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整理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08-26 点击: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论 1 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 因素的影响 1.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 经济的全球化 3. 人口的流动 4.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 重要特点:

 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 包含着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 特点 1.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2. 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 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4. 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人们恶意的动机,而是来源于人们良好的愿望。在自己文化中得体而礼貌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无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 5. 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因为交际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6.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可以举例:出国经历的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仅

 使他们变得更加独立,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人生方式,并且学会了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的差异

 2 跨文化交际学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侧重于对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平行研究和对比研究,如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美文化比较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主要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交往的,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

 历程:

 1.跨文化交际学 兴起于美国 2.1959 年,著名人类学家 霍尔[ 美] 出版了《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霍尔的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训练方法成为后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 霍尔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侧重微观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而不是宏观的单一文化的研究 (2)

 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和研究 (3)

 强调信息交流中特别是非语言交际中的无意识层面 (4)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采取接受和非价值判断的态度 (5)

 采用注重学员参与的体验式的跨文化交际训练方法

 3. 20 世纪 70 年代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 确立阶段。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个学科 逐渐成熟,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Gudykunst 总结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不确定性的减少理论、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归因理论、跨文化交际网络理论、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理论、文化尺度理论等 Bennett 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主要存在两种学派:一种是理论-理论学派,侧重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阵地是在传播学。

 另一种是理论-实践学派,主要侧重应用和跨文化训练,比如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管理等

 跨文化交际学的 理论基础 影响最大的学科有: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 1. 人类学 人类学是最早影响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定义。它把文化看成是意义的系统或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包含了客观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主观的因素,如价值观、态度、信仰、行为规范等。(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人类学家认为语言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世界观,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就是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3)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也就是强调文化不论大小或强弱,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2. 心理学 对跨文化交际学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分支是跨文化心理学,它主要研究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主观文化。由于价值观、态度、信仰等是文化的主观成分,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因此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其中价值观模式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学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这是跨文化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专门探讨文化适应的模式、过程、策略等问题,以及“文化休克”现象等 3. 语言学 语言学中,与跨文化交际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社会变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特别关注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 语用学专门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而语言的使用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 Leech 的礼貌原则等 4. 社会学 跨文化交际学所关注的社会身份、社会交往规范等都是受到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中与跨文化交际学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探讨的社会团体的感知、刻板印象、偏见等,也都是跨文化交际学重点关注的问题 5. 传播学 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归属。传播学对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上,Gudykunst 的“陌生人理论”和“焦虑/不确定因素的管理理论”;Ting-Toomey 的“文化身份协商理论”和“面子协商理论”等都是很有影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

 跨文化交际学的 主要内容 (10 个)

 1. 文化与交际 这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基本概念。文化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概念,特别是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特征等是理解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影响的理论基础 。. 2. 价值观与文化模式 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价值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3. 语言交际 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跨文化语言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义和语用的文化差异、外语教学、翻译等 4. 非语言交际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例如霍尔《无声的语言》就是研究非语言交际的经典之作 5. 文化身份/ 认同 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身份主要研究人的各种社会身份,如种族身份、地域身份等是如何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身份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比较新的内容,其中文化身份协商理论是比较重要的理论。

 6.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适应的过程和模式,以及“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和对策等 7. 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 探讨一些例如刻板印象、偏见、种族中心主义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研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形成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和视角 8. 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 主要研究教育、商务、医疗等领域中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9. 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等。学者特别强调留心、倾听、反思、搁置价值判断、移情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0. 跨文化交际训练 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分支,也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学注重实践的特点。训练模式主要有认知型训练和体验型训练模式。跨文化交际训练中的常用方法如“关键事件”、“文化敏感器”、案例分析等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派样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借鉴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从西方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学术期刊来看,目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基于大量数据分析的 实证研究为主,特别是以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主。

 另外的, 一般文化的研究方法:

 客位(etic)

 特殊文化的研究方法:主位(emic)

 原本这两个词是语音学的术语,现在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

 客位研究:对很多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创建一个能对各种文化进行描述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因此被称为客位研究 Hofstede 的文化尺度理论是一般文化研究的范例 主位研究:

