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若干问题解答》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一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界定问题

 1. 问 :

 如何 理 解掌 握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的 概念 ?

 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通讯、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虚假信息或设置骗局,主要通过远程控制,非接触性地诱使被害人交付财物的犯罪行为。

 2. 问 :

 该类 犯 罪一 般具 有 哪些 特征 ?

 答:除符合诈骗罪的特征以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般应同时具有技术性、非接触性、远程性的特征。其中,技术性是指该类犯罪主要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信息交互工具的技术手段。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方式实施诈骗,一般不认为具有技术性;非接触性是指该类犯罪中行为人与被害人无需面对面接触。实施“线上拉拢,线下骗取”行为的案件属于接触性犯罪,一般不认定为电信网络诈骗;远程性是指该类犯罪中行为人主要利用电信网络技术 手段进行远程联系。

  二关于管辖权与分案处理

 3. 问 :如 果多 个 公安 机关 对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有 管 辖权 ,由何 地 公安 机 问 :如 果多 个 公安 机关 对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有 管 辖权 ,由何 地 公安 机 关 管 辖较 为合 适 关 管 辖较 为合 适 ?

 答:由最初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

 4. 问 :

 多个 犯 罪嫌 疑人 、 被告 人实 施 的犯 罪存 在 关联 ,是 否 可并 案处 理 ?

 答: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公安机关可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不另行指定管辖。对并案侦查等可能存在管辖权争议的案件,按照指定管辖途径办理。

 5. 问 :对 于人 数 众多 的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案 件,如 何 提高办 案 质量 、效 率 和效 果,准 确 问 :对 于人 数 众多 的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案 件,如 何 提高办 案 质量 、效 率 和效 果,准 确定 罪 量刑 ,保 障 当事 人的 合 法权 益 定 罪 量刑 ,保 障 当事 人的 合 法权 益 ?

 答:为便于查清犯罪事实,准确定罪量刑,提高办案质效,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可以对人数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拆分。对于已经指定管辖,或者根据本解答管辖权规定不需另行指定管辖的,案件拆分后不再另行指定管辖。案件拆分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处理。可视情分成团伙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以及其他参加者,也可按团队或者小组垂直关系等进行拆分。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首要分子及同案审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积极参加者,需要移送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及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般应对主案人数有所限制。对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轻罪名的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不跟随主案移送。

  三与关联犯罪的区分

 6. 问 :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分 子经 常利 用 “ 伪基 站 ”群 发 短信,该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破坏 公 群 发 短信,该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破坏 公用 电 信设 施罪 还 是扰 乱无 线 电通 讯管 理 秩序 罪 用 电 信设 施罪 还 是扰 乱无 线 电通 讯管 理 秩序 罪 ?

 答 答:如果行为人通过“伪基站”群发的短信内容不属于诱骗他人处分财产的,一般不以诈骗罪定性。如果该行为,按照相关司法解释,造成“二千以上不满一万用户通信中断一小时以上”,或者“一万以上用户通信中断不满一小时的”,属于通讯线路“截断”,应认定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如果仅造成短暂的手机通讯停滞中断,应认定为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如果行为人通过“伪基站”群发的短信内容虚假,属于诱骗他人处分财产的,构成诈骗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同时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或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构成要件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7. 问 :在 电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中,犯罪 分 子窃 取被 害 人财 物的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信用 卡 诈 问 :在 电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中,犯罪 分 子窃 取被 害 人财 物的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信用 卡 诈骗 罪 还是 盗窃 罪 骗 罪 还是 盗窃 罪 ?

