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教代会校长报告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在五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

 日期:2008/2/29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我们隆重召开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这是我校民主治校、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的重要举措。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总结学校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分析学校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方向,瞄准目标,研究制定好新的一年各项工作计划,加快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全面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我校建校50周年。

 下面,我代表学校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我校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的一年,也是按照年初教代会确立的工作目标,把我校建设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一所强校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团结协作,努力奋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6月3日至8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反馈意见指出:“华北电力大学历届领导班子能够适时抢抓机遇,勇对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校上下团结进取,励精图治,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教学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声誉与社会影响显著提升”。

 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通过这次评估,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发动全体师生员工,群策群力,精心策划,深入认真地总结了我校50年来的办学经验,使得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推进了我校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凝练和弘扬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通过评估,不仅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找出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更加坚定了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和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的决心。

 (二)学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立校之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

 “热能工程”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使我校拥有了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使我校博士后流动站数目增至3个;1个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通过了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初选答辩;成立了全国高校中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以及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按照我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建设整体思路,瞄准国家能源电力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安全、能源节约与有效利用、资源与环境、能源法律、能源教育等领域的相关学科建设,进一步扩展了具有华电特色的“大电力”学科体系,力争为国家能源与电力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高水平大学,人才是关键。为此,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院士受聘为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我校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田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刘石、王银顺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盟我校,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实力。2007年共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使我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407人,已占教师总数的26%。

 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内人才培育工作。牛东晓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赵毅教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王志刚、牛东晓、杜小泽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共有22名教师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学校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原则,启动了新一轮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大学人事管理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收入,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展

 学校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加快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科研实力和水平跨上了新台阶。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突破2.4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2.2亿元的目标,比去年增长了35.2%,创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突破4000万元,比去年增长了92.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申请专利51项,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此外,“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科研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使我校教育部创新团队数量增至2个;“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学校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能源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企业孵化,进一步规范了产业工作运营机制,加大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力度,组建了北京华电天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北京华电天德科技园有限公司;学校抓住保定着力打造“中国电谷”的重大机遇,积极培植我校高科技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促进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与能源领域的紧密结合。

 学校把校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大学理事会及其所属企业拓展到非理事单位和其他能源电力企业;先后与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大型电力企业建立深层次、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保定天威集团联合申报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进入审批阶段;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07年共筹集经费2650万元。

 (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积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力推动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使2007年成为我校历史上取得教学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动力工程”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使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3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训练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入选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并逐步向研究生二级管理体制转变,修订了有关研究生教育文件,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崔翔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波的学位论文《变电站接地网频域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获得“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还有4名同学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我校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获奖级别与数量再创新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培育和拓展。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

 2007年我校留学生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共招收来自2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77人,并首次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20人。

 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取得新进展,中英“2+2”项目在与斯莱斯克莱德大学合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曼彻斯特大学的合作;学校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创办了孔子学院,实现了境外培养人才的多样化。2007年度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和普通资助外国专家聘请项目经费378万元,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从事教学、指导研究生、专题讲学和合作科研等工作120人次,承办了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叙利亚输变电站及电网维护管理研修班”,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我校参加“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项目(CRESP)”的赠款子项目“风电人才培养”的竞争性投标,在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名列第一;获得中英二氧化碳减排科技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特别科技合作项目资助;与丹麦科技大学RISOE国家实验室、韩国能源研究院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英国剑桥、利物浦等4所大学联合申报了4项能源类科技合作项目,有效提升了国际合作的规模与层次,为推进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条件建设与管理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2007年1月正式开工的北京校园西区综合楼建设工程,预计08年下半年竣工,确保为我校建校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新建学生浴室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太阳能,它的建成不仅会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洗浴难的问题,还将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开支;保定校区学生17#、18#宿舍楼工程也已顺利完成;北京与保定校园网直连光纤建设工程完成,开通了两校区之间内部IP电话业务,促进了一体化建设,节省了办公费用;2007年教育部修购项目“校园网络建设”、“现代教育环境建设”招标工作完成,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

