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29 点击:

 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 总

 体

 规

 划

 ( 2012~0 2020 年)

 二○一二年三月

 前

 言

 森林公园建设担负着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重任,是旅游产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为社会提供良好森林游憩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和健康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认真做好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保证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的重要举措。

 2009 年经 XX 省人民政府批准,在 XX 县西山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设“XXXX 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 12955.9 公顷。2010 年 XXXX省级森林公园申报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2010 年 12 月 28 日,国家林业局以林场许准[2010]1836 号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设立 XX 绿谷国家级森林公园,定名为“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12441.0 公顷(在省级森林公园范围内去除境内集体插花山和集体建设用地)。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XX 县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1′23″~112°30′21″,北纬 25°08′27″~25°18′52″。公园面积 12441.0 公顷,东与本县双溪乡交界,南与广东省连州市瑶安镇相连,西与永州市蓝山县相依,北与本县武源乡、花塘乡、城关镇接壤。公园划分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育区。

 为加快推进“两城三县”建设,XX 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全县现代服务业建设重点。在《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立足 XX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旅游产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开发以 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 XX 旅游品位和塑造 XX 城市形象”。近年来,公园逐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

 度,新建和维修园内道路 101.7 千米,水、电、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4722 万元。XX 县继 2009 年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公园以来,逐步加大了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了叉江口至文昌坪游道,并且对游道进行了提质改造,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对林场场部至大河边公路进行拓宽、整修和硬化,较好的改善了入园交通条件。

 2011 年,XX 县人民政府委托 XX 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编制出一个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且科学合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更好地开发建设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 2011 年 3 月和 8 月 XX 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本院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赴公园,在 XX 县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规划编制组与相关领导、技术人员一同深入实地进行全面认真的现场踏勘、调查走访,同时采取了查阅资料、座谈讨论以及多方分析论证等方式方法,在听取了县政府、林业局及公园负责人对公园建设的构想和外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易其稿,提出了总体规划的原则方案,然后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原则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编制完成了《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坚持“保护、利用、保护”的原则,以绿谷生态旅游、瑶族文化体验为主题,重点突出保护森林风景,突出森林公园的自然特色,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森林公园总体与局部,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增强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性,充分利用公园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适度、有序的建设和开发,使之成为人们享受自然、亲近自然的绿色平台。

 总体规划得到了 XX 省林业厅国有林和森林公园管理局、XX 县

 委、县政府、西山国有林场以及 XX 县其他有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关专家、教授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在我们所提交的总体规划成果中,谬误与欠缺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二 0 一二年三月

 目 目 录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4 第三节

 历史沿革................................................................................................. 6 第四节

 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6 第二章

 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 9 第一节

 生态环境评价......................................................................................... 9 第二节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16 第三章

 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46 第一节 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46 第二节 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8 第四章

 总则.............................................................................................................. 52 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 52 第二节 规划原则................................................................................................. 52 第三节 规划依据................................................................................................. 54 第四节 规划分期................................................................................................. 55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56 第一节 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 56 第二节 森林公园主题定位................................................................................. 57 第三节 森林公园功能分区................................................................................. 58 第四节 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65 第五节 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与营销策划............................................................. 76 第六章

 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82 第一节

 容量估算............................................................................................... 82 第二节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86 第七章 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88 第一节

 规划原则............................................................................................... 88 第二节

 植被规划............................................................................................... 89 第三节

 森林景观规划....................................................................................... 91 第四节

 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95 第八章

 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97 第一节

 规划原则............................................................................................... 97 第二节

 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 97 第三节

 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 100 第四节

 环境保护............................................................................................. 102 第九章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06 第一节

 规划原则............................................................................................. 106 第二节

 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107 第三节

 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107 第四节

 解说系统规划..................................................................................... 108 第十章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13

 第一节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 113 第二节 游憩项目策划....................................................................................... 113 第三节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17 第四节 游线组织规划....................................................................................... 124 第十一章

 基础工程规划........................................................................................ 128 第一节 道路交通规划....................................................................................... 128 第二节

