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城市沿江地区规划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X X 市

 沿

 江

 地

 区

 规

 划

  XXXX 年 XX 月

 前

 言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 XX 省委、省政府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站在新起点、增创新优势、争攀新高峰的重要举措。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应 XX 省沿江开发战略,适应 XX 市沿江地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实施 XX 市政府既定的以港强市战略,XX 市人民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沿江地区的要求,对沿江地区进行了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从规划编制的条件来看,XX 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架构为本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宏观技术依据,XX 港港口开发区十年来的经营实践已成功探索出 XX 市沿江地区规划控制的基本对策,从而为本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

 本规划于 2003 年 2 月开始着手编制,项目组从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在 XX 展开了为期 20 天的现状踏勘和调查,在基本摸清现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项目组于 3月下旬向 XX 港港口开发区、XX 市规划建设局进行了第一轮方案汇报,同时进一步掌握了现状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形势。4 月 11 号,项目组向分管沿江地区工作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市领导做了第二轮方案汇报,充分听取了分管领导的意见。在进一步分析、研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项目组于 5 月 8 号正式向 XX 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的主要领导汇报了 XX 市沿江地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会后形成了《XX市沿江地区规划汇报会汇总意见》。根据汇总意见,项目组在 6 月对原方案做了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并于 6 月 7 号和 11 号两次向 XX 省建设厅主要领导汇报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4 年 4 月 1 日通过了由 XX 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专家论证会。根据论证会意见,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形成最终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件和规划说明三个部分。

 本规划的编制自始至终得到了 XX 省建设厅、XX 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省内外专家的悉心指导,XX 市各部委办局的热情相助,XX 市规划建设局、XX 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配合,编制单位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规划中出现的新地名、路名等均为暂定名,最终由 XX 市地名委员会命名。

 目

 录

 1 目 录 第一章 沿江地区概况 ....................................................................................................... 1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 2

 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2

 二、 XX 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发展战略 ............................................................. 2

 三、 实施 XX 市以港强市战略 ................................................................................ 3

 四、 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 3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 4

 一、 自然环境特点 ................................................................................................... 4

 二、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5

 三、 土地利用现状 ................................................................................................. 10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 13

 一、 宏观发展环境 ................................................................................................. 13

 二、 发展条件分析 ................................................................................................. 14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 17

 一、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17

 二、 功能定位 ......................................................................................................... 20

 第六章 发展目标、原则与策略 ..................................................................................... 23

 一、 发展目标 ......................................................................................................... 23

 二、 发展原则 ......................................................................................................... 23

 三、 发展策略 ......................................................................................................... 24

 第七章 发展概念、规划结构与容量 ............................................................................. 26

 一、 发展概念 ......................................................................................................... 26

 目

 录

 2 二、 规划结构 ......................................................................................................... 27

 三、 人口、用地容量 ............................................................................................. 27

 第八章 主要用地布局规划 ............................................................................................. 30

 一、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 30

 二、 居住用地布局 ................................................................................................. 32

 三、 工业用地布局 ................................................................................................. 34

 四、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 ......................................................................................... 34

 第九章 长江岸线利用与港口布局规划 ......................................................................... 36

 一、 长江岸线利用 ................................................................................................. 36

 二、 港口布局规划 ................................................................................................. 39

 第十章 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 ................................................................................. 42

 一、 绿地系统规划 ................................................................................................. 42

 二、 空间景观规划 ................................................................................................. 45

 第十一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 48

 一、 对外交通 ......................................................................................................... 48

 二、 道路交通 ......................................................................................................... 49

 第十二章 分期建设规划 ................................................................................................. 55

 一、 近期 ................................................................................................................. 55

 二、 远期 ................................................................................................................. 55

 三、 远景 ................................................................................................................. 56

 第十三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57

 一、 给水工程规划 ................................................................................................. 57

 二、 排水工程规划 ................................................................................................. 62

 三、 供电工程规划 ................................................................................................. 67

 四、 电信工程规划 ................................................................................................. 71

 五、 燃气工程规划 ................................................................................................. 73

 六、 供热工程规划 ................................................................................................. 75

 目

 录

 3 第十四章 环境卫生规划 ................................................................................................. 78

 一、 规划目标 ......................................................................................................... 78

