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30 点击: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纪念列宁诞辰 150 周年暨《青年团的任务》发表 100 周年

  内容提要:

 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肩负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防范与治理苏联青年劳动价值观异化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与理解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可以从为何加强青年劳动教育、青年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怎样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理解把握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进而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坚持劳动教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新时代;

  劳 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和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并特别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以文件形式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我国的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教育家。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青年劳动教育思想,那么列宁则基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需要,将关注重心由理论建构转向具体实践。时逢列宁诞辰 150 周年暨《青年团的任务》发表 100 周年之际,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阐释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推进我国青年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出 一、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垄断阶段,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不足 50%,且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农业种植面积减少 26%,畜牧产品减少 30%,卢布购买力与战前相比下降 50%[3]。十月革命前后,原本基础薄弱的俄国农业和工业遭遇更为恶劣影响。人口大量锐减,在 1914 -1923 年间,苏俄因战争死亡人数80 万,因丧失国土面积 80 万平方公里,出去 3 000 万人口入籍他国,因躲避饥荒、瘟疫和战乱移居国外 1 300 万人口[4]。1920 年,苏联大工业的产值比战前减少了 86%,煤比战前减产 67%,石油几乎减产 60%,纺织品产量减少 95%,卢布国际汇率贬值为战前 1/7,交通运输几近瘫痪,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匮空严重[5]。经济危机势必引起动荡的的政治危机。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上遭遇来自帝国主义世界的疯狂碾压,国内社会矛盾交织重叠。1921 年春,仅此一年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达 50 余起[6]。俄国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主

 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俄国小资产阶级等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打着“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篡改马克思主义”之实,抛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社会改良,意图蛊惑争夺俄国青年,阻碍了无产阶级青年力量发展壮大。“对所谓‘共产主义’的迷信与误解已形成一股暗流。”[7] (二)现实需要:国民教育中劳动教育严重缺位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各类思潮此起彼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冲击,部分青年受其影响,不乏存在醉心于历史虚无主义道德观,产生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嫌贫爱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异化现象。不仅如此,俄国成年居民文盲比例高达 75%[8]。1921 年 10 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指出“文盲”是“共产党员的三大敌人之一”[9]。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表示,俄国文盲数量庞大且文化教育事业严重滞后,桎梏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文盲的国家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0],重塑青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刻不容缓。列宁提出“教育者先受教育”,将已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青年下沉到乡村,零距离开展“文化扫盲”,尤其对农民加强先进思想、知识文化及生产技术的灌输与引导,形成了知识力量下移与劳动生成相结合的青年劳动教育实践模式雏形。

 为批驳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打着“重新创造苏俄无产阶级文化”旗号,鼓吹“苏维埃无产阶级应当与资产阶级旧文化完全决裂”的谬论,肃清蔓延在青年中的“资产阶级流毒”,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道德”产生并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青年道德也应与无产阶级斗争及人民利益相契合,劳动教育作为建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应与文化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塑苏联青年“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人”的青年教育政策。

 (三)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对“劳动教育”含义作出确证,但多次阐发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自由的、有意识的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特征。劳动是人的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是劳动者人格、尊严或荣誉的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可的根本方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思想”,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才能消解“劳动异化”、实现“人的劳动”和“劳动中的人”的彻底解放[1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构想了未来青少年教育的理想范式,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于适龄青少年来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颠覆了传统的“闲暇教育观”,成为了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容 二、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围绕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教育工作,如何激发青年革命斗志和工作激情等问题,发表了《怎么办》《革命青年的任务》《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青年国际》等一系列文章,强调青年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深入探讨了青年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发展方向、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等问题,初步形成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有力推动了青年劳动教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以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要旨,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等经典文章,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如果说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来源于《怎么办?》,是列宁在苏俄革命时期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代表作的话,那么《青年团的任务》毫无疑问是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代表作,是科学系统化的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

 (一)为何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 青年劳动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作为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了青年劳动教育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是列宁对苏联青年教育“为谁培养人”的深刻思考。

