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 十三五” 规划

  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大竹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撑,着力推进了以现代工业集聚创新示范区为重点的循环特色发展之路,探索形成了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效,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发展带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近年来,大竹县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战略,着力强投资、壮产业、优结构、增后劲,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7 年大竹县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 36 位,2018 年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50 位。通过“机电、鞋服、苎麻纺织、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聚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五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大竹县整体循环经济良性发展,设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对带动成渝经济区经济循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2 — 为了更好的推进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进一步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地方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建立涵盖重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统计核算、考核评价与监测预警等全流程信息体系,根据《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 年)》,制定本规划。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年修订)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 号)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 号)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发改办环资〔2010〕3311 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 号)

 国家 2015 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发改环资〔2015〕769 号)

 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 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 年)

 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 年)

 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厅字〔2015〕18 号)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川委发〔2016〕20 号)

 四川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川发改环资〔2018〕219 号)

 达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

 大竹县城镇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大竹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7 年)

 大竹县“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2017 年)

 大竹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2017 年)

 大竹县“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017 年)

 大竹县“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8 年)

 大竹县“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2017 年)

 三、实施范围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大竹县全县域,总面积 2079 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 2018 年至 2020 年。

 五、规划思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解,坚定了大竹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为促进全县绿色、低碳、循环、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理念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

  — 4 —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总书记从时代观的角度定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任务。总书记强调我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面落实四川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紧扣大竹县“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奋斗目标,大竹县在总结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循环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将大竹经开区打造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作为目标,并结合大竹县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本方案。通过落实本方案,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建设涵盖全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条、全社会范围的循环型发展格局,为全面提升大竹经济发展质量、构建循环绿色发展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小康社会和完成扶贫脱贫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章

 大竹县基本情况 一、大竹县概况 1.地理区位

 大竹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位于东经 106°59′—107°32′,北纬 30°20′—31°00′之间,东邻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南接邻水县,西接广安区、渠县,北连达川区。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发展带、四川省东北城市群。

 大竹县地处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达渝高速公路、南大梁高速公路、国道 318 线、国道 210 线纵横贯穿;县城北距达州 60 公里,南距重庆机场 135 公里,东距万州港 176 公里,西距成都 350 公里;县域内 100%的乡镇、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70%的行政村实现联网互通;初步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 小时重庆、3 小时成都、5 小时西安、5 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

  图 2-1 大竹县地理区位图 2.自然条件

  — 6 — 地形地貌。大竹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境内西山(华蓥山背斜山脉)、中山(铜锣峡背斜山脉)、东山(明月峡背斜山脉)由东北、西南向平行排列,由南向北纵贯本县中部,构成“三山两槽”的平行岭谷地形。

 地质土壤。大竹县全县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四大土类,6 个亚类,12 个土属,63 个土种,99 个变种。其中,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要土类,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 52%和42%。

 水文水系。大竹县属典型的内陆河源县,境内无大江大河,仅有东柳河、铜钵河、东河、黄滩河(西河)四条小河及竹溪河、柳城溪、兴隆河、清水河、八渡河、上白水河、下白水河七条小溪,以上水源均发源于本县,属于长江水系。

 3.气候条件

 大竹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立体差异明显等特征。大竹县年平均气温 16.7℃,年平均无霜期 285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729.7 小时,年平均风速 1.1m/s,风向以静风和东北偏北风为主。大竹县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高温、干旱、低温连阴雨、大雾、大风、冰雹、雷暴、寒潮等。

 4.行政区划 大竹县全县总面积 2079 平方公里,辖 3 个街道办事处,27个镇,21 个乡,374 个行政村,69 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 110

 万人。其 3 个街道办事处:竹阳街道、东柳街道、白塔街道;27个镇:月华镇、高明镇、童家镇、天城镇、乌木镇、团坝镇、观音镇、杨家镇、清河镇、柏林镇、石河镇、双拱镇、石桥铺镇、石子镇、欧家镇、庙坝镇、清水镇、文星镇、妈妈镇、高穴镇、周家镇、人和镇、二郎镇、张家镇、四合镇、永胜镇、白坝镇;21 个乡:城西乡、竹北乡、朝阳乡、中华乡、黄家乡、柏家乡、李家乡、蒲包乡、新生乡、安吉乡、双溪乡、八渡乡、中和乡、杨通乡、神合乡、金鸡乡、黄滩乡、牌坊乡、姚市乡、莲印乡、川主乡。

