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来源:澳洲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09 点击:

 内容提要: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新篇章的奋进之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坚守本正要求、用好基础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新;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把握好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坚持形式创新与内涵建设的有机统一,推进有“根”和“魂”的形式创新、有生动神采的内涵建设;要把握好学段与全程的关系,做好课程衔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还要把握好主力与合力的关系,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曲独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各方联动共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思 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 年 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系统指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重要基础及路径方法,确立了新时代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与改革创新的行动方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新篇章的奋进之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需要我们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主导与主体、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也需要我们把握好学段与全程、主力与合力的关系。

 一、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原则。“守正”是基础、前提,坚持“守正”,改革创新才能有坚定立场、正确方向。“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坚守本正要求、用好基础条件的同时勇于破除一切束缚,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用活一切创新资源,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形态。

  1.坚守本正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意味着“破”与“立”,此乃无疑。但这种“破”与“立”是有定位的,不能“恣纵己意”,更不能“任意妄为”。

 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对于应改什么、创新什么,哪些该坚守、哪些需扬弃,必须有清醒认识、明确章法。站稳立场、把好原则、走对方向,改革创新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而行,才能行稳致远。作为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抓手,作为体现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使命的,有着鲜明的立场要求与政治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而不是其他什么课,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可丢失的灵魂。不管怎么改革,也不论怎样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不能抛弃根本、丢失灵魂。那种以“纯粹学术”、“纯粹德育”为名而鼓呼“价值中立”或“不谈政治”的说辞,只要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而避谈政治教育的做法等,都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相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决不能削弱政治性、淡化价值性,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用好基础条件

  任何发展进步都要以成功的经验、优良的传统、现实的条件作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决裂过去”,而是要在适应社会变迁与时代转换中充实新内容和探索新形式的同时做好继承工作,做好基础资源和条件的挖掘、利用和转化工作,实现“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的有效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与成功经验,等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信来源与有力支撑,更是我们奋力前行、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深厚力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以高度的自觉、创造性的努力将这些既有条件、宝贵资源以及优势力量用活、用好。

  3.不断推动创新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没有改革创新就会止步不前。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变动不居,新的历史形势与条件、社会的变革与实践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样社会思潮的甚嚣尘上、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影响、新生代教育对象的崭新特性等,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的奋力紧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客观存在。不断推动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新境遇而进、应新使命而行、应新挑战而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生机、能有成

 效、进步发展的必然需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立足于、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舞共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的需求期待相适应;要牢牢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着重解答学生成长发展与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问题。

 二 、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格局中的两大核心角色,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效益的关键要素。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脱离了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和利用,任何教学努力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成效。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同生并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核心关钮。在这一方面,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强,但客观而言,实践中的推进仍需更多着力。

  1.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上做出更多努力

  在教育中,教师并非教育内容与要求的机械执行者,而是扮演着一种更为积极、能动的角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施的直接承担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怎样的形态落到实处,其主观能动性、专业自主性的发挥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质量。作为与学生联系交流的主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很强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其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紧密关联在一起。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方法的探索者、实践者,在现实层面上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深刻指出了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下更大气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热情、创新激情。一是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教师的主导意识与素质能力是其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最直接地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样态、成效状态,决定着能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滋养出真善美的胚芽。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需要更加明确“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建设标准、建设要求,需要更加严格地抓好师德师风、职业道德建设,着力打造能真正播种真善美、提供心灵养料的“灵魂之师”和“有德之师”。二是形成增进

 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励安排。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作用发挥怎样,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既与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关,也与相应的制度安排、环境氛围有关。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就要破除制约性的规制,形成有利于增进育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安排,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勇于创新、不断革新的环境氛围。

  2.在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上有更多建树

  教学,是“教”与“学”须臾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体与一体化的有机融合,任何的偏废都不可能带来高效的结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种“双边双侧”的关系模式中,“单边单侧”的改革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只在于教师高质有效地供给,更在于学生积极地接受与吸收。“学不学”、“学多少”、“学的效果怎样”都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释放其内在潜力、增强其主体活力、利用好其主体动力,实现教师“有效教”与学生“有效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注入充足动能,才能真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更加强调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下更大功夫,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握好学生认知学习、成长发展、信息接受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有效运用这些规律,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有效基础;要把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路径、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自我建构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认知、自觉践行思想道德原则和要求,变被动为主动;还要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个性喜好,切实提高学生的兴趣、乐趣,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就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而言的,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实现也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础。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意味着教师无关紧要,或者在教学中可以少作为,而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关键还在于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与学生有效沟通、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有效创设和驾驭互动式课堂的能力。

 三、把握好形式与内涵的关系

  形式,意即事物的表现方式;内涵,意指事物的实质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发展进步也是内容建设与形式建设的共推共进,但内容的建设更具决定性意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我们要把握好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推进有“根”和“魂”的形式创新、有生动神采的内涵建设,实现形式创新与内涵建设的协调统一、共同推进。