 答: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而实际通过预先植入的计算机程序窃取财物构成犯罪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行为人虚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欺骗他人点击付款链接而骗取财物构成犯罪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窃取或骗取他人信用卡资料后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应按照前述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有关规定,严格认定是否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信用卡诈骗的本质在于非持卡人以持卡人名义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实施诈骗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使用木马程序病毒等方式窃取他人信用卡密码并登陆信用卡获取他人卡内数额较大的资金,可认定其行为构成盗窃罪。如果行为人未使用木马程序病毒等方式窃取信用卡密码,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信用卡密码,冒用他人信用卡窃取数额较大的资金,可认定其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8. 问 :我 国刑 法 修正 案 ( 九 )增 加 了非法 利 用信 息网 络 罪,如果 犯 罪分 子在 互 联网 上发 布 增 加 了非法 利 用信 息网 络 罪,如果 犯 罪分 子在 互 联网 上发 布诈 骗 信息 ,应 当 认定 为非 法 利用 信息 网 络罪 还是 诈 骗罪 诈 骗 信息 ,应 当 认定 为非 法 利用 信息 网 络罪 还是 诈 骗罪 ( 未遂 )?

 答:行为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上发布信息系为犯罪活动创造条件,情节严重的,应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认定。如果该行为同时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或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构成要件的, 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罚。行为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诈骗信息,且达 5000 条以上,未骗取财物的,可认定为诈骗罪未遂 可认定为诈骗罪未遂;发布的信息在 5000 条以下,情节严重的,可认定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四关于主观故意的认定

 9. 问 :

 司法 实 践中 ,如 何 判断 和认 定 电信 网络 诈 骗实 行犯 主 观的 “ 明知 ”? ?

 答:应按照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进行认定,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客观表现,结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及辩解,证人证言,诈骗脚本、诈骗信息内容、账册、分赃记录及手机短信、微信、QQ、skype 等通讯工具聊天记录等,进行审查判断。

 10. 问 :

 对 于 提 供帮 助的 犯 罪分 子, 一 般如 何 问 :

 对 于 提 供帮 助的 犯 罪分 子, 一 般如 何 审 查 其主 观是 否 具有 审 查 其主 观是 否 具有 “ 明知 ”?

 答:应重点审查其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之间是否存在共谋,或者虽无共谋但是否系明知他人实施犯罪等内容。对于帮助者明知的内容和程度,一般只要有证据能够印证其认识到对方可能实施诈骗犯罪行为即可,并不要求其认识到对方实施犯罪的具体情况。除前一款提到的证据外,还要综合考虑其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实行犯的关系、获利情况、是否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处罚以及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情况。

 11. 问 :最 高 人 民法 院、最 高 人民检 察 院 、公安 部《 关于办 理 电信 网络 诈 骗等 刑事 案 件 问 :最 高 人 民法 院、最 高 人民检 察 院 、公安 部《 关于办 理 电信 网络 诈 骗等 刑事 案 件适 用 法律 若 干 问 题的 意见 》 中规 定, 帮 助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分 子转 账、 套 现、 取现 的 ,如 果 事前 通谋 的 ,应 以共 同 犯罪 论处 。

 司法 实务 中 如何 认定 如 果 事前 通谋 的 ,应 以共 同 犯罪 论处 。

 司法 实务 中 如何 认定 “ 事 先通 谋 ”?

 答:取款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之间形成较长时间稳定的 答:取款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之间形成较长时间稳定的“ 销售” 配合模式,可以认定为“ 事先通谋”。

 。当取款行为与诈骗实行行为呈现交替重叠、循环往复的状态时,即应认定其具备了 当取款行为与诈骗实行行为呈现交替重叠、循环往复的状态时,即应认定其具备了“对他人实施电信网络 对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明知 诈骗的明知”。

 。

  五关于证据收集与犯罪事实认定

 12. 问 :电 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往往 涉案 人 数众 多,涉 及 面广,证 据 收集难 度 大 ,司法 实 务 问 :电 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往往 涉案 人 数众 多,涉 及 面广,证 据 收集难 度 大 ,司法 实 务中 如 何更 好地 固 定和 收集 证 据 中 如 何更 好地 固 定和 收集 证 据 ?