 第一,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不问政治”的青年教育思想的有力批判。列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意识形态形势尖锐复杂,敌我阵营界定分明,在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矛盾格局中,重要的争夺对象就是青年。列宁强调,苏联的青年一代还担负巩固苏维埃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依靠“共产主义新一代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应对十月革命前后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剧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间的选择博弈,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潮的张弛博弈,关乎苏联青年教育工作的导向问题及青年团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第二,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多次提到“自觉的人”“有毅力”“有学识”“有本领”“有决心”“有教养和守纪律”“同工农打成一片”“从小就受到自觉地有纪律的劳动教育”,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13]。他说如果全体工农青年游离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之外,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就不可能建成,而“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共产主义劳动方式的试验室”[14],是“共产主义劳动”的实际开端。列宁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和制度,从实践层面看更是一种运动,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社会全体普遍性劳动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培养青年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带头人”,需要每个青年应当在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基础上,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否则“共产主义社会”仅仅是美好的愿景而已[15]。

 第三,坚持和完善“党的政治领导”是青年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列宁认为在苏联社会主义青年劳动教育中,要明确青年教育内容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联,认清培养青年一代与共产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坚持和完善党对青年教育的领导,是青年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彰显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的根本保证。列宁认为要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不要“总以为学习共产主义就是领会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和著作里所讲的一切知识”[16],他批评只懂“书斋里共产主义知识”的青年,号召青年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为大家利益而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的首创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公共事业”。

 (二)青年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列宁认为劳动教育本质内核在于将理论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升华青年一代“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境界的复归,淬炼劳动技能、改善身体素质、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

 第一,劳动教育是淬炼“全能青年”的必由之路。为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尽快复苏国内经济,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知识的“全能青年”充斥到生产劳动第一线。列宁指出:“只懂得什么是电气化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7]必须由学校、社会多方合力教育适龄劳动青年学会这些“全能知识”,青年一代才能担负得起“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责任”。对于怎样成为“全能青年”,列宁认为要善于把“共产主义知识”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通过“沸腾的生活”,转变为“活生

 生的东西”。在工农业生产劳动日趋依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基于单一分工体系下的劳动教育内容,更容易导致青年一代成为单向度发展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第二,劳动教育是青年掌握“共产主义知识”的关键环节。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指出,在青年接受学校教育方面,资本主义旧社会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主张“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而后者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共产主义知识是人类知识的总和,是最确切、最缜密、最深刻的特殊知识。青年应到劳动人民群众生产实践中去,利用空闲时间“改善菜园工作”或“在某个工厂里学习”,“必须使大家都看到,青年团员个个都是有知识的,同时又都善于劳动。”[18]列宁摒弃“无产阶级文化派”观点,时常告诫党内干部“只求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是十分危险的,若不及时认清、不用全力消除这种危险,“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的人越多,“只会使共产主义事业遭到莫大损害”。

 第三,加强青年劳动教育是遵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列宁认为:“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9]树立“批判的态度”,批判“书呆子青年”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批判“不求甚解的态度”,把是否积极参加真实具体、火热沸腾的社会劳动生产,作为检验资本主义“吹牛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者”的检验标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避免成为“吹牛家”。列宁的这一教育观点,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规律,反映出现代教育根本特征。在农民占多数、经济文化原本落后的苏联,这个“伟大的提出”消解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旧有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往被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低人一等”的陈腐思想,对防治劳动价值观异化激发劳动热情、团结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具有积极意义。

 (三)何以加强青年劳动教育:“沸腾的实际生活” 第一,“沸腾的实际生活”是磨砺青年劳动品格的“主战场”。列宁曾说过:“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20]他认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不是“过天堂的生活”,而是“在艰苦斗争中遵守铁的纪律”“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把一个穷困贫瘠的俄国变成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强调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人”的前提基础,并多次以农民劳动中的“菜园工作”“在某个工厂组织青年学习”打比方,认为“这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任务之一”,强调只有将共产主义知识融入到工农劳动生产中,才符合“共产主义青年团称号”。

 第二,“将青年组织起来”是提升青年劳动教育实效的必要保证。将青年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生产、合理组织分配青年团人员力量的观点,是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认为“劳动应该是有组织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 50 万团员联合成一支劳动大军并且赢得普遍的尊敬”[21]。青年是充满活力却又骚动不安的独特群体,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22]。由青年团组织青年协助苏联政府机关或社会机构,开展包括清扫卫生、分配食物等社会工作,为公共性事务和人民利益工作,学校、工厂和农村合作社都能成为“青年组织自己的劳动本领”的“练兵场”,或者进行“共产主义竞赛”。列宁强调青年的价值向度是决定共产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青年团组织对这一群体进行教育疏导和组织管理,“青年资源”就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整合,“青年效应”也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第三,差异化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列宁认为应根据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特点,找到差异化劳动教育内容的认识和定位误区,不应“从 15 岁开始生产性劳动教育”,未满 17 周岁的青少年中不开设生产性劳动教育,已满 17 周岁的青少年开设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接受全面综合性的劳动教育,重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复归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劳动态度,并获得综合整全性的劳动技能,

