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

目 录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4 1 白鹭···································5 2 落花生···································9 3 桂花雨···································11 4*珍珠鸟··································16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23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24 语文园地一···································26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29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30 5 塔石···································31 6 将相和···································33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8 8 冀中的地道战···································42 习作:“漫画”老师···································46 语文园地二···································48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54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54 9 猎人海力布···································55 10牛郎织女(一)···································57 11*牛郎织女(二)···································62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67 习作:缩写故事···································72 语文园地三···································73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79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79 12古诗三首···································80 13少年中国说(节选)···································93 14圆明园的毁灭···································95 15*黄继光···································100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107 语文园地 四···································108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109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110 16太阳···································110 17松鼠···································116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117 语文园地 五········································120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121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121 18慈母情深···································121 19父爱之舟···································125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29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133 习作:我想对你说···································137 语文园地六···································140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145 第七单元 单元说明···································145 21古诗词三首···································145 22四季之美···································158 23鸟的天堂···································167 24*月 迹···································171 习作:
即景···································175 语文园地七···································178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183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183 25古人谈读书····················································183 26忆读书·························································193 27*我的“长生果”··················································195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197 习作:推荐一本书··················································202 语文园地八··············································204 单元重点词语汇总···································209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语文园地一》。其中《白鹭》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学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鹭绝美的外形。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来对白鹭进行描述的过程,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模仿,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落花生》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 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桂花雨》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珍珠鸟》是一篇散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学,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班级公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班级公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级体。

《习作》人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又是什么呢?是你最爱的玩具熊,还是你亲手制作的那个套罐?是养了三年的绿毛乌龟,还是你捡到的一只贝壳?怎样想就怎样写。

1白鹭 作者郭沫若的资料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剧本《屈原》、《蔡文姬》等。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后播放多媒体:夕阳西下,美丽的河塘边,草色青青,芦苇茂密,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

2、学生谈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提醒学生注意:“蓑”是平舌音,声母是“s”;
“嗜”是翘舌音,声母是“sh”;
“喙”读“huì”。

2、指名回答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等)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其他同学点评。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

(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
(1)围绕上述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启发学生先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再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之后,让学生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

(3)朗读训练 3、学习第三段(6~9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 交流: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和不会唱歌。

(2)指名读,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
A、“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在这段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而作者说它“站着钓鱼”,这是一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B、“这只白鹭真的在遐想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

C、“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的飞。”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当你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呢? 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陈述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那么,为什么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吗?)
4、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总结全课 1、齐读第一段、最后一段,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朗诵比赛;
阅读散文或散文诗,增强文化底蕴。

2 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教学课件。

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 矮矮地长  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召开小辩论会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4 珍珠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了解“我”是怎样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信赖”又创造了怎样美好的境界。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笔尖写下这样的感受。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朗读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呷呷嘴 2、学习“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五)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六)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细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先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曾以他的笔触写下了一时的感受,还记得是什么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这句话说的是谁信赖谁呀?(珍珠鸟的雏儿信赖作者冯骥才)
(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1至5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第6-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设想: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会有多种,如:按照文章顺序谈,也可能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能将两处联系起来谈,这都是允许的,教师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呀?(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瞧,我们低年级学过的表示时间短的词大作家用的多巧妙呀,没画下来的同学快快批画积累下来。

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看来,它不仅活动的地点变了,活动的?(方式)也变了。如果我就是作者,谁能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好吗?师生进行对话。

师:你这只小家伙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呀?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尊敬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呀? 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自由读,指名读。

(3)“喝茶水”:
它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看来大家越来越了解它了,能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下吗?[出示文字片] 它先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 )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感受,它真是一只( )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 )的小鸟。

指名回答。你们填写的这些词,不禁让我想到都和文中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怕人的鸟)珍珠鸟的性格也变化了?能将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吗? (4)“啄笔尖”:同桌合作朗读这一段。

(5)“肩头睡”:
作家不是最珍惜自己的创作时间吗?不是最怕自己的创作思路被打断吗?(出示资料:冯骥才先生的话:“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小鸟在作家创作时睡在他肩头的画面却被作者称作美好的境界,对比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不矛盾吗?你有什么感受吗?(冯骥才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更重要)
我们也和作者深有同感,都不忍心搅了小鸟的甜梦,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指名读。提示学生应轻声慢读。

(三)回读第1—6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化了,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发生变化了,它越来越亲近“我”,越来越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你不禁想读一读课文的哪些段落?默读1—6自然段,画一画相关语句。

3、谁来朗读你画到的语句,体现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学生朗读所画语句。

(1)“它们就像躲进深有的丛林一样安全;
从中传出的笛儿伴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2)“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3)“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1、不论是大珍珠鸟,还是小珍珠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因为是“我”精细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学生朗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作者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精心呵护;
自己对小鸟的尊重;
自己的付出的爱,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扩展升华课文内容:
1、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只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不,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信赖)
2、是呀,有了信赖使世界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是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因为爱,所以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
因为爱,所以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在大千世界里,何处不需要关爱,何处不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又打动我们的话吧!齐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你能仿照作者“信赖,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写一句有关信赖的句子吗?学生写后汇报。大家都对信赖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心中多一份信赖,充满爱的情感,一齐努力地去追寻作者所期望的那种境界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信赖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口语交际 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可以使世界变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领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了解作为小学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3.制定班级公约,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同学扮演行人在路上行走。他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
1.闯红灯 2.不靠右行走 3.在路上随意跳来跳去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他这样做的危害。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规则很重要,我们要遵守规则。

(板书设计:规则)
  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师:其实,规则就在我们身边,下面请大家看一看,每个地方都有规则。

生讨论,并发言。

三、制定班级公约 师:我们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那么下面就为我们班制定一下班级规则——制定班级公约。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公约:
1.从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方面制定。

2.从你发现的我们班里不文明的现象方面进行制定。

3.制定的公约要合理、科学、全面,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情况。

  分组制定班级公约。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针对班级情况,制定2条你认为最重要的班级公约,并写在纸上。

  1.小组讨论、制定。

  2.反馈。(交流时,针对一条公约让学生提意见、修改,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小结:看来制定规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必须合理、科学,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老师建议下节品德课继续来讨论、修改这份班级公约,最后打印成文,使它成为我们班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相信有了这份公约的约束,我们班的同学会越来越有教养,而我们的集体也会更加文明、更加团结! 习作 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明确写作对象。

2.掌握描述物品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重点:
学会审题,掌握通过外形、颜色、功能等方面介绍物品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
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把它呈现给大家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想把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大家,就得掌握一些描述的方法。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些提示:
1.它的样子:形状、颜色、数量、光泽、质地 如玩具熊:它是棕色的,胖胖的,两只眼睛圆圆的,好像会说话的样子。它坐在沙发的角落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那样子可爱极了。

2.它的特点:
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外形、用途等,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物品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

3.你和它之间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
你和心爱之物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比如,你的小闹钟,有一次,你赖床的时候,它硬是把你叫起来,所以,你上课就没有迟到。从此以后,你就再也不赖床了。

4.你对它的感情:
选择这件物品,一定是你“心爱”的,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情写进去。

三、小游戏 一个人说一件物品,另外一个人猜。

四、写作提纲:
第一步:起一个好听的题目。

第二步:点出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

第三步:描写心爱之物的外形、特点等。

第四步:写出你和它之间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

第五步:结尾,点题。

五、范文 我的心爱之物——字典 我有一个心爱之物,那就是字典!这本字典是我姐姐送给我的。它已经伴随我4年了,我一直把它保护得很好,每天都会去关照它一下! 我的字典外观可漂亮了!字典的封面大部分是红色;
左右两侧有绿、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上面还印着四个白色的大字:“新华字典”。这本字典长13厘米;
宽约9厘米;
厚3厘米。字典的价钱约12元,可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价钱。

