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裂松弛切口两种处理方法的疗效对比】 腭裂手术松弛切口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

  [摘要]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法、裸露疗法两种方法对腭裂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180例腭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B组:松弛切口行裸露疗法,不填塞任何材料。术后观察创口出血、创口愈合、体温、全身及局部反应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与B组术后出血和创口愈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体温变化、全身及局部反应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ut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body temperature, and systemic and local reac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两组患儿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无上呼吸道感染。
  1.2方法:两组手术的腭裂修复术式均以两瓣法为主,并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常规切口切开,充分游离粘骨膜瓣,分离鼻腔粘膜,剪断腭腱膜,充分止血,确认双侧组织瓣在无张力下分层缝合鼻腔粘膜、肌层和口腔粘膜。术中将二瓣之瓣尖缝合固定于硬腭前份,以防止腭瓣因重力作用脱离硬腭。用肾上腺素纱条压迫至手术结束,A组在两侧松弛切口内严密填塞碘仿纱条,B组行裸露疗法,不填塞任何材料。术后流质饮食,饭后漱口,抗生素常规预防感染治疗4天,同时配合每日2次的口腔护理及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雾化吸入,连用4天。术后8~10天分别抽出A组松弛切口内的碘仿纱条,所有病例3周后复诊。
  1.3观察指标
  1.3.1体温变化:患者术后每日测腋温3次,取最高值,以高于或等于38℃为发热,如仍高于正常,持续观察体温恢复至正常为止。计算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观察比较术后第1、3、5天的发热情况。
  1.3.2伤口愈合情况:观察3周内所有患者有无穿孔复裂,有无出血(原发性出血、继发性出血)或感染。
  1.3.3全身及局部反应:观察患者术后第2天的恶心呕吐、食欲、食物残渣存留等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发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第3、5天发热率、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6例患者在抽出碘仿纱条时有少许渗血,10例需局部压迫止血。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食欲及食物残渣存留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碘仿又称三碘甲烷,具特臭、滑腻感,不溶于水,在光、热条件下逐渐游离出碘。干燥粉末对组织刺激小,可吸收渗出液,具有保持创面干燥、促进肉芽组织新生和伤口愈合的作用。但长期大面积创面上应用,碘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碘仿纱条是在油纱条上均匀涂抹碘仿而成,传统的腭裂手术方法常规在松弛伤口填塞碘仿纱条,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止血。据临床观察,腭裂术后出血高峰在切开、剥离粘骨膜瓣时,时间30~40min,到手术开始缝合时,多数出血已不严重[2]。腭裂术后出血可分两种,术后早期出血(原发性出血):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出血部位可来自断裂的腭降血管、鼻腭动脉、粘骨膜瓣的创缘以及鼻腔侧暴露的创面;术后较晚期的出血(继发性出血):常由于创口感染所引起。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3]腭裂创口出血以术后6~7天的继发性出血为多,且绝大部分是在鼻腔面出血,而松弛切口的原发性出血在临床上是极少发生的,相反松弛切口内填塞之碘仿纱条抽除后引起的继发性出血临床上屡见不鲜。只要手术中消灭松弛切口内的活动出血点,术后很少会引起出血不止,因为松弛切口的渗血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凝血功能达到止血目的[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原发性出血,36例患者在抽除碘仿纱条时有少许渗血,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两组手术均充分游离粘骨膜瓣,充分止血,确认双侧组织瓣在无张力下分层缝合鼻腔粘膜、肌层和口腔粘膜,加之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无穿孔复裂,经统计学分析,认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事实上,预防腭裂术后穿孔或穿孔复裂发生的关键在于腭裂修复术中剥离组织瓣时层次清楚、充分松弛减张、彻底止血和缝合技术,不应过份强调松弛切口的碘仿纱条填塞减张作用[5]。
  由于腭裂术前、术中长时间地禁食水和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前两天的一过性菌血症,患者术后1~2天的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B组患者绝大部分于术后第3天已基本恢复正常体温,术后第5天体温稳定,仅有3例患者发热,原因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A组术后第5天有20例患者发热,其中4例发热原因为上感,而且发热不退,直至术后10天左右抽除口内碘仿纱条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3、5天发热率、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推荐访问:腭裂 切口 两种 松弛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面部黄褐斑5例临床体会|面部黄褐斑的原因
下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抗光老化的研究进展]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