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0-2020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 2019-2020 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0 分)

 1. 蚯蚓在分类上属于下列哪一类动物 A. 扁形动物门 B. 环节动物门 C. 线形动物门 D. 软体动物门 2. 下列动物中,身体呈两侧对称的是 A. 水螅

 B. 海葵

 C. 涡虫

 D. 水母

 3. 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多发于儿童,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蛔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

 A. 肌肉 B. 血液 C. 小肠 D. 大肠 4. 能分泌物质形成河蚌贝壳的结构是 A. 足 B. 出水管和入水管 C. 内脏器官 D. 外套膜 5. 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蜘蛛、蝗虫、蜈蚣都属于节肢动物 B. 都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C. 身体和附肢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 D. 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蒸发 6. 有关昆虫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B. 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C. 两对足,一般有三对翅 D. 三对足,一般有三对翅 7. 鲫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下列关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表有粘液 B. 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 C. 身体侧扁,成流线型 D. 具有胸鳍、背鳍、尾鳍、腹鳍和臀鳍 8. 青蛙的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其幼体蝌蚪生活在(

 )

 A. 水中 B. 陆地 C. 空中 D. 水中或陆地上 9. 下列不属于爬行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A. 在水中产卵 B. 用肺呼吸 C. 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 D. 卵有坚韧的卵壳 10. 在马、牛、羊的口腔里不能找到下列哪种结构 A. 犬齿 B. 舌头 C. 臼齿 D. 门齿 11.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

 B.

 C.

 D.

 12. 当我们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A. 收缩、收缩 B. 收缩、舒张 C. 舒张、收缩 D. 舒张、舒张 13.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小鸟喂鱼 B. 企鹅表演 C. 狗狗数数 D. 老马识途 14. 对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5

 32

 8

 A. 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甲一乙一丙 B. 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C. 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5. 下列昆虫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 蜻蜓、螳螂 B. 白蚁、蝗虫 C. 蜜蜂、蚂蚁 D. 苍蝇、蚊子

 16. 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有蛇、豹或鹰时,会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其他猴会马上警觉并躲避。猴群中进行这一信息交流的作用在于(

 )

 A. 御敌 B. 觅食 C. 繁殖后代 D. 沟通情感 17.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蚂蚁爱吃的食物诱捕蚂蚁 B. 饲养蚂蚁时提供合适的温度 C. 实验前将蚂蚁喂饱 D. 小石头之间用小木条搭桥 18.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包括(

 )

 A. 维持生态平衡 B.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净化污水 D. 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19. 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点的是()

 A. 菌落颜色呈现红、褐、绿等 B. 菌落表面光滑黏稠 C. 菌落呈绒毛状 D. 菌落呈絮状 20. 在教室或草地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 5-10 分钟,在盖上,封好。这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A. 配制培养基 B. 高温灭菌 C. 在培养基上标出组别 D. 接种 21. 青霉()

 A. 出芽生殖 B. 分裂生殖 C. 孢子生殖 D. 种子繁殖 22. 下列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霉菌 B. 蘑菇 C. 木耳 D. 大肠杆菌 23. 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和果胶 B. 遗传物质都主要是 DNA C. 氨基酸脱水缩合都在核糖体中进行 D. DNA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24. 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 帮助植物传粉以及传播种子 D. 与动植物共生 25. 下列食品利用乳酸菌发酵的是(

 )

 A. 米醋 B. 馒头 C. 酸奶 D. 米酒

 26. 下列疾病中真菌引起的是()

 A. 丹毒 B. 肺炎 C. 小麦叶锈病 D. 扁桃体炎 27. 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易变馊,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 A. 夏天空气潮湿,化学物质的污染严重 B. 食品本身的营养物质含量过高 C. 炎热的夏天,食物的水分蒸发过快 D. 温度较高,食物中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 28. 小明给植物分类时,把玉米、向日葵、油松归一类,把水绵、葫芦藓、肾蕨归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

 A. 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 B. 草质茎和木质茎 C. 有根的和无根的 D. 生活在陆地上的生活在水中的 29. 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A. 中国

  B. 美国 C. 加拿大 D. 澳大利亚 30.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 对濒危物种进行特殊的保护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D. 颁布法律和文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0 分)

 31. 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析回答: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______(填能或不能). (3)成年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______而获得。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5)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动物越高等,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______,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______.