 二、 废弃物产生量预测 ......................................................................................... 78

 三、 垃圾系统规划 ................................................................................................. 78

 四、 粪便系统规划 ................................................................................................. 80

 五、 其它环卫设施规划 ......................................................................................... 80

 六、 实施规划措施 ................................................................................................. 81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规划 ................................................................................................. 82

 一、 现状概况 ......................................................................................................... 82

 二、 存在问题 ......................................................................................................... 82

 三、 规划指导思想 ................................................................................................. 82

 四、 环境规划目标 ................................................................................................. 82

 第十六章 综合防灾规划 ................................................................................................. 85

 一、 防洪规划 ......................................................................................................... 85

 二、 消防规划 ......................................................................................................... 88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机制 ................................................................................................. 93

 一、 规划实施的问题 ............................................................................................. 93

 二、 规划决策程序的法定化 ................................................................................. 93

 三、 规划实施机构的整合 ..................................................................................... 93 附表………………………………………………………………………………………94

 第一章 沿江地区概况

 1 第一章

 沿江地区概况 XX 市沿江地区位于 XX 市东部,包括鹿河、璜泾、金浪、浮桥、浏家港和浏河六个建制镇以及 XX 港港口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 261.8 平方公里。区内拥有长江岸线 38.8 公里,首期开发面积为 8.3 平方公里。至 2002 年底,规划用地范围总人口 16.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6.35 万人,城市化水平 39%。

 XX 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其中 XX 港历史上曾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1992 年,为呼应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和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建设,开发 XX 港,建立了 XX 港港口开发区。1993 年11 月,XX 省人民政府批准 XX 港港口开发区为省级港口开发区。《XX 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建设 XX 港。尽快使其成为长江口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体的商业性大港。1996年 11 月 8 日起,XX 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99 年 9 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 XX 港为集装箱中转港。1996 年中央提出以上海为中心,浙江、XX 为两翼进行港口组合,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XX 港以其良好的建港条件而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XX 港开发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2002 年全港吞吐量为 462 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4.8 万标箱。

 XX 市沿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XX 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及诱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中外投资者的青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如美孚公司、阿莫科公司、华美国际控股公司、挪威的海德鲁公司、国内的中化国际、中远集团、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已捷足先登,在沿江地区投资开办实业或兴建码头。

 沿江地区六个建制镇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城镇建设、经济建设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城镇综合实力日益壮大,涌现了雅鹿集团等一批新兴企业,为本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2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XX 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需要尽快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与国家、区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 XX 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发展战略 XX省今年提出的沿江经济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强沿江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全面加快全省的发展步伐。XX 港是 XX 省沿江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干线港,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建港条件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是 XX 省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XX 省政府十分重视XX 港的发展,省政府专门成立了 XX 港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与交通部研究确定了“统筹规划、小型起步、大型报批、逐步发展”的开发原则,积极推进港口规划建设。2001 年 10 月,省、部召开联席会议,对 XX 港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进一步明确了开发模式和开发思路。应当指出,XX 港建设的成败,不仅对 XX 和苏州,而且对 XX 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是事关当前、事关长远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后,XX 取得加快发展主动权的大事。

 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

 3 三、 实施 XX 市以港强市战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XX市人民政府确定以港强市发展战略,优先考虑做大做强 XX 港,扩大腹地空间容量,整合沿江地区发展的资源,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 XX 市形成市区、港区联动发展的格局。《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港区要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领先的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和体制优势,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干线港、XX 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和能源、石油化工、基础原材料基地,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更好地发展。

 四、 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XX 港口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先后编制完成了 XX 港港口开发区中远国际城总体规划、XX 港港口开发区综合布局规划、中远国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XX港总体布局规划、XX市沿江地区发展规划以及各个建制镇编制的城镇总体规划,但由于各类规划编制单位和时间的不同,缺乏系统性,难以相互协调、衔接,较难适应现阶段 XX 港和沿江地区的发展建设。同时,受经济全球化、第三次产业转移以及投资主体变化的影响,目前 XX 沿江地区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上述规划无论从结构还是深度上都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作新一轮规划的编制。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4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一、 自然环境特点 (一)

