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生态文明市建设规划文本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报批稿)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江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I 前 前

 言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建设“和谐世界”有重大意义。

 吴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是位于环太湖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 30 年来,吴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 年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江苏省和全国统计城市前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吴江非常重视和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市等称号。等称号。目前,吴江正在从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江提出把“乐居吴江”作为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此来统筹社会发展,目的让吴江的发展视野更前瞻、追求更高、目标更明确,力争开创一条具有吴江特点、体现吴江特色、符合吴江实情的发展道路。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II 为进一步巩固吴江国家生态市建设成效,同时结合吴江新形势下建设“乐居吴江”的发展定位,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倡议,并着手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培育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促进吴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i 目

 录

 前 前

 言 ........................................................................................................................... I 章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 1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1 1.2

 吴江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3 章 第二章

 总论 .............................................................................................................. 6 2.1

 规划原则 ...................................................................................................... 6 2.2

 规划依据 ...................................................................................................... 7 2.3

 规划指导思想 .............................................................................................. 8 2.4

 规划范围和期限 ......................................................................................... 9 2.5

 规划重点 ...................................................................................................... 9 2.6

 规划技术路线 .............................................................................................. 9 章 第三章

 吴江经济- 社会- 自然生态系统分析 ....................................................... 11 3.1

 自然概况 .................................................................................................... 11 3.2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分析 ........................................................................ 12 3.3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分析 .................................................................. 15 3.4

 生态足迹分析 ............................................................................................ 18 3.5

 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 20 章 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 23 4.1

 规划目标 .................................................................................................... 23 4.2

 规划思路 .................................................................................................... 23 4.3

 指标体系 .................................................................................................... 23 章 第五章

 生态文明产业建设规划 .......................................................................... 26 5.1

 生态文明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 26 5.2

 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规划 ....................................................................... 26 5.3

 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 37 5.4

 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划 ............................................................................... 43 章 第六章

 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51 6.1

 水资源节约利用规划 ............................................................................... 51 6.2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 54 章 第七章

 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规划 .......................................................................... 58 7.1

 水环境建设规划 ....................................................................................... 58 7.2

 大气环境建设规划 ................................................................................... 61 7.3

 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与资源化规划 .......................................................... 63 7.4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64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ii 章 第八章

 生态文明意识建设规划 .......................................................................... 70 8.1

 大力弘扬吴文化,共建流域生态文明 .................................................. 70 8.2

 优先发展生态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质 ..................................... 73 8.3

 广泛进行生态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 74 章 第九章

 人居环境文明建设规划 .......................................................................... 76 9.1

 构建适度和谐的人口环境 ....................................................................... 76 9.2

 构建低碳乐居的城市环境 ....................................................................... 77 9.3

 构建舒适优美的江南村居 ....................................................................... 84 9.4

 构建洁净节约的生态社区 ....................................................................... 88 章 第十章

 生态制度文明建设规划 .......................................................................... 92 10.1

 构建高效清明政府行政体系 ................................................................ 92 10.2

 建设协调有序企业制度文明 ................................................................ 94 10.3

 建立平和高效公众参与机制 ................................................................ 95 章 第十一章

 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效益分析 ......................................................... 97 11.1

 重点建设项目 .......................................................................................... 97 11.2

 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 ........................................................................... 104 11.3

 效益分析 ................................................................................................ 104 章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 107 12.1

 组织保障 ................................................................................................ 107 12.2

 人才保障 ................................................................................................ 108 12.3

 公众基础保障 ........................................................................................ 108 12.4

 资金保障 ................................................................................................ 109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 第 一章 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1.1

 生态文明 的涵 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1、 、明 生态意识文明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意识作为人类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等。

 生态意识文明的培育和建立,立足于两点: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感知程度 这些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原因、环境污染后果、环境保护措施、周围人群环境保护的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民间环保组织、环保人物和具体环境事件等。当前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度是:重实际问题而轻人文教育,重直接问题轻间接问题,重整治轻预防,重政府组织引导轻民间自觉参与。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对特定领域某些现象或者某个特定事物的兴趣和关心度。当前公众在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眼前的环境问题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对长远的、广泛意义的环境保护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低。