 不应使青少年过早接触个性化劳动教育,而匮乏必要的综合技术性劳动教育,被过早推到“狭窄的劳动分工中”,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且该观点悖离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列宁劳动教育思想还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场域中,考察苏联整个宏观历史进程和微观现实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将苏俄青年与社会发展紧密关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革命性和时代性特点。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实施,使得苏联大量青年投身到工农生产一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后国内劳动力短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广泛教育引导苏联青年,重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改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失重现象,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储备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示 三、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世事变迁,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光芒却并未消退,对我国青年劳动教育事业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科学认识和把握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坚持青年劳动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青年劳动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历史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劳动形态由原始上升为现代,劳动形态的改变又影响着劳动结构的发展定向,劳动结构的现实变化又不断提振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反思。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起到基础性作用,提示我们应当从新时代场域中,找到回应社会主义制度应然性和新时代必然性的答案,思考如何激发不同学龄段青少年劳动教育内需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在 2020 年 5 月 21 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报告中,提到了“青少年”79 次,“青年”或“年轻人”高达 170 处[2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新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新特点,形成了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基因的代际与超越,对现实的成像与聚焦,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切实选择和确证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 后党员的回信中写道:“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4]激励广大青年在新的历史时刻,勇挑时代重担,贡献青春力量。当前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正是体现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把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取向,丰裕劳动教育模式,改进手脑心并用、体力劳动为主、“身心二元”解放与自由的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以劳动教育升华劳动意识,以劳动意识涵养劳动情感,以劳动情感规约劳动态度、以劳动态度淬炼劳动行为,助益身体本位的回归、身体时空的解放。

 (二)坚持青年劳动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 “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25]强调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劳动工具的关联,而劳动教育实际反映的是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和价值向度,彰显出劳动价值本原的复归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值得警醒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小学校教育中一度出现了青少年劳动教育被侵占而缺位、劳动实践被贬损而异位,部分青少年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异化、劳动意识淡漠化、工匠精神消解化、劳模精神贬损化等现

 象[26]。其背后正是纯粹的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作祟,一定程度上悖离了时代大潮的现实召唤、模糊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引领、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其目的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回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实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价值理念的自觉建构和劳动教育的自觉转型。

 列宁强调“劳动应该是有组织的劳动”,从而启发我们找到青年参加社区、街道等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定位误区,消解劳动工具理性对劳动价值理性的侵占与贬损,其具体实践路径应当是构建全面性、差异性、开放性、立体性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持守学校劳动教育课“主渠道”,畅通家校联动渠道,以新时代劳动价值观铸魂育人,以班级劳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社区服务为劳动实践载体,重塑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审视劳育实践勾连互动效应,改进劳动教育机会和岗位,丰裕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田野调查、支农支教等劳动体验,多维重构个人与社会的劳动关系,享受人作为“类存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以内化的“劳动价值观”触发外在“劳动效应”的嬗变,彰显劳动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价值整合与内容切实的统一、大众劳动意识与精英劳模精神的兼具。

 (三)坚持青年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 青年的劳动教育幸福,简单来说就是指青年通过劳动教育,使自身属人的“类本质”得到彰显与确证,从而获得自身深层的、持久的、真实的愉悦体验。劳动教育的结果幸福与人自身的原初盼旨相关涉,因而青年劳动教育幸福感兼具主观性,“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既是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28] 针对青年劳动教育而言,既要享受劳动教育过程本身的幸福,也要在劳动教育结果上实现某种幸福的切适表征。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从沸腾的现实社会中寻求进路,寓有温度、有内涵、有情怀的劳动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劳动教育与文化知识相融通,社会民生关切与劳动教育内容相融通,教育内容理论性与人文性相融通的差异化劳动教育内容,锤炼新时代青少年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面前敢担当、善作为,复归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激发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劳动精神,从而为实现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找到动力源泉和实践进路。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在历史场景中探讨其理论内涵,不是简单回溯,更不是机械推动,而是在时代场域下挖掘其现实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指引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劳动教育成为青年教育中最质朴、最厚实、最关键的教育内容,为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开辟新的路径。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列宁 新时代
上一篇:浅论强化高校后勤管理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论文
下一篇:有限公司劳动合同(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