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说教材发言稿

来源:澳洲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27 点击: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说教材发言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本次说教材我将从两大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简要分析全册教材,主要包括课程基本理念、高中政治的总目标、本册教材的三维目标、编写意图和全册教材知识总体分析。第二部分:详细分析第一单元,主要包括单元地位、单元知识横纵联系以及本单元的教学处理。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全册教材。

 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以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定高中政治的总体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具备现代社会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达成总体目标,高中政治设置了四本必修和一本选修,作为必修三,文化生活要完成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要求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使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编写意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凸显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和编写意图,本册教材共设置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从“是什么”的角度研究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为什么”的角度探讨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三者的关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怎么看”的角度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本单元重点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从“怎么办”角度探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集中讲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重点分析如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整本教材的逻辑归宿和落脚点。总体来说,一、二单元从一般意义上阐述文化的基本知识,三、四单元在一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华文化的个性问题。

 下面我重点分析所抽到的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

 课标要求完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文化与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往行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来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优秀文化作品感悟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单元是全书的起始部分,不仅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全书的总论,它从我们日常参与文化生活的感受入手,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教材主要介绍文化和文化生活的含义,文化对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的意义,只有在明确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文化现象,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从而为全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和它的地位本单元共设置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主要从社会的发展看文化。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主要阐述了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政府的应对之策。这部分知识可以与综合探究中的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掌握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相整合。通过知识的相互整合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又可以为综合探究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它是从人的发展看文化。第一框题感受文化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和特点。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包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部分。总体来说,第一单元从文化与社会和文化与人两个分支来谈文化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人的发展又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这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两个分支在知识上存在交集。比如,在第一框题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部分提到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这就与第二框题中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在学习第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就有意识渗透文化能提高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的发展最终都归结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并最终在综合探究中得到升华。同时,本单元知识又为其他三个单元知识的学习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在教材的第10页提到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这就为第二单元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做了理论上与思维上的铺垫。带着对文化双重性的认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生也就能从理性上认识到为什么要提高自身文化的辨别能力,有意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并没有简单地就文化说文化,而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反作用的双重性。使学生在一般理论的指导下来学习文化的双重性作用。这样不仅理解了本部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先通读全书,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紧紧抓住教材主线——发展先进文化。在学习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政府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引导学生将部分知识向主线靠拢。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以能力发展为主导,以学习过程为主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的过程。据此,我们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我们不是让学生去勾画和记忆教材知识,而是让学生分小组去收集、整理资料,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课上集中展示。学生不仅将语文教材中的林黛玉、将进酒引入课堂,还为我们展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葛沽“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学科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生成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3、兼顾备教材与备学生。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文本,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熟稔于心,条理清晰,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而备学生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关切出发,比如展示唐人街过春节是的图片以及资料,使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提高、生成新知识。将历史中的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引入课堂使学生加深的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理解。

 4、淡化概念。文化生活的一大难点就是概念的理解。而课标并不强调对概念的把握,更多关注是学生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的引导。为此,教学中我采取淡化概念的方法化解这一难点。

 5、提高课堂的思维量。不仅仅关注当堂课所讲的知识,在深度与广大上加以拓展。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中提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以为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哲学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实现由已有知识向新知识的拓展。同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辨析点。正所谓理不辨不明,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空间,在思维的碰撞中,在价值判断的冲突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尽量上出文化的魅力。教学中我努力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将学生整理的图片、歌曲、诗词、视频在课上展示,让学生在形象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理解知识、培养情感。而这也要求教师有更厚重的文化底蕴,只有教师具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举重若轻,所以我不仅看本学科的教材,还积极学习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

 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意识。在小组讨论之后,我除了找代表陈述小组观点,我还要提问小组中其他人的观点,甚至可以让他加以点评。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陈述其他成员的观点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切。对同伴观点的点评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重要课题。巧妙恰当的情境导入,给学生以体验与感受的背景;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通过体验与活动生成理念,形成正确的三观;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行的统一。高效教学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更是我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首先关于本单元的重点:

 我把它总结为8个字:凸显观点,关注过程。

 所谓观点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学科观点,而应凸显其引领正确价值导向的意义,即思想政治观点。所以,教学中我不再仅仅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所谓过程,不能仅仅视为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而应更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新教材以生活主题为出发点、以达成基本观点为落脚点,从而赋予“过程”以特定的使命:充当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或“纽带”。而架设桥梁、编织纽带的过程,就是这个过程既不同于现成理论体系的浓缩,也不同于孤立事例与观点的叠加;确定教学重点的“原点”,要顾及学科的学术规范,更取决于思想政治观点的价值判断;达成基本观点的途径,不违背理论逻辑的演绎和推导,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引导。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生成方式;或者说,这是一种以“学习过程为主线”而不是以“教书过程为主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在操作层面,我们对重点的确认,不宜简单地归结于学科理论意义上的“知识点”或“考点”。对重点的操作,也不能机械地通过知识点的圈定“画出来”,而需要在综合把握“观点”的视野中“讲出来”。比如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可以结合文化的社会作用以及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来综合分析,使学生在综把握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并能对前后知识形成综合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知识向最近发展区的跨越。同时使学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并能运用这些思维了学习其他的知识。。

  第二 单元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可以结合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来引导学生分析

  少实例

 关于难点的解决。《文化生活》的一大难点就表现为概念的处理。概念的确立是重要的,但其准确与否、成效如何,取决于能否用以把握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取决于能否背下它的定义。为此,在教学中,我采取“淡化定义”的方式。从本原上 “突破难点”的有效办法。无论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应该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如果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对许多以往看似难点、疑点的感受就会迥然不同。我们的教学应更为倚重具体途径和方式的引领。如此看来,寻求化解难点的出路,淡化定义式的要求,不失为一种选择。这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来说,更具必要性、有效性。