 公民的环境意识更多是以经验和朴素的感情支持的,看到一条河变脏、变臭、鱼虾死光,看到城市空气污浊刺鼻,呼吸困难,而激发起感受者的感慨,但仅凭这些并不能保持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 2、 、明 生态制度文明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制度文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促进生态文明的制度,能够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际水平,能够体现促进经济-社会-人-自然和谐发展,制度规范含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准确而无歧义;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较为普遍的遵守,公众熟悉并能主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能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作斗争,具有较高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比较全面的贯彻执行。

 3、 、明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就是生态行为文明,它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的行为主体一般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类。其中,政府是整个社会人类生态文明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还是各政府间矛盾的协调者、处理者和发言人。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目标的驱使,普遍存在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等问题;社会公众则往往会因个体认识的短期性和局限性而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因此,政府应该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引导协调和监督管理,通过自己的行为把企业和公众行为有效地组织起来,以生态文明思想、目标为前提形成和谐的社会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氛围。

 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主要贡献者,是各种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3 者,同时又是绝大多数污染物的直接生产者,因此企业行为的转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

 公众包括个人与各种社会群体。他们是生态文明行为的基层实施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发挥最终的决定作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参与,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公众能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否有效地推动和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是发挥公众作用的关键环节。

 1.2

 吴江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吴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是位于环太湖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拥有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吴江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接轨上海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经济基础雄厚,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吴江正在从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江提出了“乐居吴江”这个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的战略定位,目的就是为了让发展的视野更前瞻,追求更高,目标更明确,通过不懈努力,开创一条具有吴江特点、体现吴江特色、符合吴江实情的发展道路,力争使吴江进入全省乃至全国科学发展的最前列。

 为进一步巩固吴江国家生态市建设成效,同时结合吴江新形势下建设“乐居吴江”的发展定位,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促进吴江城市转型发展,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建设生态文明 是 吴江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 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4 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吴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可操作层面的表现。

 2、 、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吴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生态文明理念将指导吴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吴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解决资源禀赋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吴江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循环再生的文明生产方式以及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吴江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发展生态产业链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可以改善克服其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

 3、 、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吴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建设生态文明,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可以促进吴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 、 建设生态文明是 吴江 构建和谐 社会 的推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建立尊重自然、认知自然的文化与氛围,致力于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吴江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地提供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5、 、题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吴江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这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5 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但目前吴江还存在着一些人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较快;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浪费资源的现象;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觉自律性还有待于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层面的逐步推进,吴江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将逐渐被改进。

 6 、建设生态文明是吴江保护太湖义不容辞的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治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8 年全国人代会上对江苏代表特别嘱咐,要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温家宝总理 2008 年夏天在无锡视察太湖污染防治工作时明确指出,太湖治理作为国家工程,一定要放在更加紧迫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争用比较短的时间使太湖水质有明显改善。为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等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太湖碧波美景,为上海 1800 万人民提供优质水源,吴江作为濒临太湖的城市之一,保护太湖义不容辞。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吴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保护太湖生态环境,改善太湖水质,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吴江保护太湖义不容辞的职责。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6 第 二章 章

 总 总论 论 2.1

 规划原则 1、 、则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 、 坚持公平发则 展原则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发展需求,又要高度重视后代人的发展利益。

 3、 、则 坚持传承发扬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又要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既要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又要弘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

 4、 、则 坚持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利益;需要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扎实、有序地向前发展。

 5、 、则 高起点低碳经济引领示范原则 在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贯彻高起点、高标准原则,以建设低碳经济的引领区为目标。

 6、 、则 规划与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个新生事物,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需要具有全新的理念,同时作为一个建设规划与设计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使规划落实到实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7 际建设中。

 2.2

 规划依据 1、 、件 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政府文件 《中国 21 世纪议程》(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修订;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 号);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 号);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环保总局,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2011);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126 号)。

