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01 点击:

  浅谈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摘要:随着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体系的日趋完善和系统,部分孤独症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康复,具备了开展融合教育的基本能力。本文结合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康复现状以及社会接纳度对孤独症儿童能否开展融合教育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客观评价、调整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善于沟通四个方面的建议和康复策略,以促进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达到较好的融合教育效果。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1、背景

  1.1谈起融合教育,就要追溯至一九六○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其主要的涵义有下列三者:①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②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身心障碍儿童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因此,融合教育即是让特殊儿童从小就与一般儿童一齐上课,一齐作息,这才是正常的社会。③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班)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一般小朋友一齐生活;然而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1.2孤独症儿童主要表现的三大类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

  1.3随着“孤独症”被社会越来越多的了解和关注,“早诊断、早训练”的观念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和康复机构所接受和推崇。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训练后,得到有效康复的孤独症儿童他们可不可以进入教室开展融合,最终进入主流社会?

  2、问题分析

  2.1首先,我们从孤独症儿童自身出发来分析,他们是可以进入学校开展融合的。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智商低于70分者占61%,而智力边缘水平和智力正常者占39%【1】。

 这至少说明有39%的孤独症孩子在智力上是符合上学条件的。

  2.2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效果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孤独症孩子虽存在全面的发育障碍,但语言发育障碍是其主要方面之一,语言表达障碍会影响与人交往,加重其社交障碍,而孤独症儿童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好,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好【1】。通过有效的康复手段,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甚至有部分孤独症儿童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其他特长。

  2.3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教育机构的保育与教育,它反映了“每个儿童都能学习”的哲学思想【2】。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一是对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一种肯定,二是尽早的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社会,为成为“社会人”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3、现状调查

  3.1家长对开展融合的要求和期望值高。很多经过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甚至还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家长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参与教学融合。

  3.2幼儿园与学校想尝试但效果不理想。部分幼儿园在开展融合教育时“因材施教”,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统一的内容,但要求达到不同层次的标准【3】。但孤独症儿童的各种问题常常困扰他们,导致教师们不得不放弃。

  3.3环境的改变使孤独症儿童难以适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至少是有一个家长几乎全天候的跟随,他们主要承担照顾孤独症儿童的吃喝拉撒、辅助训练、避免孩子干扰他人或被他人干扰。而参与融合后,家长是不能或少量跟随的,这让我们的孤独症儿童无法适应。

  3.4家长态度摇摆不定。参与融合一定有个“痛苦”的开始,孩子家长的投诉与不理解、工作人员的唠叨和排斥、孩子问题行为的反复??这些常常会让家长踌躇不前,多半就放弃了。

  4、对策思考

  4.1客观评价,慎重思考。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评价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能力时,不能仅凭孤独症儿童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来下定论,应该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必要时应该有相关的分析材料以及家庭评估。让一个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不能是教师的自我感觉,更不能是家长的一时兴起,切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试成功了,是幸运;一旦不成功,就很难再顺利的融合了。

  4.2有针对性的调整康复计划。有了参与融合的思路,就应该根据孩子现在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来解决问题。

  4.2.1首要解决生活自理的问题。进入融合后,家长的作用慢慢会弱化,更多的是提倡“孩子自理”。即使有教师可以辅助一部分,毕竟更多的还是需要靠孩子自己,所以尽早的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4.2.2鼓励并创造条件参与小组或集体的活动。我们现在看到的康复训练中,大多是一对一的形式,有时甚至出现了二对一的情况,孤独症儿童大多被人为的隔离在人群外。再看看我们的融合环境,基本是以小组或大集体的形式出现,若是等到进入融合时才让孤独症儿童去适应集体环境,那就太晚了。所以说,在训练的初期就让孤独症儿童适应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4.2.3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渡。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幼儿园小朋友做操的情景:一个教师在前面带操,后面的小朋友根本看不到老师的动作,但听到老师叫他名字后会主动去寻找老师的身影。而在我们的康复训练中,当老师叫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名字时,家长马上就会把孩子推上前,这是“被动参与”。也许这个孤独症孩子他能听懂老师叫他的名字,但他认为老师叫了名字后应该是家长做出反应“把他推上去”。家长有技巧的逐步退出课堂,弱化辅助,引导孤独症儿童由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让孤独症儿童感觉自己是成功的【4】。

  4.2.4接纳不同的沟通方式。通常在评量孤独症儿童能力高低的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的把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其实人与人的沟通包括很多种方式,如:肢体、表情、文字、图标等。所以当孩子没有语言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发展其他的沟通方式,同样也能很好的开展融合。

  4.2.5学会不干扰他人。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效的安排时间,这是孤独症儿童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但是,要做一个社会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不干扰别人”【5】。所以在孤独症儿童的时间管理上,我们应该先行一步,进行行之有效的策划。

  4.3循序渐进,及时调整。孤独症儿童的融合不能狭隘的看成是与幼儿园、学校的融合,应该是与家庭、社区、机构、学校多方协作的教育联合模式。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速度,更多的应该采取点训――半融――全融式的过渡模式【6】。

  4.4善于沟通,坚定信心。特殊儿童开展融合教育都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更何况是问题多多的孤独症儿童?首先,我们要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外交家”,对上能将情况真是的反应给老师和家长,争取老师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对下能和小朋友玩成一片,让小朋友在亲近你的同时也慢慢接纳你的孩子。其次,要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坚定自己的信念,给孤独症儿童最适合他们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美香,王力芳.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

  [2]许扬,袁茵.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思考.南京特教学校,2011-9.3

  [3]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欧安娜、余雪萍著,《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运动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手册)》,香港康复会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2006年8月第二版

  [5]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华夏出版社,2012.3

  [6]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浅谈融合教育 孤独症 浅谈 融合
上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调研讲话精神感想
下一篇:村党建督查情况通报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