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觅源话甪直(李建荣)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寻根觅源话甪直

  作者:李建荣

 甪直,古称甫里,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的美誉。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曾说:“府东巨镇,首推六直,原名甫里。”甪直毗邻昆山南港,风物清嘉,人文荟萃,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诗意水乡。尽管,甪直的“甪”(lù)字有点生僻,许多人不认识,然而,一旦你走近她,感知她的内涵与风情,便会魂牵梦萦,没齿难忘。

 一、方圆一里称甫里

 了解甪直的历史,先得从“甫里”说起。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甫里境内修建行宫,留下阖闾塘、宫殿村(现名公田村)等遗迹。吴王夫差在吴淞江畔(现为淞南村)修筑“梧桐园”,俗称“吴宫”。当地至今尚有“梧桐秋,吴宫愁”之谚。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古迹”云:“吴宫乡,在今长洲东南五十里,相传吴王别宫,然举无旧迹矣。”在两位吴王修筑的行宫之间,有个村落,方圆刚好一里,故名“甫里”。

 宋《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有云:“陆龟蒙宅,在淞江上甫里。”清乾隆年间彭方周《吴郡甫里志》之“甫里志叙”云:“甫里,居郡之东,当淞之冲,为陆鲁望先生钓游之地,而名遂与之俱传。”旧时,甫里村内有甫里庙,亦名甫里先生祠。范成大《吴郡志》云:“乡人祠陆龟蒙于此,至今不废。”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晚年隐居甫里,自号甫里先生。其诗文和高风亮节,素为文人倾慕。甫里因了甫里先生,名声远播。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府志》卷第十九载:“甫里塘自界浦以西,纵广约里许,故曰甫里。”意思是说,界浦以西至甫里塘,大约一里左右,所以此地叫甫里。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甫里”的地名早在甫里集镇形成之前已存在。界浦是甫里与昆山六直的界河,可追溯于宋代,而甫里名称在唐之前就有了,显然不是“甫里塘自界浦以西纵广约里许故曰甫里”,就像有人说“甫里因甫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这是本末倒置了。

 甫里村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形成集市始于南北朝(镇上的保圣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自此,信众日增,甫里村不断扩大),形成集镇的规模约在宋元时期(中美桥建于北宋,为镇北端之中心桥,可见当时的甫里集镇已具一定的规模),明代才正式成立建制镇,甫里为长洲五镇之一。

 明清时期,甫里出了许多进士和举人,传播了文化,带来了人气。明中叶居住在东市下塘的许自昌,筑梅花墅,为吴中胜景,一时名人高士云集,文风兴盛。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寓居保圣寺,作《保圣寺安隐堂记》,记录了保圣寺的兴废历程和重建经过。

 康熙年间陈惟中《吴郡甫里志》“自序一”云:“吴郡文献甲海内,长昆两邑复甲于吴。甫里则介两邑之间,滨吴淞江,固弹丸下里也。自唐甫里先生隐于此,以风雅名节著。后之生此寓此者,闻风兴起,名贤辈出,声名文物之盛,几与名州大邑等。”陈治策作《甫里志序》云:“去邑治东四十余里有镇曰甫里,为唐先贤陆鲁望故所居地,映山带湖,林木苍翠,生其间者多高才,博学矫矫,绝俗之士。”可见,当时甫里已人文鼎盛,声名远扬了。

 “甫”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方才,刚刚。

 2、在田里长得壮健的新苗。

 3、通“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地名中“里”的含义,主要是指:

  1、从田从土,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2、街坊,乡民聚居之所。

 3、路程,三百六十步(此步为丈,非脚步之步)。现五百米为一里。

 综上,甫里之所以叫甫里,既是村落大小刚好一里,也因为这里是个典型的鱼米之乡,草长莺飞,物丰民殷,是宜居的风水宝地。

 二、众说纷纭话甪直

 从“甫里”到“甪直”,名称并非一下子转换的,而是相互交叉和混用的。关于“甪直”这个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甪端说