 2、 、件 江苏省及苏州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政府文件 《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9.27 修订);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 《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2001); 《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 《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苏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2006); 《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4);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8 《苏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规划》(2009);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2010)。

 3、 、划 吴江市相关政策、规划及计划 《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吴江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2001); 《吴江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2002); 《吴江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技术资料汇编》(2004); 《吴江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工作报告》(2004); 《吴江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技术报告》(2004); 《吴江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 《吴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2004); 《吴江市建设国家生态市技术资料汇编》(2008); 《吴江市建设国家生态市工作情况汇报》(2008); 《吴江市建设国家生态市技术报告》(2008); 《吴江市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 《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 《吴江市统计年鉴》(1998~2010); 《吴江市环境统计年报》(1998~2010); 《吴江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吴江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其他相关资料。

 2.3

 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乐居吴江”这一主题,探索吴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9 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努力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倡导文明消费方式。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为吴江市域,辖松陵、盛泽、同里、震泽、平望、桃源、横扇、七都 8 个镇和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等 2 区。区域总面积 117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 267.07 平方公里。

 规划以 2010 年为基准年,分 2011-2015 年(近期)和 2016-2020 年(远期)两个规划时期。重点规划时限为 2011-2015 年。

 2.5

 规划重点 认真分析吴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现状,立足实际,进一步深化吴江生态市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吴江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乐居吴江”为最终目标,构建吴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构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2.6

 规划技术 路线 通过广泛收集吴江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各方面的背景资料及现状数据,充分掌握吴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基础,深刻理解未来发展需求。依据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总要求,从生态产业文明、资源利用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意识文明、人居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六方面,全面深入的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提出规划的保障体系和工程措施。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0

  图 图 2.6-1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筹备 资料收集 实地调研 自然资源 气象气候 自然保护 农业资源 产业布局 城市性质 工业概况 农业生产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优劣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相关行业部门规划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生态行为文明规划 生态制度文明规划 资源利用文明规划 生态环境文明规划 生态产业文明规划 人居环境文明规划 生态意识文明规划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案 规划论证实施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1 章 第三章

 吴江经济- 社会- 自然生态系统 分析 3.1

 自然况 概况 地理区位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纬 30°45′36″~31°13′41″,东经120°21′4″~120°53′59″,东邻上海,北依苏州、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是位于环太湖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吴江交通便利,苏嘉杭高速、277 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候 气候

 吴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雨,夏季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冰冻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 1045.7 毫米,年平均气温 15.7℃。

 貌 地形地貌

 吴江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 2.0 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 3.2-4.0 米,最高处 5.5 米,极低处 1.0 米以下。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还有少量的灰土和堆叠土地。

 源 土地资源

 全市农用地 68609.41 公顷,建设用地 19850.97 公顷。全市未利用土地 33505.21 公顷。

 源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纵横贯通的河、港、浦、塘交织成网,总长 3461.89 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有河道 2.94 公里。地表水中年径流量丰水年为 4.91 亿立方米,正常年为 3.47 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 1.88 亿立方米。进入吴江市的客水主要是,流经太浦河以北地区的太湖来水和流经太浦河以南地区的浙江来水。

 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中,鱼纲类有中华细鲫、棒花鱼鳃(横占)、赤眼鳟(野草鱼)等近百余种,爬行纲类有龟、鳖、蛇等 20 余种,鸟纲类有野鸡、野鸭、鹰、雀等 30 余种,哺乳纲类有野兔、刺猬、鼠等 10 余种。另有野生无脊椎动物近百种。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百余科近 500个品种。

 源 旅游资源

 以濒临太湖、河网纵横和以吴文化为主的人文风情为基础,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2 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形成了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江南水乡和文化古镇为中心,区域分布比较广泛的赋存状况。包括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现代村落类、风俗人物类和旅游商品类六大主要类型。

 3.2

 经济- 社会- 环境 系统分析 3.2.1

 经济系统现状分析与评价 1、 、况 经济增长情况 吴江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 2000 年以来,GDP 年均递增 18.7%。2010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3.39 亿元,生产总值中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较小,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 2.7:60.3:37。