 研究者从圈内人的角度观察分析某一种文化,形成对这种文化的总体把握,因此被称为主位研究

 斯图尔特与贝内特的《美国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特殊文化研究的代表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1995 哈工大 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 胡文仲指出,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 (3)中西习俗对比

 (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5)国民性研究 (6)价值观的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的范围窄 现在中国相关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原创性和改善研究方法;如何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3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平台。

 在国外任教的汉语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是:语言障碍、生活困难、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习惯、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同 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 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 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 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 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 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6. 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国际汉语教师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素质);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

 针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育领域学者

 FANTINI 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与语言和文化不同的人们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包括四个要素:

 (1)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2)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3)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4)跨文化意识 (注: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

 针对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第二章.

 文化与交际 1. 文化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化为交际提供了行为指南,也影响人们对其他人交际行为的解释。

 文化的 定义

 在书中,我们采用的是跨文化交际学者

 BRISLIN 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文化的要素 SAMOVAR、PORTER、MCDANIEL 认为以下文化要素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1. 历史 2. 宗教

 (例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犹太教的正义观念、佛教的轮回以及因果报应观念)

 3. 社会组织

  (家庭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4. 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HOFSTEDE、G.J.HOFSTEDE 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了文化的要素。他们把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包含了以下四个层次 1. 象征符号

 (这是文化的最外层)

 2. 英雄人物(了解人们崇拜的英雄所代表的品格,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

 3. 礼仪

 (礼仪是每种文化对待人和自然的观念的独特表达方式)

 4. 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虽然处于最深层但是可以通过习俗表现出来)

  文化的分类 与跨文化交际更相关的文化概念是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主导文化与亚文化

 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 客观文化指的是

 文化的社会制度及人工制品 主观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 但是,主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更密切。因为跨文化交际的误解主要出现在主观文化的层次。

 学习客观文化可以增加关于文化的知识,学习主观文化则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主导文化与亚文化 主导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掌握权力的人群所代表或体现的文化 亚文化是指一些群体在分享主导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亚文化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共文化”

 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人类学家把文化习得的的过程叫做“文化融入”,社会学家把它叫做“社会化”。)

 文化习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学习,主要方式有观察、模仿和交流等。

 2

 文化是共享的,并世代相传 3

 大部分文化是无意识的 霍尔运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描述文化的特征。他认为文化就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样,只有十分之一是露出水面的,另外的都是隐藏在水中的。大部分文化是隐性的,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比如价值观、信仰等,霍尔把后部分文化叫做“深层文化”。

 4

 文化是象征性的 GEERTZ 指出文化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这种象征符号中,也体现在非语言的象征符号中(比如手势表情、身体接触等这些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5

 文化是动态的

  2. 交际 有人认为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沟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

 所以交际的 本质特征:1

 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

 交际是一种符号性的活动

 3

 交际是编码和解码同时发生的互动性活动

  4

 交际包含了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交际的 要素

  1 传送者

 2 信息(交际的内容,也是传送者进行编码的外在表现形式)

 3 编码

  4 解码 5 媒介(也被称为渠道)

 6 反馈

 (也就是别人接收了信息后进行反应,有了反馈才说明交际是互动性的)

 7 噪音(是指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交际的 特点 1. 交际是象征性的

  (交际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语言,很多学者强调,象征符号的含义是主观的、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2. 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交际的编码与解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是同时进行的。交际作为一种过程还体现在它的连续性、复杂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转性)

 3. 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T ING -T OOMEY 认为交际中的信

 息包含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关系意义。内容意义靠语言来传递,关系意义靠非语言行为来推测)

 4. 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语言行为大多是有意识的,而非语言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

 例如:收礼物的不同态度 5. 交际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

 (最经典例如:医生说的“你最近怎么样

 。

 这句话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

 3.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霍尔: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

 (但是其实文化关注的是结构,交际关注的是过程)

 S AMOVAR 、P ORTER 、MCDANIEL 指出,文化对交际的作用体现在:

 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文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非语言行为