 图 2-2 大竹县行政区划图

  — 8 — 二、大竹县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1.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近五年来,大竹县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全县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232.5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11.63亿元,年均增长8.96%(2015 年以后,大竹县年生产总值(GDP)增长速率稳定在 8%以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53 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9.5%。2017 年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23 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 129.06 亿元,增长 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4亿元,增长10.4%。2013-2017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见图2-3所示。

  图 2-3 大竹县 2013-2017 年的经济增长情况 2.产业结构状况 “十二五”以来,大竹县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作,促使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步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全县第一产业质量不断提升,第二产业效益不断增强,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2017 年,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3 年的21︰54.3︰24.7 调整为 19.0︰41.4︰39.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是 8.1%、46.5%、45.4%,分别拉动GDP增长 0.7 个、4.1 个、4.0 个百分点。

  图 2-4 大竹县 2013-2017 年产业结构状况 (1)支柱产业 近年来,大竹县利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与制度创新的优势,推动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为支柱的基础产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重点产业

 “十三五”初期,大竹县逐步形成食品及饮料产业、纺织及鞋服产业、机电产业、煤炭采选业、建材业五个重点产业,一大批如:东柳醪糟、顺鑫农业、川环科技、环州机电、海螺水泥、鼎泰建材、堡子矿业、神州矿业、顺祥鞋业、金少爷鞋业、玉竹

  — 10 — 麻业等重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并且成为带动全县综合发展的骨干力量。至 2017 年,全县所有工业增加值为 99.6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7%,拉动经济增长 3.3 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12 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99 亿元,增长 25.3%;增加值增长 11.3%。

 3.商业网点布局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竹县遵循产业发展与乡镇建设融合互动的总体思路,依托大竹县工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发展空间,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原则,高起点高规格地进行全县工业生产力规划布局,形成了以“一核两带五区”为基本框架的商业网点布局。其中,一核是指县域商贸业核心区、两带是指城乡商业发展带与环城旅游带、五区是指以清河镇、周家镇、石桥铺镇、庙坝镇、石河镇为中心的五个商业聚集区。

 图 2-5 大竹县商业网点布局图 4.社会发展情况 (1)人口情况 2017 年大竹县全县总户数 39.49 万户,户籍总人口 110.01 万人,其中女性人口 51.6 万人。常住人口 89.58 万人,城镇化率达41.28%。全年人口出生率 8.6‰,人口死亡率 6.7‰,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教育情况

 2017 年大竹县各类学校(即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殊学校)227 所,在校学生 126799 人,专任教师 7795人。2017 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 2923 人,本科上线率为 48%,其中一本上线人数 1017 人;中考A+1、A+2 共计 1294 人,占全县参考初中毕业生的 15%。

 (3)科技情况

 2017 年大竹县企业专利申请 331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21件,企业专利申请 109 件;授权专利 188 件;自主研发“香椿芽功能性MAP保鲜技术”和“香椿气调保鲜袋”,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 7 个,示范推广新技术 2 项;培育申报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 3 家,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

 (4)文化体育情况

 大竹县现有文化馆 1 个,文化站 50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影剧院 4 个,体育场馆 1 个,全民健身路径 44 条,全年新建农民体

  — 12 — 育健身工程 3 个。有线电视用户 10.84 万户,其中数字电视 5.8 万户,网络电视用户 12.81 万户。广播覆盖率 99.6%,电视覆盖率94.06%,有线电视入户率 17.27%。

 (5)卫生情况

 大竹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542 个(含村卫生室、诊所),其中,医院 58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站 1 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 2899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1016 人,注册护士(护师)1240 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3813 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 3648 张;卫生防疫人员 126 人;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6‰,婴儿死亡率 3.64‰,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99.93%。