 势 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势 劣势:经济增长仍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较小。

 2 、农林牧副渔业 2010 全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46.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其中农业产值 19.60 亿元,占 42.3%。全年粮食产量 158923 吨,比去年增加 11.1%。全年肉类总产量 1.63 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 7.63 万吨。2010 年末拥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179 只。

 势 优势:农业生产正在从追求产量型向追求品质型发展。

 劣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给能力下降。

 3、 、业 工业 吴江市 2010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310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596.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7%。

 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010 年四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4%。

 势 优势:工业基础雄厚,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初步的产业集群。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3 势 劣势: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增强,能源消耗量相对较大。

 4、 、业 第三产业 2010 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371.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5%。交通运输、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业等发展较快。吴江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2010 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 104.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9%,全市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势 优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迅速,2004 年以来平均的年增长率为 22.1%。

 势 劣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偏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3.2.2

 社会发展系统现状分析与评价 1、 、 行政区划与人口量 数量 吴江市现辖 8 个镇和 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 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为松陵镇、平望镇、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同里镇、吴江经济开发区和汾湖经济开发区。

 吴江市近年来人口小幅增加,从1998年的77.33万增加到2010年的79.96万,增加了 3.4%。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4‰。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在不断增加,外来人口近几年迅速增加。城市化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加重了吴江资源环境的压力。

 2、 、障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2010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4603 元,比上年增长 1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0957 元,比上年增长 12.2%。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为 34.0%。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 42.10 万人,享受养老保险人数 6.3 万人。医疗保险累计参保 48.30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 31.80 万人,农(土)保参保人数 27.4 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使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4 3、 、育 科技和教育 2010 年全市批准立项的各类科技项目 567 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0 家,累计 63 家。新认定的省高新技术产品 131 项,累计达 549 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181.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45.5%。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 19469 件。

 2010 年末全市共有学校 73 所,其中小学 34 所,普通中学 36 所,中等职业教育 2 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9.4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

 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4、 、设 生态文化建设 吴江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于 1997 年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2003 年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2004 年 12 月,吴江市通过了全国生态示范区考核后,开始了创建生态市的工作,于 200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的考核。全市各镇全部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乡镇,有6 个镇被评为省级卫生镇,3 个镇被评为国家级卫生镇,建成了 74 个省级生态村和 216 个省级卫生村。古镇同里入选全国首批 10 家“中国魅力名镇”,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名镇之一。

 吴江市十分重视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建设。全市共有社区 60 个,52个创建成绿色社区。全市共有学校 97 所,95 所创建成绿色学校。

 通过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一系列创建工作,公众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3.2.3

 吴江环境系统现状分析与评价 1、 、境 水环境 吴江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有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5 所改善,全市主要河流基本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但农村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约有 30%的农村河流没有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要求,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饮用水源地各项指标的年均值均能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较好。

 2、 、境 大气环境 吴江市区的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14 年来均能满足城市二类功能区要求。2010 年吴江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 359 天,良好天数百分率为98.36%。2010 年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分别为0.027mg/m 3 、0.036mg/m 3 、0.073mg/m 3 ,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十一五”期间,根据大气综合污染指数,吴江市市区的主要污染物依次为可吸入颗粒物(30.50%)、二氧化氮(27.69%)、降尘(25.44%)及二氧化硫(16.37%)。

 3、 、境 声环境 声环境整体质量较好。2010 年吴江市各功能区噪声均达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为 68.0dB(A),区域环境噪声为 53.6dB(A),均低于国家关于声环境的限值标准。功能区噪声环境达标。2010 年吴江市四类功能区的声环境均能满足标准要求。2007 年以来道路交通噪声呈现增加趋势。

 3.3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分析 3.3.1

 资源消耗与经济协调性 1、 、长 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 根据 1998-2009 年资料分析,吴江市用水总量在 2000 年后整体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过程,2009 年的用水总量为 41840 万 m 3 。2003 年以前农业用水量最大,2004 年以后,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用水量最大,占到了 50%以上。1998-2009 年生活用水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用水的比例从 7.1%增大到28.2%,农业用水量明显下降,从 74.5%下降到 28.2%。