 答: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工具,公安机关应及时扣押并进行数据分析,固定相关证据。对于被害人人数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可采取远程取证等方式取证。确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等客观性证据,在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提的辩解辩护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数额等犯罪事实。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联系上被害人,或被害人拒绝作证的,应当记录在案。

 13. 问 :对 于 被 害人 人数 特 别多 的案 件 ,如 何有 效 地进 行取 证 ?是 否可 以 采用 抽样 取 证 问 :对 于 被 害人 人数 特 别多 的案 件 ,如 何有 效 地进 行取 证 ?是 否可 以 采用 抽样 取 证的 方 法 的 方 法 ?

 答:如被害人人数在一百人以上,可对被害人陈述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公安机关应该重点选取被骗资金量大、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被害对象特殊、涉案方法有代表性的被害人作为证据样本,并对抽样情况进行详细论证和说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抽样情况不具有科学性、代表性或全面性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补充取证,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公安机关应当补充取证。取证的证据应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已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六犯罪数额的认定

 14. 问 :

 在 电 信 网络 诈骗 集 团或 团伙 中 ,不 同层 级 的人 员如 何 把握 和认 定 问 :

 在 电 信 网络 诈骗 集 团或 团伙 中 ,不 同层 级 的人 员如 何 把握 和认 定 犯罪 数额 犯罪 数额 ?

 答 答:(1)诈骗集团或团伙的首要分子,以诈骗集团或团伙所犯罪行的全部数额认定;诈骗集团或团伙其他主犯,以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数额认定。(2)普通业务组长,以其参与期间主管的小组成员诈骗数额总额认定,量刑时参考具体犯罪时间和作用。(3)普通业务员,原则上认定为从犯并以个人参与的诈骗数额作为量刑依据,同时参考其具体犯罪时间和收入。(4)被认定为从犯的行政等人员,按照其参与犯罪期间的数额认定,量刑时还应考虑得赃情况。

  七涉案财物的处置

 15. 问 :

 司 法 机 关如 何认 定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中 的 赃物 赃款 ? 赃物 赃款 应 如何 处置 ?处 处置 时 应注 意哪 些 原则 置 时 应注 意哪 些 原则 ?

 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财物包括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犯罪分子用于犯罪的工具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等。如果系赃物,以溯源返还为原则;如果系赃款,以统一分配为原则。涉案专门账户内无法说明合理来源的资金,应结合账户是否仅为被告人所控制和使用、涉案账户内资金流水是否发生于电信网络诈骗时间段、被告人是否有其他正当商业行为等综合认定。如确有证据证实涉案账户系被告人合法收入的,应予剔除。第三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16. 问 :

 侦 查 机 关在 查扣 涉 案资 金时 , 应注 意哪 些 事项 ?

 答:异地进行资金冻结、划转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积极协作配合。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时,应将相关款项随案移送。公安机关移交银行卡时,一般应同时说明账户信息、卡内余额等。为查明案件事实、避免遗漏被害人、推进案款退赔,公安机关在侦查时应一并要求被害人提供返还资金申请表、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本人银行账号等必要资料信息,并结合电子数据等证据核对被害人的身份及损失金额,制作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住址、损失金额等信息的清单,附卷随案移送。对确实无法查明身份的人员,可予单列。被害人或资金来源明确的案件,人民法院以节约当事人领款成本为原则,在审查核实被害人身份后,可根据返还资金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银行账号等必要资料,依法予以发还。

 17. 问 :

 在 电 信 网络 诈骗 共 同犯 罪中 , 主犯 和从 犯 是否 具有 相 同的 退赔 义 务 ?一 般应 如 一 般应 如何 掌 握 何 掌 握 ?