 在办学规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学校不断加大争取国家、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有效改善了学校收入结构,实现了财务收入的增长,使学校的固定资产达到17.5亿元;强化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学校财务安全。在确保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教职工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资产清查工作,补充和修订了多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采购、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力度,全校共完成仪器设备招投标56项,中标金额比立项金额减少了332.5万元。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学校办学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学校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促进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学校采取多项措施,保证了食堂饭菜价格的基本稳定,并进一步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保障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八)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当作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与带动下,全校师生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部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文件和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以及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第十六次会议精神等一系列理论文献,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我校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思想保障。学校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积极推动名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校学生编写的《我身边的十七大》成为首都大学生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宣讲教材;奥运志愿者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我校招收本科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96%以上,生源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并获得2008年自主招生资格,拓展了高素质人才录取途径。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培养输送的学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助学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我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2007年,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年初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过去的一年,是我校大兴学习之风的一年,是学校重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一年,更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一年。面对取得的诸多成就,全体华电人引以为豪,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认识不足,在许多干部职工中存在着忧患意识不强、竞争意识不足、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

 二是学校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方面明显不足;

 三是缺乏更多的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和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是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压力加大,增收能力薄弱;

 五是管理工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七是历史形成的两地办学带来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在办好一所大学的原则下,如何充分发挥好两地优势,做到1+1〉2,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戒骄戒躁,奋发图强,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去共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新时期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鲜明地提出了两大战略目标: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核心地位,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坚持内涵发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指出,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我校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事业中理应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办一所负责任的高水平大学。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校的规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几年来,本科教育规模已基本稳定,今后几年内也不会有大的规模扩展。虽然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相对于规模发展而言,质量的提升并没有真正摆在核心的地位,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方面甚至还相当严重。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作为事业发展的主题,认真抓紧抓好。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这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也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与社会声誉的基石。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应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离不开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积淀,优良校风学风和传统的形成。因此,需要我们把握教育规律,保持与弘扬传统,检讨自身的不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质量这一主题上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好资源与结构诸方面的矛盾,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调整专业结构,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思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与国际化办学的进程;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考核与监控体系;要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的要求,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住能源电力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科技创新的新跨越

 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建设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大学的知识创新与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几年来,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实现研究型大学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整体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能力还比较薄弱,距离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当今时代,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能源过度消费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课题。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能源与环境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南方的雪冻灾害中,更凸显了电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国未来能源电力一方面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将面临能源结构的重要转变以及原有增长方式的改变。这些对于以能源电力学科为基本特色的我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己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我校科技创新的新跨越。

 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学科结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电力”学科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国字头”战略,推进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特区”建设,进一步注重“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组织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争取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从而加快推进学校向着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三)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所在是建设好与之相适应的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这已成为教育的根本规律,得到了历史的检验,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然而,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学校诸多工作之中能否切实摆在应有的突出位置,在认识与实践中都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到一个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认真谋划,精心布局,以梯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和工程化”的人才战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基础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狠抓落实,需要有关部门大胆创新和锐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我们应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本着“提高质量、控制规模、改善结构、科学管理”的原则,营造一个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各位代表,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发扬华电精神,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质量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工程”,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三、2008年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我校也将迎来建校50周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经验,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齐心协力,敬业奉献,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为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不懈努力。

 (一)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2008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并将2008年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年”,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成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把岗位设置管理与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师队伍为主体,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完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体系,提高用人质量与用人效益。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以聘期考核为主。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使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博士化”、“国际化”和“工程化”。学校和各院系积极鼓励、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今后新招聘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而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造就一批走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水平人才。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电力企业、科研院所锻炼,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研发任务,促使他们能够把握企业的科技前沿、增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切实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制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学校预留相应的教授高级岗位,从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进行“团队引进”。要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争取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进一步转变人才资源配置观念,在人员招聘,校内不同岗位、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员流动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以“质量工程”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理念,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结构优化、质量优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制订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措施;认真做好评估后的各项整改工作,在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规划和重点建设,争取在申报国家级建设项目中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对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院建设工作方案,争取早日获准试办研究生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实施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资助,为实现我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创造条件;注重工程硕士与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鼓励研究生参与一定的工程项目与科研课题,切实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

