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文章从高技能人才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并就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提出了若干措施。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难点 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吴国兴(1964- ),男,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从事高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上海 20181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023-02

 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并凸显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年4月,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由战略决策向战术决策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见》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概括为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八个方面。在八个环节要素中,技能培养是关键点,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几年来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设备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入和扶持,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6.2%上升到2006年的18.1%,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数量和质量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主要源于高技能人才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熟练工和一般的技术工人。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熟练掌握”“精湛技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决定了高技能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专门知识和技术。专门知识和技术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某专业或工种时必须系统掌握的相关专业或工种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专业或工种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在校学习或培训期间,可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度安排、组织本专业或工种知识和技术课及教学章节。随着职业资格等级的逐步提升,专门知识和技术应同步提升,成为高级工时其专门知识和技术中的核心课程应达到系统、全面掌握的水平,一般课程达到了解并能应用的水平。

  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某专业或工种(岗位)后熟练掌握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脑与手”对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生产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技能人才在操作技能方面必须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水平。

  3.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所学专门知识和技术,及时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工艺性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解决办法,并处理好问题的能力。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发现和解决工艺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基于扎实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大量的岗位一线实际操作磨炼和经验积累。职业资格等级越高,对这种能力的要求越高,在考核评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4.综合素质。除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外,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有文化基础素质和职业道德两方面。扎实的文化基础素质保证了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后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体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在企业,企业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实践平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作为高技能人才要有“感恩之心”,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

  

 二、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

 高技能人才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和现有的培养体制下存在许多难点。

  1.社会、家长对高技能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认同感。《意见》中充分肯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学生而言,并没有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不浓;部分企业给技能人才的待遇普遍太低,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造成大量原是学技能的学生纷纷转行;家长、学生不管成绩如何一心上高中、考大学,即便不得已进入中职院校或高职院校,也不愿学习技能型较强的专业或工种,甚至在毕业后纷纷转行。社会家长对技能人才缺乏认同感,造成了技术工人队伍“青黄不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社会现象。

  2.当前技术工人队伍的组成。当前技术工人队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农村富裕劳动力。他们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操作工种。这批人目标定位明确,安心技术工作,他们中的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和单位培养,跨入了高技能人才队伍,但大多由于文化基础差,制约了后续的发展,只能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二是中高职毕业生。他们经过中高职校系统的教育、训练,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技术及专门的操作技能,取得了一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为技术含金量较高产业或行业的技术工人队伍骨干。但当前中高职的招生顺序决定了这些“应试考试”失败者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同样缺乏后劲,缺乏文化基础的功底,制约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可能性。

  3.中高职校的学制、培养模式及其衔接。目前中高职校或技师学院的学制大多为3年,有部分中职学制为4年,学生实际在校可能只有两年半或3年半时间。在两年半或3年半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完成适度的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又要学专门的操作技能,学时数是相当不够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相当多。为解决好理论、技能与就业的关系,许多中高职校推行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制”等培养模式,以便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和一种或多种操作技能,并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但是,学校仅从就业角度组织、安排教学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向高技能人才提升必要的知识体系,导致了学生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但文化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工种)知识贫乏。目前,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间的升渠道畅通,但报考的学校、专业跨度大,造成三种类型学校间的教学内容没有有机衔接,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提升,制约了学生向高技能人才方向的发展。

  4.职业资格等级与实践经验。目前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已进入常态化,国家也出台了相当多的支持政策,资助推进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许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怀揣几张职业资格证书,而且等级不低。但由于当前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了“应试考试”,学员只要反复操练题库中的几十题考试题一般就能考核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工作经历的严重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一到企业实际现场,针对实际产品无从下手。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积累。

 

 5.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高技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而现在中高职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实践经验。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忽视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当前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不愿学专业技能,宁可上课,不愿带实训;基本达到高技能标准的实习指导教师,又为提升学历而奔波,无暇考虑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既要重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也要关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

  1.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投入大量财力推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扶持政策,正确引导企业、家长和学生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政府应制定紧缺专业或工种高技能人才的最低薪酬标准,使高技能人才安心本职工作,避免人为流失。要强化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重用高技能人才,为其提供合理薪酬,更要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家长、学生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择业观,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2.完善现有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的衔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是基础、企业行业是主体。在当前企业行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更应发挥好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升学渠道,衔接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增加的学制,在完成学历提升的同时,培养高技能人才。另外,曾试行的中高职教育5年一贯制或推行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6年一贯制不失为一种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由高职或本科院校制订5年或6年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前3年由中职校完成教学任务,后几年转入高职或本科院校。这种教育模式既避免了中高职和本科教学间知识和技能的人为割裂,便于系统安排知识技能学习、“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又迎合了家长、学生对学历的追求,有利于在中考中招到大量有高技能人才潜质的学生。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升学中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以及中高职教育一贯制和中职本科教育一贯制的试行,将能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数量和质量“瓶颈”。

  3.要充分发挥技师学院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技师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养。技师学院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走和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一方面,企业要用好在岗的高技能人才,为高技能人才创造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过程,有责任接纳在校技能人才去企业实习,使技能人才增强实战能力。对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成绩的企业,政府都应予以补贴,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Z].2006-04-18.

 [2]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邵岭.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何难“落地”[N].文汇报,2007-08-09.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难点 人才培养 难点 高技能
上一篇:幼儿园传染病应急预案
下一篇:局纪检监察组长述职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