 32. 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章后的题目。

 人被天花病毒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即使能治愈,患者脸上也会留下痘疤(俗称“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寒战、高热、乏力等,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出现脓疱,最后结痂脱落,遺留痘疤,康复后的人不会再患天花。

 我国于明代就已发明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清代医家俞茂鲲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明确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 1567-1572 年)宁国府大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清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见图 1)中也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莫”为“不能、未能”之意)救者二三十耳”。人症接种的方法包括痘衣法、水苗法等。

 痘衣法如图 2 所示,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两三天,以达到种痘的目的。一般在穿衣 9~11天时开始发热,即为种痘已成。若成功者,发热、出痘等病情发展进程较緩,不致发生危险。水苗法如图 3 所示,取痘痂 20~30 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 3-5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 小时后取出。通常至第 7天发热见痘,即为种痘成功。

 1796 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用一种与天花病毒相似的牛痘病毒接种,使被接种者体内产生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与接种天花病毒相比,这种治疗方法引起的机体反应比较轻微,且被接种者不会传染他人。这种治疗方法称为免疫接种,由于其安全性提高,被推广到全世界。通过免疫接种,天花是人类第一种能够成功预防的传染病。

 (1)天花病毒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______。

 (2)下列疾病中,可通过免疫接种的方法进行预防的是______。

 A.基因异常引起的白化病

  B.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乙型肝炎 C.没有特效药的疑难杂症

  D.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糖尿病 (3)免疫接种在预防传染病的三条措施中属于______。

 (4)下列关于人痘接种法和牛痘接种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前者接种的抗原,后者接种的抗体

  B.两者都只有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参与

 C.前者实现终身免疫,后者不能实现

  D.据估算人痘接种法的成功率超过 99% (5)若某幼儿接种牛痘疫苗后免疫反应较为严重,下列应对措施不合理的是______。

 A.及时就医 B.喂食药店购买的抗生素 C.监测体温 D.遵照医嘱进行临床护理 (6)1796 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用一种与天花病毒相似的牛痘病毒接种,使被接种者体内产生抗天花病毒的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防线,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免疫的作用。(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7)下列叙述中,你赞同的是______(答案不唯一)

 A.不断研发新的接种用疫苗

 B.传染病的成因必须依靠科学研究确定 C.适合所有人随时接种

 D.疫苗的预防效果必须依靠真实数据确定 33. 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17440公顷,以暖温带天然落叶阔叶林、侧柏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截止到 2013年,保护区内已查明高等植物 151科 497 属 1004 种,脊椎动物 26 目 56科 221 种,无脊椎动物昆虫 11 目 83 科 482 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 19 科 32 属 40 种。

 山上动物种类繁多,如蚯蚓、蝗虫、蜘蛛、鲫鱼、野兔、蛇、麻雀、蜗牛等,还有雉鸡、狐狸、梅花鹿、金雕等珍稀动物。

 (1)请你资料中出现的动物分成两大类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 (2)文中出现的分类单位:科、属、种、目,共同特征最多的是______ (3)资料很好的体现了______A.生物种类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34. 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利用酒精加热 3 只试管至煮沸 3~5 分钟,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中,该同学控制的实验变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肉汤首先腐败的装置是______ ;保存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得出保存食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如水蛭、沙蚕等。蚯蚓身体成长圆柱形,前段稍尖,后端稍圆,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故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并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ABD.水螅、海葵、水母身体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属于腔肠动物,ABD不符合题意; C.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属于扁形动物,C 符合题意。

 故选 C。

 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蛔虫属于线形动物,是一种寄生在小肠内的蠕虫,蛔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4.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能分泌珍珠质形成贝壳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体动物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外套膜,有贝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软体动物的贝壳形成与外套膜有关。

 故选 D。

  5.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节肢动物的特征,掌握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解答的关键。

 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蒸发;身体和附肢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蜘蛛、蝗虫、蜈蚣都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分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其中之一昆虫纲具有有三对足,两对翅。故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6. 答案:B

 解析: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有 1 对触角、3对足,一般有 2 对翅等。故 B 正确。

  故选:B。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昆虫的特点。

 7.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鱼类的主要特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综上所述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8. 答案:A

 解析: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青蛙,为变态发育,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故选:A。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据此答题。