这本字典虽然这么小,可是它的作用可大了! 有的时候,我遇到的字只知道拼音,可不知道它的写法,我就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寻出它的芳踪;
有时候看到不会读的字,我就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它的倩影。不仅如此,我还能在字典里查出数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啊,别看字典这么小,它的肚子里藏了这么多东西,真是让人既惊讶,又佩服! 字典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的老师不就像它一样吗?看,老师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让我们随意获取;
老师就像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们。我喜爱字典,更喜爱我的老师。

这就是我的好伙伴——字典,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这本字典能永远陪伴我!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2.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朗读,积累语言,灵活运用字、词、句、段。

3. 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对比抒情等方法来融情入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思路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 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你对本单元的哪篇课文感受最深?为什么? 2. 小组交流。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或细节进行交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3. 集体交流。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师:对比描写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明作者的偏好、观点、立场等,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这样运用。

2. 出示句子。

(1)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②开发。

姿态:①姿势;
样儿。②态度;
气度。

(2)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意思进行比较)
(3)教师评议并总结。

(第一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荒地,故而选择释义②,有开发、开垦、垦种的意思;
第二句写的是人工智能出现的局面,所以选择释义①,有开创、建设的意思。第二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梅树,所以指的是姿势、样子;
第二句写的是人们的状态,所以选释义②,指精神面貌。)
(4)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5)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大方 四、日积月累 1. 介绍作者。

2. 出示《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4.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导背诵,并默写。

【教学反思】 本次课我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回顾、探求,加深了对课文写作技法的理解,明确了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突出作用。在词句段的运用中,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揣摩重点词语的用法。在古诗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感悟诗意,似乎又翻出了新意,值得提倡。

第一单元重点字词 一 会写生字 配合 适宜 白鹤 安稳 悠然 镜匣 望哨 黄昏 恩惠 播种 浇水 色素 吩咐 茅亭 爱慕 糕饼 孤独 体面 忘却 桂花 二 形近字 宜 鹤 嫌 哨 眶 播 浇 扮 幕 检 萝 番 谊 鹅 谦 俏 框 博 烧 吩 慕 捡 罗 播 三 多音字 biàn(方便) gèng(更加) nán(难过) chàn(颤动) 便 更 难 颤 pián便宜)
gēng(更改) nàn(灾难) zhàn(颤栗) 四 近义词 精巧 精美 适宜 适合 寻常 普通 孤独 寂寞 忘记 忘却 嗜好 爱好 寻找 寻觅 茂盛 茂密 五 反义词 雪白 乌黑 寻常 特殊 安稳 动荡 清澈 浑浊 完整 残缺 盛开 凋谢 喜欢 讨厌 仔细 马虎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搭石》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家乡人乐于奉献、和睦谦让的品质。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 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

  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5搭石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理解词语“协调有序”;
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懒惰 俗语 平衡 联结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风景 2、指名读,齐读 3、看第二组最后一个词语“风景”,你觉得前面的几个词描绘的是风景吗?一提到风景,你会想到什么? 4、导入: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指名说)
搭石,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好像谈不上什么美不美,那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这样的风景中,流淌着的又是怎样的美呢?这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欣赏,更多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

二:细读课文,感受美 让我们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它是一道风景,就把这几句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一)、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自由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找关联词,用“无论……只要……一定……”写句子 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是上班时间,妈妈一定-------------------- 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小心翼翼 专心致志 是全神贯注 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

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这风景美在哪里?(乐于助人)板书:整 助人 (二)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1、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 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你的脑子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板书:有序通过)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6 将相和 教学目的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通过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在我国汉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著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学生自由地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东汉末年,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位豪杰相见恨晚,把酒畅饮后,在张飞田庄后面的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准备同心协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他们一同对苍天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报效国家,保护百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若背义忘恩,则天地不容。”后人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称为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孙刘联合欲火攻曹军,在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相继奏效后。因无风,周瑜着急而病,诸葛亮用纸笔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预计三天后有东南风,而且越刮越大,便说设坛祭天,自己可以借东风。三天后果如孔明所说,东风很大,他们火烧曹军,曹操大败。诸葛亮得胜的重要原因是巧用了天时,故有“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之说。

2破题、解题。

(1)题目中“将”指谁? (2)“相”又是指谁? (3)“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否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b.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c.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b.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畏无惧)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5)朗读课文第1 ~10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3)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4)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廉颇和蔺相如在保卫赵国中的作用 4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三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
整体认读音节:赤、置;
“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
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
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
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
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
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
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
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
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8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1、光;
2、流星体;
3、火箭;
4、喷气式飞机;
5、声音;
6、游隼;
7、猎豹;
8、鸵鸟;
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1、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使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各种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其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8 冀中的地道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
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
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
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
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
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
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
防毒攻吊板;
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
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
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
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漫画”老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学重点 能突出老师的特点,能用具体事件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接触过很多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把老师的特点写出来呢?我们这次的习作就是:“漫画”老师。(板书:“漫画”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教学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

思考: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板书:老师 漫画)
2.这次习作,你应该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突出老师的特点 具体事件)
3.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呢? (板书: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
4.你怎样理解“漫画”呢? 师:要突出特点,普通的地方可以忽略,要把体现特点的地方浓墨重彩地描绘、刻画,这样会使老师的特点更加突出,使人印象深刻,也符合了“漫画”这个主题。)
三、组织材料。

1.要求:
(1)确定你要描写的对象,也就是先确定要写的老师。

(2)想一想:这个老师的特点是什么? (3)想一想: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突出其特点的具体事情? 2.汇报自己所选材料。

(1)请写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评价。

(2)请中等和写作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汇报,同学们和老师及时做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加以指导。

四、突破难点。

师:刚才,我们确定了写作的材料和方向。那么,怎样才能使“老师”这个形象丰满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我们除了要描写老师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外,还要通过典型的、具体的事件来突出这位老师的特征。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丰满。

五、动笔练习。

根据刚才组织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人物外貌的特点凸现出来,要突出事件的主要内容,力求生动,能吸引人。

【设计意图:通过审题,了解写作意图,指明写作方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写作前先组织材料,让学生学习有目的性,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这是针对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使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学习他人好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小结:
这节习作,我们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在画漫画的同时,我们要抓住特点,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习作中。

(板书:融入情感)
板书设计 老师 漫画 “漫画”老师 突出老师的特点——具体事件 突出特点---外貌、衣着、性格、喜好 融入感情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题目,让学生在深入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明确写作方向,并顺着写作方向去组织材料。

2.在写作方法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特点去描写这个老师,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件使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我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只是让小部分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交流成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听课,参与性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语文园地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学习详细地描述成语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习详细地描述成语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一单元,现在, 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二)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板书:速读)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有个训练的主题,那就是:速读。(给出一篇附问题的短文,请同学速读。)对于速读,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交流一下。

生总结、交流。

生1:阅读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

生2:阅读的时候,不能一字一句地读,要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也不能回读。

生3:带着问题可以读得更快。

生4:边读边想,这样不仅能读得快,还能收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生5:多练习。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练习速读,久而久之就能读得又快又好。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多多练习,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2.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句子,快速把握句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每句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c学会概括语句的意思,提高阅读速度。

生总结,交流 第一句表达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第二句主要体现出光的速度快。

第三句主要体现地道多。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及时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这样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我们能用到这个方法。

(板书:理解句子主要意思)
(2)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板书: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
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重现文中描写的内容。现在,我们就进行这样的练习。对于一些重点词语,比如成语,我们要边读边把成语的内容具体化,这样更容易理解。

a小组活动。读文中给出的例句,看看是怎样体现“左右为难、奋不顾身”的,再照样子,描述“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在描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把成语的意思理解清楚,然后再去描述。

b每个小组把成果展现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生探讨、交流 左右为难:句子中的“不能上当”和“怕他派兵来进攻”表现出他的左右为难。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句中杨靖宇不顾伤势,打击敌人,体现出了奋不顾身。