 吴江用水总量与人均 GDP 拟合曲线基本上呈倒倒 U 的趋势,2005 年(人均 GDP 54672 元/年)的用水量最大,为 54723 万 m 3 。随后用水总量与人均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6 GDP 的增加成下降趋势。以目前趋势发展,总用水量随人均 GDP 的增加将继续降低。

 2、 、长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 吴江市 2004-2009 年能源消耗量逐年增长,2009 年为 659.85 万吨标煤,比 2004 年增加了 64.7%。从各个产业消耗量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各个产业的能源消耗量都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根据吴江市能源消耗结构比例来看,电力消耗占主导地位,2004-2009年平均占能源总消耗量的 56.81%,其次为原煤消耗,平均占 17.03%。

 吴江市单位 GDP 能耗逐年下降,2009 年为 0.818 吨标煤/万元,比 2004年降低了 30.7%,表明吴江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

 3.3.2

 环境与经济协调性 1、 、系 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1998-2010 年工业废气排放量随人均 GDP 的增加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010 年(人均 GDP 125674 元)废气排放量为 309.2 亿标立方米,比 2009 年增加了 29.4%。以目前趋势发展,吴江市工业废气排放量随人均 GDP 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将仍会持续缓慢增加。

 1998-2010 年工业 SO2 的排放量与人均 GDP 拟合曲线呈明显的倒 U 型曲线,最高出现在 2005 年,达 28451.89 吨。2005 年之后国家对 SO 2 实行总量控制,工业 SO2 排放量下降。2010 年 SO 2 的排放量为 19647.4 吨。按目前趋势发展,随着人均 GDP 增长,工业 SO 2 的排放量仍将可能保持减少的趋势。

 2003-2010 年工业烟尘排放量随人均 GDP 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2010 年的排放量为 7983.6 吨,比 2009 年减少 5.16%,。按照目前趋势发展,烟尘排放量可能还会出现缓慢增加的趋势。

 1998-2010 年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人均 GDP 的拟合曲线整体上呈倒 U 型,排放量最高点出现在 2004 年,排放量为 6277.8 吨,人均 GDP43742 元,2004年以来,粉尘的排放量下降,2010 年粉尘的排放量为 3357.6 吨,比 2009 年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7 增加 0.06%。按照目前趋势发展,粉尘排放量将缓慢降低。

 2、 、系 水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1998-2010 年吴江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的关系总体上符合倒 U型曲线,工业废水排放量在人均 GDP 51672 元/人(2005 年)最大,为 13232.04万吨,随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0 年排放量为 10648.6 万吨,比2008 年减少了 3.7%。按目前发展趋势,吴江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可能保持缓慢下降的趋势。

 1998-2010 年工业 COD 排放量与人均 GDP 的关系整体上呈现倒 U 型曲线,工业 COD 排放量最高点出现在人均 GDP 43742 元/人(2004 年)处,随后工业 COD 的排放量逐年降低,2010 年的排放量为 8767.45 吨,比 2009 年减少了 22.74%。随着污染减排措施的进一步实施,预计工业 COD 排放随人均 GDP 的增加将继续降低。

 工业氨氮排放量在 2001-2005 年间排放量较小,在 2006 年(人均GDP63731 元)后排放量迅猛增加,达到 164.85 吨/年,2007 年达到 229.95吨/年,2008 年为 296.06 吨,2009 年为 298.84 吨,2010 年为 277.6 吨,比2009 年减少 7.11%。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工业氨氮的排放量可能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3、 、系 工业固废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1998-2010 年吴江市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 GDP 呈现半倒 U 型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人均 GDP63731 元(2006 年),产生量为 100.80 万吨,在1998-2006 年间工业固废产生量逐年增加,2007 年工业固废的产生量为 94.43万吨,比 2006 年略有减少,2008 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为 100.56 万吨,比 2007年增加了 6.5%。2009 年工业固废的产生量为 95.33 万吨,比 2008 年减少了5.2%,2010 年为 89.72 万吨,比 2009 年减少 5.88%。按目前发展趋势,工业固废产生量将保持缓慢下降的趋势。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8 3.3