 答:主犯原则上具有共同的退赔义务。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所犯罪行的全部数额进行退赃和退赔,其他主犯按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数额进行退赃和退赔。从犯一般按实际违法所得进行退赃和退赔。被告人主动退赔或其亲友代为退赔的数额超过实际违法所得的,可在量刑时予以酌情从宽处罚。

 18. 问 :

 司 问 :

 司 法 机 关办 理电 信 网络 诈骗 案 件, 对未 报 案被 害人 的 权益 有无 保 护措 施 法 机 关办 理电 信 网络 诈骗 案 件, 对未 报 案被 害人 的 权益 有无 保 护措 施 ?

 答:司法机关可根据被告人供述、银行交易明细以及相关人员电子数据等证据,认定未报案被害人的被骗事实、被骗金额和具体身份。未报案被害人可与其他已报案的被害人享有平等的返还资金的权利。未报案或案件判决后报案,根据被告人供述、银行交易明细及相关电子数据等能够认定被害人被骗事实及被骗数额,可在案件判决后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分配查扣的赃款。人民法院依法审核,确认该被害人系交付被骗款项的当事人身份后,可参与分配。人民法院判决未将未报案的被害人被骗的犯罪事实和被骗金额认定在内的,如案件尚在执行期间,报案数额不影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审核确认报案人是否可参与分配;如已执行终结,依法另行处理。

 19. 问 :如 果 被 告人 退赃 数 额或 查扣 钱 款超 过已 查 明的 被害 人 被骗 钱款 总 额的 ,如 何 处 问 :如 果 被 告人 退赃 数 额或 查扣 钱 款超 过已 查 明的 被害 人 被骗 钱款 总 额的 ,如 何 处理 理 ?

 答:该情形下,超过的数额不应冲抵被告人应缴的财产刑。人民法院可与财政等部门协调,设立单独账户接受此类资金留待本案其他被害人报案后,依据公安机关调查查明的事实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专门账户内资金的发还。

  八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20. 问 :

 在 我 省 司法 实践 中 ,如 何体 现 对电 信 问 :

 在 我 省 司法 实践 中 ,如 何体 现 对电 信 网 络 诈骗 犯罪 从 严惩 处 网 络 诈骗 犯罪 从 严惩 处 ?

 答:在司法实践中,对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或团伙中股东、团伙核心成员,以及整个团伙中起到组织、管理职责的主管人员等,应当认定为主犯,依法从严惩处,原则上不得减轻处罚,并加大财产刑的惩罚力度。对诈骗工具研发者、诈骗话术编写者、诈骗模式培训者、诈骗业务骨干应结合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进行认定,一般不宜认定为从犯。

 21. 问 :我 省 在 依法 打击 电 信网 络诈 骗 犯罪 中,对 于一 些参 与 时间 短、参 与程 度不 高 的 问 :我 省 在 依法 打击 电 信网 络诈 骗 犯罪 中,对 于一 些参 与 时间 短、参 与程 度不 高 的犯 罪 分子 如何 体 现宽 严相 济 的刑 事政 策 中从 宽的 一 面 犯 罪 分子 如何 体 现宽 严相 济 的刑 事政 策 中从 宽的 一 面 ?

 答:对于虽明知本人实施的行为是诈骗行为,但系在校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或入职时间不足两个月,没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应依法从宽处理。具有上款规定的情形之一,且主动认罪悔罪,退清所得赃款或者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其他同案犯的,可由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已经移送审查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作不起诉处理;已经移送审判的,人民法院可免予刑事处罚。对于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提供帮助行为的人员,如领取未明显高于正常固定薪资,情节轻微的,可比照前一款规定依法从宽处理。

 22. 问 :对 于 电 信网 络诈 骗 案件 中犯 罪 地位 明显 较 低、作用 明 显较 小,仅 从事 辅助 性 工 问 :对 于 电 信网 络诈 骗 案件 中犯 罪 地位 明显 较 低、作用 明 显较 小,仅 从事 辅助 性 工作 的 一些 人员 是 否可 以不 作 犯罪 论处 作 的 一些 人员 是 否可 以不 作 犯罪 论处 ?