 三、大竹县资源环境基本状况

 1.资源情况 土地资源。大竹县行政辖区面积 207878.76 公顷。其中,耕地96098.95 公顷,园地 1259.63 公顷,林地72003.27 公顷,草地 636.0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5259.67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 2779.4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4859.22 公顷,其他土地 14982.54 公顷。

 水资源。大竹县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与现有水利设施供水。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500~550mm,年降雨径流总量约为 10.93 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 1200mm。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除潜层地下水外其余地下水资源均决定于降雨量,尚未发现丰富的地下水含水层。

 矿产资源。大竹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有煤、天然气、石灰矿、灰石岩、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是全国 100 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原煤总储量为 1.63 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 760 亿立方米,碳酸锶矿储量达 148 万吨,石灰石储量丰富。

 林业资源。大竹县现有园地、林地面积分别为 1259.63 公顷和72003.27 公顷,占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 0.61%与 34.64%,森林覆盖率 41.17%,绿化覆盖率 43.5%。县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植物红豆杉、银杏、三尖杉等树种。

 2.环境情况 大气环境。“十二五”期间,大竹城区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已全面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任务。其中,大竹城区 2012、2013、2014、2015 年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91.7%、87.3%、94.5%和 85.3%。

  水环境。截止到“十二五”末期,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为 85%,乡镇污水处理率为 1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7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工业用水重复率为 67.05%。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95%。

 污染治理情况。2017 年,大竹县政府持续开展深化“环境优化年”行动,办结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 55 件,10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关闭搬迁禁养区养殖场 249 家(户)。近三年以来,全县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大环境违法事件。

 固体废物管理情况。大竹县严格落实危险固体废物生产经营

  — 14 — 的企业申报登记、动态管理、联单转移制度,全县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部送持证单位处置,安全处置率列年持续达到 100%,有效的防范了危险废物安全事故。严格落实核与辐射管理制度,对全县核与辐射利用单位进行全面清查,监督涉源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全县未发生放射源安全事故。

 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大竹县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县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积极建设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率 98%以上,密闭化运输率达 100%;建成了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1 座,日处理生活垃圾 200 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至 2017 年底,大竹县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22 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和城镇生活垃圾全部外运处理工作。

 3.大竹县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评价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根据《大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竹县 2020 年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目标为 93221.0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 77373.43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5410.85 公顷以内,园地和林地保有量控制目标分别为1788.36 公顷和 73705.27 公顷。大竹县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有效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保护改善农田环境;开展“三旧”改造,盘活闲置土地,挖潜低效用地,高效集约利用现有建

 设用地;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水平,节约、集约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着力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推进绿化隔离带、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镇公共绿地等生态建设;从而有效克服产生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冲突,使土地资源能够充分支撑大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水资源趋紧情况将逐步凸显,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分配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大竹县“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至 2020 年,全县各区域用水总量得以有效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得以有效管控,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07 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控制量 0.14 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45。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双控措施有效落实,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初步实现城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水资源协调发展。

 环境容量评价。“十二五”末,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4171 吨,氨氮排放量为 1529.9 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671.8 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 9434.5 吨。全县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削减了2457吨,氨氮削减了118.1吨,二氧化硫新增了493.8吨,氮氧化物新增了 2380.5 吨。拟通过严把环境准入、加快产业

  — 16 — 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措施,到 2020 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表 2-1

 2018-2020 年大竹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 污染物种类 2015 年排放量(万吨)

 2018 年减排 比例(%)

 2019 年减排 比例(%)

 2020 年减排 比例(%)

 化学需氧量 1.417 4.2 5.6 7 氨氮 0.153 7.2 9.6 12 二氧化硫 0.667 0 0 0 氮氧化物 0.943 5.06 6.75 8.44 挥发性有机物 - - - - 综合评价。大竹县通过积极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并以科学调配全县生态自然环境为发展基础,使得辖区内水资源、 土地资源、大气环境可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稳中向好目标,为建设环境宜居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循环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十二五”期间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成效