  1.更好推进形式创新

  形式绝非不重要,而是极为重要。好的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还可以激起兴趣、提高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容的落实以及教学的成效。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然就会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枯燥性,如果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很难抓住学生的心。我们依托所承担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项目于 2018 年 10~11 月在全国 40 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24.5%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给予了“一般”的评价,3.6%的大学生给予差评;55.2%的大学生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教学趣味性”,49.7%的大学生建议“开展实践教学”,40.4%的大学生建议“加强师生互动交流”,21.3%的大学生建议“强化案例教学”。这些数据提醒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同时也说明形式的创新、方法的改进是符合学生期待的。用精湛“工艺”、新颖“配方”、时尚“包装”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更能吸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而当学生感兴趣时、动心后,才更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更有可能接受形式所传达的内容、所承载的意义,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新载体,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面;在转换话语,采用体现时代性、学生“听得进”的话语进行生动有趣的表达方面;在创新模式,进行互动式、实践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方面,都要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努力。

  2.更加关注内涵建设

  内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磁源所在。形式创新要成为有“根”和“魂”的创新,根本前提在于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深化,根本法则在于和不断深化的内涵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形式的创新只有紧密结合内容并与之相匹配才会有意义。内容是基础,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更是为内容服务的。方式方法、形式模式的革新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如果脱离了内容本身,任何的形式创新都只能成为虚华的外表,除了热闹、炫目,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实效。为了提高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别出新意、创新形式,也需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接地气”,但决不能舍本逐末,更不可为了迎合学生喜好、为了“生

 动有趣”而丢失内涵,失去思想性、深刻性。形式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内容,以更好地呈现内容、传递内容为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受益,这种实效性与受益最根本的还是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内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特定思想理论的载体,具有丰厚的思想性、显著的理论性、充分的科学性。这种思想性、理论性以及科学性,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魅力所在、真正的力量源泉,而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的魅力、理论的魅力,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使人诚服。抛开内涵建设谈创新,或者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还在于内涵建设,在于思想性、理论性的提升,在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起来。

  四、把握好学段与全程的关系

 学段与全程表达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上的“纵向设置”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所有学段。育人是一项艰巨、复杂且要久久为功的工作,需要持续地努力,需要长效地进行,需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将其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将科学思想理论的教育引导融入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才能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设置还要考虑学段特征。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层次性递进的过程,各教育阶段之间既连续衔接又相对独立。在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面临的成长、学习、生活问题等各不相同,呈现出明显的学段差异性。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部署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教育教学的层次性要求,做到“全程性”与“学段性”相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3]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某一“学段”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全程”中的布局缺乏宏观性的视野与整体性的把握,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衔接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效果。如何处理好“学段”与“全程”的关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地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落实在每一学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创新中需要着力做好的重要工作。

  1.处理好学段与全程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好课程衔接工作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知识出现“倒挂”。据我们所承担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项目 2018 年在全国 40 所高校的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避免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17.1%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这些建议是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不畅、有效连接不良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学校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核心内容会不断地重现,意味着有许多核心主题会是相同的。但当这些需要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上逐步加深、有序扩展时,这种重复就是有意义的,且会有常学常新之感,这就涉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区分与有效连接的问题。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由不同部门设定,教材由不同部门牵头编订,缺乏统筹协调,再加上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这就很容易出现衔接问题,导致无意义的简单重复和内容倒挂。这要求课程的建设或设计要在谋求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变化、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层次清晰、合理区分、相承相接、有序渐进、逐步深化,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衔接、流畅连接。

  2.做好课程衔接需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做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实现课程的流畅连接,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绵延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将全过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避免断裂或重叠、无序和杂乱。这就需要在总揽大中小学教育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安排设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设置,需要有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宏观视野,也需要有一体化的组织管理与规划部署。这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课程,合理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一编写教材,编制教学大纲,避免“各自行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还要建立不同教育阶段间的沟通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隔离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做到一脉相承、有序连接,就要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状况有系统的把握。尤其是高校教师对中学阶段教育教学状况的了解更为重要,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伸,二者内容的交叉性、关联性更强,更容易出现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深入研究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的目标要求、学习内容、开展状况,才能详略得当地进行教学调整,才能避免“炒剩饭”,进而才能推进教育教学的递进式纵深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搭建交流平台,建立起沟通了解与协同合作的机制安排,增进互通互联、互相交流。

 五、把握好主力与合力的关系

  主力与合力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力量发挥与其他育人力量联合、配合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扮演着主力角色,但育人工作的有效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贯彻落实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绝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要把握好、处理好主力与合力的关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学校立德树人的大图景中,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曲独奏”的局面,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响合奏”,实现“合力育人”,形成各方联动、协同配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格局,实现“合力建设”。

  1.同向同行,强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

  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立德树人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部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事,其他课程只管进行知识教育,只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各类课程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价值引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配合、同向同行,需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需要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各类课程的育人责任、育人作用,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内设到各类课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制度安排对各类课程教师立德树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责任自觉、行动自觉;还需要积极搭建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联系与协同配合的平台,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和沟通。

  2.同心同力,强化各方联动共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力量,但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各方资源,也需要形成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建设措施,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党政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方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密切配合与互联互通,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同向发力。

 尤其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好统领建设作用。

  总之,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在新的起点征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的高度自觉与澎湃激情,把握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关系,找对方向、走对路子,唯有如此才能阔步向前、稳健而行,才能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新时代 课改
上一篇:领导新课题:帮员工发牢骚x
下一篇:对于车间班组成立汇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