 答:

 答: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以及其他层级较低的人员,直接获利(包括工资、奖金、提成等)金额较小且能积极清退的,可不作犯罪论处;主观上不确切明知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不作犯罪论处。

 一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界定问题

 1. 问 :

 如何 理 解掌 握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的 概念 ?

 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通讯、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虚假信息或设置骗局,主要通过远程控制,非接触性地诱使被害人交付财物的犯罪行为。

 2. 问 :

 该类 犯 罪一 般具 有 哪些 特征 ?

 答:除符合诈骗罪的特征以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般应同时具有技术性、非接触性、远程性的特征。其中,技术性是指该类犯罪主要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信息交互工具的技术手段。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方式实施诈骗,一般不认为具有技术性;非接触性是指该类犯罪中行为人与被害人无需面对面接触。实施“线上拉拢,线下骗取”行为的案件属于接触性犯罪,一般不认定为电信网络诈骗;远程性是指该类犯罪中行为人主要利用电信网络技术 手段进行远程联系。

  二关于管 辖权与分案处理

 3. 问 :如 果多 个 公安 机关 对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有 管 辖权 ,由何 地 公安 机关 管 辖较 为合 适 ?

 答:由最初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

 4. 问 :

 多个 犯 罪嫌 疑人 、 被告 人实 施 的犯 罪存 在 关联 ,是 否 可并 案处 理 ?

 答: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公安机关可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不另行指定管辖。对并案侦查等可能存在管辖权争议的案件,按照指定管辖途径办理。

 5. 问 :对 于人 数 众多 的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案 件,如 何 提高办 案 质量 、效 率 和效 果,准 确 问 :对 于人 数 众多 的电 信 网络 诈骗 犯 罪案 件,如 何 提高办 案 质量 、效 率 和效 果,准 确定 罪 量刑 ,保 障 当事 人的 合 法权 益 定 罪 量刑 ,保 障 当事 人的 合 法权 益 ?

 答:为便于查清犯罪事实,准确定罪量刑,提高办案质效,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可以对人数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拆分。对于已经指定管辖,或者根据本解答管辖权规定不需另行指定管辖的,案件拆分后不再另行指定管辖。案件拆分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处理。可视情分成团伙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以及其他参加者,也可按团队或者小组垂直关系等进行拆分。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首要分子及同案审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积极参加者,需要移送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及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般应对主案人数有所限制。对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轻罪名的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不跟随主案移送。

  三与关联犯罪的区分

 6. 问 :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分 子经 常利 用 “ 伪基 站 ”群 发 短信,该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破坏 公 群 发 短信,该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破坏 公用 电 信设 施罪 还 是扰 乱无 线 电通 讯管 理 秩序 罪 用 电 信设 施罪 还 是扰 乱无 线 电通 讯管 理 秩序 罪 ?

 答 答:如果行为人通过“伪基站”群发的短信内容不属于诱骗他人处分财产的,一般不以诈骗罪定性。如果该行为,按照相关司法解释,造成“二千以上不满一万用户通信中断一小时以上”,或者“一万以上用户通信

 中断不满一小时的”,属于通讯线路“截断”,应认定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如果仅造成短暂的手机通讯停滞中断,应认定为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如果行为人通过“伪基站”群发的短信内容虚假,属于诱骗他人处分财产的,构成诈骗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同时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或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构成要件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7. 问 :在 电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中,犯罪 分 子窃 取被 害 人财 物的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信用 卡 诈 问 :在 电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中,犯罪 分 子窃 取被 害 人财 物的 行 为构 成诈 骗 罪、信用 卡 诈骗 罪 还是 盗窃 罪 骗 罪 还是 盗窃 罪 ?