 如何把握教学的“辨点”。

  如果说抓住重点的要领是围绕“观点”选择“讲点”,突破难点的要领是通过“淡化定义”的方式达到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那么二者的实施都要借力于“辨点”的操作。所谓“辨点”,就是具有辨析意义、值得辨析、能够辨析之“讲点”。我们讲关注过程,其实质就是注重辨析的过程。

 注重辨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相对于传统德育课程的实施条件,如今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及其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来看:过去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界线较为分明,如今则“八面来风”,而且难以一目了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有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这意味着我们对许多文化现象的说明,既不能混为一谈、一概而论,更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从学生个体思想活动的表现来看,高中生的身心发育正处于即将成人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这种阶段性特点,使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不能不相应转换、与时俱进。如何帮助学生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

 把握辨析,要优化辨点的选择。优质的辨点,能够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内容目标的实施;有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能够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达成基本观点的必要环节;它的内在意义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它的组合机制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课堂讨论;能够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情节,有吸引力;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提供的辨点或自行选择辨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也是优化“辨点”的根本尺度。

 把握辨点,要慎行辨析的操作。对此,唯有“敏于事”,才能“慎于行”

 为此,要掌控住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就思维活动的形式而言,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中立”,都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

 关于教学设计123:一抓紧紧抓住一主线——发展先进文化(思考:各单元都与这一主线有内在联系;先进文化也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本单元为后面介绍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性,意识自己的文化建设责任,奠定知识、情感基础。

 二备:教材学生两备全:备教材、备学生(如学生参与、喜欢、哪些文化生活?)

 三查:课标考纲高考题,“三查”分析心有底。

 教学实施456:处理教材求“四化”:近化、活化、趣化、简化。<具体资料不对>

 近化——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切入新课教学。例如“体味文化”的导入。

 活化——采用更鲜活的实例。注重情节、情景的设计。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例如:有声有色:讲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教材列举的实例是《马赛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王铁人的诗句,学生不知道这些情景,如果播放相关歌曲,是有一些效果的。又例如:教材要求比较俄罗斯民歌、印尼民歌,不妨播放一下。也可以是原生态的,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教师自己背一背,讲一讲。

 有情有义,就是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第三单元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那更要讲出民族自豪感、对民族的热爱之情。讲近代中华文化的危机,要充满忧患意识。

 趣化——富有情趣。例如: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可以列举郭达蔡明的小品 ‘黄花菜“;”从头到脚都漂亮“;让人受不了……

 简化——采用图解、图示等方法。

 优化流程看“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巩固提高、自主生成。

 创造特色显六性:活动性、探究性、思想性、情感性、本埠性、开放性。本埠性结合葛沽的“花会”来感悟和学习

 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1、。以把握本单元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例如,第一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有“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的论述,教师在这里就不宜对“先进文化”的概念作深入的分析。因为第四单元专门要讲。

 2、教学力求体现“生活化”与“本埠性”。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切入。例如“体味文化”一框的教学,可以联系当地文化生活特色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来创设情景。同时尽可能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例如鄂州长江岸边有一段古城墙一样的地方,长江堤。晚上有人在那里唱楚剧、汉剧,也有唱卡拉的、跳舞的、打枪的。

 3、尽可能上出“文化”的魅力。相对于其他几门必修课,文化生活教学应该更富有情趣,富有韵味。要尽可能做到“四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有声有色,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讲“持久深远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欣赏“我的中国心”等歌曲;特别赏析是“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的歌词;讲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

 有情有义。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讲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名言的影响……可以运用连战、宋楚瑜等人来大陆的一些表现的细节来教育学生。

  4、淡化概念,不死抠概念。对与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概念,除了“文化”“先进文化”以外、 其他的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可以“淡化”,不要过多的去“抠”。

  5、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适当简化、集中。例如:

 6、注意培养学生“文化”的眼光。例如,用文化的知识,说明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运用能力的示范、引导与培养。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文化”的眼光,即用文化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可以在教师的教学中灵活机智的体现出来例如,“文化”的内涵,怎么讲?怎么用?

 一是参考教材文化“万花筒”的探究活动,结合本地的、学生的文化生活,分析本地的、学生的文化现象。从现象到文化的内涵。

 二是要充分利用P3页的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对古汉语“文化”一词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一个字都不要放过。

 三是可以辨析:例如:

 辨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产品,从这个意义上,你怎样分析以下事物

 1.原始人打制的第一把石斧

 2.狗熊留在地上的脚印

 3.山顶洞文化

 4.宗教、习俗

 理想的政治课堂,不应是一潭死水,也不应是虚假的一问一答的表面热闹.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充溢着情感的互动,思维的碰撞,个性的张扬。所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变得快乐而有效,是新课程本质要求下的人性回归,也是我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既反映在观念上,也存在于技能中。其间,有品味事理、拿捏动静、权衡轻重之机,也有刚柔相济、详略互现、虚实兼顾之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理论观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相比政治、经济、哲学,更加凸显对文化的“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的学科特色。

 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具有内在的隐性逻辑。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排列顺序。

 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教材是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无论是掌握文化的概念,还是文化的运行机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落脚点都在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推荐访问:教师以案说教发言稿 发言稿 文化生活 单元
上一篇: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动员会讲话
下一篇:百日誓师教师发言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