 G DUY KUNST、K IM 认为影响体现在:

 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文化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总之,文化是从两个方面影响交际的:

 感知方面和行为方面。

 GUDYKUNST

 与

 K IM 还从另外的角度指出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文化规范的层面;个人的层面

  文化与感知 首先,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选择。(因纽特人对冰雪的感知)

 其次,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分类。(饮食文化对烹饪方法的分类;亚洲文化对亲属称谓的分类)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意义联想。

 (陈国明的观点,例如中国与美国学生对颜色的不同感知)

 最后,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不同国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文化与交际行为 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行为提供指南 (例如有人用“风”来比喻文化与行为的关系。)

 文化影响饮食行为

  文化还影响人们的衣着打扮 文化影响居住方式,而居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了人际交往方式 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与文化有关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也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

 总之,文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制定了行为准则,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所表现的交际行为特点受到他们自身文化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有的西方学者将人们的行为分成:普遍性的、文化性的、个体性的 第三章.

 价值观与文化模式

 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最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

 1. 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的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价值观的 分类 R OKEACH 把文化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终极性价值观;一是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是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而工具性价值观是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 特点 1. 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霍尔把文化比喻成“冰山”,价值观位于“冰山”的底层。G.H OFSTEDE 与 G.J.H OFSTEDE 把文化比喻成“洋葱”,价值观位于这个“洋葱”的核心。这都说明了价值观在文化中的基础和核心位置,也说明价值观是隐而不见的、无意识的。

 2.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指导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规定人们自身的交际行为是否正确或者得体;二是影响人们对于其他人交际行为是否得体的解释和判断。

 3. 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例如中国人的金钱观和性观念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人征服自然的观念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而有所改变 4.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成分 例如西方人重视隐私、自由等。中国文化重视和谐、孝顺 5. 价值观被违背时会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例如一些“文化休克”的现象

  2. 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主要有三种有影响的价值观模式理论 首先是价值取向理论 其次是文化尺度理论 接着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K LUCKHOHN 和 S TRODTBECK 的价值取向理论 他们是美国的人类学家,他们的价值取向理论是最古典的价值观理论。

 这种理论是说:无论一个人来自哪种文化,他都必须面对人类的五个最基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五个问题就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个问题,人性的本质。

 对人性本质的解释有三种: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既善又恶 西方文化受到“原罪说”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信奉佛教和信仰儒家思想的人大多相信人性善。美国文化受清教的影响,曾相信人性恶,但是他们现在觉得人性可以通过自

 我约束和行善,最终成为完美的人。

 第二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同样有三种价值取向:征服自然、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工业化国家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

 而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泰国、老挝等亚洲国家则采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也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

 印度文化、部分拉美文化以及美国印第安人文化采取顺从自然的态度,他们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人类的命运。

 第三个问题,时间的取向。

 对待时间有三种不同的取向: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重视历史传统,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和紧密的家庭纽带。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认为只有现在是最真实和可以把握的。

 美国文化则是典型的未来取向的文化,他们认为未来会比现在更美好,恪守传统的人往往受到嘲笑。

 第四个问题,行动的取向。

 强调行动、强调静止的存在、强调发展的存在。

 美国是典型的强调行动的文化,会以一个人的行为和成就来衡量他是否成功,而不考虑其出身和背景等因素。

 拉美国家如墨西哥的文化强调静止存在的文化,认为人和事件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太多人为的干预。

 而强调发展取向的文化更重视人格的成长和发展,重视那些可以给人格发展带来益处的活动,许多信奉佛教的人具有这种行动的取向

 第五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有三种取向:权威的关系、集体的关系、个体主义的关系 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些王国是权威关系取向文化的代表。

 东亚国家的文化是比较典型的集体取向的文化,在中国和韩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选择。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文化是比较典型的个体主义关系取向

 但是不可否认,这个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很多文化并不只是具有单一的价值取向。另外,价值取向也是发展变化的。

  HOFSTEDE 的文化尺度理论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这是区别不同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的最重要的文化尺度,也是比较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最主要的区别是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识。当然,不同人对集体的认识是不同的,日本人认为最重要的集体是公司,中国人和拉丁美洲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家庭,对非洲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部落。