 地形地貌 XX 市沿江地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淮阳山字形构造宁镇反射弧的东南段,为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一般高程为 2.5~2.9 米(85 国家高程,下同),地质条件良好,地耐力为 80~190kPa,适宜各类工程建设;该陆域沿江有大堤,外侧滩地平缓,宽 300~1100M,-10 米岸线距堤 1000~1400 米,基层埋深在 300 米以下,为淤泥质岸线,可作为码头用长桩桩基持力层,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

 (二)

 地质条件 沿江地区一般为:

 1、 表层为种植或返填土,厚度 0.6M~1.8M 左右。

 2、 第二层为亚粘土,色灰黄或灰褐,湿度饱和,0.3M~1.1M 厚。

 3、 第三层为淤质亚粘土,呈青灰色,湿度饱和,密度高,厚度为 0.5M~1.9M,地耐力为 100~120KPa。

 4、 第四层为轻亚粘土,呈浅黄,厚度在0.4M~0.8M,地耐力为80~100KPa。

 5、 第五层为粘土,少量粉砂,呈灰黄色或青色,湿度高,稍密,厚度为 1.1KM左右,地耐力约为 120~140KPa。

 (三)

 气象水文 XX 市沿江地区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热,春秋季冷暖多变、干湿相间。年平均气温 15.5℃,年降水量 1075.2mm,年日照 1962.3 小时,无霜期 225 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区内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道有新浏河、杨林塘、七浦塘、浪港、荡茜泾、钱泾等。其中,新浏河为五级航道,杨林塘、七浦塘为七级航道。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5 二、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

 经济发展 1、 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XX 市抓住机遇,利用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大力开展经济建设,逐步调整生产布局,制定出积极建设 XX 港及 XX 港港口开发区、巩固和壮大沿江城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民营工业和基础农业的举措,不断改善经济环境,使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02 年沿江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1.5 亿元,财政收入 4.5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 2 亿美元。

 表1.2002 年沿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名

 称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XX 港港口开发区 102500 15000 13200 浏河镇 162554 8660 1065 浮桥镇 62375 4330 4001 金浪镇 65860 3458 910 璜泾镇 160055 8476 1020 鹿河镇 61759 5291 / 合

  计 615103 45215 20196 2、 XX 港港口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 XX 港港口开发区自 1992 年起步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XX 港开发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港区经济从最初的工业总产值 4900 万元,到 2002 年已经突破 35 亿元,特别是经济总量有了显著提高,经济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目前,港口已有集装箱、件杂货、石化等大小泊位 18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7 个。开通了至日本和韩国两条国际航线,12 条内贸支线。XX 港一期工程国家已批准立项。在首期开发的 8.3 平方公里区域内,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到位。2002 年 XX 港港口开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 35.2 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34.1 亿元,财政收入近 1.5 亿元。港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2002年底,批准合同利用外资额 2.91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32 亿美元。产业门类具有一定特色,基本形成以化工、能源、造纸、轻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但也应当看到,面对 XX 省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XX 港的功能还没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6 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是规模太小,XX 港公用港区目前仅有 2 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其次是航线少,密度低,不利于吸引货源,影响了吞吐量的快速增长;第三,陆域开发进展不快,缺乏大运量项目,尤其是集装箱货源项目的支撑。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外部协作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沿江地区各镇产业发展虽已形成一定特色,但产业结构低级化、雷同化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尚未形成镇与镇之间、镇与港区之间分工协作、配套发展格局,沿江地区整体优势尚未发挥。

 表2.2002 年港区企业部分经济指标及同期对比表 序号 类别 单位 本年 去年同期 同比增长(%)

 1 工业总产值 万元 351662 287049 23 2 工业销售收入 万元 341059 274527 24 3 进出口总额 万元 88216 56126 57

  万美元 10628 6762 57 4 自营出口 万元 4880 5588 -13

  万美元 588 673 -13 5 货物吞吐量 吨 4618954 3428193 34 6 集装箱 标箱 48021 41216 17 7 进出船只 艘 3023 2022 49 8 三产主营收入 万元 31200 45831 -32 9 利润总额 万元 46751 19916 135 10 利税总额 万元 73483 38737 90 表3.2002 年 XX 港港口开发区上缴国家、地方税收情况 序号 类别 单位 本年 去年同期 同比增长 1 国税 万元 23526 15936 48