 此外,要努力做好招生就业工作,着力提高生源质量;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函授和培训工作力度,拓展办学空间;要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

 2008年,学校将继续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注重处理好积累与突破、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这两个关系,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确保纵向科研项目有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力争科研经费总额突破3个亿。

 围绕特高压电网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凝练重大课题,组织创新团队,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项目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力争电力学科的大电网保护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尽快组建国际化的能源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和国内的能源教育和研究,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良好的环境基础。

 依托学校理事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具有华电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创新力度,加快大学科技园及其分园建设,加强与保定“中国电谷”的科研合作,孵化出具有学科特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促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有效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四)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大电力”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要牢牢把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抓住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协调优势学科、新兴能源学科、文理基础学科的发展,从整体上完善和丰富“大电力”学科体系,力争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力争进入国家“985”特色学科平台建设队列。以优势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主干,以教育部两个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凝练方向,落实队伍,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

 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做好“211工程”建设规划,处理好原有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关系,争取尽可能多的获准立项项目,加快重点学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加强新兴学科建设。结合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我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核能学科和可再生能源学科的建设目标、方向、组织结构等,打破常规,实现高起点建设、高水平产出、高层次培养、高效益运行,使新兴学科和新建学科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积极做好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争取工商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力争核能科学与工程及高等教育学两个学科门类有所突破。

 (五)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

 2008年,要着力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动教师和干部队伍的国际化,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师从国际大师”计划、专业教师英文授课海外培训计划、学校管理干部境外培训计划等举措,建设好教学与管理两支队伍;推动我校学生的国际化,鼓励出国留学,大幅度提高出国率,同时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使我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00人;制定华北电力大学校内引智基地建设办法,做好国家“111计划”的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引进外国智力工作,增加聘请外国专家的数量;继续推进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和巴基斯坦中国理工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建设工作。

 (六)大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2008年,要把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校务公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进一步探索适应两地办学的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通过加强基建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又省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西区工程建设要保质量、保工期,力争广场及报告厅在校庆时能投入使用,为校庆添光加彩;改造和完善北京校园道路网络,形成贯穿东西的校园主干道;高质量完成保定校区教11楼的结构工程及接待中心的改造建设等工作。

 继续实施积极、稳妥的财务政策,强化预算管理,增收节支,勤俭办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学校财务稳健运行,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努力创建完善、和谐的高质量学习和工作园区。

 加强资产管理,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七)全力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新的学期,学校将迎接北京市委组织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验收。党建验收是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对我校各项工作的又一次全面考核,是对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促进,全校师生员工务必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查找问题,整改不足,把党建验收与干部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结合起来,与总结历史经验和谋划发展思路结合起来,从而使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8年,我们要认真推进二级巡视制度,全面落实工作实绩的考核;要积极筹备召开我校党代会;要围绕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党建的五大工程,进一步强化学习,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切实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八)以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五十周年校庆

 今年是我校建校五十周年,五十周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要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五十周年校庆。

 我们要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广大师生中继续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隆重的庆典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与活力。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通过校庆平台,增进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要把校友作为宝贵的办学资源,以校庆为纽带广泛联络校友,进一步做好校友会工作,争取校友的广泛支持,拓展办学资源。通过五十年校庆,要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春节前夕,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教育部周济部长的陪同下考察了我校,对学校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致力于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校发展的关心与厚望。2008年是我校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依靠全校广大教职员工,抓机遇、促改革、求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中学教代会校长报告 校长 教代会 报告
上一篇:安庆四大举措
下一篇:在县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