 从甪直牌楼处进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叫“甪端”的雄伟石雕。

 甪端,古书《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独角,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语,保佑地方风调雨顺,护卫和辅佐明君,为吉祥之物,故在皇帝办公的地方常有甪端陈设。古香薰炉上常见。古代还作为镇墓之兽,驱邪避祟,扶正消灾。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在《凉州府志备考》中记录南朝时凉州地区(武威)出现过这种动物:“武威进兽,一角,羊头,龙翼,马足,父老亦莫之识。”由于世间少有,甪端又被人们称为“神兽”。

 如今你到甪直旅游,导游小姐会告诉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甪端遭宫廷追杀,疲于奔命逃难于此,善良的甪直人收留了它,它见甪直是处风水宝地,又民风淳朴,就留了下来,成为甪直的保护神。其实,那是杜撰的传说。甪直的名称明代才有,把秦朝发生的甪端故事按在明朝才现身的甪直身上,明显穿越了。甪端与甪直的关系,实际只有几十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甪直刚开始旅游开发,镇里一位领导偶然从一本书上得知古代有异兽甪端,因为“甪端”和“甪直”都姓“甪”,他突发其想,决定把甪端引进甪直。自此,甪端成为镇守甪直门户的守护神,成为甪直的图腾。

 2、象形说

 甪直地处苏州水网地区,河道纵横,桥梁密布。在甪直古镇区,就有东市河、西市河、中市河、南市河、西汇河、眠牛泾浜、陈家浜(又名衙门浜)、马公河、吉家浜、界浦江、北港、思安浜(原名丝行浜,丝绸布匹行聚集地)、金安浜(原名金行浜,金银首饰加工聚集地)、甫里塘等众多河道。

 甪直民间有个说法,甪直之所以叫甪直,是因为市镇内几条主要河道形似“甪”字。金安浜是“甪”字上面一小撇,东市河和西市河形成“甪”字上面一横,马公河是“甪”字左边一撇,界浦江是“甪”字右边一竖,眠牛泾浜是里面一小横,西汇河也是里面一小横,中市河和南市河形成“甪”字中间一竖。

 根据康熙年间陈惟中《吴郡甫里志》绘的市河图,隐约可见变形的“甪”字。民国《吴县志》载:“甪,又酷似镇上三横三竖六条河流走向。”由此看来,“市河六道似甪字”,并非空穴来风,现基本被认可。

 3、谐音说

  甪直自古有“六泽之冲”之说,甫里(甪直前身)毗邻的地方,是昆山的六直(后称南港,现为昆山张浦镇南港街道)。清同治《苏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云:“六直浦自界浦以东,有大直、小直、直上泾,而一界浦其间,南北可通六处,故曰六直浦,属昆山县。”

 明代诗人夏元吉《过六直浦》云:“浦名六直因谁得?缘由龟蒙故宅基。绿醑一杯寒莫酹,倚风为诵旧吟诗。”夏元吉路过的六直浦,其实在当时的甫里境内,即“阖闾塘”,是贯穿甫里全境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一些文人墨客不了解六直的来历,误以为六直的名称来源于陆龟蒙,况且,外人分不清甫里与六直的管辖范围,往往混称为“六直”。在吴方言中,“六”“陆”同音,难怪有人会联想到陆龟蒙。

 自明代起,“甪”字就出现在甫里和六直了。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吴方言中,“六泽”“六直”“甪直”,读音是相同的,而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日常交流中,只管念出来的音调是“甪直”,至于怎么写,那是文人的事了。

 4、误会说

 清康熙年间陈惟中在《吴郡甫里志》“正讹”一段中云:“镇分两邑,属长洲者曰甫里,属昆山者曰六直。若汉初甪里先生遗迹在吴县洞庭山,与镇相隔,今混称为六直及以六直为甪直、甫里为甪里者俱非。”他的这段话,指出了一段隐情,有人误把“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当成是“六直”人。