 “十二五”以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大竹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节能减排情况 “十二五”期间,仅化学需氧量达到预期减排目标,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未达到减排目标,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未减反增。

 “十二五”上级下达的GDP能耗为下降 16%的任务,实际下降 24.9%,超额完成节能任务目标。

 2.环境质量情况 “十二五”期间,大竹城区空气质量总体良好,2012、2013、2014、2015 年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 91.7%、87.3%、94.5%和 85.3%,主要影响因子为颗粒物。大竹县除东柳河外主要河流水质基本稳定,能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竹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级为二级(较好)。生态质量稳中趋好,绿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积极实施污染防治工作

 (1)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十二五”期间,大竹县海螺水泥、利森水泥、沽竹水泥、玖源化工、火电厂、宏丰焦化 6 家企业安装了废气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污染物排放情况实行了实时监控。其中玖源化工、火电厂、宏丰焦化 3 家落后产能企业已全面实现淘汰关停。

 (2)水污染防治方面。“十二五”期间,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依法对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取缔,对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规整。认真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严厉打击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违法行为,定期

  — 18 — 监测了饮用水水源水质。“十二五”末,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5%,乡镇污水处理率为 1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7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工业用水重复率为 67.05%。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 95%。

 (3)固体废物管理方面。深入推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县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积极建设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率 98%以上,密闭化运输率达 100%;建成了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1 座,日处理生活垃圾 200 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严格落实危险固体废物生产经营企业申报登记、动态管理、联单转移制度,全县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部送持证单位处置,安全处置率列年持续达到 100%,有效的防范了危险废物安全事故。严格落实核与辐射管理制度,对全县核与辐射利用单位进行全面清查,监督涉源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全县未发生放射源安全事故。

 (4)农村环境整治方面。一是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完成了中央农村专项资金的月华镇川心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二是制定并按照《大竹县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乡镇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开展督查工作,加强了各乡镇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完成了护城河南支流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搬迁和治理任务。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大竹县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成功创建了省级生态乡镇 1 个、省级生态村 2 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 1 个、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 4 个、市级生态村 184 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纵深推进,创建成为“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成为省级湿地公园。

 “十二五”期间,大竹县实施退耕还林 5400 亩,治理水土流失 120 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41.3%,城镇建成区绿地面积779.25 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 230.84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 9.95平方米,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初步形成,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迫切需要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对各地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提出明确要求。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共中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

  — 20 — 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大竹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大竹县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 2017 年出台的《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积极编制循环经济规划和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环境监察能力提高 “十二五”期间,大竹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环境监察能力得到提高。环保宣教得到加强,全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按质完成水、气、声等环境质量监测及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做好总量减排项目监督性监测、饮用水源监测、环境安全隐患监测等专项监测工作。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推进环境污染事故控制和环境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增强应急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防环境污染事故。

 2.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建立

 “十二五”期间,大竹县已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

 100%,从源头上控制了新增污染;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发放排污许可证 183 张,严把新增污染源的入口关和老污染源的稳定达标排放关。启动了“环境安全工程”,成立了环境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对全县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按照安全隐患轻重、类别开展整改工作。

 3.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强 大竹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通过达标建设已完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一般性巡查、重点督查、夜间突击巡查及“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物总量减排、规模化畜禽养殖、矿山建设项目、危险化学品、新建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 6 项专项执法检查,落实了重点领域环境监察管理。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投诉,调查处理率达到 100%。

 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大竹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大竹县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经济对资源依赖较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缓慢,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诸多挑战。

 1.产业链条尚不强大,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 22 — 目前大竹县主导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链短,关键环节不完备等情况。苎麻纺织过于追求上下游一体化,企业间缺乏协同,设计、制衣等产业链环节能力偏弱,产业经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机械电子产业虽企业多、涵盖广,但企业间相互配套、关联度不高,产品上下游对接和企业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企业“集而不聚”,以致产业群体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然不高,难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

