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比较劳动生产率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_比较劳动生产率

 论文导读::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比较劳动生产率。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工业化,比较劳动生产率

 引言 目前北京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8 年北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增加值比重已分别高达 72.4%和 73.2%,同时第二产业内部也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改善,北京开始从一个工业基地转变为服务业领先发展的经济中心城市,甚至有人认为北京已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但是,真正的后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于“经济服务化”,即工业化进程充分发展之后出现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并且呈现出持续的强劲上升趋势的局面。可以看出,北京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的可持续上升,也就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合理化发展基础上的高级化。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北京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作一分析,判断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否能为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提供可靠的基础,共同推动北京未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及判断标准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

 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2]。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二者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基础,没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失去了其基本条件,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空洞化”,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有可能发生产业结构的逆转。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要求,使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是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均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相互促进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综合各类观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国际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钱纳里等人认为,各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必须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相适应,才不会妨碍经济发展。“国际标准”是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经验数据得来,确实能够基本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但是,把国际基准用来作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断标准有两个缺陷。其一,标准产业结构是根据各国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而各国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所处的经济时期和经济发展环境是不同的,如国际经济环境、国内资源禀赋、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很难用一种标准模型来准确判断所有国家不同时期各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其二,北京市作为一个地区而非国家比较劳动生产率,其产业结构的判断应与主权国家区别开来。原因是一国的地区间由于不存在国界问题,基本不存在关税等贸易壁垒,地区间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区际分工和联系也远比主权国家之间要强。因此,一国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与主权国家有所差异。所以在本文中将不会采纳此判断标准。

 2.产业素质是否协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即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如果存在断层和强烈反差,产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摩擦,表现为不协调。具体的,我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份额与该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之比,来大体衡量产业间的协调程度。一般而言,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值差距较小,分布的比较集中而又有层次性,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比较协调;反之,如果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差距较大,分布得很离散而无序,则说明各产业的素质不协调。

 3.各产业相对地位是否协调。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各产业的经济作用以及相应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

 处地位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产业之间有序的排列组合。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就是指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的排列组合具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性,各产业之间的主次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关系比较明确和适宜。如果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的逆转,则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不协调的。该标准可以通过各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近似的反映。

 4.产业增长速度是否协调。各产业的增长速度客观上是有差异的。正如罗斯托认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增长的经济体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张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因此在某一发展阶段,经济体中的某些产业部门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部门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各产业的发展速度差距过于悬殊或者波动过大,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调,进而影响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产业增长速度的协调性我们可以通过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分析。

 二、北京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一)北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部门或产业的产值占一国或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与该部门或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 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能够创造的产值比重。如前所述,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求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小,分布相对集中而有层次性。

 1994 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

 主体。图 1 是 1994 年-2008 年北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市从 1994 年-2008 年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4 年至 2002 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且二者的差距逐渐拉大,2002 年的差距达到最大值为 0.41;2003 年至 2008 年,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开始迅速回升,而第三产业则开始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超过了第三产业,其中 2004 年-2007 年,二者的差距较小,二、三产业协调性较好,但 2008 年开始又有逐渐拉大之势。综上可以看出,除在 2004 年-2007 年的较短时间里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之外,其他较长时间里,北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分布离散,层次性不强且波动过于剧烈。

 图 1:北京市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9) (二)相对地位分析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对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理论界普遍认为,支柱产业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认为占 GDP 比重在 5%以上的产业可以叫做支柱产业;二是产业关联性较大,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高于服务业。

推荐访问:劳动生产率 合理化 产业结构
上一篇:定微山县鲁桥镇卫生院所需手术室净化改造及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下一篇: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站对标整改工作汇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