 给、排水工程规划............................................................................. 133 第三节

 供电规划............................................................................................. 137 第四节 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39 第十二章

 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143 第一节

 灾害历史............................................................................................. 143 第二节

 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 143 第三节

 其它灾害防治..................................................................................... 146 第四节

 监测、应急预案................................................................................. 148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 15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55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56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156 第十四章

 社区发展规划........................................................................................ 158 第一节

 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 158 第二节

 社区发展规划原则............................................................................. 159 第三节

 社区发展规划..................................................................................... 159 第十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163 第一节

 环境质量现状..................................................................................... 163 第二节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 164 第三节

 采取对策措施..................................................................................... 165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设................................................................. 167 第十六章

 投资估算................................................................................................ 170 第一节 估算依据............................................................................................... 170 第二节 投资估算............................................................................................... 172 第三节 资金筹措............................................................................................... 173 第十七章

 效益评估................................................................................................ 175 第一节 生态效益评估....................................................................................... 175 第二节 社会效益评估....................................................................................... 177 第三节 经济效益评估....................................................................................... 178 第十八章

 分期建设规划........................................................................................ 184 第一节 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84 第二节 后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84 第十九章

 实施保障措施........................................................................................ 185 第一节 政策保障措施....................................................................................... 185 第二节 组织保障措施....................................................................................... 185 第三节 机构保障措施....................................................................................... 186 第四节 资金保障措施....................................................................................... 188 第五节 人力资源保障....................................................................................... 189

 第六节 宣传保障............................................................................................... 190

 附表:

 附表 1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 2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总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附表 3 营业收入与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表 4 成本估算表 附表 5 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6 资产折旧与摊销估算表 附表 7 银行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附表 8 损益表 附表 9 现金流量表 附图:

 1、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区位图(对外关系图)

 2、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遥感影像图 3、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利用现状图 4、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分布图 5、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分析图 6、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图 7、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8、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分布图 9、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图(林相改造图)

 10、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游憩项目策划图 11、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组织图 12、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服务设施规划图 13、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道路交通规划图 14、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15、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供电及邮政通信规划图 16、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图 17、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环卫设施规划图 18、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近期建设项目布局图 附件:

 1、国家林业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2、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评审专家名单 3、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1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一、自然地理位置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XX 省 XX 县西南部,东与本县双溪乡交界,南与广东省连州市瑶安镇相连,西与永州市蓝山县相依,北与本县武源乡、花塘乡、城关镇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21′23″~112°30′21″,北纬 25°08′27″~25°18′52″。公园规划总面积 12441.0 公顷,其中林地面积 11971.0 公顷,国有水库水面面积 213.0 公顷。林地面积中国有林地面积 9515.9 公顷,集体林地面积 2455.1 公顷。

 二、地形地貌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属南岭山脉,境内群峰竞秀,沟谷纵横,山坡陡峭,溪水部分由北向南经武水流出,部分由南向北经舂陵水流出。最高海拔 1711.8 米(天头岭),也是 XX 县的最高点,最低海拔 320 米(境内长河水库),相对高差为 1391.8 米。四面群山环抱,山体高度由南向北递降。地貌类型为中山地貌。

 公园内多组断裂控制了河流、山地的走向。地貌构成了森林公园风景的骨架,公园的中部是高差达数百米的“V”型深切峡谷,蔚为壮观;西部是小型峡谷与宽谷的组合地形,溪流连接串珠状瀑、潭,在蓊郁植被的掩映下,构成了森林公园迷人的沟谷、溪流、瀑布风景。

 三、气候 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为亚热带内陆湿润气候类型。境内

 2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中 1 月最冷,月平均气温 4℃,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 21.5℃,年平均气温 16.0℃,无霜期历年平均 230~26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00小时左右,光照充足。年均空气相对湿度80%,人体感觉舒适。年降水量在 1500~1900 毫米之间,4-6 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5%,降雨日数年均在80~120天之间。年降雪期一般为 5~7天,降雪初日一般在11月中下旬,降雪终日在次年2月上旬,积雪厚度在5~13厘米之间。