 2.政策激励引导机制不健全 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投融资、财政、价格等不配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未完全落实,部分循环经济企业和产品未享受到税收优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现阶段循环经济企业多依靠少量的国家补助资金,政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很少,企业真正自主实施、自行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多,缺少能够带动循环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3.循环经济产业的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大竹县“十二五”期间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体系已具雏形,但现有的循环产业链较短,横向耦合度和整体关联度均不高。科技产出水平和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

 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缺乏系统完善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

 4.统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考核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相关行业领域没有建立健全的统计调查机制,数据资料缺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考核的硬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问责惩处机制尚未建立。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战略,认真落实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紧扣大竹县“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按照继续完善、巩固提升、示范推广、建立循环经济长效机制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引领形成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源头减量污染防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循环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循环发展方式推进大竹县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

  — 24 — 碳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循环发展原则。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围绕解决突出问题,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构建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坚持协同突破原则。以试点示范建设为载体,从企业、园区、区域、行业、城镇等不同层次,优化废弃物处置途径,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和区域行业大循环,系统推动各行业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发展。发挥各个行业、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和协作,增强发展协调性。

 坚持协调协同原则。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建立牵头部门与分管部门统分结合、系统内部上下联动的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明确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

 三、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在大竹县全面实施,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全面推行,企业微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联通互动明显增强,资源产出率大幅提升。

 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构建绿色循环工业产业,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初步建立大竹县绿色制造体系;积极促进大竹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低碳循环型服务业稳步发展,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至“十三五”末期,大竹县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大竹县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使得产业废弃物和城镇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大竹县县域内全面推广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绿色出行有效普及。到 2020 年,大竹县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 2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

 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有效推进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体系改革,规划政策体系、示范标准体系、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使得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有效引导全县的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四川省培育“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建设大竹县的“1+3+10”产业园区布局并加以优化。到“十三五”末期,将大竹县经开区打造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具体措施为:制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工艺线路闭环发展的循环

  — 26 — 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 80%以上,实现集中供能; 80%以上的入园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建设为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循环经济管理制度、激励机制。

 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见表 4-1。

 表 4-1 大竹县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年 指标 性质 资源消耗指标 1 万元GDP能耗下降 % 17 约束性 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22 约束性 3 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 万元/公顷 完成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4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5 预期性 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65 预期性 6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 ≥75 预期性 7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预期性 8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 % 20 预期性 9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 80 预期性 10 秸秆综合利用率 % 86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1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7 约束性 12 氨氮排放量 % 12 约束性 13 二氧化硫排放量 % 0 约束性 14 氮氧化物排放量 % 8.44 约束性

 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局部向全县依次展开的过程。要广泛发动、深入调研、严格论证、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取对全县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

 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来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后,逐步推进,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构建大竹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积极促进在“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全过程中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节约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农残,确实保护好耕地、森林、草地、水体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掘农业生产及其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种植、养殖、加工各环节间的循环,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 5-1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示意图 1.种植业

 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竹县“粮经—畜牧高效经济产

  — 28 — 业带”运用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模式,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直接还田、覆盖还田、食用菌利用、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杜绝秸秆废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并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综合效益。

 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全县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2.畜牧业 建立“以种定养、种养配套、循环利用”的农牧循环发展模式。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不外排污染环境。通过实施畜禽类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到 2020 年达到 86%以上。

 3.水产业

 建立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模式。针对设施渔业,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卫生,循环使用。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普通规模化池塘养殖产业

 除以上措施外,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4.林业 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蓄积量,完善山林采伐管理制度,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继续推进森林资源流转工作,开展林权融资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扩大林权融资规模,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条件下,积极开发用材林、药用林、食用林,充分挖掘林地的经济价值。加强林业的二、三产业发展,合理开发森林公园,适度控制森林采伐,使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展林业的经济增值空间。构建完善林业“三剩物”资源化产业链,重点发展三种类型:一是林木废弃物发电,二是林木废弃物制板,三是林木废弃物造纸。

  图 5-2 林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区域功能划分、容量总量核定的“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