 蝌蚪从外形上看像鱼,生活环境为水中。

 9.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爬行动物的特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A.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故 A符合题意;

  B.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故 B 不符合题意;

  C.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故 C 不符合题意;

  D.体内受精,卵生,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着,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0.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哺乳动物的特征。熟练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马牛羊是草食性的动物,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门齿和臼齿比较发达,适于切断和咀嚼食物,没有犬齿。而犬齿适于撕裂食物,一般肉食性的动物具有发达的犬齿。所以,在马牛羊的口腔里找不到的结构是犬齿。综上,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 答案:B

 解析:解:A、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

  B、是昆虫,不属于脊椎动物,

  C、青蛙是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D、蜥蜴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故选:B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分类依据,能灵活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可以从动物的分类依据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12.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的形成,理解人体伸肘和屈肘时,肱二头骨和肱三头肌的关系。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人体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13. 答案:A

 解析:解:小鸟喂鱼是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企鹅表演、狗狗数数、老马识途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4. 答案:C

 解析: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甲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甲最低等。因此

 选项 C 动物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的说法错误。

  故选:C。

 此题主要结合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

 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明确不同的动物在学习某种行为时,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15. 答案:C

 解析:解:ABD、蜻蜓、螳螂、蝗虫、苍蝇、蚊子,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都不具有社会行为,ABD不正确; C、蜜蜂、蚂蚁,各成员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因此都具有社会行为,C 正确。

 故选:C。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16. 答案:A

 解析:解: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信息的,这一信息交流的作用在于御敌。A正确。

  故选:A。

 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17. 答案:C

 解析:解:A、利用蚂蚁爱吃的食物诱捕蚂蚁,A正确;

  B、饲养蚂蚁时提供合适的温度,B 正确;

  C、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C 错误;

 D、小石头之间用小木条搭桥,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D 正确。

  故选:C。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据此答题。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过程。

 18. 答案:C

 解析: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综上所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应包括能够净化空气

  故选:C。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9.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记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细菌的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真菌的菌落特征:菌落较大,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

 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由此可知 ACD项均是真菌的菌落特点,只有 B 项是细菌菌落特点。B 符合题意。

 故选 B。

 20.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过程、熟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过程是答题关键。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过程包括: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后接种、恒温培养。其中接种是指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将目的微生物移接到培养基质中的过程。在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在教室或草地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 5-10 分钟,在盖上,封好。这一步是为了让空气中的细菌或真菌落入培养基上,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接种。D符合题意。

 故选 D。

 21.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蘑菇的生殖方式,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霉菌属于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由于霉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中的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属于腐生。霉菌进行孢子生殖,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靠孢子来繁殖。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22. 答案:D

 解析:解:A青霉、B 蘑菇、C 木耳都属于真菌,有大量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体内不含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能产生大量的孢子,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而 D大肠杆菌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殖方式为裂殖,属于细菌。

  故选:D。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酵母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掌握真菌和细菌的特征。

 2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细胞呼吸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A.乳酸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 A错误;

 B.酵母菌和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故 B 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都在核糖体中进行,故 C 正确;

 D.乳酸菌细胞含有 DNA,但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故 D错误。

 故选 C。

  24. 答案:C

 解析:解:在自然界中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被植物利用,细菌、真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细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如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使人患足癣。

  有的细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如牛的胃肠中有专门帮助分解草料中纤维素的细菌,而牛又为该细菌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细菌与牛的关系就是共生。

  动物才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果实和种子。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解答。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理解掌握腐生、寄生和共生。

 25. 答案:C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米醋要用醋酸菌,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可见 C 符合题意。

  故选:C。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作答。

 了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26.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真菌引起的一些疾病是解题的关键。

  A.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A不符合题意;

  B.肺炎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B 不符合题意;

  C.小麦叶锈病由真菌小麦隐匿柄锈菌侵染所引起,故 C 符合题意;

 D.扁桃体炎是由细菌引起的,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7.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变质的原因。理解食物变质与温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生长和大量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夏天温度较高,食物中的细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中细菌真菌数量大量增加繁殖,进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导致

 食品的腐败变质。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8. 答案:A

 解析:解:植物的分类依据有很多,我们要灵活的对植物进行分类,如根据有无种子可以把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如题中的玉米、向目葵、油松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为一类;