 其中:交苏州 万元 12539 12445 1 2 地税 万元 3206 2885 11

 合计 万元 26732 18821 42 表4.2002 年 XX 港企业经营情况(工业类)

 序号 企业名称 总产值 主营业务收入 自营 进口 自营 出口 利润 总额 税金 总额

  1 苏州华苏塑料有限公司 77507 76035 13314 3692 2028 1150 2 美孚(XX)石油有限公司 113166 105591 18877

 21431 10027 3 中孚(XX)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7646 7649 2941

 1132 713 4 华能阿莫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37252 37252 39399

 -626 -330 5 怡中(XX)化工有限公司 1264 1109 42 712 -141 35 6 建滔(XX)化工有限公司 11710 10388 8594

 712 289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7 7 苏州工业园区华能电厂 99575 99575

  21436 11389 8 XX 协鑫供热有限公司 854 854

  134 38 9 XX 维阳塑胶有限公司 511 511 169 476 -331

 10 XX 德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995 955

  -150 2 11 XX 金帝木业有限公司 1182 1100

  15 10

 合

 计 351662 341059 83336 4880 45640 23323 表5.2002 年 XX 港企业经营情况(三产类)

 序号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 总额 进出船 只(艘)

 货物吞吐量(吨)

 集装箱(标箱)

 税金总额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1 XX 长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4551 1991 1476 1641805

 170 2 XX 华油液化气有限公司 6888 242

 37 3 美孚(XX)石油化工贮运公司 545 -1019 23 67144

 22 4 长江液化气运贸有限公司 1766 -234

 59 6 大庆石油 XX 销售中心 13608 23

 12 7 华能电厂码头

  48 1521448

 合 计 31200 111 3023 4618954 48021 417 3、 沿江城镇经济发展状况 (1)第一产业 农业在沿江地区经济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目前,农业经济已从以往自给型模式向集约型、商品型、外向型、效益型农业转变。重点发展了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行业。养蟹、养蚕、养鸡以及花卉苗木种植在本地区均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002 年沿江城镇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58689 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85585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5975 元。

 (2)第二产业 历史上沿江地区就是 XX 市较为富足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在各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各镇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并且形成了一定特色。浏河镇城镇规模大,开发较早,工业门类基本以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近年也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浏家港和浮桥镇主要依托港口开发区,在为港区企业发展配套的同时,也相继发展本镇的民营工业。金浪镇素有“衬衫之乡”之称,服装工业在金浪镇具有重要地位,全镇目前有服装生产企业 92 家,年生产能力达 1800 万件(套)。璜泾镇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现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2002 年新增私营企业 100 家,吸引民间投资 2.65 亿元。工业门类主要以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8 化纤加弹、棉纺、服装、印染等为主。其中加弹行业已成为璜泾镇的发展特色,年产各类涤纶长丝 40 万吨,销量占全国总量的 14%。鹿河镇工业以化纤加弹、地毯、针织品、皮塑等为主,并成长了如雅鹿集团、勤益化纤、海鹿纺织、华伦皮塑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成为 XX 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 年沿江城镇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 260411 万元。

 (3)第三产业 沿江地区第三产业自 80 年代开始随着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消费需求有所扩大。从业范围包括邮政电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房地产、宾馆、娱乐等领域,私营、个体经营者有较大发展。2002 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总计 193503 万元。近年来,各镇重点加强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对全镇商贸网络的布局,兴建了一批商业市场、商业街等,为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表6.2002 年沿江城镇经济发展指标 名

 称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农业增加值(万元)

 工业增加值(万元)

 三产增加值(万元)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元)

 粮食总产量 (吨)

 财政收入 (万元)

 浏河镇 162554 15077 73845 73632 5962 23125 8660 浮桥镇 62375 8650 28265 25460 5601 15091 4330 金浪镇 65860 9860 29000 27000 5323 20399 3458 璜泾镇 160055 16501 89100 54454 6695 17523 8476 鹿河镇 61759 8601 40201 12957 6292 9447 5291 合

 计 512603 58689 260411 193503 29873 85585 30215 (二)

 社会事业发展 1、 教育机构设施 目前,沿江地区各镇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体系,现有普通高中 3 所:XX 市璜泾荣文高级中学、XX 市浮桥中学、浏河明德中学,初中5 所,小学 10 所,幼儿园 11 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 19869 人,教师总数1080 人。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9 表7.2002 年沿江城镇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名