 另一个明显差异是对内团体和外团体的态度。个体主义文化的人倾向于对所有的人采取一致的原则,而集体主义文化则严格地区分内团体和外团体。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集体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上。

 2.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对社会上权力不平等分布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人们认为权力不平等现象是社会的基本事实,所以这种差别会被强化;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虽然有权力不平等的现象,但是这种不平等被尽量淡化。

 权力距离影响了跨文化的交际。

 3. 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男性文化崇尚决断/自信/雄心/竞争等特质,女性文化推崇关怀/合作/谦虚等品质。

 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文化属于女性特征明显的文化,日本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则具有较明显的男性文化社会的特征。美国也更多地表现出男性文化特征。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也影响了跨文化交际。首先表现为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期待。

 4. 不确定性回避 指的是一种文化中人们对不可预测的情况感到紧张的程度。

 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有美国和北欧国家等,回避程度高的国家有希腊/葡萄牙/日本/秘鲁等国。中国文化在一些方面也呈现出比较高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

 不确定性回避程度的不同在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比如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地计划学习还是更喜欢自由开放的环境,更强调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解决问题。

 5.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因为这个尺度所涉及的东西都是儒家所提倡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尺度也叫做“儒家动力”。

 具有长期导向的国家强调推迟享受/投资未来/比别人更努力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有最高期望。

 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根据霍尔的观点,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语言交流方面。

 低语境文化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包括 四个方面:

 (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受到推崇

  (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高语境文化

 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4)人们试图绕圈子、避免对别人直接说“不”

 T ING -T OOMEY 举例子

 (对于邻居夜晚音乐声音太大的事情的不同对待方式)

 这两种文化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两种价值观模式有一定的关联。个体主义文化的人认为直接坦率的方式是诚实的表现,因此比较倾向于使用低语境的交际方式。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很强的面子观念,注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面子,因此往往使用高语境的表达方式。

 注: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

 我们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们喜欢使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反对意见或者不愉快的感情,对于别人的信息经常依靠非语言的线索和语境来推测真实的意图或微妙的含义。

 美国则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国家。

 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中美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融合了价值观和信仰的系统。了解了一种文化的文化模式,就能把握这种文化的本质特点。

 但是要注意,概括一种文化模式是很困难的,因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对文化模式的概括很容易出现过度概括的倾向。

 中国文化模式 几个方面的价值观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模式的特点。

 1. 集体主义 #把个人看作是集体的一部分,以集体作为参照来认识自我,是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人类学家许良光指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比西方人大。当个人目标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中国文化倾向于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目标。

 #追求内团体的和谐是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2. 以家庭为中心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家庭。但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家庭”的概念外延比西方人大。

 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核心是孝顺。互相依靠是中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但反面,这也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甚至是为了亲情而牺牲原则

 3. 尊重传统 中国人常常为自己国家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自豪,对古代的英雄也充满景仰的感情。

  对传统的尊重还表现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重。

 尊重传统的另一种表现是追求稳定性

 4. 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有较明显的等级观念。例如

 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受到西方文化那种宣扬“平等”的影响,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等级观念的影响。

 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称呼的使用上。

 5 .面子观念 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特别在意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在意舆论的评价和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意见或舆论往往成为自己行为的动机或准则。

 而且,中国人不仅重视自己的面子,还重视别人的面子。

 T ING -T OOMEY 认为,个体主义文化

 与集体主义文化在面子观念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重视个人的面子,而后者则更重视共同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追求与自己内团体成员的和谐关系,是中国人重视面子的重要的文化原因。

 6. 重视人情

  重视人情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国人也很重视回报别人的“人情”

 ,例如我们所说的“礼尚往来”

 美国文化模式

  美国文化是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因为美国人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所以这里讨论的是美国主流文化所体现的文化模式,或者说是大多数美国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 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是美国人最重视的价值观,也是美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表现为重视个人的独立、隐私、自力更生、首创精神和自我实现等。