喋喋不休:
生1:现在的人是怎么了?刚才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个老太太,有一个中年人给她让座,可是她嫌座位在车尾而没有坐,非要坐到前面去。可是前面又没人给她让座。这个老太太就开始念叨起来:“我说,你们这一车人什么素质,看到我这样的老人家也不说让座,就是让座也这么靠后。你们家的大人们没有教过你们要尊老爱幼吗?……” 生2:体育课上,大家比赛跳远。小红怕跳不远丢人,就躲在后面。直到体育老师叫她,她也还是不想上。后来没办法,她闭着眼睛一跳——没及格。之后她就一直念叨:“我说我不跳,你们非让我跳,这下丢人了。”放学到家了,她还在说着这一番话。

悠然自得:
生1:秋高气爽,墙外的菊花开了。各种颜色的菊花傲然挺立。我哼着歌,把菊花采下来,拿在手里。抬头望向远处,一座青山矗立在那里,和近处的菊花相映成趣,好一幅优美的图画。

生2:夏天的夜晚,爷爷把躺椅摆在浓密的葡萄架下后,躺在了躺椅上,旁边是冒着热气的茶。这时候,爷爷一边听着戏,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喝着热茶,真是快乐无比呀! 师总结:同学们描述得真好。这说明大家都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重现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也能加快阅读速度。

3.日积月累。

(板书:珍惜时间)
(1)朗读这几句名言,体会名言的意思。

(2)思考,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示? (3)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总结、交流 生1:这些都是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非常宝贵,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生2:从古代到现代,人们都懂得时间的宝贵,都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生3:我也要学习这些名人,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生4:我不会再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完成了,真正做到珍惜时间。

生5:我还知道珍惜时间的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总结: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把握住现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速读的过程中,及时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提高阅读的速度,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快速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速度。】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明白了怎样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知道了怎样用具体的情景描述成语,还知道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言。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到这些知识与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板书设计 速读------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 语文园地二 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题目的特点,降低学习难度,设计较为容易理解的题,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如,在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把成语的意思弄明白,然后再用具体情景展现成语的意思。这样的操作会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名句的朗读上,这样,学生们在这节课就能背过。

美中不足的是,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我只注重朗读、背诵,而把句子的具体含义一带而过,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具体句子的理解有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改掉这个毛病,尽量做到细致。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岳飞(1103.3.24-1142.1.27),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一位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非孔子亲传弟子。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第二单元重点字词复习 词语积累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难以置信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不计其数 喋喋不休 负荆请罪 理所当然 奋不顾身 无穷无尽 理直气壮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牛郎织女》在了解课文脉络后,我想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

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关系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
老牛是个位善解人意的牛 ;
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9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
1.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 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变成了一块石头呢?请大家自己读这个故事,看有多少同学能自己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经过;
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2.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三、小组合作研讨 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言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从中感受到海力布一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来”告诉大家。这说明海力布是个心中有他人的人。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谁也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可见海力布为乡亲们的安危十分担忧。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怎样让乡亲们安全转移呢?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他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已为人的精神啊!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后,龙王要酬谢他,面对珍宝,海力布不贪心,只是接受了对自己打猎有所帮助的一颗宝石。从这儿又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四、总结全文 l.思考:海力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化学生情感。

过渡: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五、讲故事 1.师指导讲故事 (1)叙事要清楚,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3)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2.同桌互讲互评。

3.指名讲故事。

4.分角色讲故事。

(可以把文中叙述的话改为对话。)
(1)小组内准备 (2)抽签指定小组到台前表演。

六、延伸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七、布置作业 把《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讲给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把故事复述出来。

探究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10牛郎织女(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从叙事的角度感知文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高潮和伏笔的处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和积累有关课文教学的各种资料,正确解读文本,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整理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资料,做好前期的阅读工作,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保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七、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二、师生交流:
  学习第六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七段: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三、小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参考前两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文章后面的部分。

  四、评论游戏: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们的身份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个小评论家,你会怎么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呢?
五、写感受: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七、回应上节课的导入:通过《牛郎织女》故事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拥有七夕节这个民间节日了吧?知道以后七月初七我们要做什么了吗?对了!就是“拜月乞针线”。

  八、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教学板书:
牛郎织女 勤劳善良 追求自由幸福 奋起抗争 向往美好生活 11十牛郎织女(二)
[课文说明]     本文叙述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等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这段故事以织女活动为主线进行叙述。先写婚后自由、幸福的生活,再写王母娘娘无情地把织女抓走,并将两人隔开。最后写由于织女极力抗争,才得到允许每年七月七日与牛郎相会。

    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样,在表达上采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叙述如行云流水。叙述时注意前后照应,在写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之后,交待了老牛的死去和临终嘱托,为下文牛郎披牛皮飞上天空埋下了伏笔。与上段故事一样采取了插叙的方法,插叙了王母娘娘酒醒之后发怒等情节。

    在内容上,上一课和本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两段故事却各有侧重。上一课以牛郎的成长经历(童年——成人——成家)为主展开情节,织女在天宫的生活情况作为插叙。本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抗争)为主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上,必须把前后两课连在一起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4.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导入。

    古诗词既能简练地回顾故事,又能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强烈好奇,可用来自然过渡。也可直接从上节课的故事结尾过渡。

    2.在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时,可以将前后两课的内容情节连在一起,讲完整的故事。还可采用编课本剧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管是复述的形式,还是编、演剧本的形式,都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同桌合作练习,互相提示补充,互相检查督促。再到班上进行汇报,可以每小组演、讲一部分,几个小组共同演、讲完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感受织女的勇敢,还可联系前一部分中打伏笔的地方。要从故事留白处引导学生了解到人间苦痛也多,从而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真正感受到织女的追求。

    4.也可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悟,不加任何限制。可以从内容情节方面谈,可以从思想感情方面谈,可以评论故事中的人物,可以评议文章中的情节,也可以谈在写法上受到的启发,甚至可以谈对故事的再创造。总之,畅所欲言。

    5.拓展活动。

    ①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如《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

    ②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可引导学生利用本地资源,搜集本地传说故事,进一步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

    ③搜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

    [参考资料]     1.相关古诗: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中华民俗:
    七夕节,七月初七拜月、乞巧;
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正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领悟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牛郎织女热爱自由、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相关古诗词、家乡的传说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读一读。

    齐读秦观的《鹊桥仙》。

    2.过渡。

    “佳期如梦”,牛郎织女的美满生活到底出现了什么变故呢?结果又如何呢?请看续篇。

    二、初读课文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熟悉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织女为线索)。

    幸福生活——被王母抓走——呼牛郎相救——七夕相会     3.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4.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探究感悟     1.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抓住书中的“发誓、怒气冲冲、一把抓住、狠狠一推”等词,回顾上一课书中“成天成夜地织、自由也没有了”等句子来理解。

    2.织女被抓回去后,“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具体情况,书中没写。但王母娘娘如此专横,我们能想象得到织女所受的惩罚一定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一定是可怕的。这样的结果,织女想到过吗?(“可是有时候也发愁”说明她是有心理准备的。)可她为什么还要下凡到人间?     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人间自由幸福。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应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织女所感受到的人间幸福、所追求的人间自由的真谛。

