筛选及样本检测:以实验室保存的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菌株为模板,经温度梯度PCR反复摸索,最终确立两种病原同一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PCR反应体系(20μl)如下:10PCR buffer2.0μl,dNTP(2.5mmol)0.8μl,上游引物(20μM)0.2μl,(20μM)下游引物0.2μl,菌液模板2.0μl,ddH2O,14.5μl。
  1.3.5统计学分析:用SPASS软件分析三种病原感染患者在性别、地域上的相关性。
  
  2结果
  2.1 螨虫检查结果:55份痤疮阳性样本经标准螨虫检查法检查后,阳性率为23.63%(13/55),40份痤疮阴性样本的阳性率为12.50%(5/40)。
  2.2 细菌培养:经72h培养后,接种样本的试管菌液大多数变得混浊。
  2.3 PCR样本的检测:用摸索的最佳PCR反应参数对55份样本进行PCR检测,痤疮丙酸杆菌的PCR阳性率为90.91%(50/55)(见图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阳性率为72.73%(40/55)(见图2),阴性对照组痤疮丙酸杆菌PCR阳性率为5.00%(2/40)、金黄色葡萄球菌PCR阳性率为12.50%(5/40)。
  2.4 PCR产物的测序: 测序结果经DNAMAN生物软件比对分析表明,测序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序列(NO:NC_002758)和痤疮丙酸杆菌(NO:NC_006085)中16S rRNA对应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99%,说明PCR扩增结果真实可靠。
  2.5 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病原与大学生性别、地域来源统计学数据分析表明,螨虫感染率高低与大学生来源地(疆内外)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但与性别无相关性;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高低与大学生来源地、性别无统计学差异。SPASS分析表2数据表明,χ2=6.799, P<0.05,故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痤疮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目前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与以下原因有关[8]: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皮脂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螨虫、马拉色菌等内源性细菌的异常繁殖引起炎症反应,但本实验对病原学的分析表明,严重型或中等严重型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率为90.9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为72.73%,螨虫感染率为23.63%,说明中度、重度或重度集簇性痤疮病原感染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本研究中发现:①痤疮患者螨虫感染率高低与疆内外大学生有统计学差异,可能的原因为新疆深居内陆,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影响了螨虫人-人间的传播机会;②痤疮阴性对照组痤疮的检出率为12.50%,与陈双双等[9]报道的13.29%基本一致。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是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指存在于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肠道等)寄居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10]。在本研究中,采集的阴性样本先要进行外科无菌处理,再从鼻翼分泌物中获得,从而降低或去除正常菌群对PCR阳性结果的污染。本实验针对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设计多对引物,通过对PCR反应条件的不断摸索,最终用同一PCR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对这两种病原达到扩增的目的。由于两种细菌扩增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854bp和1528bp,从而能够很好地区别。由于PCR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重复性好、易于推广等特点,该方法对于临床检验及推广应用具有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3.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6.
  [3]马 勇,黄丽群,汪 敏,等.痤疮患者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8,5(7):22-23.
  [4]齐显龙,卢涛,高天文.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疾病[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515-517.
  [5]闵 莉,李灿东,蔡东华.不同年龄青少年痤疮发病流行病学调查[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1):27-29.
  [6]袁 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卫生出版社,1999:101.
  [7]李雍龙.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
  [8]朱莲花,金哲虎.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476-477.
  [9]陈双双,王 凤,丁丽丽,等.在校大学生面部螨虫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2):74-76.
  [10]李 凡,刘晶星.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8.
  
  [收稿日期]2010-09-07 [修回日期]2010-12-10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病原学 痤疮 调查 大学生
上一篇:耳廓瘢痕【手术并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耳廓增生性瘢痕】
下一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的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