 2. 平等观念 美国人追求平等,是追求教育和工作机会的平等。平等的观念使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崇尚随意、非正式的方式。

 3. 强调变化和进步

  美国文化是典型的未来取向的文化。美国人对于未来有乐观的信念,认为变化会带来进步、发展和成长。所以美国人经常变换工作和居住环境

 4. 物质享受

  美国人认为舒适的生活是人生重要的追求目标之一。

 同时美国人信奉消费主义价值观,认为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是合理自然的。

 5. 科学与技术

  美国人对科学技术非常推崇,对科学技术的推崇来源于对理性主义的信仰。

 在工作环境中,美国人很重视科学证据,用调查数字和分析数据说话。在科学研究中,崇尚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重视量化研究的成果。

 6 工作与娱乐 美国文化是行动取向的文化。美国人重视工作的计划性、准时性和最后期限的概念,但同时也重视休闲生活,把娱乐看作是对工作的奖赏和调剂。

 7 竞争意识 美国人对待竞争的态度是很积极的。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会在竞争中获益,特别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会给社会带来繁荣,给顾客带来实惠。

  第四章.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方式。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正是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使语言交际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理解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对汉语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1. 语言与文化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

 这两个人探讨了语言与世界观、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假说。

 萨丕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例如:他们语言对峡谷的分类和命名就很详细,这是因为峡谷对印第安人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

 萨丕尔认为,词语分类的详略程度反映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感知程度。

  沃尔夫是萨丕尔的学生,他 主要研究兴趣是语法中所体现的意义结构与特定思维模式的关系。英语和印第安人的霍皮语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而他认为,时间和事物的概念不是由所有人的经历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基于这样的研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了他们的假说: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由于这个假说强调语言对于思维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也被称为“语言决定论”。

 但是这个假说没有很好地得到佐证,后来沃尔夫修正了这个观点。经过修改的假说提出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观点,因此被称为“语言相对论”。

 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 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世界是不同的。

 这个理论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有很大启发。很多学者也都相信: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语言模式会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不同。

 语言与价值观 A GAR 认为文化存在于语言中,语言中充满了文化。

 K RAMSCH 认为:语言表达了文化,体现了文化,象征了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的谚语当中看到不同文化

 的人是如何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举例)

 对于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同的格言谚语都表达了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都属于高语境文化,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而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重视直接的语言表达。(谚语格言举例)

 当然,不同文化的人们会分享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格言或者谚语表达了时间观念、奋斗观念、健康观念等。

  2. 语义与文化

  词义与文化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很突出。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意义。但是语言的汉语不具有普遍性,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

 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往往不是词语的概念意义,而是附加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 L EECH 就把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种类型:

 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但是更多的学者把词汇的意义简单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意义往往是概念意义,也就是词典上写明的意义;内涵意义包括了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成分。

 中国学者关世杰

 根据词语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把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词汇分成五种:

 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 其中,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容易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为这些词汇的概念意义相同,而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

 这几类词汇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颜色词的内涵意义受到文化的制约。

 例如“红色”、“白色”、“黄色”等 因为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因此产生误会。

 不同的文化对待每种动物的态度不同,动物词便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

 例如“龙”、“狗”、“猫头鹰”、“蝙蝠”、“牛” 由于不同语言中的动物词具有不同的象征和联想意义,跨文化交际中会很容易产生笑话和误解。

 数字词也是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八”、“四”、“九”、 中国人崇尚偶数,因为偶数象征着和谐与圆满。但是日本和韩国人更喜欢单数。而且韩国人最喜欢数字 3,因为它们认为 3 是阴阳的完美结合,但是在越南文化中,数字 3 是不吉利的。

  在西方文化中国,“7”是一个吉祥数字,这与基督教的信仰有关,7 在它们看来代表完成和圆满。但是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 7.