  称 普通高中 (所)

 普通初中 (所)

 小学 (所)

 幼儿园 (所)

 浏河镇 1 2 1 2 浮桥镇 1 / 1 1 金浪镇 / 1 3 3 璜泾镇 1 / 2 2 鹿河镇 / 1 1 1 浏家港镇 / 1 2 2 合

  计 3 5 10 11 资料来源:XX 市教育委员会,XX 市教育事业概况(2002—2003 学年初)

 注:1、浏河镇、浮桥镇、鹿河镇、璜泾镇普通初中为九年一贯制初中

  2、璜泾镇、浮桥镇普通高中包括初中

 2、 文体科技设施 各镇都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文体科技设施。一般随沿街建筑布置,规模均较小。

 3、 医疗保健设施 沿江地区各镇已初步建成了镇、村二级医疗保健网,总计有 9 家医院(或卫生院)。其中,浏河人民医院规模较大,建筑面积有 10829 平方米,床位数 110床,年全院门诊人数达到 66669 人次/年。

 4、 商业服务设施 各镇的商贸设施比较发达,设有农贸市场、农行、信用社等商贸服务设施。除镇区有比较完备的商贸设施外,新近被撤并的镇区设施也能辐射镇域的各行政村,如金浪镇的时思片。总的来看,各镇商业服务设施能够基本满足居民的需要。

 (三)

 交通及市政设施发展 1、 交通 现状交通便捷,沿江地区道路系统骨架基本形成“丰”字形,以沿江公路为纵轴,以通港路、南环路、新港路、浏太公路等为支线,横贯沿江地区东西南北。浏浮公路是联系浏河镇、浏家港镇和浮桥镇的主要公路,但存在线型曲折,路面较差等问题。

 2、 市政设施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10 供水:位于 XX 港区的市第二水厂 1999 年建成供水,一期日供水能力为 10万吨,二期为 20 万吨。

 供电:港区电力供应的电源来自华东电网。位于港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华能(XX)发电厂一期工程 2*30 万千瓦机组于 1999 年建成并网发电,环保电厂 2台 13.5 万千瓦机组分别于 2003 年 6 月、7 月并网发电,电力资源充沛。区内已建 110KV 变电站 3 座,35KV 变电站、10KV 变电站多座。电压等级为 110KV、35KV、10KV。

 通讯:区内分布电话支局 6 家,安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交换机容量为4 万门,可提供国内、国际电话服务及开展其他各项业务。

 消防:港区已建成二级消防站 2 座,近期拟建一级消防站 1 座,二级消防站2 座,三级消防站 2 座及水上消防站。

 污水处理:已建日处理 2 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 1 座(一期工程 1 万立方米),可接纳处理生活污水和经用户处理达国家排放三类标准后的工业污水。第二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 10 万立方米/天)的一期工程也已经立项,已于 2003 年开工建设。

 三、 土地利用现状 (一)

 现状土地利用结构 现状土地利用方式有:XX 港港口开发区和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用地、生态绿地,其中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为 2263.5公顷,占总用地 8.6%; 表8. 2002 年 XX 市沿江地区现状土地利用构成表 类

 型 面积(ha)

 构成比例(%) 城市建设用地 2263.5 8.6 农村居民点用地 603.0 2.3 水 域 用 地 4494.1 17.2 生态绿地 18821.3 71.9 合

  计 26181.9 100 (二)

 现状城乡空间利用特征 根据 2002 年 XX 市村镇建设年报统计表明,沿江地区村镇建设用地总体偏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11 大,各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 274.4 平方米,考虑港口开发区的发展,沿江地区人均建设用地达到 356.5 平方米。从当前发展形势看,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与目前XX 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相符的,国际、国内资本的迅速涌入,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应当看到,当前的土地资源的使用方式属于粗放型,不仅造成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总的来看,XX 市沿江地区现状城乡空间利用具有如下特征:

 1、 土地开发强度的整体态势是港口开发区启动区以及沿江公路两侧开发强度大,而其它地域相对较弱。这主要由交通条件和用地开发的历史延续性所决定。

 2、 XX 港港口开发区启动区建设进入一个较好的阶段。道路、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开发区面貌日新月异。

