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考面试热点话题:“假神童”与科技竞赛

来源:造价师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辽宁省考面试热点话题:

 “假神童”与科技竞赛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李炳蔚

 背景材料:

 近日,“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有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第34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布通报称,撤销该项目所获奖项,专家组认定,该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

 神童不能埋没,造假不可纵容。“假神童”背后,无外乎两只推手:家长期望孩子拥有“黄金”履历,以便在有机会时“弯道超车”“高人一等”;评审专家则因为种种原因对学术造假、履历“镀金”的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比赛场”沦为“镀金池”,损害竞赛公平,挑战诚信底线。

 科学研究本该严肃严谨,造假之风必须狠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作为评奖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作为国家专业研究所的研究员,为何让儿子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几乎完全一致的参赛项目?这一系列问号不是轻描淡写的道歉和敷衍了事的回应所能回答的。不能让“过度参与”成为造假“隐形衣”,更不能让“收回奖项”为不正之风“擦屁股”。要让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在学术界没有市场;让弄虚作假、违纪违规的付出应有的代价。

 科技竞赛本为鼓励创新,不能只看结果。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能力和特点,在一些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评审老师面对适合青少年的课题却觉得“太 low”,这种取向本身就背离了科学规律。青少年科技竞赛还应该反思评奖标准和办法,重视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引导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而不是只看“成果”。此外,还应健全“回避制度”,加强规范署名,不给动歪心思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诚实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即便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真诚的付出与努力,也远远胜过一张虚假的镀金成绩单。毕竟,没有人能够靠蒙骗走到最后,再精致的利己主义也会栽跟头!

 来源于:半月谈网http://www.banyuetan.org/pl/detail/20200718/1000200033136001595063716342428334_1.html 模拟 题目:

 近日,“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有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第34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布通报称,撤销该项目所获奖项,专家组认定,该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对于屡屡曝光的“假神童”,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公 参考答案

 1.表明自身观点。

 伴随着这一事件的曝光,一些疑似作假的“神童”也被曝光。无疑,“假神童”的出现不仅仅是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更是一种挑战诚信底线的行为,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2.分析原因。

 (1)部分家长虚荣心作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成为“神童”能给孩子履历“镀金”甚至名利双收,一些家长不免就打起了歪主意。

 (2)个别竞赛组织功利化。当前部分青少年科技竞赛正逐步背离作为青少年科学启蒙和鼓励创新的初衷,对参赛项目中的造假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使原本公平的竞赛沦为了少数人“刷履历”、“造神童”的工具。

 3.分析影响。

 (1)破坏社会公平。“假神童”看似仅仅破坏的是竞赛的公平,但借此收获的诸如升学加分等利益却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平。

 (2)挑战诚信底线。科学本应严肃严谨,竞赛作假,“假神童”频现会使得科学在社会上陷入“狼来了”的境地。

 (3)助长浮躁风气。“假神童”频现,引起更多家长的焦虑,继而让教育培养继续深陷“拔苗助长”和急功近利的怪圈。

 4.提出建议。

 (1)规范办赛,反思评奖标准和办法。青少年科学比赛应鼓励创新和启迪思维,但也应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和能力,更应当重视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而非功利化的“评奖”。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参赛制度的完善,不给不正之风以可乘之机。

 (2)调整心态,子女教育不应功利。孩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摆脱“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回归理性。“伤仲永”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让孩子在未来有所成就,不必靠刻意的“镀金”,而应顺应自然规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未来。

推荐访问:辽宁省 热点话题 神童
上一篇:医院内部审计问题与改进研究-内部审计论文-会计论文
下一篇:对于公开征求对《长安镇推动科技创新资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