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发达古代农业含解析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09-07 点击:

 课时作业 5 5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2020·云南高三模拟)《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 解析:“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的大规模集体耕作,是由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决定的,故 B 正确;“千耦其耘”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A 项“氏族公社”表述错误,排除 A;C 与集体耕作方式的原因无关,排除;D 项中“人口高度膨胀”不符合史实,排除 D。

 2.(2020·山西临汾第一中学校模拟)《诗经》中有 10 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由材料“有 10 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可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受到关注,故选 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的生产技术问题,排除 B;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C 项“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排除;材料并未就当时文学流派进行细致探讨,无法确知现实主义是否成为文学主流,排除 D。

 3.(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下表是部分关于春秋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

 文献 记载内容 《诗经·秦风·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驖: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冬,……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老子》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多个鼓风皮囊) 《吴越春秋》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表格反映了( B ) A.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C.文献资料是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 D.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冶铁业的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的四则文献中提供的关于与铁和铁器相关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铁和铁器特别熟悉和重视,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差距的信息,A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是文物等一手资料,并不只有文献,C 选项说法错误;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D 选项因果倒置。

 4.(2020·江西高三模拟考试)《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解析:依据材料中“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反映了农业动力发生质的飞跃,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 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

 5.(2020·安徽省颍上县第二中学高三模拟)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B ) 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来搬迁到北京,这一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原因,B 正确;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不是主要原因,A 错误;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与材料中信息无关,C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D 错误。

 6.(2020·山西太原五中模拟)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C )

 A.各国兴修水利竞争激烈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兴修水利利于强化统治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执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

 使关中成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兴修利于强化统治,故 C 正确;材料反映战国时期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无法体现各国兴修水利竞争激烈,排除 A;B 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 错误。

 7.(2020·四川高三模拟)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 D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 (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D.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多,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土地粮食产量,所以会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变化,不能导致手工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与田庄经济的发展壮大没有直接关系。

 8.(2020·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模拟)据许倬云统计,两汉时期(公元前 206 年~公元220 年)共修建治水工程 56 处,18 处在陕西,19 处在河南,山西有 4 处,河北有 5 处,安徽 1 处。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D ) A.水患程度分布的差异

 B.区域治理政策的安排 C.农业灌溉事业的地位

 D.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修建治水工程绝大多数在北方,这体现出两汉时期由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秉赋不同,导致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北方发展远远好于南方,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水患的分布差异和治理政策的不同,故 A、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灌溉的地位,故 C 项排除。

 9.(2020·福建高三模拟)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 35 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 12 个,清代 23 个;广东 61 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 1 个,清代 60 个。这一现象( C )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C.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与明代相比较,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种植双季稻的县有了明显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更多的县种植“双季稻”,可相对提高粮食产量,C 项正确;材料中的双季稻是一年两熟,不能说成扩大了“农业生产范围”或水稻“耕种面积”,A、B 项错误;改良作物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 D 项错误。

 10.(2020·湖北高三模拟)自古至今,中国始终重视水利建设。下表中的水利建设( B )

 时间 工程 作用 三国 在太湖西南的长兴筑青塘 拦截太湖洪水的泛滥,卫护沿堤的良田 东晋 筑吴兴以东的塘岸,西起吴兴城,东抵平望镇,长 90 里,称为获塘 溉田千余顷 唐代 唐元和二年(807),李素开常熟塘,也称元和塘,自苏州齐门北抵常熟,长 90 里。元和八年,孟简为常州刺史,开古孟渎。孟渎在党旗城西 28 里,南通运河,北入长江,长 41 里 灌溉农田 4 000 余顷,还能增引江水济江 A.目的是沟通南北交通运输 B.利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消除了江南地区水旱灾害 D.使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可知,三国时的青塘、东晋的获塘、唐代的元和塘等方便了农田灌溉,开发、发展了南方经济,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沟通南北交通运输的是隋朝的京杭大运河,与材料不符,排除;C 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三国至唐代南方经济不可能超过北方,排除。

 11.(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 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 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稳定的政治局势

 D.不抑兼并的政策 解析:宋代租税中粮食收入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反映了粮食产量特别是亩产量增多十分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国总量的增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 A 项错误。政治局势基本较为稳定只是客观原因,C 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与粮食产量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12.(2020·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质检)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D )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强调的是政府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 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A 选项排除;小农经济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无关,B 选项排除;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主要和人口增加及土地兼并有关,C 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5 分,共 40 分)

 13.(2020·江苏高三月考)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备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 材料三: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解析:(1)模式:据材料“……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可知,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据材料“止知蚕而衣,耕而食”并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据材料“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可知,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这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2)现象:据材料“……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备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可知,材料体现人民重视蚕桑业等经济作物种植;据材料“……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由于土地贫瘠,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悉仰商贩。原因:据材料“……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地狭人稠;土地贫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蚕桑业等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变化:据材料“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推知,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据材料“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据材料“就全局而论……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可知,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这说明未

 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14.(2020·黑龙江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凫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啬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现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阅读材料中的事例,依据常熟人谭晓的经营活动,说明叙述的是明朝后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也可以依据“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等,说明叙述的是明朝后期土地私有权的进一步发展和雇佣关系的出现,也即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还可以依据“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凫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等,说明突破自然经济生产转向商品生产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即商品经济出现新发展。然后,说明从新现象的表现和特点等方面,结合所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说明。

 答案:示例:

 现象: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

 说明:经营地主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以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地主阶级在变化,出现了和市场有密切联系、使用雇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地主。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推荐访问:高考 作业 通史
上一篇:北海烟草人力资源咨询—essmodel
下一篇: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