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昼夜节律是什么 [血压的昼夜节律]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19-09-02 点击:

  时间生物学――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指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内分泌作用及睡眠等与地球24小时运转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此种生物学周期在宇宙航行中仍能维持。昼夜节律决定因素主要是内源性的,它也随外界环境周期变化(比如白天黑夜的变化)而改变。昼夜节律可以用于预测、诊断、观察疗效和预防疾病。
  时间生物学家意大利医师Sanctorius (1561―1636年)研究发现,每月体重随健康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吃饭和出汗等生理活动无关。人体内几乎所有生理学变量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周期。任何生理学变量昼夜节律变化都有一个振幅,即其规律变化有一定的范围或幅度。同时,规律变化的幅度也都发生在某一相对狭小的时间段。
  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血压,就有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即清晨睡醒前血压开始上升,日间出现两个高峰(即血压的峰值),6:00~10:00和16:00~20:00,睡眠至午夜左右时血压降到最低(即血压的谷值),每日血压的谷峰差可达40毫米汞柱。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机体的一种自我适应和保护机制。慢性高血压患者发病前血压常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患者平卧位时只能轻微降低周期性血压变化的幅度。然而,血压的生理节律不仅仅是人体姿势改变和生理活动的结果,也可能预示疾病的发生。
  临床观察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生都有其特殊的昼夜节律特征。临床医生常能根据其生理节律变化来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出较为正确判断,昼夜节律特征的变化还可预示疾病的前状态。例如,昼夜血压波动幅度(或谷峰差)愈大,愈易发生高血压并发症。通常,在无降压药影响的情况下睡眠时收缩压和舒张压约下降10%。昼夜舒张压差变化不明显者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
  血压的时间生物学发现,对于疾病的预防也是一种贡献。时间生物学能帮助解释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血压的升高不仅是外界刺激(如吃饭、锻炼、姿势改变或情绪变化)的反应,更可为疾病发生的一种先兆或表现。重度高血压患者或伴有明显靶器官损害时,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就不明显或消失。为了鉴别是原发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通过对其相关参数进行时间生物学分析即可了解。
  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只是人为性的理论上区别。1920年有人提出区分高血压的8个临界点,从1928年到1983年又提出区分高血压的33个临界点。目前临床上以140/90毫米汞柱作为区分高血压的临界点。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预后相关。通过对年龄近似和性别种族、生活习惯及监测条件相同的大规模健康人群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研究,获取了每个时间位点血压的临界值数据。这对于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定量诊断依据。
  反复动态血压监测能有效观察和了解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并能客观评价和诊断高血压,尚能为每个患者提供最佳的服药时间和观察降压药治疗效果。血压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靶器官损伤明显相关。治疗后血压是否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变化也是评价患者病情的一部分。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可以较好判断预后。病人清醒的时候,一天中任意时间段多次自我血压监测可以提高对高血压的诊断,定时自动血压监测对调整降压药特别是对指导恶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也很重要。然而,应用自动血压监测不仅方便易行,可以多次重复,同时还能24小时监测动脉血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克服了自测血压不能连续夜间进行监测的不足,重要地是可以观察到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的昼夜节律,在血压高峰出现前给药既能达到有效降压,又能防止血压下降过低引起意外。
  将时间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荐访问:节律 昼夜 血压
上一篇:如何应对就业压力 [克服不良心态,应对就业压力]
下一篇:海鲜美味 [安全食用海鲜味美]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