 了解数字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特定含义,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

  禁忌与委婉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人们对诸如生老病死、隐私等许多方面多有避讳,因此产生了大量委婉语。

 很多文化对死亡、疾病和排泄等方面有忌讳,需要用委婉语来表达。

 但是不同文化避讳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性”(中国与美国对待它的态度是委婉与直接的差异)、

 “胖”(美国避讳说别人胖了,但是中国人说这个是常用的见面寒暄语,没有任何的恶意或者冒犯)、“老”(美国文化崇尚年轻活力和变化的价值取向,所以他们避讳这个词,但是汉语当中却多数是褒义的)

 了解各国的语言禁忌和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因为违反了禁忌常常会造成对别人的冒犯、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敬语与谦辞

 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地位、年龄、辈分以及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敬语。

 顾曰国认为,贬己尊人是中国人重要的礼貌准则之一,因此中国人对别人使用敬语的同时对自己使用谦辞。例如“敝人、在下、家父、贱内、拙见、寒舍”等。

 如何使用敬语和谦辞不仅关系到礼貌,而且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使用不当会带来尴尬和误解。

 权力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

 亲疏距离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3 3 .语用与文化

  语言除了表达意义意外,还有用来实施行为的功能。语言跟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为语言表达了文化内容,而且体现了语言使用的规则受到文化的影响。

 礼貌原则与策略

 L EECH 指出礼貌原则包括这些准则:

 (1)

 得体准则 (2)

 慷慨准则 (3)

 赞扬准则 (4)

 谦虚准则 (5)

 一致准则

 (6)

 同情准则

 但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对于礼貌的各项准则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

 例如东方(谦虚准则)

  西方(得体准则)

 顾曰国指出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并且提出了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最重要)

 (2)

 称呼准则 (3)

 文雅准则 (4)

 求同准则 (5)

 德、言、行准则

 礼貌与面子的观念相关。

 相关学者 BROWN 和 LEVINSON 认为,面子就是一个人在公众面前要努力获得的个人形象。

 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有两种面子需求: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消极面子就是指不希望别人强迫自己,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权力距离 (2)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 (3)

 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

 注意:在等级观念比较强的文化中,权力距离是影响人们使用礼貌策略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强调平等的文化中,社会距离可能是影响礼貌策略使用的主要因素。

 称呼语

 称呼是语言交际中最频繁出现的言语行为,称呼语分为面称和叙称,称呼形式包括亲属称呼和社交称呼。

 在这里所说的倾向于面对面交际的社交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使用亲属称谓是大多数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

 反映了家庭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中国人有亲属称谓泛化的倾向,亚洲的很多其他国家都有这样的特点。

 在英语国家,亲属成为很少在社交场合使用。

 在大多数文化中,使用“职衔+姓”是礼貌而且正式的称呼形式。相对而言东亚国家更多使用的是“姓+职衔”。

 免姓称名也是一种容易引起跨文化误解的称呼方式。西方人在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一般只有家人和朋友之间才会这样称呼,表示的是他们之间的亲近关系。

 通称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称呼方式。英语里经常有的是“MR+姓、MISS+姓”等,对于陌生人

 则是用 SIR 或者 MADAM。

  称赞语

 称赞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言语行为,称赞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它的功能包括打招呼、感谢、表示抱歉、引出话题等。

 称赞语在语言形式上是高度格式化的。例如英语的称赞语通常是这几样:

 (1)

 NP+ IS / LOOK + ADJ

 (2)

 I+ LIKE / LOVE + NP

 (3)

 PRON + IS + ADJ .+ NP

 根据他们研究,英语称赞语中出现最多的五个形容词是:

 NICE 、 GOOD 、 BEAUTIFUL 、 PRETTY 、 GREAT

  称赞语的跨文化差异体现在称赞的频率、内容和对象方面。B ARNLUND 与 A RAKI 的研究显示,美国人称赞别人的频率远远高于日本人。

 在称赞外貌方面中国人与美国人有很大不同。

 相对来说,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的外貌。但通常是针对于衣着打扮的,并不是评价别人的长相。

 称赞行为中最大的跨文化交际差异体现在对称赞语的回答方式上。H OLMES 把对称赞语的回答方式分为:接受、拒绝和回避。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是接受,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