    人间幸福?在天上做神仙,住的是玉宇琼楼,能施万般法术,还能长生不老。可在人间,这些都不可能再得到了,连住的都不过是间草房。

    天上辛苦?“晚上得空”一词可看出织女和牛郎劳作十分辛苦。

    明知会有祸患,织女到底为什么义无反顾地下到人间?     再读再悟。第二次交流。

    通过书中的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织女追求理想的爱情,珍惜亲情。了解此时的劳作是为孩子、老牛、牛郎,织女为爱而劳作,是自愿的,是自由的。

    小结板书:追求爱情、追求自由。

    3.你喜欢织女吗?请你来夸夸她。

    (              )的织女     相机完善板书:勇于抗争     五、讲述故事,合作表演     牛郎织女的勤劳、勇敢,特别是织女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追求,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你能把前后两课书的故事情节连在一起完整地讲述吗?也可和你的同学合作表演出来。

    ①小组练习。

    ②全班汇报。

    ③略作讲评。

    六、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1.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搜集家乡的传说。

    3.民俗知多少。(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巧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板书:
    牛郎    织女     勤劳   追求爱情     关心他人 追求自由     ……   勇于抗争 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讲清楚故事的细节。

2.可以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

3.讲故事的时候,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能讲清楚故事的细节,丰富故事细节。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演。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讲民间故事 2.教师导言:前几天老师曾经收集过民间故事,老师整理之后,给每个民间故事都配了一张封面,还做成了精美的影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精心选择的几副照片。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面有哪些民间故事,你听到过或看到过?(课件出示多幅照片)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导入话题:大家阅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真多啊!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讲民间事故”的分享会,说一说你们的喜欢的民间故事。(课件出示)讲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收集有关的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材41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选择41页文字中的要求,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讲清楚故事情节,并可以配上动作和表情。)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开一个民间故事会。内容是民间故事。大家可以将你所听到或读到过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1.可以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把细节说清楚。2.讲故事时可以模仿,配上人物相应的动作表情。)
三、互动交流,汇报交际。

1练习寻方法。

(1)课件出示图片(一)。

先出示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的图片,分别请2名学生看图片讲故事。其他同学评哪些地方讲得生动、有吸引力? ①学生自由准备,请2位学生看图将故事。

②听后,就怎么样讲故事才讲得生动、又吸引力,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与他人互动时,要在注意他人感受的情况下,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让对方听着舒服;
让学生结合实例明白:讲的人丰富了故事的细节,像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说了什么,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等细节都讲清楚了等)
(2)课件出示图片(二)。

出示王母带走织女时的图片,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讲后其它同学评议怎样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并推选一位学生进行交流。

①小组交际,代表作汇报发言。

②学生评议讲得好的地方。

③教师小结讲好民间故事的方法:
2.讲清楚故事的细节,如添加人物对话,描绘人物形象;
2.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3.选定故事 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印象深的民间故事。

4.交际分享。

交流要求:先想好了再说,注意叙述的顺序;
态度自然大方,讲清楚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1)在小组内讲述自己的民间故事。

(2)小组交流,相互间提出意见或建议。

(3)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①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
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
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②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讲民间故事(教师适当指导点拨,重点从细节是否讲清楚,有没有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等进行指导)。

5.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细节是否清楚,是否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从说得有趣,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收获丰富、感受深刻、说得好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交流,当堂展示的方法,使小组同学在交际中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在交流中本组成员进行补充,培养了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欣赏范例。

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 牛郎听到姑娘找衣服,急忙红着脸双手托着纱衣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呢。”织女急忙接过衣服手忙脚乱地穿在身上。

织女穿好衣服,坐在湖边对着清清的湖水梳理她长长的黑头发,牛郎静静地看着织女,心想,这就是老牛说的仙女了。于是整了整衣服和发髻,走到织女身边坐下来,说:“你好,仙女!我叫牛郎。”织女抬起头奇怪地看着牛郎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仙女?”牛郎镇定地说:“是我家老牛告诉我的。”织女更加奇怪了,“你家老牛告诉你的?怎么可能。牛怎么告诉你的?”牛郎低着头小声说:“我很小爹妈就死了,哥嫂把我赶出家门,我一直和牛相依为命。昨天晚上,它突然开口说话,告诉我说,让我今天黄昏到这儿来,有很多仙女在洗澡,从草地上拿走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我要衣服的仙女就是我的妻子……”织女一边听着一边打量着牛郎,眼前这个年轻人脸色黑红,身体强壮,虽然身上的衣服很破旧,但是却很整洁,脚上的草鞋编制的很结实,看来是个受苦的人。牛郎说着话,也被织女的美貌惊呆了:高高的发髻,一对弯弯的柳叶眉,小巧的鼻子,樱桃小口,再配上那如蝉翼般粉红色的纱衣,多么漂亮呀,难道这就是我的妻子吗?织女看牛郎打量自己羞红了脸,牛郎看到织女这样也低下了头,说:“我很奇怪,你是仙女怎么到人间来了?”织女说:“我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我叫织女,我会织彩锦,每天早晚天边的云霞就是我织的彩锦装饰的,因为每天都要装饰,需要的彩锦很多,王母娘娘让我成天成夜地织,一会都不许休息,我就像呆在监狱里,很累还没有自由,大家都说天上好,其实天上一点都不好,还是人间好。今天我们几个趁王母娘娘喝点酒打瞌睡到人间玩,看到湖水清得可爱就下去洗澡,真痛快呀!”牛郎看着织女说:“既然天上没有自由,你就做我的妻子,我们一块在人间过自由的日子吧。”织女看着满脸诚实的牛郎,抬头看看远处等待自己的仙女,下定决心站了起来,对牛郎说:“好的!你等一会儿,我去给她们说一声,让她们返回天上吧。”说完织女袅袅娜娜去向远处的仙女告别。

五、总结收获,课外作业。

1.这节课我们开了一个民间故事会,进一步感受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学会了怎样把民间故事讲清楚、讲生动的方法。

2.课外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民间故事,多和同学、家人分享这些经久不衰的中华民间故事。

习作 缩写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缩写的方法,能够缩写文章。

2.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概括等方法进行缩写。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提高分析、综合、理解、概括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往都是尽量把习作写具体。今天我们从反方向学习习作,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尽量概括地写,也就是缩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阅读课本第42页《猎人海力布》的缩写,说说你在阅读中发现了什么。

生读文章。

预设:在读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文章的篇幅大大减小,一些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都删去了,一些情节也删去了。但是,文章的原意没有改变。

2.方法总结。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缩写有哪些方法。

生答,师总结。

缩写的方法有:自然段意相联法 重点段落要点相联法 3.概括习作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答,师总结 A.不要打破原文内容的顺序 B.不要修改段落 C.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

D.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E.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当堂练习。

请同学们缩写第9课《牛郎织女(一)》,看谁写得好。

四、精彩呈现。

学生呈现缩写习作,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展示在“作品展示墙”上,供大家品评。

五、作业布置。

这次的习作作业是缩写《牛郎织女(二)》。

六、板书设计:
自然段意相联法 缩写的方法 重点段落要点相联法 A.不要打破原文内容的顺序 缩写故事 B.不要修改段落 具体写法 C.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

D.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E.明确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2.能发现“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部分里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提供学习范例,学习如何扩写故事情节。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朗读并背诵古诗《乞巧》,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5. 激发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读了之后你知道了哪些讲好故事的方法?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的方法:①换人称讲故事;
②对故事的情节“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③大胆地想象续编故事;
④可以改变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

2. 练一练,学运用。

(续编故事)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推荐一位同学全班交流。

师生互相评议:情节是否合理,有无“添油加醋”,有无大胆的想象。

3.我拓展,我积累。

1)平时讲述熟悉的民间故事,你有哪些好方法?(几个人演一演,通过模仿人物的表情、手势、语言等,效果也非常好。)
(2)小组交流,分享精彩故事,学习讲好大家熟悉故事的方法。