 四、水文条件 公园境内山高谷深,溪流纵横,河流小溪众多,主要河流有舂陵水和武水。舂陵水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境内的南风界,流经桃源坪、文昌坪,在公园境内长约 30 千米。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的三峰岭,经宜章县的罗家渡流入广东省, XX 市集雨面积3365.7 平方千米,干流长 147 千米,平均比降 1.49‰。公园内的分水坳是珠江流域和湘江流域的分水岭,山之南,是珠江水系,山之北,是湘江水系。公园境内分布有长河、分水坳、黄沙坪和黄木坳等大、中型水库,其中长河水库面积最大,水面面积 213 公顷,最深处达 39.5 米,水库总库容 4088 万立方米。

 五、土壤 公园内成土母岩主要是侏罗纪的花岗岩,其次为寒武纪的砂岩、板岩、泥盆纪的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白垩纪的紫红色砂质泥岩等。其分化发育的土壤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草甸土及少量非地带性的酸性紫色土。各类土地分布范围是海拔500米以下为红壤,500~800米为黄红壤,500~1300 米为黄壤,1300~1600 米为黄棕壤,1600 米以上为草甸土,酸性紫色土分布在海拔 300~700 米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3

 高,适宜于多种植物的生长。

 六、植被 由于公园较早进行封山育林,积极建设生态公益林,目前公园内保存着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等天然次生林共计 4054.4 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 32.59%。园内有林地面积 11971.0 公顷,森林覆盖率 90.0%。公园内包括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灌丛共计 5个植被型组,9 个植被型,32 个群系,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植被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数量众多的沟谷、溪流及特殊环境,形成了特殊沟谷阔叶林植被 公园内有大小沟谷几十条,大小水库 5 个,溪流瀑布不胜枚举。众多的沟谷造就了 XX 少有、特殊的沟谷阔叶林植被。这些植被保存较好,且以常绿阔叶林居多。

 (2) 珍稀树种群落类型较多 公园中珍稀名贵树种较多,如珍贵古老的南方红豆杉,奇形怪异的福建柏,金光闪烁的金叶含笑,稀有的红椿等。以这些名贵树种为优势树种的群落更是稀少,如苍劲雄伟、尽显顽强生命力和多姿形态的福建柏群落,金光夺目的金叶含笑群落,箭山冲冲口极少的针阔混交林南方红豆杉―薄叶润楠林群落,塔公塔婆陡壁悬崖边上的猴头杜鹃灌丛群落,山谷溪边的红椿林群落,以及生长于低海拔沟谷中的紫楠林群落等。

 (3) 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 公园境内生长着上千种植物,蕴含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据初步调查,共有种子植物 174 科、699 属、1516 种,这说明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由于环境条件特殊,此次科考发现多种 XX 稀有分布的种,如宽叶泽苔草(Caldesia grandis 为 XX 省除莽山、蓝山外的第三分布点)、多脉凤仙

 4

 (Impatiens polyneura)、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棱果秤锤树(Sinojackia henryi)等。公园内许多沟谷中瀑布流水、奇岩怪石密集,两岸植被保存完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人口稀少,植被受人为干扰较少。

 七、野生动物资源 公园内由于自然环境优越,人为干扰少,保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据初步调查,公园现记录 223 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陆生脊椎动物 201种,鱼类 22 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 4 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 29 种,有 139 种野生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森林公园社会经济条件 XX 省 XX 县西山国有林场成立于 1956 年,与 1995 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西山瑶族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体制。林场下设 7 个股室,8 个工区,全场现有职工 343 人,其中在职职工 219 人,内、病退职工 35 人,离退休职工 89 人。现有固定资产 2384 万元,房屋建筑面积 15000 平方米。2010 年,实现经济总收入 452.4 万元,其中营业总收入 88 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55.9 万元,其他业务收入 32.1 万元),营业外收入 148.9 万元,补贴收入 215.5 万元。西山国有林场自建场至今,累计总投资金额 7664 万元,其中累计森林资源培育 2842 万元,现有林木资产总额 1453.2 万元,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 11 万立方米,上缴利税277 万元,累计基础设施投入 4722 万元,修筑林区道路 101.7 千米,建

