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澳洲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2002年第4期广西社会科学NO.4.2002(总第88期)(、IfANGXISOCIAL9CIENCES(Cumulatively,NO,88)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康健(深圳教育学院,广东深圳518029)【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统合过程中,在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精神品格。它源于自然,经过儒家的总结与提炼,在与外族入侵的不断抗争中得到升华——由对自然的朴素的爱转化为一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深眷恋之情,它为维护华夏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弘扬它,目的是使它在社会主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先秦儒家【中图分类号】D0;B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2)04一0033一03为主。这说明在天人关系中,已意识到人是能动的主体,自然 为人所用,反映了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主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能动色彩。此外,还有大畜卦,卦象为下乾上艮,<象传》日: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天在山中,大畜。”即天之光明照耀于山内,人们愉快地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它有效地融入我们现行的自然中劳动,凭靠阳光水土草木,繁养五谷牛羊,与自然万物思想文化体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经常同生共存,其乐陶陶。大畜卦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观念,即人思考的一个问题。活动在自然万物之间,而不是站在自然万物之外,与自然相我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它对,表现出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的生动场面。表现在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尚书·尧典>开篇第一句就这些纯朴的卦辞和思想,深深地表达了人们当时对自然写道:“日若稽古帝尧。”郑玄注:“稽,同也。古,天也。言能顺产生的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推移和发天行之,与之同功。”可见,尧舜时代人们就懂得了顺天的道展,随着人们后来在与自然灾害和外敌博斗中不断增添的信理。不过那时的顺天主要表现为恪守农时。这是一种充满着心和勇气,逐步升华为一种民族的情感和品格,它对于我国传对自然爱的朴素的情感。这种思想在《夏小正》里有更为具体统爱国主义的心理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的表现。到西周晚期,天人合一观念虽然尚未形成理论,但已拥有相当丰富的内容,涵纳在《易经》六十四卦之中。比如,泰 卦,卦象为下乾上坤。<象传》日:“天地交,泰。”《彖传》日:“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指出人事和自然一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接过了西周样。要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办事亨通,人和人之间必须进行“天人合一”和“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天适当的循环交往。卦象指出了自然法则与人事规律的一致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之”。显然,性。又如坤卦讲地,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先秦儒家在整理西周“天人合一”思想时是有选择的。他们扬方、大说的本是地的特征,这里要求人们具有像大地那种正弃了西周“天人合一”思想中占b的迷信成分,保留了他们那直、端方、大度的品格,将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格品德联系起种热爱自然和与自然共融的纯朴情感,吸收了他们那种追求来。再如贲卦,卦象为“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其文字描绘行与天地相等同的高尚品格,并把它们作为儒家的“仁学”理论婚礼时处处被装饰起来的情景,以山火之美来衬托花团锦簇基础和其入世态度。的婚礼场面。显然在比喻与被比喻、衬托与被衬托之间后者先秦儒家在创立关于“仁”的学说过程中,使那种在西周[收稿日期]2002—02—02[作者简介】史康健(1958一),男,山东威海人.广东深圳教育学院政史系讲师。33万方数据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原本由于自然升腾的、那种朴素的爱得到了升华。益、民族的利益人们可以去拼博、可以去献身,这种理想人格首先,它表现在儒家对“仁”的认识上。《论语·颜渊》载,的塑造和教化,显然,为日后仁人志士的爱国壮举打下了深厚“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离娄下》)。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奠定了爱国主义的这里的人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包括各个等级的人。在先秦传自然观和道德观。统观念中,仁的含义是“爱亲”。《国语·晋书》中曾提到“爱亲先秦儒家由一开始热爱自然到重视人、重视群体、重视人之谓仁”,孔子《论语》中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格,最后逐步形成为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品格,正是这种(《学而》)这是把亲子、兄弟之爱泛化为一般人际关系的准则。思想品格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证华夏文化的纯洁和把“孝弟”扩大到“泛爱众”,由“爱亲”推广到“爱人”。