(3)代表展示,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要求,让学生明确将大家熟悉的故事讲得有新意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讲故事,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自由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思考: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指名交流。

(3)教师小结:左边都是短语,是一种具体现象的描述;
右边是成语,是左边短语意思的高度概括。左边的短语通俗易懂口语化,右边的用语书面化。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1)家长听课会上,老师叫小明用“真是”造句,小明说“爸爸真是个大坏蛋”,在旁的小明爸爸听后差点 。

(2)小明 地跑来对我说:“那道题我做了两小时还做不来,简直气死我了”。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1)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 ,束手束脚。

(2)有句谚语说:
的人终究是干不了大事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1)老师对打架的两个男生说:“你们两个都有问题, ,都不要把责任推得那么远……” (2)今天我去为你助威了,可是同去的伙伴太少,我也是 ,这边的氛围不热烈,真是遗憾.。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1)俗语说:
!可俗话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2)莫泊桑不少短篇都是母亲为他提供的题材,即便在他成名以后,母亲仍是他的忠实的读者和 的批评者。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1)今日一切皆是恩师所赐,弟子 ,怎敢不感恩图报? (2)从小爷爷对我说, 。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 哪有新中国。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众人拾柴火焰高 齐心协力 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隔岸观火 一个鼻孔出气 一丘之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填空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左右两组词语的不同。】 (二)扩写故事。

1.读一读,找规律。

(1)学生阅读文中范例。思考:如何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是扩写故事,也就是通过丰富故事里细节,把狼和小羊对话、神态、动作等写了出来,形象生动,很吸引人。

(3)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参考前面《口语交际》里“牛郎织女第一次见面” 2.练一练,学运用。

根据这段话把海力布救乡亲们之后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并把补充的部分写出来。

海力布说罢,变成了一块石头。乡亲们后悔极了,遵照他的意思赶快迁走了。

3.我拓展,我积累。

寻找本组课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四人小组进行练习。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古诗,师范读,学生跟读。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自由朗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

(3)简介古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4)理解重点词语。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5)理解诗意。

①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2.练一练,学运用。

(1)赏析:诗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2)《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这首诗中的诗句? 3.我拓展,我积累。

(1)延伸阅读。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2)学生朗读理解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四、快乐读书吧 1.办一期班级民间故事分享会。(可以以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开展)
2.每位学生出一张“民间故事”小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展示学生阅读收获。)
3.四人小组分享小报内容,推选一位学生进行介绍自己的小报。

4.选出大家认可的小报,布置在教室里,进行展出。

板书设计:
① 换人称讲故事;

交流平台:讲好民间故事 ② 添油加醋 ③ 大胆地想象续编故事。

④ ④可以改变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 表达效果不同:左边口语化,右边书面化。

第三单元重点字词 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倾盆大雨 震天动地 眉开眼笑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相依为命 饮水思源 添油加醋 畏首畏尾 孤掌难鸣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本文写于作者流亡日本初期的1900年。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古诗三首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

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
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五、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
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六、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示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六、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

教学板书:
示儿 交代心事,深切嘱托 热切盼望,九泉等待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一天他盼到了吗? (没有)
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 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b、结合注释, 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
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三)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愤怒、 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 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课件出示 《清明 . 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一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一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一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一指名朗读 “西湖歌舞几休?” 五、 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学生齐读 《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 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 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
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 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 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
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哪句,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2、学生分组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 1、播放历史视频《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片段、百日维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
4、这一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我生灵遭涂炭,他痛心那!他希望我们的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的呢?(引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
6、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从修辞上说。

7、结构整齐,运用了对偶的方法。

比喻把红日比作了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鹰隼试翼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 用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少年……. 8、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生于欧洲、雄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的说,引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这样的一个中国,危机四伏,风雨如磐要靠谁来扭转,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他为什么要把责任全压在少年肩上呢? 9、我们少年就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引读全篇,能背的就试背。

五、今昔对比激发情感 1 、那么梁启超期待的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中国吧!播放视频《香港回归》、《奥运盛况》等 2、你有什么感受? 3、看看今天的中国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广最多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期盼的心声,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深邃和娴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走向新的辉煌。

4、配乐试背全文。

5、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繁荣富强你打算怎么做,看视频想做法。

6、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之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明天贡献力量,相信在你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14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15 黄继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
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2.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了解英雄 1.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

2.黄继光是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1950年参加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使这场战斗取得了胜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黄继光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预习。说说预习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1)学习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生字词的读音,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认读生字词卡片。

战役、营、黎明、屡次、启明星、负伤、暴风雨、塌、晕倒、规定、胸膛、报仇。

4.处理多音字:
“朝”在本课读chao“鲜”在本课读xian“弹”在本课读dan 5.指名读书,找出思考、练习1问题的相应内容,使学生知道全文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上级下达命令,夺下597.9高地;
②突击受阻,黄继光请战;
③黄继光堵住枪口,完成任务;
④战斗取得胜利。得到分段的启示。(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然段。第三段是第7~11自然段,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6.小结: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我们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了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
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2.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点名朗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学习第1段。

(1)默读,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学生思考后回答: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要在黎明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的命令。)
(2)从第2自然段中划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夜晚”、“黎明”,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紧迫。

(3)从“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体会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4)小结:这就是文章的第1段。讲的是战斗非常激烈,黄继光所在的营于夜晚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2.学习第2段。

(1)指名读,思考: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了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如果不尽快摧毁这个火力点,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2)从哪看出敌人的火力很凶猛;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句子。(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3)理解句子。

“屡次”是什么意思?(“屡次”就是多次的意思。)
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屡次突击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敌人的火力太凶猛了。)
为什么战士们被枪弹“压”了回来?用这个词好在哪儿?(“压”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敌人当时气势咄咄逼人,也突出了黄继光在完成任务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
(4)黄继光是怎样请战的? (5)他“愤怒地注视”、“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高度的责任感。)
(6)读句子,回答问题。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句话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完成任务,夺取胜利。)
(7)小结:这部分是文章的第二段,讲的是进攻受阻,黄继光坚决请战。

3.学习第2段。

(1)指名读书,学生思考:黄继光在完成任务时处境怎么艰难,他又是怎样顽强地战斗的? (2)通过对“敌人发现了他们”等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明白,黄继光参加的是一次最激烈的战斗,处境极其险恶,完成任务的困难极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通过分析黄继光的行动,再现英雄形象。

①黄继光共站起来几次? ②第一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站起来的?结果怎样? ③第二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站起来的?结果又怎样? (通过学习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向→堵住,理出英雄的行动线索,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清楚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会到英雄多么顽强,多么勇敢。)
(4)读句子体会省略号和数字的作用。

(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5)指导朗读 ①第一次站起来。

“啊!”仅一个词,内容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

“突然站起来了”要突出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②第二次站起来。

表达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心献出自己的生命。

(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6)指导学生看图,体会第1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他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身负重伤,必须用尽全力扑得远些,胸膛堵住枪口才更有力量。)
他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必须扫清战友冲上高地的障碍。他感到战友们在期待着他,他想到的是祖国人民的重托。因此,他这时明知会牺牲,还偏偏这样做。指导看图,升华英雄的境界。)
4.学习第4段。

(1)齐读。

(2)回答问题。

①这段讲的是什么?(战士们夺下高地。)
②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说明了黄继光的壮举为取得胜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

1.黄继光的故事对你有什么鼓舞,我们应该学习黄继光什么精神? 2.看板书总结。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
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2.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读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检查背诵。

4.指导学生分析记忆字形。

提示:
“黎”共15画,右上“ ”不要多撇,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负”的部首是“”部。