 5

 成防火林带 49 千米,防火线 10 千米,建设了望台一座,先后建成了八个工区和木竹检查站。目前,XX 县至林场场部的公路已全部硬化,林场内交通较方便,水、电资源十分丰富。

 目前,林场范围内有人口 2335 人,其中,林场员工 343 人,代管 6个村委会 36 个自然村,有 1992 人,其中少数民族 868 人。

 公园范围包括西山国有林场全部面积和长河水库国有部分,总面积12441.0 公顷,其中林地面积 11971.0 公顷。

 近年来,公园逐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维修园内道路101.7 千米,水、电、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累计投入 4722 万元。为确保这一片净土不受破坏,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公园的投入,实施全面封山育林,由县财政予以补偿。近年来游客人数明显增多,2010 年来公园游玩的游客达 3 万余人,公园实现经济总收入 300 余万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良好发展态势。

 二、XX 县社会经济概况 据 2010 年统计年鉴,XX 县辖 5 个镇 17 个乡(其中 1 个为瑶族乡),2个国有农场,1 个国有林场,1 个农科所。土地面积 137524 公顷,耕地面积 14.01 千公顷。年末总人口 32.8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1.42 万人,乡村人口 21.42 万人,城市化水平 34.77%。

 XX 县 2010 年全年财政总收入 50106 万元,增长 27.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6676 万元。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3.73 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 1.22 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 6.47 万公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4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927.6 元。

 全县有林地面积 138660 公顷。其中有林地 99176 公顷,灌木林地17707.8 公顷,森林覆盖率 61.36%。为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

 6

 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 46384.6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33.45%。在商品林生产中,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用材林主要发展杉木、马尾松、毛竹等;经济林主要发展乌梅、红心桃、脐橙、红枣等。

 第三节

 历史沿革 XXXX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前身为西山国有林场,创建于1956年。2009年 12 月 4 日经 XX 省政府批准,在西山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 XXXX 省级森林公园(湘政涵【2009】273 号),森林公园同西山国有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2010 年 4 月 18 日 XX 县西山国有林场申报 XXXX省级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林【2010】5 号),2010 年 12 月28 日国家林业局以林场许准【2010】1836 号文件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将公园定名为“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

 第四节

 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一、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条件 (1) 森林公园内部交通 公园内部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共有 6 条园内公路及分布在区域内的游道,其中碎石公路 44.9 千米,水泥公路 14.5 千米,游道 42.3 千米。

 ①县城—林场场部(临西公路),长 14.5 千米,宽 5 米,水泥路面; ②林场场部—叉江口,长 28.0 千米,宽 4.5 米,碎石路面; ③桃源坪—塔山坪,长 8.3 千米,宽 3.5 米,碎石路面; ④回头湾—黄沙坪水库,长 4.0 千米,宽 4 米,碎石路面; ⑤桑水桥—长河水库,长 1.6 千米,宽 3 米,碎石路面;

 7

 ⑥黄木坳—石灰岩,长 3.0 千米,宽 3.0 米,碎石路面; ⑦游道 42.3 千米。

 (2) 森林公园内通讯条件 整个公园基本具备了良好的通讯条件,森林保护管理站、水库管理所及各村均用上了程控电话或卫星电话。在境内三峰岭建有 1 个移动基站,在谷富塘和文昌坪建有 2 个移动信号塔,境内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了 80%。目前,在炭头坪正在建设电信信号基站,建成后可进一步改善公园内的通讯状况。

 (3) 森林公园内水电条件 近年来,公园通过自办和招商引资建设水电站项目,先后建成了林场五级电站、黄木坳电站、昌源电站、昌龙电站、小水湾电站,总装机容量达 11800 千瓦。境内电能充足,公园分别装有变压器共 11 台,总容量约 530KVA,基本能够满足用电需求。