显然,按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秦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未被照孔子对仁的第一层解释,它是以维护宗法关系为目的的,但“各国”统治阶级所认同,主要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狭义的仁已经不能够满足对社封建社会制度过渡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加上诸子百会管理的需要,不能够解决社会日益增多的各个利益团体之家,流派纷争,很难形成统一的调号,人们还没有时间、没有能间的矛盾,因此,他对仁的含义作了新的界定,把亲子j兄弟之力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为整个社会管理系统服务的儒家学说爱泛化为一般人际关系的准则,把爱仁的根本目的解释为爱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更不用说形成一种定型人,使仁的的认识更加宽泛了,它已超越了血缘关系的范围而的维护国家一统的理念,甚至在一些“国家”儒学还没有地位,上升为一种维系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比如秦国,从秦孝公时起,就一直沿用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其次,它表现在儒家的责任感和生死观上。儒家具有崇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沿用传统的做法——以法治国,对儒高的责任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学加以禁限,儒学的境况非常不妙,经常受到官方的诘责,一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准确地表达了先个根本的原因是它所宣扬的国家理念和入世态度与秦始皇统秦儒士的责任感。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则从一后的国家在范围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出入,和秦始皇的治另外的角度进行了表达。这种责任感归结到一点即是要“为政思想也相去甚远,因此,从政治上看,他是鄙视儒学的,否则仁”,具体地说来,就是孔子所提出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不会痛下狠手,开儒生的杀戒。汉高祖时,虽然没有采取秦始者怀之”。在孔子看来,具备这种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应该皇的激进作法一焚书坑儒,但也不赞成儒家那一套,刘邦本“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是儒家对自己责任感人,不事《诗》、《书》,轻士善骂,提倡黄老之学,主张“以虚无为的明确。在人生观上,儒家一贯重视人的生命,但又认为,为本,以因循为用”。儒家思想这段时间比较沉寂,尽管当时的了群体的利益必须毫无畏惧地牺牲个人生命。儒家不信鬼著名学士陆贾曾起而疾呼,执政者一定要行儒家仁义之政,但神,不讲来世,但求在现世为家、国、天下尽义务的实践中获得仍不能挽救儒学的颓势,而根植于儒家学说的爱国主义由于生命的价值,个人的生命只能在群体的事业中获得永生。孟其母体地位的削弱,只能以游离的方式散见于民间,直到西汉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以后,汉武帝起用董仲舒,儒学地位才有所改变。董仲舒罢黜取义”。可以看出,儒家在生与义的选择上态度是何等的鲜百家、独尊儒术,并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他剔除了先秦儒学明,生是个人的,义是整体的,个人的生命只能在群体的事业中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把“天人合一”中所蕴含的人与中获得永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品德。天的纯朴、自然、和谐关系演化为一种天命与君命的关系,割再次,它表现在儒家对人格的塑造上,儒家重视人的价杀了“人与天地参”的积极思想。由于君王的地位已被神化,值,注重人格的培养。为了完善人格,孔子提出“仁”、“知”、先秦时期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与天地相“勇”三德,成功地建立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君子身上具等同、奋发向上的整体人格思想已被演化为只有君王一人才有四个鲜明特征:理想性,具有崇高的“仁”的境界,“志士仁能予之。他提出“天人感应”、“天道不变”、“性三品”、“三纲五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伦理性,有严常”等学说,并吸取阴阳、法、名、道、墨各派,综汇百家,构建了格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为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一个天人感应论的庞大的儒学体系,试图通过这些神学理念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人民来论证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并以此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性,“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为人民谋福利;政治性,通建立了神秘、庸俗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使先秦儒学在思想观过实践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念方面有所倒退。但不管怎么说,他把先秦儒学由秦和汉初任”(《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卫灵公》)。孔子自己就时婢女的位置推上了封建官僚的政治舞台,儒学位置的重心非常重视仁、知、勇三种品质,并身体力行加以实现,子贡日:上移,使得根植于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夫子自道也”,就是说,孔子本人是具有这三种品质的人。孔和发展,这在政治上无疑有助于加强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统子一生周游列国、著述论说,就是为了向人们灌输这种仁、知、治,同时亦有助于强化人们参政、议政、从政的意识,这对于战勇的思想,鼓励人们为了维护国家的“礼”,为了实现国家的利乱频仍、治构松散的华夏来说无疑起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粘和34万方数据广西社会科学2002.4/政治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儒学已不能和先秦时期的儒学相提王、御敌等上面,限制它在功利思想方面的发展。可以说,中并论,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直延续到明清都带有浓厚的忠国一直到晚清都没有摆脱掉农业大国的帽子无不与爱国主义君色彩,它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并被确认为官方意识形态始终没有能够从利的方面来探讨、总结和激发人们的爱国斗的价值导向。志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崛起单靠知识分子通过儒家理论自修内省来救治天下是很难奏效的,要救治中国,必须要进行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全民族的觉醒。