 生态足迹分析 3.3.1

 生态足迹消费 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由两部分组成: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农产品和木材)和能源消费,因而生态足迹计算相应地也由这两部分消费组成,通过计算汇总即可得吴江市 2010 年人均生态足迹的结果,生态足迹是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之和。

 表 表 3.3-1

 吴江市 2010 年 年表 生态足迹汇总表 土地类型 人均土地面积 均衡因子 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公顷/人)

 耕地 0.0668

 2.8 0.1871 草地 0.4445

 0.5 0.2223 林地 0.0106

 1.1 0.0117 水域 0.7185

 0.2 0.1437 建筑用地 0.1664

 2.8 0.4659 化石燃料用地 0.9200

 1.1 1.0120 合计 2.0426 3.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根据吴江市 2010 年统计资料查得土地、草地、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的面积,计算出各类生产性土地面积的人均拥有量,再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汇总后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后扣除 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得到实际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表 表 3.3-2 吴江市 2010 年生态承载力表 汇总表 土地类型 人均土地面积(公顷/人)

 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 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公顷/人)

 耕地 0.0348 2.8 2.06 0.2005 草地 0.0000 0.5 0.19 0.0000 林地 0.0005 1.1 1.35 0.0008 水域 0.0204 0.2 17.1 0.0696 建设用地 0.0184 2.8 2.14 0.1103 合计 / / / 0.3813 生物多样性保护(12%)

 / / / 0.0458 总计 / / / 0.3355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9 3.3.3

 生态足迹平衡分析 吴江市 2010 年生态足迹平衡即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计算结果如表 3.3-3所示,其中生态承载力合计结果为人均生态承载力扣除 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所得。吴江市 2010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2.04 公顷/人(以常住人口计),其中化石燃料用地消耗所占比重最大,为 1.01 公顷/人,占总生态足迹的49.4%,说明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吴江市生态承载力为 0.336 公顷/人,与生态足迹比较后呈现生态赤字 1.71 公顷/人。近年来吴江市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导致了较高的生态赤字。

 表 表 3.3-3

 吴江市 市 2010 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表 土地类型 生态足迹 (公顷/人)

 生态承载力 (公顷/人)

 生态盈余 (公顷/人)

 耕地 0.1871

 0.1786

 -0.00850

 草地 0.2223

 0.0000

 -0.22225

 林地 0.0117

 0.0007

 -0.01094

 水域 0.1437

 0.0746

 -0.06913

 建筑用地 0.4659

 0.0971

 -0.36882

 化石燃料用地 1.0120

 0.0000

 -1.01200

 合计 2.0426

 0.3355

 -1.70711

 从区域生态承载力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发展和推进,吴江市区域系统演进和生态功能的变化值得关注。

 3.3.4

 未来生态足迹预测 根据《吴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吴江市统计年鉴,本规划以 2010 年后按每年新增常住人口 2 万人计,经济发展继续保持10%,资源能源消耗的年平均速率取 5%。

 表 表 3.3-4 吴江市生态足迹需求预测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20 人口(万人)

 106.3 108.3 110.3 112.3 114.3 116.3 126.3 全市生态足迹需求(万公顷)

 217.13 227.98 239.38 251.35 263.92 277.12 353.68 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公顷/人)

 2.0426 2.105 2.170 2.238 2.309 2.383 2.800

 吴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 从表 3.3-4 可知,2020 年吴江市人均生态足迹为 2.80 公顷/人,如果生态足迹供给按 2010 年 0.336 公顷/人计算,2020 年的生态赤字为 2.464 公顷/人,可以看出吴江市的...

推荐访问:吴江市 建设规划 文本
上一篇:北京市劳动合同(完整版)
下一篇: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