 公园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水质达Ⅰ类标准,能够直接饮用,并且取水非常方便,能够满足公园建设对清洁水源的需求。

 (4) 森林公园及周边食宿 条件 XX 县现有皇星大酒店、迎宾馆、中环国际大酒店、皇朝宾馆、XX宾馆、喜上喜酒店、宏苑宾馆、天福酒店等大小宾馆、酒店 20 多家,公园内有山水人家、八江水休闲山庄、分水坳休闲山庄等几家游乐场所,公园及周边年接待能力达到 10 万人,但公园内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接待条件还不健全,亟待抓紧建设和完善。

 (5) 森林公园及周边医疗条件 公园内部目前设有卫生院一家,医疗条件可以满足基本需要。县城及周边有大小医院 25 家,较大的有 4 家(县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卫

 8

 生院、县妇幼保健院),目前有病床 586 张,具有较完备的医疗设施。

 (6) 森林公园及周边商业条件 XX 县有家惠多、汇丰、盛达超市等大小商店超市 30 多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商业网络体系,有利于满足游客购物的需求。

 二、景区景点建设现状 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森林公园建设速度缓慢,除已建设部分基础设施外,景区景点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森林公园吃、住、行、购、娱等条件比较薄弱,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且规格偏低,森林公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XX 县继 2009 年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公园以来,逐步加大了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了叉江口至文昌坪游道,并且进行了提质改造,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对林场场部至大河边公路进行整修、硬化,改善了入园交通条件。

 三、旅游现状 公园自然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旅游景点数量多、种类全、体量大、个性强、品位高。园内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溪、树、藤自然成趣,虽是养在深闺,依然无法阻挡其独特的旅游魅力。近几年随着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来公园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年约有 1~2 万人左右,很多居民来此休闲、度假,公园已成为了 XX 县人民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西部花园。

 9

 第二章

 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 第一节

 生态环境评价 一、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XX 县环境监测站于 2010 年 4 月 6 日~4 月 8 日,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对 XX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的大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空气细菌含量、声环境质量、天然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进行了监测。

 ( 一)大 大 气质量 ①监测结构 4 个空气采样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统计列入表 2-1。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监测结果表 表 2-1

  单位:毫克/立方米 分析结果

 采样地点 SO 2

 NO 2

 TSP 小时均值范围 日均值范围 小时均值范围 日均值范围 日均值范围 谷富塘 0.01L 0.0050-0.0054 0.01L 0.0054-0.0062 0.012-0.018 林场场部 0.01L 0.0036-0.0044 0.01L 0.0048-0.0054 0.016-0.020 分水坳 0.01L 0.0034-0.0042 0.01L 0.0042-0.0060 0.014-0.020 大河边 0.01L 0.0026-0.0035 0.01L 0.0054-0.0062 0.012-0.016 ②空气现状评价 由表 2-1 可知:四个测点的 SO 2 小时均值范围是 0.01 升,日均值范围是 0.0026~0.0054 毫克/立方米,NO 2 小时均值范围是 0.01 升,日均值范围是 0.0042~0.0062 毫克/立方米,TSP 日均值范围是 0.012~0.020 毫克/立方米。TSP、SO 2 、NO 2 的超标率均为 0,超标倍数亦为 0。项目区

 10

 环境空气质量等级为一级,环境空气质量为优。

 ( 二) 地表水质量 地表水水质状况详见表 2-2。

 由表 2-2 可以看出公园参与评价的三个断面的 14 项监测项目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 类水质标准限值要求。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 表 2-2

  单位:毫克/立方米 序号 项目 武水河上游 武水河下游 大河边 监测值范围 超标率 监测值范围 超标率 监测值范围 超标率 1 pH 7.10-7.22 0% 7.50-7.68 0% 6.57-7.01 0% 2 COD Mn