“规”的部首是“见”部。

“屡”的部首是“尸”部,里面上边是“米”,下边是“女”。

5.比一比,再组词。

负( )暴( )规( )
付( )瀑( )归( )
晕( )仇( )营( )
( )
( )
( )
6.读本课的生字词。

7.指导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规范。)
习作 二十年后的家乡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3. 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写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们要侧重写哪些变化?
 ⑴ 家乡二十年后景物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交通、科技等的变化。

   ⑵ 二十年后家乡人物的变化:
  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同学的变化等,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看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自己情感的变化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习作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

4.指导学生叙述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推出佳作,共同欣赏。

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篇好的阿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第四单元重点词 不可估量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惊天动地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生灵涂炭 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国泰民安 足智多谋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流离失所 兵荒马乱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松鼠》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从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丽,从活动、搭窝这两个方面感受松鼠的机灵和可爱。

16太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语: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晨,从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
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
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的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一)课前交流整体感知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吗?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在哪里呢?噢,原来在这里。”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他是谁呀? 师:(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师: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
或是到网上去查寻。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二)自学课文,理清结构。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习。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①: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指导(2):归纳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四)总结写法,点明意图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利用网络,进一步的学习太阳一文的写作方法,并仿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熟悉星球的说明文。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好下节课上课的准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成练习,再创结构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太阳,并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结构。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二)根据课文,建构文章 学了太阳一文的结构后,可以单独创作文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上写作活动。你们小组准备写什么,怎样写?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先分工合作,再写作。

教师作用:
1、资料源提供,如果有的同学对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打开课前的网站,搜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了解学生的进展。

(三)展示作品,驱动学习 生利用投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文。

师:刚才太阳公公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知道太阳公公在说什么吗?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课件演示)
太阳说:四(五)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速度就能完成一篇说明文了。为了奖励大家,太阳公公愿意亲自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想听吗?四(五)班小朋友们,我叫太阳,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我这样自我介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引导学生探讨几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假设。

师:那谁来为太阳公公做一做自我介绍:
生自由畅说。

(四)、自学第二部分: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媒体显示表格)
太阳的知识 数字说明 远   大   热    第一段: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数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1)、用传说。(媒体显示“美丽传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

5.师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

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学一学4——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指名读,品读,齐读。

听了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太阳公公此时一定笑得更灿烂了,不信,请你们看(媒体演示“温馨家园”)
(五)、应用新知、修改文章 通过今天大家的努力学习,我们又深一层的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好的说明方法,好的句子和句式应用到你们自己的文章中去。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俗,具体。

(六)、学生谈收获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七)、媒体显示:“放眼太阳系”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太阳对你们的期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多读课外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17松鼠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习作 介绍一种事物 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

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 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香甜可口的水果、营养丰富的蔬菜、美观实用的电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欢什么?你了解它吗?想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板书:介绍一种物品 师:要把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啊,就要用到前面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 【设计意图:用精美的图片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 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学过的说明文——《太阳》《松鼠》等,总结学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特点。

2、出示习作要求:介绍一种物品,选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提示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抓住所要介绍物品的特点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写完后认真修改。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讨论归纳 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介绍商品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习作要求,看看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确定好要写的物品。

第二步: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

1、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等方面的情况;

2、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等。

第三步: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点。

2、同桌间交流: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绍。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绍物品时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4、打算介绍同一物品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点。

板书:突出特点 五、确定写作对象,为作文拟提纲并练习写作。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提纲,包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纲,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写作,请同桌或写同一物品的同学提建议。

2、用笔试着介绍你手中物品,注意, 一、要有内容,二、要有顺序,三、要有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指导写作方法,能指导学生根据写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写起来更轻松。】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写作心得,能让学生查漏补缺,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展示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说明文。

板书内容 选材 介绍一种物品 写作方法-----突出特点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指导写作方法、选材等,来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有的可写,减轻了写作的负担,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品评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第五单元重点词语 夜不闭户 内忧外患 多事之秋 举世闻名 太平盛世 闪闪发光 民不聊生 路不拾遗 人寿年丰 丰衣足食 惊天动地 彬彬有利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根据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抗挫能力差的现状,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评价无疑是教学的重点。由此,我特别引导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文本进行了升华解读:仅仅拥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好好理解和把握爱的赞扬、鼓励及警告、提醒,生活的小船才会驶向成功。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引导行为的作用。但如果仅限于对课文进行人文的解读,则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因此,在对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行解读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想象场景、总结方法、诗化练笔,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
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 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当堂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 新课教学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
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
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
鹅山高小为“我”铺床;
无锡师范送考;
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能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更深一步理解文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布置作业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既能夯实基础,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án( )
xiè( )
jià( )
蚕 屑 嫁 chán( )
xuè( )
jiā( )
二、读拼音,写词语。

1.哥哥用玻璃、zhǐ xiè( )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2.是姐姐péi( )我去的kǎo( )场。

三、 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一、cán xiè jià 二、1.纸屑 2.陪 考场 三、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 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 ,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五、当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检复: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 .用 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6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同桌交流)
  齐读16、17小节(板书“爱”)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板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严格要求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激趣导入 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

板书:父母之爱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
①认真倾听;

②表达清楚;

③文明有礼;

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 出示三个小故事: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设计意图:用具体事例来感悟父母深情,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同时明确交际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设计意图:用三个不同的故事来体现父母的爱,让学生有所鉴别,帮助学生成长。】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使说话更加得体,更能以理服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 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 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七、作业设计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板书内容 认真倾听 父母之爱 表达清楚 文明有礼 大胆发言 教学反思 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地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上,针对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交流。

美中不足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

习作 我想对你说 教学目标:
1.正确审题,明确本次写作的要求。

2.复习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3.能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多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5.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7.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

8.培养学生认真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多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能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交流谈话,复习书信的基本结构;
说说写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随机点拨:写信就像和别人面对面说话,是传情达意,交流感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要以书信的方式给你想倾诉的人说一说心里话。这次作文的题目是《____,我想对你说》,和以往的题目不同,今天作文题目中有个逗号。这个逗号的运用加强了题目的感情色彩,很抒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更好地抒发情感呢?我们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出示典型片段,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片段1(《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一段,及对比句)。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运用典型事例的好处。

教师:(1)同学们,请齐读第一个句子。

   (2)想一想,读完后这个句子让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看下面这段话,边看边想从这段话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哪段话更能充沛地表达真情实感,让你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4)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段话是怎样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 (然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感知典型事例的叙述,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以及多种抒情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更能表达真情实感,更富有感染力,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那种浓厚的亲情,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写作文时要注意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同时要注意运用多种写作方法。

2.出示片段2(《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絮絮叨叨说错话的段落)。

教师创设情境“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史铁生来到母亲的墓前深情地对母亲说:“妈妈,您还记得吗?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您进来了……” 引导、鼓励学生以“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方式完成对这个片段的改编,体会本次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特色。

先自己认真思考,再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教师注意情感的引导。然后让一两名学生改编表演。教师相机示改编朗读。

三、出示本次作文要求,引导学生确立中心,选择典型事例,书面写作。

1.本次作文要求:
这次习作的内容可以是“高兴的事”“烦恼的事”,也可以是其他事情;
写作对象应当是某个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可以放心地倾诉心里话;
写的内容应当是讨论某一件事,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要表达真情实感。

思考:你想对谁说心里话,为什么最想对他说心里话? 2. 出示作文提示,指导构思。

(1)观看课件,师生交流,拓展写作思路。

(2)出示课件要求:根据作文题目,确立中心,选择你刚才联想到的典型事例以书信的格式,向你的倾诉对象敞开心扉,尽情抒发情感。

学生独立思考,确定写作对象,确立中心,选择典型事例。然后列写作提纲,对着提纲想;
或者写几个重点词语,对着词语思考;
或者画几笔简笔画,用简笔画激发自己的灵感……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 作文修改与讲评。