  肾蕨、葫芦藓、水绵都不结种子,但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为一类。

  故选:A。

 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分类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比较它们的亲缘关系,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的分类内容,能灵活的对植物进行分类。

 29.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子植物的分类,熟知我国裸子植物十分丰富,居全世界的首位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 5 纲,9 目,12 科,71 属,近 800 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 5 纲,八目,11 科,41 属,236 种。其中引种栽培1 科,7 属,51 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 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中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故选 A。

 30. 答案:B

 解析: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故选:B。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保护,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最有效措施。据此答题。

 关键点: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31. 答案:(1)学习 (2)不能 (3)学习 (4)遗传物质 (5)强;强

 解析:

 此题考查了动物的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明确动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的获得途径及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后天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步建立起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学习能力差,因此不能完成这种行为。

 (3)幼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

 (5)动物越高等,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后代。

 故答案为:

 (1)学习 (2)不能 (3)学习 (4)遗传物质 (5)强;强 32. 答案:(1)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2)B (3)保护易感人群

 (4)D

 (5)B (6)三;特异性 (7)ABD

 解析:

 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及传染病的有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病毒的结构及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1)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2)通过预防接种是可使人体获得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抵抗此类传染病的目的。故选 B。

 (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传染病的三个重要环节,免疫接种在预防传染病的三条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选 C。

 (4)接种疫苗后会使人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都是通过多年的反复试验才能应用于临床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故选 D。

 (5)疫苗是一种减毒处理的活病毒制剂,是一种抗原,注入人体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不再得天花病,接种后如果出现免疫反应,可以及时就医,遵照一直临床护理,检测体温,不能滥用抗生素。故选 B。

 (6)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抗体。这种出生以后产生的,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7)传染病的成因必须依靠科学研究确定;疫苗的预防效果必须依靠真实数据确定;随着细菌和病毒的不断变异,疫苗也要不断研发新的;疫苗的预防接种是有适应人群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随时随地接种的。故正确的选项有 ABD。

 故答案为:

 (1)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2)B (3)保护易感人群

 (4)D

 (5)B (6)三;特异性

 (7)ABD 33. 答案:蚯蚓、蝗虫、蜘蛛、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鲫鱼、野兔、蛇、麻雀、雉鸡、狐狸、梅花鹿、金雕属于脊椎动物;体内脊柱的有无;种;A;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动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仔细分析每一种动物的特征,总结它们所属的类群,结合题意,应该能概括出答案。

 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生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鸟类和哺乳类有保温和散热的结构,体温恒定; 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种是最小的单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比较近,共同特征最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解答即可。

 (1)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蚯蚓、蝗虫、蜘蛛、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鲫鱼、野兔、蛇、麻雀、雉鸡、狐狸、梅花鹿、金雕属于脊椎动物; (2)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种是最小的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同种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 (3)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 151 科 497 属 1004 种,脊椎动物 26 目 56 科 221种,无脊椎动物昆虫 11 目 83 科 482 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 19 科 32 属 40 种。说明生物种类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蚯蚓、蝗虫、蜘蛛、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鲫鱼、野兔、蛇、麻雀、雉鸡、狐狸、梅花鹿、金雕属于脊椎动物;体内脊柱的有无; (2)种; (3)A;

 (4)建立自然保护区。

 34. 答案:⑴甲;乙;甲;丙

 ⑵杀灭原有的细菌真菌 ⑶细菌(或微生物);温度;甲;乙

 ⑷高温灭菌加密封法(或冷藏法)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掌握食品腐败的原因,了解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仔细分析题意,就能正确解答。

 (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试管与乙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细菌。甲试管与丙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甲中的玻璃管是直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能通过竖直的玻璃管进入到肉汤中,来分解肉汤中的有机物,使得肉汤腐败变质,而乙中的玻璃管是弯曲的,可以把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阻挡在乙试管之外,从而使得乙试管中的肉汤保持新鲜。丙试管装置同甲试管相同,但丙试管处于低温状态下,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存的时间较长, (2)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杀死原有细菌。

 (4)由(3)可知:密封和低温可以保存食物。

 故答案为:(1)甲;乙;甲;丙 (2)杀死原有细菌真菌 (3)细菌(或微生物);温度;甲;乙 (4)高温灭菌加密封法(或冷藏法)

推荐访问:咸阳市 陕西省 期末
上一篇: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
下一篇: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2020-2020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