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五)――问诊之四

来源:英国移民 发布时间:2019-09-01 点击: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哈孝贤研究员      (接上期)   五、问耳目由于耳、目与内脏和经络有密切关系,故询问耳、目的症状不仅可以了解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测知内脏的病理变化。
  (一)问耳肾开窍于耳,胆经和三焦经均会于耳,故耳的病变与肾、胆、三焦的关系最为密切。《冯氏锦囊》说:耳症“有五,为鸣、为肿、为痛、为聋、为■是也。”现就临床常见的耳症介绍如下。
  耳鸣、耳聋自觉耳内鸣响,称为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称为耳聋。可见于双侧耳,亦可为单耳。耳鸣、耳聋可同时存在,也可先后发生。
  耳鸣突然发作,病程短,鸣声如风、如潮,按之鸣声不减;或耳暴聋者,均属实证。多因肝胆火扰、痰火壅阻、风热上扰或药物损伤所致。若耳鸣逐渐形成,病程较长,鸣声如蝉如蚊,或听力逐渐减退,以致丧失者,均属虚证。多因肾经亏损、虚火上炎或脾气不足、清阳不能上升所致。
  心悸患者,耳内轰响,其声与心跳相应,入夜尤为清晰,影响睡眠者,多与心脏有关。耳聋多由耳鸣发展而来,所以古人说:“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只有气闭耳聋者,猝然发作,多因外感风邪,肺气郁闭所致,没有耳鸣的前期症状。
  重听听力略有减退,听不真切者,称为重听。与耳聋的一无所闻不同。重听多见于年老体虚者,多因肾经不足,耳失荣养所致。若发病骤然者,可与痰浊上扰或风邪上乘有关,则属于实证。
  耳胀、耳闭自觉耳内胀闷者,称为耳胀。由胀闷进而兼有堵塞感,影响听力者,则称耳闭。两者为同一疾病,但前者轻,后者重。发病多与风邪侵袭,或痰火上攻,或气血瘀阻有关。耳闭,也有认为即耳聋别名者。
  耳痒自觉耳中奇痒难忍,搔抓出血可缓解,称为耳痒。多与肾虚火扰或肝经风热有关。
  耳痛又名耳心痛、耳底痛。可与听力障碍同时出现。若耳内干痛而痒,多与肝胆风热有关;耳肿胀疼痛,为肝火上炎;耳痛且流脓水,为风邪兼肝经湿热,壅塞耳道所致;耳痛不甚,蹲起后头眩眼花者,为肾虚经亏。
  (二)问目目与内脏关系密切,故《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的症状繁多,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症状。
  目痒包括眼睑、眼眦(角)内及目睛痒。轻者揉拭可止,重者目痒如虫行,甚至奇痒难忍、怕光流泪,属实证,多因肝火或风热上扰所致;目痒不甚,但病程日久,或伴眼干者,为虚症,多因肝血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也有目痒难忍经治疗渐愈时,由于邪退正复而留有轻微目痒者。
  又有目痒不甚,渐渐涩痒而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睑内面见有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名为椒疮,一般称“沙眼”。多因风热毒邪侵袭,加之脾胃蕴热,致眼睑脉络阻滞所致。
  目痛可见于单侧或双侧。一般以目痛剧者为实证;目痛轻微者为虚症。痛而拒按,喜冷敷者为实;痛而喜按,热敷则舒者为虚。昼痛者多为阳证,夜痛者多为阴证。目赤痛剧,持续不断,多因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眵泪胶黏,羞明怕光者,多因风热壅盛。目微痛微赤,时作时止,干涩不适者,为阴虚火旺。
  目眩眩是视物昏花,例如蹲起后眼前一片乌黑,或如黑花黑点闪烁,或如蚊蝇飞舞,俗称“眼花”。眩常与晕并称为“眩晕”,临床亦常同时出现,但眩为眼花,晕为旋转,二者是有区别的。眩有虚实之分,临床需结合其他症状询问。如病程短,眩晕呕恶、口苦者,可与肝火、痰热、肝阳上亢有关,多属实;若病程较长,眩晕耳鸣、腰酸膝软等,则为阴虚阳亢,多属虚证。
  目昏、雀盲、歧视目昏亦称目昧,是指视物模糊不清的症状。如果白昼视力正常,夜晚视力模糊,即称雀盲,又称夜盲、鸡盲。至于歧视,则是视一物为二物。以上均属于视力减退,但程度轻重不同,瞳孔无变形或变色的征象。就病机而言,都因肝肾亏虚、目失所养而致。严重时可导致“青盲”,甚至失明。
  六、问睡眠主要包括失眠、易醒、嗜睡。