 答: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而实际通过预先植入的计算机程序窃取财物构成犯罪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行为人虚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欺骗他人点击付款链接而骗取财物构成犯罪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窃取或骗取他人信用卡资料后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应按照前述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有关规定,严格认定是否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信用卡诈骗的本质在于非持卡人以持卡人名义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实施诈骗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使用木马程序病毒等方式窃取他人信用卡密码并登陆信用卡获取他人卡内数额较大的资金,可认定其行为构成盗窃罪。如果行为人未使用木马程序病毒等方式窃取信用卡密码,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信用卡密码,冒用他人信用卡窃取数额较大的资金,可认定其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8. 问 :我 国刑 法 修正 案 ( 九 )增 加 了非法 利 用信 息网 络 罪,如果 犯 罪分 子在 互 联网 上发 布 增 加 了非法 利 用信 息网 络 罪,如果 犯 罪分 子在 互 联网 上发 布诈 骗 信息 ,应 当 认定 为非 法 利用 信息 网 络罪 还是 诈 骗罪 诈 骗 信息 ,应 当 认定 为非 法 利用 信息 网 络罪 还是 诈 骗罪 ( 未遂 )?

 答:行为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上发布信息系为犯罪活动创造条件,情节严重的,应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认定。如果该行为同时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或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构成要件的, 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罚。行为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诈骗信息,且达 5000 条以上,未骗取财物的,可认定为诈骗罪未遂 可认定为诈骗罪未遂;发布的信息在 5000 条以下,情节严重的,可认定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四关于主观故意的认 定

 9. 问 :

 司法 实 践中 ,如 何 判断 和认 定 电信 网络 诈 骗实 行犯 主 观的 “ 明知 ”? ?

 答:应按照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进行认定,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客观表现,结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及辩解,证人证言,诈骗脚本、诈骗信息内容、账册、分赃记录及手机短信、微信、QQ、skype 等通讯工具聊天记录等,进行审查判断。

 10. 问 :

 对 于 提 供帮 助的 犯 罪分 子, 一 般如 何审 查 其主 观是 否 具有 “ 明知 ”?

 答:应重点审查其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之间是否存在共谋,或者虽无共谋但是否系明知他人实施犯罪等内容。对于帮助者明知的内容和程度,一般只要有证据能够印证其认识到对方可能实施诈骗犯罪行为即可,并不要求其认识到对方实施犯罪的具体情况。除前一款提到的证据外,还要综合考虑其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实行犯的关系、获利情况、是否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处罚以及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情况。

 11. 问 :最 高 人 民法 院、最 高 人民检 察 院 、公安 部《 关于办 理 电信 网络 诈 骗等 刑事 案 件 问 :最 高 人 民法 院、最 高 人民检 察 院 、公安 部《 关于办 理 电信 网络 诈 骗等 刑事 案 件适 用 法律 若干 问 题的 意见 》 中规 定, 帮 助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分 子转 账、 套 现、 取现 的 ,如 果 事前 通谋 的 ,应 以共 同 犯罪 论处 。

 司法 实务 中 如何 认定 如 果 事前 通谋 的 ,应 以共 同 犯罪 论处 。

 司法 实务 中 如何 认定 “ 事 先通 谋 ”?

 答:取款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之间形成较长时间稳定的 答:取款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之间形成较长时间稳定的“ 销售” 配合模式,可以认定为“ 事先通谋”。

 。当取款行为与诈骗实行行为呈现交替重叠、循环往复的状态时,即应认定其具备了 当取款行为与诈骗实行行为呈现交替重叠、循环往复的状态时,即应认定其具备了“对他人实施电信网络 对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明知 诈骗的明知”。

 。

  五关于证据收集与犯罪事实认定

 12. 问 :电 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往往 涉案 人 数众 多,涉 及 面广,证 据 收集难 度 大 ,司法 实 务 问 :电 信 网 络诈 骗犯 罪 往往 涉案 人 数众 多,涉 及 面广,证 据 收集难 度 大 ,司法 实 务中 如 何更 好地 固 定和 收集 证 据 中 如 何更 好地 固 定和 收集 证 据 ?

