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观点及意义。

 解答一:(老师课件)

 自然界的变化也叫做自然界辩证法,是研究自然或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结构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对自然存在及其演化进行哲学分析,以达到对自然的新的理解。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解答二:(源自网络)

 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把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意义: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也叫机械钟表式的自然图景)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它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自然观上的根本转变。

 (2)1553年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了血液小循环学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了血液大循环理论,并于1628年出版了《心血循环运动论》,标志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

 (3)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根据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原理及抛射体运动轨迹的理论等

 (4)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分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

 (5)在力学推动下,数学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有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耐普尔的对数;林耐建立较为完善的动物和植物分类体系。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也开始逐渐形成。但只有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

  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

 (2)用力学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导致人们把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受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因而机械论者就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样,空间和时间就成了脱离了物质的独立实体。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机械论者据此认为这种机械的单义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式。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机械论者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元粒子的集合。

 二、评价: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1)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3)用实证反对思辩,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力学观点,用它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2)形而上学性

 还原分析方法,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

 (3)不彻底性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其思想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基本思想内容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与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

 [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达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与机能;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与发展。

 [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与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7]自然界、社会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按辨证规律进行的,实质上可归结为以下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8]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与人类社会。其中,劳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9]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领域不断得到认识与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即带有人类文化与文明特征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自然界

 4、系统自然观有关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只给出老师课件相关部分,根据该内容分析,范例没有找到)

 一、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二、规定系统的基本因素

 1.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即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素的组成的整体,一个元素不能构成系统。

 2.系统的结构――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1)要全面理解结构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

  数量关系结构;

  相互作用结构(机制、体制);

  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

 (2)结构对系统的功能有重大的影响。

 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

 3.系统的环境

 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①从(时间)横的方面来说,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

 ②从纵的方面来说,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例如太空种子。

 4.系统的功能

 (1)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对环境起作用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和,或系统对环境变化和作用作出响应或反应的能力。

  (2)认识一个系统,首要的是认识它的行为、特性、作用;制造一个系统,是要赋予它某种功能。利用某种功能,达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目的。

  (3)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主要规律

 (一)结构与功能原理

 系统的功能受组成元素、结构和环境的影响,结构对功能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

 (二)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加和性关系与非加和性关系。

 ? 整体突现性原理又叫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和新的规律,而它们是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它们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的质不等于要素的质)

 (1)加和性关系;(2)非加和性关系。

 讨论题:以企业为例,分析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的具体内容。

 5、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矛盾)。(自由发挥。)

 1.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需要交流,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促进了人的诞生,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等。

 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卡森《寂静的春天》: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

 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的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四大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概念的补充:既满足某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基本原则:发展、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纯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6、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观,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科学与技术含义尚无定论,该答案仅为个人搜集)

 ((一、含义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

 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至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 科学不是一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同科学一样,技术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性范畴 。))

 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

 (1)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本身没有阶级性,是由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所决定的。

 二、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范畴。作为特殊生产力,即意识形态的生产力,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着的,这是由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2)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三、技术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和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各具相对独立性。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而技术则主要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控制、调节和利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科学和技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自然科学研究为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技术的发展又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工具、探索手段和物质基础,技术上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理论的研究。

 7、当代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科学行为规范或科学精神。

 (本题为或题目,一、二答一题即可,答案系本人杂糅,错了别找我。)

 一、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普遍主义: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科学的成果应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衡量,不分提出者的国籍、民族、宗教、阶级及年龄。

 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资源。

 不谋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不断创新: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活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意识、气质、品格和情操,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

 1.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2.怀疑批判,开拓创新

 3.勇于探索,无私奉献 4.以人为本,造福人类

 5.博采众长,理性思维 6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7.注重分析,严格精确 8.团结协作,崇尚民主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二、科学行为规范

  1.不得以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他人成果。

  2.不得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

  3.不得在公共刊物上一稿多投,或简单重复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4.不得虚报科研成果,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或随意提高自己成果的学术档次(出版成果时如实注明著、编著、编、译著、译、编译等)。

  5.不得在未作贡献的科学成果中署名,或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位次上高于自己的实际贡献。

