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全课件-口蹄疫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08-30 点击:

  口蹄疫

 一 、概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二、病原

 1.形态特征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呈圆形或六角形,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病毒内部为单链线状的正连RNA,无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 %为蛋白质。

 2.血清学特性:

 ★FMDV含有4种结构多肽( VP1~ VP4)。VP1、VP2和VP3组成核衣壳蛋白亚单位,VP4则与RNA紧密结合,构成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

 ★VP1全长213个氨基酸,是序列依赖型表位的主要

  构基础,分离的VP1可诱生中和抗体,是近年来免疫、诊断制剂的重点。

 ★VP3的56位残基的Arg对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的识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VP4与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有关,完整的病毒粒子和空壳体有免疫原性,而壳微体没有,差别的形成是由于后者缺少VP4。

 VP1发挥免疫原性,可能需要VP4的存在。

  FMDV有O型、A型、C型、SAT1型(南非I型)、SAT2型(南非Ⅱ型)、SAT3型(南非Ⅲ型)、Asia1型(亚洲I型)等7个血清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各型彼此无相互免疫关系。

 3.培养特性:

  口蹄疫病毒能在许多种类的细胞培养内增殖,并产生致细胞病变(CPE)。常用的有牛舌上皮细胞、牛甲状腺细胞、猪和羊胎肾细胞、乳仓鼠肾细胞等,其中以犊牛甲状腺细胞最为敏感,并能产生很高的病毒滴定,因此常用于病毒分离鉴定。猪和仓鼠的传代细胞系,如PK15 、BHK21和IB-RS-2等细胞也很敏感,常用于本病毒的增值。培养方法有单层细胞培养和深层悬浮培养,后者适用于疫苗生产。

 4.抵抗力

 

  口蹄疫病毒在4℃比较稳定,于-20℃,特别是-50℃ ~ -70

  直射日光迅速使病毒灭活,但污染物品,例如饲草、被毛和木器上的病毒却可存活几周之久。厩舍墙壁和地板上的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夏季)至2个月(冬季)。

 5.消毒

  常用消毒剂例如石炭酸、酒精、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吐温-80等去垢剂的灭活作用不理想。乳酸、次氯酸和福尔马林比较有效。野外条件下常用2%氢氧化钠或4%碳酸钠作为消毒剂,但病毒似乎对酸更为敏感。使用3%~5%福尔马林或0.2%过氧乙酸对口蹄疫病猪污染场地进行消毒,消毒后5小时,可达安全指标。

  乳及乳制品中的口蹄疫病毒,于70℃加热15秒钟灭活,4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发病或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毒常借助于直接接触方式传播,最常见的感染门户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以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

  3.易感动物:

  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是偶蹄类动物。家畜中最易感染的是黄牛,其次是牦牛、犏牛、水牛和猪,而骆驼、绵羊、山羊又次之。

 4.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常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很高,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多发生于冬季,到夏季往往自然平息。

  四、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性渗出物而形成原发性水疱(第一期水疱),通常不易发现。1~3天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随血液到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的表层组织继续繁殖,形成继发性水疱 (第二期水疱),随着水疱的发展、融合而破裂时,体温下降至正常,病毒从血液中逐渐减少至消失,进入恢复期而好转。幼畜感染,病毒产生的毒素危害心肌,多以急性心肌炎而致死亡。

  五、临床症状

  (一)牛口蹄疫

  潜伏期平均2-4d。病牛体温上升,高达40~41℃,闭口,流涎。几小时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上出现水疱。首先出现直径1~2cm

  在口腔发生的同时和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以出现水泡,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二)猪口蹄疫

  潜伏期1-2d,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包括舌、唇、齿龈、咽、腭)形成小水泡和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严重的蹄壳脱落。病猪的鼻镜、乳房也可见到烂斑。

  在口腔中舌上和腭上发生豌豆大的水泡,有时数目很多,破裂后上皮层变成微白色碎片而脱落。在鼻镜上也可能发生多个水泡;或者整个上皮层隆起成一个达鸡蛋大的水泡;在另一部分病例则上皮层事先不发生明显的水泡而自行脱落。在例外情况下,乳房上也可能发生豌豆大的水泡。吃奶仔猪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三)山羊口蹄疫

 潜伏期一周左右,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牛低。山羊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腔炎,水疱多发生硬腭和舌面,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四)人感染口蹄疫

 只有在大量感染病毒的情况下才发生。潜伏期2~18天,一般为3~8天。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2~3天后,口腔有干燥和灼热感,唇、齿龈、舌面、舌根、及咽喉部发生水疱。皮肤的水疱多见于指尖、指甲部、手掌、鼻翼和面部。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或溃疡。还有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虚弱等症状。预后良好。

 六、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真胃和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

 七、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

 (一)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取病畜水疱皮,用PBS液制备混悬浸出液,或直接取水疱接种BHK细胞、IBRS细胞或猪甲状腺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做蚀斑试验。同时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用ELISA效果更好。

 2.血清学试验:

 ①采取水疱制成悬液,接种乳鼠作保护试验或中和试验。用于型和亚型鉴定,并用于抗体水平测定。

 ②做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ELI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定型试验。

 ③RT-PCR

 (二)鉴别诊断

 牛口蹄疫与牛瘟、恶性卡他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鉴别。

 疾病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方法

 牛瘟

 常呈暴发,传播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达90%

 严重的糜烂性口炎,唾液带血,眼睑痉挛,严重下痢,多以死亡告终

 白细胞明显减少,消化道粘膜有灰白色伪膜、烂斑,胆囊肿大。

 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

 牛恶性卡他热

 常为散发病牛常与绵羊有接触史,有不同的病型,最急性型,消化道型,头眼型,温和型。

 高热稽留,结膜炎,血尿

 初期白细胞减少,后期白细胞增多,头眼型存在气管假膜,消化道型口、胃、肠出血,肝肾浊肿

 必要时接种犊牛复制本病

 水疱性口炎

 发病率及病死率不同,虫媒性传播

 低热

 动物接种,血清学试验

 口蹄疫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传播快,范围广

 高热,流涎,心肌型有死亡

 动物接种,血清学试验

 八、防制措施

 (一)预防

  1.一旦怀疑口蹄疫流行,应立即上报,迅速确诊,并对疫点采取封锁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疫区内的猪、牛、羊,应由兽医进行检疫,病畜及其同栏猪立即急宰,内脏及污染物(指不易消毒的物品)深埋或者烧掉,肉煮熟后就地食用。

 3.疫点周围及疫点内尚未感染的猪、牛、羊,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疫苗。先注射疫区外围的牲畜,后注射疫区内的牲畜。人工免疫注射包括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弱毒疫苗中的活病毒可能在畜体和肉品内长期存在,我国开始禁用弱毒活疫苗。

  4.对疫点(包括猪圈、运动场、用具、垫料等)用2%火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在口蹄疫流行期间,每隔2~3天消毒1次。

 (二)治疗

  1.加强护理和饲养管理。

  2.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冲洗,糜烂面上可涂以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酒精l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0ml)。也可用冰硼散撒布(冰片15g,硼砂15g,芒硝18g,研成细末)。

 3.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涂在蹄部的患部。

 4.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它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

 

推荐访问:口蹄疫 口蹄疫 家畜 传染病
上一篇:骨膜炎用什么药能好
下一篇:安全生产计划_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