 答: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工具,公安机关应及时扣押并进行数据分析,固定相关证据。对于被害人人数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可采取远程取证等方式取证。确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等客观性证据,在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提的辩解辩护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数额等犯罪事实。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联系上被害人,或被害人拒绝作证的,应当记录在案。

 13. 问 :对 于 被 害人 人数 特 别多 的案 件 ,如 何有 效 地进 行取 证 ?是 否可 以 采用 抽样 取 证 问 :对 于 被 害人 人数 特 别多 的案 件 ,如 何有 效 地进 行取 证 ?是 否可 以 采用 抽样 取 证的 方 法 的 方 法 ?

 答:如被害人人数在一百人以上,可对被害人陈述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公安机关应该重点选取被骗资金量大、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被害对象特殊、涉案方法有代表性的被害人作为证据样本,并对抽样情况进行详细论证和说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抽样情况不具有科学性、代表性或全面性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补充取证,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公安机关应当补充取证。取证的证据应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已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六犯罪数额的认定

 14. 问 :

 在 电 信 网络 诈骗 集 团或 团伙 中 ,不 同层 级 的人 员如 何 把握 和认 定 犯罪 数额 ?

 答 答:(1)诈骗集团或团伙的首要分子,以诈骗集团或团伙所犯罪行的全部数额认定;诈骗集团或团伙其他主犯,以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数额认定。(2)普通业务组长,以其参与期间主管的小组成员诈骗数额总额认定,量刑时参考具体犯罪时间和作用。(3)普通业务员,原则上认定为从犯并以个人参与的诈骗数

 额作为量刑依据,同时参考其具体犯罪时间和收入。(4)被认定为从犯的行政等人员,按照其参与犯罪期间的数额认定,量刑时还应考虑得赃情况。

  七涉案财物的处置

 15. 问 :

 司 法 机 关如 何认 定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中 的 赃物 赃款 ? 赃物 赃款 应 如何 问 :

 司 法 机 关如 何认 定 电信 网络 诈 骗案 件中 的 赃物 赃款 ? 赃物 赃款 应 如何 处置 处置 ?处 处置 时 应注 意哪 些 原则 置 时 应注 意哪 些 原则 ?

 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财物包括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犯罪分子用于犯罪的工具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等。如果系赃物,以溯源返还为原则;如果系赃款,以统一分配为原则。涉案专门账户内无法说明合理来源的资金,应结合账户是否仅为被告人所控制和使用、涉案账户内资金流水是否发生于电信网络诈骗时间段、被告人是否有其他正当商业行为等综合认定。如确有证据证实涉案账户系被告人合法收入的,应予剔除。第三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16. 问 :

 侦 查 机 关在 查扣 涉 案资 金时 , 应注 意哪 些 事项 ?

 答:异地进行资金冻结、划转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积极协作配合。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时,应将相关款项随案移送。公安机关移交银行卡时,一般应同时说明账户信息、卡内余额等。为查明案件事实、避免遗漏被害人、推进案款退赔,公安机关在侦查时应一并要求被害人提供返还资金申请表、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本人银行账号等必要资料信息,并结合电子数据等证据核对被害人的身份及损失金额,制作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住址、损失金额等信息的清单,附卷随案移送。对确实无法查明身份的人员,可予单列。被害人或资金来源明确的案件,人民法院以节约当事人领款成本为原则,在审查核实被害人身份后,可根据返还资金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银行账号等必要资料,依法予以发还。

 17. 问 :

 在 电 信 网络 诈骗 共 同犯 罪中 , 主犯 和从 犯 是否 具有 相 同的 退赔 义 务 ?一 般应 如 一 般应 如何 掌 握 何 掌 握 ?

 答:主犯原则上具有共同的退赔义务。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所犯罪行的全部数额进行退赃和退赔,其他主犯按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数额进行退赃和退赔。从犯一般按实际违法所得进行退赃和退赔。被告人主动退赔或其亲友代为退赔的数额超过实际违法所得的,可在量刑时予以酌情从宽处罚。

 18. 问 :

 司 法 机 关办 理电 信 网络 诈骗 案 件, 对未 报 案被 害人 的 权益 有无 保 护措 施 ?