 如 LEECH 说的那样,英美人在称赞回应方式上遵循的是一致准则,中国人遵循的是谦虚准则。

 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于外貌方面的称赞大多是回答“谢谢”或者“是吗”,对才能和表现方面的称赞大多表示否认,原因是中国人把对外面的称赞看做是一种客套话,而把对才能或者表现的称赞看作是真正的称赞,因此回答的时候避免自我赞扬。

 “是吗”在英语中有否定的含义,有怀疑语气,但是中国人说这个只是代表间接的接受,反映了中国人讲求含蓄的特点。

  道歉语

 道歉也是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道歉是一种补救措施,它的基本功能是对冒犯行为进行补救,从而恢复社会关系的平衡和谐。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道歉的使用场合和表达形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HOLMES 认为道歉策略主要包括四种:

 (1)

 明确道歉 (2)

 解释或说明原因 (3)

 承担责任 (4)

 对未来做出承诺

 道歉语也是一种在语言形式上高度格式化的言语行为。

 道歉语中大多包括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两个部分。

 道歉行为的跨文化差异主要是在内容、频率以及影响道歉的社会文化因素方面。

 HOLMES 认为,英语中的道歉内容大致分为:碰撞身体、打断谈话、社交失态、占用时间、损坏物品、带来不便。

 中国人在社交失态和碰撞身体方面较少道歉。

 权力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不同文化的道歉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例如开会中,下属或者上司迟到了之后的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道歉语的误用情况。

  请求语

 请求是一种指令性的言语交际行为,说话人发出请求的意图是让听话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由于对方是“受损”的一方,请求语在本质上是“无理”的,因此需要使用礼貌策略来补偿对方的“损失”。

 请求是各种言语行为中最复杂也是最具有跨文化差异的言语行为之一。

 ERVIN-TRIPP 把英语中请求行为的表达方式分为六种:陈述型、命令型、包孕命令型、请示型、提问型、暗示型 祝畹瑾把汉语的请求行为也分为几种:

 (1)

 询问式(可不可以、能不能) (2)

 含有“请、麻烦、劳驾您”祈使句 (3)

 一般疑问句 (4)

 一般祈使句 (5)

 暗示句 (6)

 陈述句

 请求的言语行为与礼貌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越是间接的请求显得越为礼貌。

 判断请求行为是否礼貌是受到文化的制约的。权力距离是影响汉语请求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英语中,无论说话人的地位如何都应该避免使用简单的祈使句来表达请求,而应该使用间接的疑问句形式。

 4.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交际风格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因此交际风格与文化关系密切。

 B RISLIN 认为,交际风格的不同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是低语境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显著的差别。

 语言交际风格往往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交际风格有直接的影响。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的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化)

 而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东亚国家文化)

 交际风格还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东亚国家的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和对方的面子而采取适当的话语)

 交际风格的不同可能是东亚国家的人和西方人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到最困惑和沮丧的方面、

  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这是东西方文化中另一种比较明显的交际风格差异,也是一种容易引起跨文化误解的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崇尚谦虚的美德,在语言表达上也尽量低调、含蓄。而西方文化却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谦虚或者自信的交际风格也是价值观的体现。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谦虚和含蓄的风格在与西方人交流中可能会引起误解。

  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风格方面另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是话题的引入方式。

 亚洲人通常是“主题-评论”的说话顺序,主要的观点在等到有充足的背景性介绍之后才提出来,或者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寒暄之后才引入正题。西方人大多在谈话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再提出论据加以说明。所以我们把中国人的方式称为“归纳式”,而西方人的方式则为“演绎式”。

 采用归纳式还是演绎式的谈话方式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这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中国人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也给自己留有余地,因此面子协商的热身时间比较长。

 这种交际风格优先考虑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对方面子的维护。

 西方人认为直入主题可以避免谈话的模糊性,提高效率。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误解是由这种谈话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因为西方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谈话的开始部分,而中国人则把关注点放在谈话最后的结论。

  第五章. . 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表情、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

推荐访问:知识点 交际 跨文化
上一篇:2020新编建设工程建设方承诺书范本
下一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20-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