 0.60-1.20 0% 0.80-1.50 0% 0.80-1.40 0% 3 BOD 5

 2.0L 0% 2.0-2.4 0% 2.0L 0% 4 总磷 0.01L 0% 0.01L 0% 0.01L 0% 5 总氮 0.05-0.08 0% 0.05-0.10 0% 0.05-0.12 0% 6 石油类 0.01L 0% 0.01L 0% 0.01L 0% 7 LAS 0.05L 0% 0.05-0.08 0% 0.05-0.10 0% 8 汞 0.00005L 0% 0.00005L 0% 0.00005L 0% 9 六价铬 0.004L 0% 0.004L 0% 0.004L 0% 10 铜 0.001L 0% 0.001L 0% 0.001L 0% 11 铅 0.01L 0% 0.01L 0% 0.01L 0% 12 锌 0.05L 0% 0.05L 0% 0.05L 0% 13 镉 0.001L 0% 0.001L 0% 0.001L 0% 14 砷 0.007L 0% 0.007L 0% 0.007L 0% ( 三) 土壤质量 公园内的土壤主要由侏罗纪的花岗岩,其次为寒武纪的砂岩、板岩,泥盆纪的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白垩纪的紫红色砂质泥岩等构成,土层深厚,一般在 40~100 厘米之间,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适中,无放射性、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物。各项监测指标均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限制值之内。

 ( 四) 空气细菌含量 XX 县环境监测站对公园内 4 个点的空气进行两次取样,通过无菌操

 11

 作制成的肉陈培养基,检测森林公园空气细菌含量。结果详见表 2-3。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空气细菌含量测定结果 表 2-3 测点名称 检测结果(个/m 3 )

 超标率 谷富塘 1#

 46 0% 谷富塘 2#

 15 0% 林场场部 1#

 78 0% 林场场部 2#

 65 0% 分水坳 1#

 32 0% 分水坳 2#

 19 0% 大河边 1#

 23 0% 大河边 2#

 32 0% 测定结果表明:

 公园内 4 个点的空气细菌含量均低于 80 个/立方米,细菌含量超标率为 0%,公园内的空气非常洁净,细菌含量极少,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极佳处所。

 ( 五) 空气负离子水平 为全面掌握公园空气负离子情况,我们于 2009 年 7 月 15 日至 7 月21 日对公园的空气负离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测定,采用的测量仪为DLY-3F 型测量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中心研制),获得 11 个测点的有效数据。测定结果列于表 2-4。

 12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测定结果 表 2-4

 单位:个/立方厘米 序号 地

 点 环

 境 日 期 天气 时 间 正离子 负离子 q CI 均值 最大值 均 值 最大值 1 文昌坪瀑布 瀑布 7 月 15 日 阴 13:14 110 250 65570 81200 0.00

 39085.68 2 XX 石佛 潭湾 7 月 16 日 晴 9:40 360 550 3340 4200 0.11

 30.99

 3 飞来石画 河滩 7 月 16 日 晴 10:20 420 580 3120 3900 0.13

 23.18

 4 桃源瀑布 瀑布 7 月 17 日 阴 16:45 150 260 45680 57690 0.00

 13911.08 5 桃源三结义 树下 7 月 17 日 晴 17:20 410 590 4870 5360 0.08

 57.85

 6 塔公塔婆 水库边 7 月 18 日 晴 11:20 380 460 4630 5230 0.08

 56.41

 7 长河水库 水库中 7 月 18 日 晴 18:25 340 520 4750 5420 0.07

 66.36

 8 石缘洞 溶洞入口 7 月 18 日 晴 16:10 450 590 3890 4360 0.12

 33.63

 9 箭山冲古树群 溪沟 7 月 19 日 阴 9:30 310 560 5230 5870 0.06

 88.24

 10 万山红遍 山顶 7 月 21 日 晴 10:45 350 420 4590 5150 0.08

 60.19

 11 天鹅塘 塘边 7 月 21 日 晴 11:50 330 420 4130 4620 0.08

 51.69

 q*为单极系数,q*=正离子数/负离子数;CI 为空气评价指数,CI=负离子数/1000q 测定结果表明:

 ① 公园瀑布多,空气负离子含量高 XXXX 绿谷森林公园内有文昌坪瀑布、桃源瀑布、双龙瀑布、后江冲瀑布、天心瀑布、连理瀑布、水帘瀑布、瑶寨瀑布、厚坪冲瀑布、天栈潭瀑布、蒙冲瀑布、黄冲瀑布共 12 个瀑布,公园中空气负离子水平分布以瀑布周围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最高。瀑布边大部分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都超过 20000 个/cm 3 ,最高的为文昌坪瀑布高达 81200 个/cm 3 ,文昌坪瀑布自山顶而下,有 30 米落差,水冲击产生雷纳德效应形成了产生空气负离子的绝好条件,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远超过了 CI 评价标准。

 ② 公园内空气清洁,适合生态旅游 游 公园内林中空气负离子水平虽然较瀑布区为小,但从 q 值和 CI 值来看,整个公园的空气较为清洁,11 个测点中 q 值都小于 1,国际上一般认为,当 q>1.0 时,空气不清洁;当 q≤1.0,空气清洁,人体感到舒适。XX 森林公园内的 11 个分布很均匀的监测点的空气负离子单极系数 q 值

 13

 (q=正离子/负离子)均远远小于 1,因此适合于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所有测点 CI 值远远大于 0.5,说明空气非常清洁。

 ( 六) 声环境质量 XX 县环境监测站对公园内 4 个点的声环境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详见表 2-5。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声环境质量测定结果 表 2-5 测点名称 测量值范围 dB(A) 超标率 昼间 夜间 谷富塘 1#

 40.0-43.6 30.0 0% 谷富塘 2#

 38.1-43.2 30.0 0% 林场场部 1#

 45.0-45.6 30.0-35.4 0% 林场场部 2#

 40.6-42.2 30.0-31.0 0% 分水坳 1#

 40.3-41.4 30.0 0% 分水坳 2#

 42.5-44.3 30.0 0% 大河边 1#

 40.7-41.2 30.0 0% 大河边 2#

 41.6-43.6 30.0 0% 测定结果表明:

 公园内 4 个点的声环境质量昼间范围是 38.1~45.6,夜间范围是30.0~35.4。昼间和夜间声环境质量的超标率为 0%。公园内声环境质量非常适合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展,是旅游、住宿、休闲的好地方。

 ( 七) 天然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 XX 县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保局“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规定”的要求对公园内谷富塘、林场场部、分水坳、大河边等地的天然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测定,各测点结果详见表 2-6。

 14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 γ 射线检测结果表 表 2-6 测点名称 检测结果(uR.h-1)

 谷富塘(室内)

 11.6 谷富塘(森林)

 8.5 谷富塘(溪流)

 11.3 林场场部(公路)

 15.4 林场场部(室外)

 12.3 林场场部(森林)

 8.7 分水坳(森林)

 8.0 分水坳(山谷)

 11.4 分水坳(森林)

 8.5 大河边(公路)

 14.2 大河边(森林)

 8.3 大河边(森林)

 8.5 经计算公园各测点平均贯穿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为 782.5uSv,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 中对个人剂量的限制值比较,低于某些年份里每年 5000 uSv 的限值标准,占限值的 15.7%。

 二、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 一)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2005-2012)附录 A 中表 A.1 对公园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分类,并逐项评价、打分,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分值满分值为 60 分,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质量评分为 55 分,详见表 2-7。

 15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评分表 表 2-7 评 价 项 目 评价因子 评

 价

  依

  据 赋值 评价分值 生态环境资源 大气质量 (10 分)

 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10 10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6 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 地表水质量 (10 分)

 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10 10 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6 未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1 空气负离 子水平 (20 分)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 700 个/cm 3 以上,局部地段达到 60000 个/cm 3 以上 17-20 15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 700 个/cm 3 以上,局部地区达到 30000 个/cm 3 以上 13-16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 700 个/cm 3 以上,局部地区达到 10000 个/cm 3 以上 9-12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 700 个/cm 3 以上,局部地区达到 3000 个/cm 3 以上 5-8 主要景点平均浓度 700 个/cm 3 以下 0-4 空气细菌含量(10 分)