 3、 沿江建制镇土地利用开发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呈“点轴”式开发、团状分布,呈现一镇多点的格局。

 4、 在现有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中,工业用地和村民住宅用地建筑密度偏大,容积率和绿地率偏低,其间还有一些未建空地,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5、 工业开发对长江岸线需求量大,但岸线资源总量有限。

 6、 随着工业用地的不断拓展,大量农村居民点需要及时拆并。同时,前些年建设的一些农村居民点可能面临二次动迁。

 7、 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压线走廊等对用地形成分割,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表9.2002 年沿江城镇建设统计表 名

  称 人口(万人)

 建成区面积(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

 浏河镇 2.35 596 253.6 浮桥镇 0.83 108 130.1 金浪镇 0.74 100 135.1 璜泾镇 0.96 399 415.6 鹿河镇 0.58 300 517.2 浏家港镇 0.74 198 267.6 合

  计 6.2 1701 274.4 资料来源:XX 市规划建设局,XX 市 2002 年村镇建设统计年报。

 注:建成区面积含已批待建、已批在建用地。

 第三章 现状特征综述

 12 (三)

 现状问题综述 1、 松散、无序的空间形态。鉴于行政体制的约束,沿江地区各镇必须自身平衡居住与就业,城镇建设缺乏整体协调。入世后,港区及各城镇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各城镇对自身发展壮大的片面强调,造成各自为政、自然分散的空间格局。

 2、 城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偏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城镇绿地系统、公共设施及市政配套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形成完整体系,用地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

 3、 农村居民点分布散、布局乱、数量多,造成了沿江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的不经济、不合理。

 4、 公路、航道等交通线路的分隔,造成城镇空间形态过于零碎,使各镇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多的门槛。

 5、 土地批出和闲置问题。由于港口开发区、建制镇、行政村多级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土地迅速批出,部分已批出用地因资金到位不理想,存在土地闲置问题,土地利用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城镇现代化发展。

 6、 乡村间相互联系不够便捷,道路路面差,缺乏必要的交通配套设施和道路绿化,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未来城市化发展要求。

 7、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企业规模小,环境治理能力差,以及地方为吸引投资发展经济而降低对环境的治理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8、 部分建制镇建设战线过长、过散,设施配套标准不高。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13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 分析 一、 宏观发展环境 (一)

 中国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正式入世,引发了外商对华投资的新高潮。XX 市作为有着较强竞争力的地区,既是外商投资的重中之重,又面临着更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前,以信息和重化工产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正加快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开发建设 XX 港和沿江地区,可以为苏州乃至 XX 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加速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服务产业中心之一,在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电子通讯等重大产业领域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科技水平最高的产业配套群。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的速度也逐年攀升,2002 年利用外资总额已经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说 XX 沿江开发正迎接着“长三角”时代的到来,本地区的发展正搭载在长江三角洲这辆快速行驶的“列车”之上。同时,XX 市紧邻上海,直接承受着上海的辐射,可利用上海的金融、信息、商贸优势,在产业、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多方面与上海全面接轨。

 (三)

 全国基础原材料产品市场扩张及能源战略调整时机 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发展阶段,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产品生产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顺应这一市场需求,国家加强了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通过对海进江原油问题的研究认为,国家将大量进口石油,预计 2005 年和 2010 年进口原油分别为 1 亿吨和 1.5 亿吨,其中,海进长江原油分别达到 2300—2600 万吨、2940 万吨,这将为长江沿岸地区发展基础产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原料供给。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14 二、 发展条件分析 (一)

 优势条件 1、 区位优越 XX 港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的苏锡常地区可作为直接的经济腹地,长江中上游各省,包括重庆、武汉等大城市可作为间接的经济腹地,有充裕的市场货源和较强的潜在竞争能力。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为 XX 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XX 市沿江地区还是上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邻近上海的区位条件,可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形成与上海、苏州梯度发展的格局。当前,依托XX 港,港口腹地经济需求旺盛,依托上海、苏州等地的技术支撑,本地区也将获得较快的发展机遇。