1.出示修改要求。

2.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文,再选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六、课堂小结。

1.板书总结。

2.出示教师的话。

七、作业: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并与其他同学互相分享,互相修改。

板书设计:
        ,我想对你说 写出真情实感 材料:
典型事例 方法:
多种描写方法
       多种修辞方法
    
 多种抒情方法 课堂练习:
1. 读一读,比一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说一说为什么?(文字材料见课件:《再见了,亲人》与“小金花话别”那段文字,及比较句。)
2. 根据图片展开想象,任选你感兴趣的一个图片,以“-------,我想对你说”为题,编写一段抒情文字。

(1)观看“雷电交加图片”图片,根据“飞入”的其中一组文字编写一段话。

第一组:病房 深夜 老师 湿透 补课 第二组:吵架 失望 雨中 蜷缩 发烧 (2)
从“学生的照片”中选择其中一张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3. 互相修改作文。

语文园地 六 教学目标 1.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 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清楚明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朗读这两段话。

(2)读一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第一段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榕树的赞美;
第二段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板书: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2.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海报。

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生制作海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编写的宣传语。

板书: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2)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①读句子,体会每组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两组句子中,每组的第一句都描写得比较概括,不生动,第二句在第一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夕阳西下,乌鸦归巢。”这句话,第二句把“夕阳西下”进行了细化,并且用“斜照”体现出夕阳的特点以及夕阳对万物的“感情”;
在描写“乌鸦归巢”时,作者更是赋予乌鸦以人的情感,用“急急匆匆”点明乌鸦回家时内心的焦急,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作者还用“动人”点明看到这样的景物时的感觉;
“点点”则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往家飞时的形状。综上所述,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生动,更富有感情。

板书: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②根据例子,仿写句子。

师对学生们仿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示例: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示例: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优雅地在眼前流过。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示例:可爱的小狗在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示例:寂静的清早,低沉、昏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浓浓的阴云。

3.日积月累。

学习《渔歌子》这首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既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先找出句子的不同之处,并体会出表达效果的不同,然后再仿写,能给学生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运用,这样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首诗,并当堂完成背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接触到了富有特点的、美丽的景物描写,明白了怎样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还积累了古诗词,更学会了制作海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板书内容 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语文园地 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古诗《渔歌子》,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写景句子的特点,让他们把握通过动态描写能把景物写活,能让景物更生动形象。在仿写这个环节,我鼓励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内容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并及时做出评价。效果较好。

2.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解,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对的景物的描写,突出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对海报的制作指导得不够细,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详细进行每一步,让学生在每一步教学中都有所收获。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渔歌子》这首词是富于诗情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第六单元重点字词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密密层层 恋恋不舍 得意洋洋 失声痛哭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各式各样 恍恍惚惚 鸦雀无声 面面俱到 第七单元 单元说明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以它为范本的确能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当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具象性、虚拟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的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从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1)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 (地点)夜:夜晚;
泊:停泊;
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 “枫桥”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泊”的是哪只船呀? ( 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 (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愁眠: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第三句:朗读训练 :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板画 “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解释句中-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 (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一夜半钟声 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 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処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2、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 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 “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3、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出标图片,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 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贴出 “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思维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六、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山居秋暝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 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1. 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 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   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 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 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一纯真、 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 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谅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 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 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 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 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 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 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 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 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 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 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 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 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 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 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冀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 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 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板书 长相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下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在诵读中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反复诵读中积累思乡的诗词,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4.读准多音字“更”,了解“更”的意思,体会多音字含义不同读音也不同的特点,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帐”和“账”组形近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丰富阅读诗词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预设: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多音字“风一更”的“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 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 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插图,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了解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想象跋山涉水行路的艰难。

预设:学生可能只抓住“榆关”知道诗人行军去榆关那边,要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水”两个字体会作者行军路上的艰难,丰富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从“千帐灯”感受到塞外夜晚露营的凄凉景象,从这里的灯火联想到家人团聚温馨的景象。

预设: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见到的灯火阑珊的夜晚和当时的心境。

(3)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懂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宿营在郊外,耳边听着嘈杂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家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4)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到塞外风雪交加的寒冷。从“梦不成”读出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家人团聚,但这小小的愿望也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读和教师范读,读出思乡类诗词深情、舒缓的朗读节奏,表现出词人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利用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富含画面感的词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融情想象,升华情感 1.伴着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词。

2.闭着眼睛想象诗人站在营帐外所看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中的景色和事情。

3.学生试着写一写诗人故园的景象。(配乐) 4.学生再读全诗感受诗人梦境破碎的心情。

5.与纳兰性德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分角色扮演读《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感受诗人并不是真的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才与家人分别,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咽的高尚情怀。] 五、总结写法。

与《泊船瓜洲》和《秋思》比较,发现诗人融叙事和写景为一体的表达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基础。] 六、 指导书写“榆、畔、帐”三个字。

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区分“榆”和“愉”;
“帐”和“账”两组形近字。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激发写字热情。] 22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朗读中要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g yù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这篇文章介绍四季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设计意图:设置复习这个环节,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进行新课做准备。】 新课教学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品味四季之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探讨写作顺序。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
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设计意图:探讨写作顺序,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内容 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时间顺序 四季之美 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冬天-----早晨(落雪—闲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窠 果)里 (淋 凛)冽 安(逸 益)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
2.那闲适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
3.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
三、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里。

1.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
A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B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C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静中有动,让景物充满了活力。

B由动态转入静态描写,动中有静,把景物写活。

C静态描写,写出月夜的美丽。

四、选择题。

这篇文章采用了( )顺序。

A时间 B空间 C逻辑 参考答案:
一、窠 凛 逸 二、1.明亮 2.忙碌 3.助兴 三、1.B 2.A 四、A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散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这些描写,来体现四季之美。同时,我还对写作进行了指导,效果良好。

2.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作者介绍】 清少纳言(966~1025)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lí míng( )前的天空yù fā( )黑起来。

2.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景色都那么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

二、选词填空。

固然 必然 1.这件事( )是他不对,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错处吗? 2.他们( )会经过这里,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的美,体现出作者的__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

A动态 B静态 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你喜欢哪个季节?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黎明 愈发 2.心旷神怡 二、1.固然 2.必然 三、1. 天空飘着彩云。

2.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风景也是不一样的。

四、春 夏 秋 冬 喜爱 五、1.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2.A 3.闲适的心情 六、示例:我喜欢冬天。冬天雪花漫天,银装素裹,世界一片洁白,非常美丽。

2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
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24月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
月迹 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 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 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象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课后拓展作业 习作 ________即景 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

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人以美的感受。

板书:________即景 【设计意图:用精美的图片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二、方法指导 1.读题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总结 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
_______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共同讨论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

书中提示我们: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 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

板书:有条理 动态变化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1.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请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注意:要按一定顺序;
语言要生动形象;
要注意动态描写。

设计意图:指导写作方法,能让学生根据写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有针对性地讨论,能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和方向,让学生写起来更轻松。】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选取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总结其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写景散文。

板书内容 选材---写作方法 _____即景 有条理---动态变化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体现优美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 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清楚明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朗读这两段话。

(2)读一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第一段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榕树的赞美;
第二段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板书: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2.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海报。

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生制作海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编写的宣传语。

板书: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2)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①读句子,体会每组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两组句子中,每组的第一句都描写得比较概括,不生动,第二句在第一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夕阳西下,乌鸦归巢。”这句话,第二句把“夕阳西下”进行了细化,并且用“斜照”体现出夕阳的特点以及夕阳对万物的“感情”;
在描写“乌鸦归巢”时,作者更是赋予乌鸦以人的情感,用“急急匆匆”点明乌鸦回家时内心的焦急,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作者还用“动人”点明看到这样的景物时的感觉;
“点点”则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往家飞时的形状。综上所述,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生动,更富有感情。