  — 30 — 城乡建设、流域开发、产业园区等规划环评落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禁核准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不发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县域内的工业园区禁止新建高污染燃料锅炉,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倍量)替代。

 1.纺织行业

 引进和开发电子分色、制版、调色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数码喷墨印花、无版印花、等离子、超声波、生物酶、微胶囊加工等高新科技,积极采用天然纤维的高速、高效前处理及后整理技术、推广应用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加快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

 2.建材行业

 加大对大竹县建材行业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力度。坚决淘汰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建材企业。充分发挥建材工业综合利用废弃物的特点,拓展产业功能,鼓励并支持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在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通过提高水泥熟料质量,增加混合材掺量,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制砖,利用可燃工业废料作为水泥工业代替燃料,利用工业窑炉余热,墙体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的熔窑余热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

 绿色生产,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能效对标,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

 3.机械电子产业

 机械电子制造行业是典型的消耗资源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属原材料,同时又要耗费大量能源(包括电力、煤油等)。建设发展五金机械制造集群时,把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代表发展方向、出口前景好的新型“节约型”产品研发和推广定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节能、节水、节材(节约型)五金机械产品(重点是汽摩配行业)进行重点规划,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指导生产、推广和应用。淘汰高耗能产品,推广技术先进的高效、环保、节能机电产品。同时,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下脚料进行循环利用;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质进行回收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要求。

 4.绿色食品

 依托生态绿色农副产品资源,以糯稻、白茶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生猪、秦王桃、“黑色类”产品、竹、核桃等重点产业,对接东柳醪糟、竹海玉叶等企业,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包装、脱水保鲜等新技术,改造生产醪糟饮料、果汁、果酱、果醋等绿色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大力开发以黑花生、黑玉米、紫红薯等“黑物类”特色食品。打响大竹县

  — 32 — “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品牌,着力培育区域经济新的竞争优势。

 5.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加强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

 在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聚集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作;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构建“农产品—绿色食品制造—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机肥/沼气”的循环性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绿色”为导向,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改进种植和施肥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遵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加强农产品品质的监测和绿色农产品的论证工作。加快推广有机肥、可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数量和范围,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排放。

 三、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1.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建设大竹县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工程,鼓励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推动大竹县的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镇生态补水、景

 观及工业生产系统。

 2.提升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项目处理部分生活废弃物(特别是危险废弃物),既减少安全隐患,还综合利用回收的热能,减少了整体污染物的排放。利用建材行业处理城镇建筑垃圾,生物质发电项目协同处理部分林木、农作物秸秆、生活及园林废弃物。

 3.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在服务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消费—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里,实行资源减量化和再循环的管理模式,减少资源、环境消耗,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方式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通过合同管理和特许经营等方式,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促进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利用两个网络系统衔接发展。

 4.发展生态旅游业 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A级景区的发展和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加

  — 34 — 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的交通干线建设规划的协调管理,发展景区环保运输,在主要景区尽可能地使用电能驱动的生态交通工具。抓好景区生态保护知识宣传,完善环境保护标识和废弃物分类收集等设施,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用具和包装物。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

 5.推进生态物流业建设

 以建成“川渝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大竹商贸物流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推广物流运作中的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等,培育壮大一批绿色物流企业。发挥物流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对机械、纺织品、农产品加工等企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通过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进行分类、拆解、资源化等工作,将可被重新利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返还生产企业进行再利用。建立统一、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系统电子支付网络,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降低车辆空驶率。

 6.发展信息服务业

  依托“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加强大竹县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与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大气、饮用水、地表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落实排污单位、重点风险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及突发环境事件等环境信息公开,通过互

 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实时发布。完善大竹县资源共享技术,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降低信息噪声,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替代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7.发展绿色建筑业

 推进大竹县现有建筑节能改造,且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分区域分时段逐步推进居住建筑 65%节能标准。推进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建筑废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生产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建材产品。在建造阶段推广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尽量减少二次装修或...

推荐访问:大竹县 经济发展 循环
上一篇:分析国土资源,管理存问题与对策-档案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下一篇:澳门资讯科技教育发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