 答:司法机关可根据被告人供述、银行交易明细以及相关人员电子数据等证据,认定未报案被害人的被骗事实、被骗金额和具体身份。未报案被害人可与其他已报案的被害人享有平等的返还资金的权利。未报案或案件判决后报案,根据被告人供述、银行交易明细及相关电子数据等能够认定被害人被骗事实及被骗数额,可在案件判决后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分配查扣的赃款。人民法院依法审核,确认该被害人系交付被骗款项的当事人身份后,可参与分配。人民法院判决未将未报案的被害人被骗的犯罪事实和被骗金额认定在内的,如案件尚在执行期间,报案数额不影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审核确认报案人是否可参与分配;如已执行终结,依法另行处理。

 19. 问 :如 果 被 告人 退赃 数 额或 查扣 钱 款超 过已 查 明的 被害 人 被骗 钱款 总 额的 ,如 何 处 问 :如 果 被 告人 退赃 数 额或 查扣 钱 款超 过已 查 明的 被害 人 被骗 钱款 总 额的 ,如 何 处理 理 ?

 答:该情形下,超过的数额不应冲抵被告人应缴的财产刑。人民法院可与财政等部门协调,设立单独账户接受此类资金留待本案其他被害人报案后,依据公安机关调查查明的事实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专门账户内资金的发还。

  八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20. 问 :

 在 我 省 司法 实践 中 ,如 何体 现 问 :

 在 我 省 司法 实践 中 ,如 何体 现 对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从 严惩 处 对电 信网 络 诈骗 犯罪 从 严惩 处 ?

 答:在司法实践中,对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或团伙中股东、团伙核心成员,以及整个团伙中起到组织、管理职责的主管人员等,应当认定为主犯,依法从严惩处,原则上不得减轻处罚,并加大财产刑的惩罚力度。对诈骗工具研发者、诈骗话术编写者、诈骗模式培训者、诈骗业务骨干应结合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进行认定,一般不宜认定为从犯。

 21. 问 :我 省 在 依法 打击 电 信网 络诈 骗 犯罪 中,对 于一 些参 与 时间 短、参 与程 度不 高 的 问 :我 省 在 依法 打击 电 信网 络诈 骗 犯罪 中,对 于一 些参 与 时间 短、参 与程 度不 高 的犯 罪 分子 如何 体 现宽 严相 济 的刑 事政 策 中从 宽的 一 面 犯 罪 分子 如何 体 现宽 严相 济 的刑 事政 策 中从 宽的 一 面 ?

 答:对于虽明知本人实施的行为是诈骗行为,但系在校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或入职时间不足两个月,没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应依法从宽处理。具有上款规定的情形之一,且主动认罪悔罪,退清所得赃款或者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其他同案犯的,可由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已经移送审查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作不起诉处理;已经移送审判的,人民法院可免予刑事处罚。对于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提供帮助行为的人员,如领取未明显高于正常固定薪资,情节轻微的,可比照前一款规定依法从宽处理。

 22. 问 :对 于 电 信网 络诈 骗 案件 中犯 罪 地位 明显 较 低、作用 明 显较 小,仅 从事 问 :对 于 电 信网 络诈 骗 案件 中犯 罪 地位 明显 较 低、作用 明 显较 小,仅 从事 辅助 性 工作 的 一些 人员 是 否可 以不 作 犯罪 论处 作 的 一些 人员 是 否可 以不 作 犯罪 论处 ?

 答:

 答: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以及其他层级较低的人员,直接获利(包括工资、奖金、提成等)金额较小且能积极清退的,可不作犯罪论处;主观上不确切明知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不作犯罪论处。

推荐访问:浙江省 问题解答 诈骗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范本
下一篇:供电所----报装接电管理办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