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心安常三思_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

来源:新加坡移民 发布时间:2019-05-04 点击:

  仁者寿   文/张湖德      历代养生家和医生都非常重视道德的修养。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心宽体胖”,体貌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有些养生家把养德作为养生的前提,作为传授养生术必须具备的条件。历史上很多养生家和医家,如孙思邈、叶天士等人一生修身洁行,性善德高,医德高尚,获得“善人”、“救星”、“菩萨”等美誉,这也是他们能享高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所谓“厚德载福”,即及此意。封建社会的养性、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里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便可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心安常三思
  文/陈文英
  
  心安,要常思贪欲之祸。中国古人云: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西方哲人伊索亦云: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把已有的东西都丢掉了;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人们,贪欲无用而有害,当正心诚意,追求精神的富足。这里暂且不说贪欲如何祸国殃民,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自己来说,亦是心累如斯:时时担心东窗事发,看到电视上贪官受审的镜头血压升高,听到警笛声响心惊肉跳,面对山珍海味没有食欲,身卧高级席梦思床辗转反侧,终日里就像揣着一颗定时炸弹,还不能向人倾诉,只能哑巴吃黄连,把一切苦水往自己肚里咽。心贪既不能心安,生活亦已失真义。
  心安,须常戒浮躁之心。古人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心浮气躁,则人易失心智,使人难以作出正确的决断,就不能潜心静气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或急功近利,随波逐流。或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或迷失自我,身心疲惫。如此,不但于工作事业有害,于自己亦是苦不堪言。所以唯有戒浮戒躁,静思干工作图的是什么,做的是否科学正确,才会不受干扰、不受诱惑,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如此必心安。安在尽责尽职地实干事、干实事、干成事。
  心安,要常弃非分之想。有的人梦想一鸣惊人,一步登天,总是恨职位低、恨收入少,就是不知自己几斤几两。非分之想,表面上看是心态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事关人生的根本。一些人或为名所累,或为利而忧,或享乐至上,或以丑为美,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这样那样的弯路,关键就是没有将人生的总方向把握好。每个人都应当正确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得意不忘形,落魄不沉沦。宠辱不惊,得失无意,这才是应有的境界和胸怀。

推荐访问:心安 仁者寿 常三
上一篇:文玩核桃品种排名图 象棋实战短局谱/文玩核桃也疯狂
下一篇:亡羊补牢_保健切莫“亡羊补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