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数据环境

来源:高二 发布时间:2020-08-28 点击:

 营造数据环境

 ——信息资源规划(IRP)系列讲座之四

  上一讲我们提到的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都是指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base)。概念数据库是对业务人员所需要的数据的概括,逻辑数据库是面向分析设计人员的数据结构。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使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等部门的数据流畅通,实现信息共享,就需要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梳理业务流程,治理混乱的数据环境,建立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高档次数据环境,而不是按照各种报表原样建立所谓的“数据库”。

 告诉你不仅仅是个名词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单位的工资系统是按录入工资单建立数据库的,职工张华的工资单编号是0104。该单位人事系统是按录入职工档案建数据库的,张华在人事系统中的编号是1122。人事系统要获得张华的工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1122转换成0104,才能正确地检索;反之,工资系统要获得人事系统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0104转换成1122。这样,2个应用系统至少需要2个接口。如果再加上职工培训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共4个应用系统要互相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4×3=12个接口。而企业经营管理中如果有20个大大小小“孤岛式”的应用系统需要相互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20×19=380个接口。这么多的接口很难做完,即使做完所有的接口,整个系统的运行也将是低效和脆弱的。所以,企图通过做接口实现系统集成,从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解决这类应用系统集成问题的正确方法是:不按照单证报表原样建立数据库,而是面向业务主题建立数据库,这就是主题数据库。上例中的员工信息是几个应用系统所共用的,应该对企业的所有员工统一编号,有关员工的信息统一组织存储,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各应用程序都存取共享的“员工主题数据库”,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不必要的接口。这就是说,通过建立主题数据库,简单、科学地实现了应用系统的集成。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的信息化初级阶段,遇到过包括“信息孤岛”问题在内的“数据处理危机”问题。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提出的主题数据库概念和有关理论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真正理解主题数据库

  通过了解主题数据库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立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不是面向单证报表,而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组织存储。例如,企业中需要建立的典型的主题数据库有:产品、客户、零部件、供应商、订货、员工、文件资料、工程规范等。其中,产品、客户、零部件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对有关单证、报表的数据项进行分析整理而设计的,不是按单证、报表的原样建立的。这些主题数据库与企业管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联,而不是与通常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相关联。

  信息共享(不是信息私有或部门所有)。主题数据库是对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的数据库的彻底否定,强调建立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用”的共享数据库。不同应用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均可调用这些主题数据库,例如,库存管理调用产品、零部件、订货数据库;采购调用零部件、供应商、工程规范数据库等等。

  数据一次一处输入系统(不是多次多处输入系统)。主题数据库要求企业各经营管理层次上的数据源进行调研分析,强调数据的就地采集,就地处理、使用和存储,以及必要的传输、汇总和集中存储。同一数据必须一次、一处进入系统,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可以多次、多处使用。

  由基本表组成。一个主题数据库的科学的数据结构,是由多个达到“基本表” (Base Table)规范的数据实体构成的,这些基本表具有如下的特性:

  ◆原子性——基本表中的数据项是数据元素(最小的信息单元);

  ◆演绎性——可由基本表中的数据生成全部输出数据(即这些基本表是精练的,经过计算处理可以产生全部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报表);

  ◆规范性——基本表中数据满足三范式(3-NF)要求,这是科学的、能满足演绎性要求、并能保证快捷存取的数据结构。

 有数据集成才有应用集成

  这种主题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用到一些科学实用的信息组织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业务活动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系统分析人员与熟悉业务的管理人员紧密地合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这就要求将采购、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这些部门中有些所谓的信息系统是一些不科学的数据结构和一些程序的堆砌,它们已变成一张难解的、充满冗余矛盾数据存储的复杂大网。由于每个应用所存储、处理的冗余矛盾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要修改或扩充这种系统的任何部分,都是十分困难的。尽管人们对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许多研究,但很少有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全企业范围的信息系统集成是一种再造工程,其实质是数据的集成,是数据环境的升档。为此,必须进行全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IRP)。

  在信息资源规划方案指导下建设的制造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如下图所示。其中,用于采购的供应链管理(SCM)、计算机化的设计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用于销售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连接,主要机制是存取“材料-部件”、“产品-结构”、“机构-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主题数据库。在“孤岛式”的生产计划管理中,产品结构数据、配件材料数据都是由生产计划部门采集输入计算机,再由本部门使用的;而在集成化的生产计划管理中,产品结构数据是由设计部门自动提供的(实际上是产品设计程序创建、维护“产品-结构”主题数据库,而生产计划编制程序读取所需要的产品结构数据),同样,配件材料数据是采购部门自动提供的。正如图中的数据流箭头所表示的,这些应用系统的集成,实质上是通过共建共用“主题数据库”实现的,而不是自建自用那些所谓的“数据库”。

 图. 制造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部分数据流箭头)

 采购

 SCM

 设计

 PDM

 工艺

 CAPP

 管理

 ERP

 销售

 CRM

 材料-部件

 产品-结构

  供应商

 客户

 机构-员工

推荐访问:营造招商引资环境 营造 环境 数据
上一篇:2018年主题党日活动方案及计划
下一篇: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