  6.不得违反学术论著引文标准。

 7.不得为学术评价提供虚假信息。

 8.不得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报复。

 9.不得参与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8、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看法。

 (自由发挥,一般都赞同,不赞同后果自负!)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包括:揭示自然界规律的发现功能;说明自然现象和本质的解释功能;面对自然界未知规律的预见功能。技术在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技术原理,也是人类对自然界本质及其规律的更加具体的认识同样具有认识论意义。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一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是科学管理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的发展必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科技能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必然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和发展,关键是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9、科研选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本人整理,错了不管。一里面包含关系,二写不写都可)

 1、科研选题、步骤及其重要性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响到科研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的水平、价值、和发展途径。如果选题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将导致整个科学研究工作无意义,要么长期工作得不到结果,甚至耗费精力,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科研选题的步骤:进行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现实的需要);实际条件考察(经费的来源、科研力量的配置、实验设备条件、协作情况等);初步筛选(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出需要研究的课题);初步论证,提出选题报告(可行性研究);同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课题。

 一、科研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首要的、基础的原则

 其一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理论内部矛盾所推动。由理论增殖性,扩张性和更新加速性决定的。是人类认识的需要。

 其二,社会实践的需要。它是外部矛盾所推动,由社会对理论的需求所决定。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需要。

 2)创造性原则--是科研的核心,也是科研的本质

 国际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先进,别人没有解决,能产生新发明创造的可能性。

 第一,在学科前沿选题;

 第二,在矛盾焦点选题;

 第三,在知识空白点选题;

 第四,在知识边缘交叉点选取题;

 第五,在争论焦点,在科学猜想假说疑难中选取题;

 第六,在科学直觉灵感,类比中选题。

 3)科学性原则---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的根据

 第一,经验事实依据。经验事实有易谬性。但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实验事实依据。

 第三,公理性事实。

 第四,理论依据,(权威理论)

 4)可行性原则--现实的可能性,操作性

 第一,主观条件。(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研究能力;作操能力。)

 第二,客观条件。(文献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经费,人手导师,协作者;相关科学发展程度)

 5)灵活性原则

 第一,条件变化;

 第二,内外干扰;

 第三,他人已先于解决;

 第四,实验事实,理论已发生变化;

 第五,志趣转移,更好目标出现;

 第六,新机遇出现。

 另注意:效益与简化原则

 二、相互关系

 ((上述选题原则,分别体现了选题的社会需要、社会贡献、科学依据、基本条件,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条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对选题要从严要求,作出最佳选择,即作出最大的努力,完成最富有创造性、最有价值的课题。5项选题原则,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必要性原则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根本方向——为社会和科学自身的需要服务;创造性原则显示了科学研究的本身特征—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以科学实践反复检验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可行性原则则表征了科学研究的现实条件——保证实现预期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灵活性原则体现科研工作者对课题的转换的时机、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把握——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它们共同限定了可以选择的课题的范围

 10.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

 ——科学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各门学科之间的移值与渗透——分化与综合

 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

 1)科学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

 (1)科学实验是推动科学理论的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实验所积累的事实材料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根据和来源;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说使之成为科学理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有指导作用:第一科学理论是确定科学实验目的的依据;第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在有关理论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实验结果必须运用科学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经常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当新的实验事实与原有的理论不一致时,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新的假说又期待科学实验检验。新的理论形成之后,在其指导下又进行新的科学实验,如此循环往复使自然科学不断发展。

 (2)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争的作用

 总的说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争论促使人们抛弃错误的观点和理论发展正确的观点和理论;二、争论有助于揭露各派理论和观点中的缺陷与矛盾促使其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三、有些争论不可能在段时期内判定是非,通过争论可以互相启发,活跃思想,开拓思路,促进科学认识发展。3

 (3)方针政策

 对待这种争论,不能压制,不能凭借权力推行某一学术观点或学派,也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而应鼓励争鸣,以科学标准判定是非。双百方针是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针。

 

 9 / 10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公开课 辩证法 参考答案 自然
上一篇:2020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例文
下一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10端午粽同步练习A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