板书: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②根据例子,仿写句子。

师对学生们仿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示例: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示例: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优雅地在眼前流过。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示例:可爱的小狗在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示例:寂静的清早,低沉、昏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浓浓的阴云。

3.日积月累。

学习《渔歌子》这首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既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先找出句子的不同之处,并体会出表达效果的不同,然后再仿写,能给学生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运用,这样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首诗,并当堂完成背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接触到了富有特点的、美丽的景物描写,明白了怎样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还积累了古诗词,更学会了制作海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板书内容 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语文园地 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古诗《渔歌子》,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写景句子的特点,让他们把握通过动态描写能把景物写活,能让景物更生动形象。在仿写这个环节,我鼓励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内容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并及时做出评价。效果较好。

2.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解,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对的景物的描写,突出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对海报的制作指导得不够细,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详细进行每一步,让学生在每一步教学中都有所收获。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渔歌子》这首词是富于诗情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第七单元重点字词 呕心沥血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自作多情 风花雪月 流光溢彩 天长日久 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心安理得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古人谈读书》本文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本文对学生今后读书习惯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的“长生果”》一课, 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设计意图: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这两部分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拓展这个环节,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bù chǐ xià wèn( ),每个教育者都要huì rén bú juàn( )。

不用心sòng dú( )对我们来说qǐ bú shì( )浪费时间?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余尝谓( )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
三、对号入座。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既有学习方法,又有学习态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参考答案:
一、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诵读 岂不是 二、1.智慧 2.说 3.随意 三、1.② 2.② 3.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降低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扩大眼界,扩大积累。】 板书内容 古人谈读书 二 眼到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从正反两方面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加以论证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我们做事要有héng xīn( ),不能半途而废。

2.每个人都有quē diǎn(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盖士人读书……( )
2.第三要有恒。( )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三、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恒心 2.缺点 二、1.读书人 2.恒心 3.下等、劣等 三、1.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2.就像河伯观海,就像井底之蛙看天。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
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
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 )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 ),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把你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诵读 恒心 缺一不可 二、1.勤勉 以……为耻 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2.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3.曾经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 谦虚 勤奋 求实 三到 三有 四、1. song 决 2.B 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五、示例: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 张维屏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
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 王梓坤 26忆读书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女作家冰心,她创作的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众多,并译成各种文字。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3、积累语言,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4、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师问,平日里你都喜欢读什么书?从书中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

三、研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热爱书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还应以读为主,为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为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一遍一遍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在设计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

1、自由阅读课文,解决课前预设的问题:冰心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你是否做到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作者是怎样读书的?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再指名朗读。

3、从课文中找到“总而言之”“同而言之”这两个词语,体会它们的意思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回想文中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喜欢读书”的心情。个人,小组间互读,评议。

六、谈感受:
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你应该怎样读书? 作业设计: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 27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
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
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口语交际 课题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情境交际中能大胆、准确、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态度大方,声音洪亮。

2.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过程,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相互交际的能力。

3.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

4.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教学 重点  1.准确、清楚、大声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2.积极和别人交流,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

教学 难点 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师:同学们,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最喜欢书中的谁?他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
  师:大家有那么多喜欢的书,有那么多喜欢的人,那么,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板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明确目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应该做到哪些呢?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话条理要清楚 声音要洪亮 要介绍出处和喜欢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 1.小组的每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介绍给大家。

2.每位成员要认真听,并能尽快抓住每个同学所说的重点。

3.每个小组成员要对讲述者进行评价,让讲述者进行修改。

4.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

生进行活动,并汇报 师及时进行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倾听,快速地把握说话者的重点。

2.听完之后,要对讲述者从内容、仪态、语气等方面做出评价。

3.同学讲完后,听众能复述内容。

板书:认真倾听 快速把握重点 师请同学们讲述, 师引导:
师小结:真不错,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听得很清楚,不但知道了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还明白了他们喜欢的理由。祝贺大家,为自己鼓掌加油吧! 【设计意图:明确说话的目的,让学生们有的放矢,降低说话的难度。】 【设计意图:给每个小组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让老师快速把握每个小组的交际情况,并及时做出指导。】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 六、 拓展延伸,彰显个性,游戏中交际
  师过渡: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做一做。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图片拿出来办一个人物展吧!
 师:同学们,赶快来办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展吧!(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出图片,并邀请大家一起观赏。)
师:同学们,课后,你们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围绕“我喜欢的人物形象”办一次画展,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以演一演人物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再现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板书 内容 说话条理要清楚 说话要求 声音要洪亮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要介绍出处和喜欢的理由 认真倾听 听话要求 快速把握重点 教学反思 习作 推荐一本书 教材分析:
《推荐一本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的口语交际。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能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和一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抑制力较弱,在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比较差,培养表达规范化的语言能力造成了障碍。通过这节口语交际的进一步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课标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情境”的创设。首先,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说说读过的书,带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让他们没有压力、乐于表达。其次,我设计了帮助小灵通推荐好书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辨别什么书才算是好书。接着,我设计了小灵通向大家推荐书这一情境,通过典型引路,引导学生概括推荐书的内容、形式及要求。最后就是学生的小组推荐和全班推荐,随机地问答或补充,使口语交际真正交流起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清楚明白有条理地推荐给大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2、创设读书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一本书,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生活里,有班级图书角、楼层漂书台、图书馆等设施设备,看来学校的领导特别重视培养你们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在这样好的校园文化浸润下,你一定读过不少书了吧?能跟老师同学们说说你读过哪些书吗?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 同学们说得真好!书里记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感,怪不得人们常说“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二、 认识好书 有位小朋友听说咱们班的学生热心助人,今天就托老师来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全班交流。(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三、 探究说法 小灵通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自己心爱的图书,看他忍不住地要和大家介绍呢!(出示课件,学生自读)
通过小灵通的推荐,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本书呢?他向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哪些方面?(抽生交流,相机板书)
四、 尝试推荐 看来推荐一本书还真得讲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先在小组内推荐自己近一月来读的好书,随后我们全班交流。(温馨提示:组内1、2号可以创新形式,3、4号可以按一般形式推荐)
五、 拓展延伸 看来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无限的回忆。这些书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让我们再来读这些名言——(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最后,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书目,大家可以选择阅读。

板书设计:
推荐一本书 推荐内容:主要内容 精彩片段 收获感受…… 推荐要求:清楚 明白 有条理 推荐形式:新书推荐 好书自述…… 语文园地 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积累。

教学难点 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八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我们都喜欢读课外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课外书的? 板书:找课外书 生总结,汇报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师总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

板书: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读别人推荐的书 5.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①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②思考,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③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
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
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①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②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生读句子,排列句子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师: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6.书写提示。

书写指导: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用笔要刚劲有力,学习欧阳询在点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尽量把字写得平整端庄。

…… 7.日积月累 学习《观书有感》两首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读这两首诗。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4)学生读读背背。

(5)当堂测试背诵。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从而体会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加深对修辞方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意思,并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板书内容 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 找课外书 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语文园地八 读别人推荐的书 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古诗《观书有感》其一、其二,并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同学们概括并拓展,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梳理,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容,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中,在书写提示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设置“书写”的环节,没有当堂检验学生书写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提高。

备课素材 古诗相关资料 《观书有感》这两首诗都是朱熹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一》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但如果不读书,原有的知识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会不断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针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教育的好教材。

《其二》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若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第八单元重点词语 大显身手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与众不同 黯然伤神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不求甚解 不言而喻 牵肠挂肚 囫囵吞枣

推荐访问:部编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新版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2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上一篇:招商引资工作总结
下一篇:一封环保倡议书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