 甫里夜泊酬许玄祐中舍

 [明]董其昌

 谁知玄度宅,又在五湖汀。隐凡时生白,讐书几杀青。

 鸭池春浸月,渔火夜浮星。自笑烟波艇,频年问此亭。

  ——甪里过许玄祐之作

 许自昌(1578—1623),字玄祐,号霖寰,又号去缘居士、梅花主人、樗斋道人,又署高阳生。长洲县甫里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藏书家。文华殿中书舍人。后以养双亲为由告归故里,在甫里“筑梅花墅以娱亲”。许自昌善于经商,时称“吴中首富”,且能诗善文,为人阔达,文人雅士云集府上,名闻江南。

 董其昌这首诗的标题是《甫里夜泊酬许玄祐中舍》,他夜里明明住在甫里镇,诗为与许自昌的应酬之作,为何落款为“甪里过许玄祐之作”?从诗句看,他此行目的地是“甪里”,是去拜访一位叫“玄度”的朋友,经过甫里,询问新作有没有杀青。后人研究说董其昌此行访的是《金瓶梅》作者,而许自昌是个书商,或许是许自昌刻印了《金瓶梅》亦未可知。世称《金瓶梅》为“水浒之别传”,许自昌有这一雅好,曾将《水浒传》改编为昆剧《水浒记》。在商言商,不排除他请人将潘金莲出轨等情节改写为《金瓶梅》之类畅销书的可能性。

 这个“玄度”是谁呢?东晋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今河北蠡县)人,许自昌经常自称“高阳生”,或许将许询尊为祖先,但纵览许自昌的作品,不具有写作《金瓶梅》的阅历和才气。董其昌诗中的“玄度”应另有其人,“又在五湖汀”,道明了所访之人的去处,也就在“五湖之汀”甫里的附近。许自昌刻印过《李杜集》《笑林广记》等大量畅销书籍,其中有位叫金宗化(字玄度)的,曾为许自昌编过《捧腹编》,或许是董其昌要找的人吧?

 现在大家都知道,甪里先生隐居于苏州西山镇的一个村庄,后来那个村庄就叫“甪里村”。但是,当时交通和传媒不发达,很多人不知道甪里先生隐居在哪儿,也不知道甪里村在哪儿,听说有“六直”和“甫里”挨在一块儿,就自作聪明地把此处当成了甪里先生的故里。久而久之,“讹六直为甪里先生之故里而名甪直”,也就有了市场。

 5、混合说

 甪直镇(旧称甫里),与昆山南港(旧称六直)接壤,一镇跨二县,辖地犬牙交错,分分合合,很难厘清。

 《昆山县志》(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卷四有载:“甪直镇,在县西南三十里,与长洲县甫里接境,庐舍相错,或名甫里市。”这是最早见诸于地方志中的“甪直”地名。甫里在明代成为建制集镇,人文鼎盛,农商繁荣,因与昆山甪直(六直)紧紧相依,不分彼此,外人常把两个镇误为一个镇,或称甫里,或称六直。在甪直民间,一向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谚,可见当时甪直(甫里)之繁荣。

 明隆庆、万历年间,昆山县六直镇划入甫里镇。清康熙年间,甫里镇改称甪直镇。《昆山县志》(康熙抄本)载:“甪直镇在县西南三十六里,镇本为长洲县,而东栅则昆之区地也。”清乾隆《苏州府志》(乾隆十三年五月刻本)卷第十九载:“甪直,去县东五十里,东西口有汛。东属昆山县,旧名甫里,唐陆龟蒙尝居此……俗讹甫里为六直,又讹六为甪,非也。”道光《苏州府志》(道光四年刊本)卷二十八、《昆山县志》(道光抄本)皆作“甪直镇”。清光绪许起《甫里志》“疆里”载:“甫里,一名六直,又名甪直。旧志以元界为甫里(元界指清代苏州元和县),昆界为六直,今不复分矣。”

 由此可见,“甫里”“六直”“甪直”的名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交织在一起的,是相互混淆的,也是相互融合的,构成了独特的“大甪直”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甪直(旧称甫里)和南港(旧称六直)的行政区划的确定,关于“甪直”地名的混沌和争议,方始尘埃落定。

 作者:李建荣

 通联: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文体中心文史办

 手机

推荐访问:寻根探源话佛教 寻根 觅源话甪直 李建荣
上一篇: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判断题资料
下一篇:20202020党风廉政建设谈话记录(供参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