 2、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XX 市公路成网,交通运输十分便捷。204 国道穿越南北,312 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均在附近通过,规划、建设中的镇(江)南(翔)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锡太一级公路也将在境内通过。三条流域性河道与长江航道、京杭大运河相贯通,水上运输也极为方便。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到位,可以为港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 发展、配套能力强 本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均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传统机械加工、化工、纺织轻工等为主的制造基础强,为发展基础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加工与配套能力,具有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

 4、 丰富的人才资源 XX 港港口开发区地处苏南地区,这里人文荟萃,人才济济。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的人才辐射,苏锡常的人才流动,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素质,可以满足沿江地区开发和进区企业的用人需求。

 5、 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15 XX 港陆域宽阔,地势平坦,易于开发。沿线共拥有长江岸线 38.8 公里,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 20 余公里。而且岸线平直,边滩稳定,深泓近岸,不淤不冻,能够满足 5 万吨级船舶和第三、第四代以上集装箱船舶回转水域的要求,符合集装箱枢纽港规模化、大型化的建设要求,是长江临近入海口的最佳港址之一。

 6、 港口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与前几年比较,XX 港的港口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历史上,由于长江水流较急、船舶密度大、航道相对窄浅、船舶相互交汇多等特点,实践中在长江下游形成了一些海轮不夜航的作法。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与协调,结束了 XX 港不能夜航的历史,满足了船舶进出 XX 港区夜航的需要。同时,上海港引航站与长江引航中心近年也采取措施加强了长江口和长江内两个不同航道区域的协调与配合,已经实现了进出 XX 港区的船舶在航动态交接,基本上不影响船期。此外,交通部对进出 XX 港区国际航线船舶的航道养护费用的调整,使万吨级船舶进港成本降低了许多,提高了港口的竞争力。

 (二)

 不利条件 1、 融入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相对落后 与周边县市比较,XX 市开放型经济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较慢。与昆山市相比,XX 市与昆山市都与上海接壤,且 XX 市原有经济基础好于昆山,但昆山市近些年发展迅速,吸引台资占全国 12%以上,世界 500强企业中有 23 家在昆山投资,XX 市发展则相对滞后。随着上海发展战略的调整,XX 接轨上海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2、 面临区域范围的激烈竞争 沿海地区产业和空间重组,既是竞争的结果,也是下一步各个地区都必然面临的挑战。以重化工产业为例,从全国范围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等,都将加快发展重化工列为战略重点,如在建的南京扬子—巴斯夫工程、上海化学工业区、广州南沙重化工业区和惠州中海壳牌工程等。就苏州市沿江地区而言,XX 市与常熟市、张家港市对于化工产业的内部激烈竞

 第四章 沿江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16 争也是在所难免,因此,XX 市沿江地区开发必然面临区域范围的激烈竞争。

 3、 局部长江岸线利用不经济 XX 市沿江岸线长期稳定,江阔水深,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有关 XX 沿江岸线的利用在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中都有过合理的布局,长江岸线作为宝贵的资源应该得到合理而集约的利用,但是目前的长江岸线利用却明显表现出无序的开发状态,一些宝贵的岸线资源被作为工业用地开发。

 4、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压力 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本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制度环境,本地区的环境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同时,XX 市总体规划确定下来的大型自然生态廊道被侵占、分割。按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本地区已经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同时,沿江地区发展重化工业,还需要付出较高的环境管治和灾害防治成本。

 5、 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障碍 沿江地区现状各建制镇与 XX 港港口开发区在行政体制上相对独立的现状与本地区协调统一开发建设的要求相矛盾,制约了有效的规划管理。因此,理顺本地区当前的行政体制是沿江地区统一规划建设的关键。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17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经济强市的总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为宗旨,加快实施以港强市、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努力提高沿江地区带动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实现农业调整增收、工业提速增效、服务业快速发展、三外整体推进、私营个体大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把XX 市沿江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一)

 产业发展战略 1、第一产业发展战略 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重点,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以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多种经营收入比重,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形成特色种植区。

 (2)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好若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

 (3)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培育和发展名牌、特色出口产品,提高农产品出口加工率。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实施生产和经营一体化、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

 2、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规模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18 和集团化,增强综合竞争力。

 (1)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

 (2)大力发展石化、造纸、能源、钢铁、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

 (3)发展规模经济,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推荐访问:沿江 规划 地区
上一篇:2538贵池分局环保督查工作简报4.30
下一篇:陕西科技大学++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