而用 义来诠释爱国主义亦有失偏颇,完整的爱国主义必须要义利纵观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举,只有包含进利的思想,才能真正振聩国人,催人奋进。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之所以能够在源源数千年的民族融和、 实际上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有一些仁人志士在探讨这方面碰撞、较量与播耕中,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被完整地保留下的问题了,比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都曾通过编译、著述来,除了它所包含的儒家的“爱仁”思想、人生观以及理想人格来抒发强国救民的道理,尤其在利的方面阐述比较明确,林则外,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它始终包含着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徐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组织编译《澳门深的忧患意识和眷恋之情。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曾写下月报》、《四洲志》等,向国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目的了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用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在于开发民智,“固疆强国”;他和魏源都明确提出“师夷之长一首“离骚”既留下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也独辟了一种高雅的 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更是积极主张创办民用文化风格一楚辞;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工业,允许商民自由集资开设厂局·,制造轮船、机械等,产品可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诗人爱国敬民的胸怀;南宋著自由出售。这些都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把发展资本主义新式名爱国将领岳飞用他那一腔热血写下的“满江红”诗句,曾激企业,纳入“强国御侮”的爱国主义范围内了。这些晚清时期励了多少爱国将士为保国安民挺身而出、奋勇杀敌;南宋末代思想家的爱国激情和精辟论述无疑为传统爱国主义在近代的宰相文天祥被敌俘获长达四年之久,其问尽管受尽折磨、吃尽发展、演变作了最好的补注。经过他们的整理铺垫,到了中国苦头,但仍坚定信念,保持民族气节,最后挥毫写下《过泠丁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强国救民颂》,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脍炙人口方略,这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实业救国思想,这是这位中的爱国诗句,慷慨就义。这些精美的诗句和高尚的品格,浸透国革命的先行者在经过对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长期着志士们忧国爱民的意识,表达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考察和数次领导国内民主革命斗争实践后得出的结果,中国情操,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加以提倡和弘扬的。国内革命主题的变化,标志着爱国主义已经由维护封建专制当然,这种浸润于儒家学说中的、传统的爱国主义亦有它制度转向宣传和捍卫民主共和思想,并且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局限性,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传统的爱国主义过多的强调的发展变化而有了它新的思想内容。五四运动以后,马列主自我,重视主体修养和对人的自身的认知性。所谓修身治家义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主义高举民齐国平天下,由内层到外层,修身是第一位的,从早期儒家规主和科学的大旗,不断地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在反对封建军阀、定的《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到明清时要通晓抗日救国、推翻蒋家王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的《十三经》,修身所涉及的内容已相当浩繁,并且有许多封建个的伟大胜利。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之一,的繁文缛节需要遵守,有时一条家训或祖训要约束好几十代它将融入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人,而这些训文的内容几乎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在这种设注入新的活力。环境氛围下走出来的中国志士,从历史上看,雷同的较多,真正有个性的较少。这种抽象的认知把人的个性紧紧地包裹在【参考文献]整体的意识中,对行为求善求美,其结果是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进而实现某种政治抱负,而忽略了对人的个性[1]赵吉惠.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M].陕西人民教育出的开发,使得爱国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囿于“义”的范畴,版社,1991.束缚了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勇气和信心,导致中国古代的义[2]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利观长期向义的方向倾斜。虽然爱国主义一直是贯穿中国古1990.代文化的主线,但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一统的思想,[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治国方略上,对内大都采取重农抑商、避利趋义的政策,鼓1990.励人们拓荒种田、支边戍疆、忠君报国;对外则采取闭关锁国,[4]邱树森.中国古代史[M].南方出版社,1999.推行有限地开埠政策,爱国主义多被封建王朝用于削藩、废[责任编辑:龙宁】35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诗歌 中国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
上一篇:“人和”赋予新时代意义
下一篇:年度个人对照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