 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小于 200 个/ m 3

 9-10 10 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小于 300 个/ m 3

 7-8 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小于 600 个/ m 3

 4-6 每立方米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小于 1000 个/ m 3

 1-3 天然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附加10 分)

 在国家规定安全范围之内 10 10 允许个别地段超标,但超过剂量不超过国家标限的 20%,且超标地段不在景区 7 允许局部地段超标,但度假地应在安全范围内 4 合计

  55 ( 二) 生态环境资源等级评定 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2005-2012)附录 A 中表 A.2 所示,生态环境资源根据评价总分值分为优、良、中、劣四个级别。详见表 2-8。

 16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 表 2-8 级

 别 分值范围 适 用 范 围 优 大于 45 分 森林医院、森林保健中心、高水平度假区等 良 38~45 分 休闲度假区、森林浴场、森林保健中心等 中 30~38 分 休闲度假区、森林游憩区、野营地等 劣 小于 30 分 森林浴场、野营地、森林游憩区等 经计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总分值为 55 分,等级为优,适于建设森林医院、森林保健中心、高水平度假区等。

 第二节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森林风景资源调查 ( 一) 生物景观资源调查 ( (1)

 )

 森林植被景观 ①水平分布带 XXXX 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的水平分布可明显的分成两大块,西边及西南边主要为天然林;东边及东北边主要是人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柳杉林等),从整体上来看,森林植被水平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于公园中分布最广、最多,主要是公园入口及居民地附近等处。

 二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该类林分布较广,优势树种不是很明显。主要是甜槠、水青冈、猴欢喜、薄叶润楠等为优势种的群落。多位于沟谷、山冲两岸,如石代冲、鱼竹冲、箭山冲、富兰冲、白忙冲

 17

 等几条大的山冲两岸多为此类型常绿阔叶林。

 三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公园西部、西南部及北部一小部分等地,如红岩、防空哨、大河边及石门口等地。

 四是灌木林。主要为杜鹃灌丛,多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的庙背、大河边、鸡公石等地,天鹅塘、三峰岭等地较多。

 五是竹林。公园内毛竹林分布较多,也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石代冲、桃源坪、黄木坳及石门口等地;另外黄木坳的红岩、平溪洞等地有大量的苦竹林,多与甜槠等常绿树种混生,构成森林的下层结构。

 ②垂直分布带 公园属于中山地貌,高山耸立、沟谷相隔,境内沟谷、山冲众多,虽然最高峰天头岭与最低海拔长河水库之间垂直高差有 1391.8 米,但垂直分布带不明显。以三峰岭为例,其垂直分布带大致为:

 海拔 800~1100 米,有两类森林分布,一类是人工林植被:如柳杉林;另一类是以壳斗科、樟科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如猴欢喜、红翅槭、南方木莲等为主要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甜槠、水青冈类林。

 海拔 1100~1200 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林,以甜槠、水青冈林为主,分布较少,分带不明显。

 海拔 1200~1300 米,为亚高山矮林,以交让木林、银木荷林、红果钓樟林、短柄枹栎林等为主。

 海拔 1300~1500 米,主要为杜鹃类灌木林及其它灌木林带,分布于山坡、岭脊,如刺毛杜鹃林、圆锥绣球灌木林等。

 海拔 1500 米以上,由于岩石裸露多,加上风的影响,植被较少而单一,主要为日本黑松矮林、花竹林及其它草灌丛等。

 ( (2 )森林植物景观

 18

 ①福建柏群落 福建柏群落仅见于黄木坳雷打石山,分布面积约 0.3 公顷,共 30 余株,平均树龄 50 年,平均胸径 12 厘米,平均树高 8.5 米,树形多奇特,偶有独木耸立,尽显顽强的生命...

推荐访问:总体规划 国家森林公园 XX
上一篇:新人回门婚礼主持词结束语
下一篇:青海省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A卷(考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