  (一)失眠亦称“不寐”。主要指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或睡后易醒,再难入睡;或时寐时醒,睡眠不实。张景岳说:“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故不寐的病机有虚实之异。如失眠伴有头晕目眩、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等,属心脾血虚、心神失养;失眠伴心烦悸、多汗、口舌干燥,属阴虚火旺、神不安宅;睡中易醒、惕然惊醒、时睡时醒,多由心胆虚怯、肝不藏魂所致;若睡眠不实、恶梦纷纭,多由血虚所致。以上均属于虚证范围。若失眠伴有痰多胸闷、二便不畅、苔腻者,则因饮食积滞或痰火中阻所致。如《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则属于实证者。
  (二)嗜睡亦称“多寐”。表现为神疲困倦,每每不由自主地入睡。嗜睡与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有关。如嗜睡伴有头昏体重、胸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多因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但若食后困倦思睡、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苔薄者,则是脾虚不运、清阳不升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内经》说:“阳气者,精则养神。”若脾胃阳虚,神失其养,亦可致嗜睡神疲,同时伴有肢冷畏寒、喜蜷卧等症。此外,大病将愈者,往往神疲嗜睡,但醒后神气清爽,表明正气尚未恢复,不属病态且勿惊扰。
  嗜睡虽有精神不振的表现,但无神智障碍,且能呼之即醒。若嗜睡神昏,呼之难醒,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有意识障碍者,则属于昏睡、昏迷,乃因邪闭清窍,心神蒙蔽所致。外感或内伤疾病见有昏睡者,均为严重症状。
  七、问饮食口味主要询问口渴与饮水、食欲和食量,以及口中气味的情况。
  (一)口渴与饮水口中干渴,有喜饮或不欲饮之分。一般而言,口渴而喜欢饮水者,表明津液损伤或津液不能上奉。
  外感发热,口干而不欲饮水者,是病邪在表、津伤不甚。如有大渴喜饮冷、高热、大汗出者,属热在气分,津液大伤。若发热夜甚,心烦不眠,舌质红绛者,是热在营分,虽亦口渴,但饮水不多或不欲饮。若低热,胸闷,苔黄腻,口干而饮水不多者,属湿热证。
  痰饮内停,津液不能上奉者,亦有口渴,但喜热饮,且饮水不多,或饮入则吐;瘀血内阻,津不上潮,也可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以上的口渴症均不作为主症出现,故需结合其他有关症状询问。以口渴为主症的有“消渴”病的“上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频饮频渴,小便量多,形体消瘦,是为肺热津伤。
  (二)食欲与食量食欲即对食物的要求和欲望。食量指进食量。
  食欲减退即没有进食的愿望。又称不欲食、纳呆、食思不振。一般与脾不运化有关。如久病纳呆、食欲不振者,多因脾胃虚弱;新病食欲减退,则因邪气影响脾的运化。脾虚纳少的,可伴见食后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湿邪困脾纳呆的,可见脘腹胀闷、苔腻;食停胃脘纳呆者,可见脘胀、嗳腐吞酸等症。
  厌食又称恶食,甚至恶闻食气味。常与纳差并见。如食滞胃脘者,可见厌食或纳呆、脘腹胀痛、嗳气酸腐;湿热困脾者,则纳少、厌油腻、肢体困重、脘胀呕恶;肝胆湿热、肝失疏泄导致脾运不健者,则厌油、纳呆、胁肋胀痛、口苦恶心。孕妇厌食,多是妊娠反应。
  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多与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胃气不降有关。可兼见脘痞、恶心、口干等症。蛔虫内扰者,亦可见有知饥不纳的症状。
  消谷善饥又名多食易饥。食量多,但容易饥饿。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可见于消渴病中的“中消”证。若消谷善饥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属于胃强脾弱。
  食量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是胃气恢复,疾病向愈的表现;食量渐减,则是胃气渐衰,疾病加重的反映。若危重病,食量突然大增,称为“除中”,是中气将绝的表现,危在旦夕。(待续)

推荐访问:问诊 漫谈 之四 诊断
上一篇:【木糖醇防治骨质疏松症】防治骨质疏松症要
下一篇:治疗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婴幼儿泄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