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建论文

来源:英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只有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保证我市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什么是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应具备多种条件,但关键是要看在实际工作中它能否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真正为群众谋福利,切实让群众得实惠。根据我市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重点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二是充分发挥上级党组织的协调、指导功能。

  首先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应通过党员群众和农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来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领导班子的人民性和合法性。因为我们要的是一个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福利的领导班子,而群众最能将最合适的人选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因此,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两推一选”制和公推直选制,一定要做到让群众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让政治上进步、思想上先进、致富有方的能人进入村班子。同时,上级党组织要根据各乡镇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主要任务、难点矛盾等实际情况,适时地选派市乡两级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以充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实践证明,仅仅靠扩大基层民主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上级党组织的协调指导功能,坚持两条腿走路,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我市花海镇黄水桥村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黄水桥村尽管地处镇郊,但前些年无论是村级积累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全镇的末尾村,原因是原村班子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办法少。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对该村班子进行了适时调整,新班子能人多、思路新、办法多,连续几年积极引导农民做大做强“一品村”的特色产业,使全村发展啤酒花种植500多亩,涌现出了两个种植啤酒花百亩组,发展“121”暖棚养殖户100多户,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入显著提高,从而使黄水桥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因此不可忽视上级党组织的协调指导功能。

  二、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只负有领导和指导的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的不懈奋斗去实现,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只是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农民,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凝聚起群众的力量,让群众为着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如果群众有了某种的需要,而我们基层党组织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从而引起了群众的失望和不满,那么责任就在党组织自身;反之,如果群众没有某种需要,而我们硬是要强制性地给予群众这种需要,从而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对,那么,同样责任在党组织。这就是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而决不能一厢情愿地胡作为,也不能事不关己地不作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农民群众的“需要”和“不需要”我们要加以分析,有时群众需要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不一定真正于群众有益,或者说也许只对个别群众有益而对大多数群众无益,或者说也许对群众眼前有益而于长远无益,那么,这就需要党组织对群众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其由需要变为不需要。同样,有时群众不需要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对大多数群众和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有益的,也许要损坏个别群众或者群众眼前的利益,那么,同样需要党组织对群众进行认真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补偿等,从而使其由不需要转为需要。由此可见,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群众需要的原则,这是根本,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灵活掌握和应用这个原则。总之,我们必须始终将工作立足于对大多数农民群众和群众的长远利益有益这一点上,只要坚持了这一条,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巨大热情,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决定权不在于自己,而正在于其工作的对象即广大的农民群众,不能深刻地领悟和把握这一点,就不能有效地领导农民,开展工作。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这一点。

  三、要以人为本,善于协调利益、化解矛盾

  矛盾就是不和谐、不稳定,其根子在利益不公。化解矛盾的关键在协调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离不开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个思想理论,而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一个切实的实践和行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每一个个人、每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利益都要顾及到,都要放在心头,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必须懂得,每一个人,每一部分群众都是重要的,都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对于农民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汉族、少数民族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决不能以牺牲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要注意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允许不平衡发展,但决不允许这种不平衡一直发展下去。

  应当看到我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局整体的和谐,没有基层的稳定,就没有全局整体的稳定。

  四、要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

  我们的一切工作其最终目标都是为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科学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会干,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懂,成为一个所谓的“万能人”,而是说一个人有什么天赋、潜力、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发挥,而不是被压制、埋没和扼杀。也就是说,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就是让人有什么本事就干什么样的事情,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工作。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广大的农民群众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舞台,都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各种社会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各种创造活力得到自由迸发,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各种农村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从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因此,要着力从上述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从而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对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

 最近,县委决定要利用年前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县开展基层党组织集中建设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我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已经一年有余,作为县委主要领导的一名秘书,我与领导和各阶层干部群众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对全县的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了解的也比较多。在一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可以说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与那个时代相比,确实是削弱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没有那个时代密切了。我就想,在那个吃糠咽菜的年代,为什么群众觉悟那么高,饿着肚愿意跟着党和政府走呢?而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群众却对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信任了,虽然有利益调整的因素,但是我想党组织凝聚力下降,号召力不强应是主要原因。近年来,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五个好”、“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准来对照,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抓住这次集中建设活动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客观地分析形势,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着淡化政治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如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无能为力。

  (二)农村党员干部政策水平和依法执政的能力与解决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现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再用老的办法去解决已经不行了,要靠法律去解决。然而,我们的党员干部仍用行政压服的办法,直接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并且容易给问题的解决留下后遗症。

  (三)农村经济薄弱村转化的艰巨性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在我县还存在着很多经济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

  (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造性与党建工作的传统方式发生碰撞。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变化了的形势仍然认识不够,研究不够,改进不够,有的习惯于“单打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党员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化,适应不了党员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有的在评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共性、轻个性,既影响了对党建工作的正确估价,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工作导向。

  (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与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既需要市场经济知识,又需要实用技术的武装;既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水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宗教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近年来,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出现了相对弱化的趋势,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机关“会多为患”;一些党员干部在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中也有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

  从实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势头迅猛,在干部和思想的准备上显得不足;二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也不配套;三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素质具备不足,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置,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四是党的建设上理论准备不足,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一)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第一,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全局中,县委必须首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从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哪里的基层党组织战斗有力,那里的工作就扎实有效,经济建设就能迅速发展。反之,一些地区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经济落后,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缺乏一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的带头人,缺少一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一些地方人心涣散,治安混乱,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下降,宗教氛围不断浓厚,也是因为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钝化所致。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党员干部作用好,一好百好;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因此,农村工作千条万条,首先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首要前提。

  第二,在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置不能代替,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了解“三农”是不称职的表现,不重视“三农”是政治上不清醒的表现。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各级党委确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在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上,必须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导向。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这个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基于这样的认识,衡量党建工作的效果,要坚持做到三看:一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是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没有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二要看党建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没有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有没有改善提高;三要看各级党组织有没有把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坚持这样的检验标准,就把握了正确导向,党建工作就有了自己的基石,就有成效。

  (二)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践验证,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都会带来工作上的飞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从思想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抓思想解放工作,努力做到“四要”:一要敢于否定过去的的东西,从传统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振奋的精神,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建功立业;二要敢于否定自我,从自我满足中解放出来,确立更新的目标,寻求更快的发展,实现越位奋进;三要敢于否定成功的经验,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传统增长方式中走出来,走高效加速、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四要敢于否定常规,从传统的常态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尊重客观规律与打破常规的统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经济上。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提高和巩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许多实事,就会说话有人听,各项工作就会出现生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大有希望。一是把握方向,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论是一个县、一个乡(镇),还是一个村,只要从群众想办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足的事情改起,从确定好的发展思路抓起,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子,就能做到顺民心、聚民心,达到“富而思进”的目的。那么,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二是突出重点,树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发展典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我县而言,县有乡(镇)为典型,乡(镇)有村为典型,村有能人特别是党员能人为典型,这些典型既是经济发展的典型,又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这些典型不但得到了从上到下各级组织的表彰,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任何说教。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典型引路的作用,不但要宣传推广已有的典型,还要树立新的典型。

  (四)以一把手为核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的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因此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领导群体十分重要。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应认真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使政治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地改善班子结构,增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针对现在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存在着年龄、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应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五)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为使农村党建工作富有生机与活力,应该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设计和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寻求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使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和深化。一是结合党员的自身特点开展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结合经济建设开展主题活动,努力寻找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如在农村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活动。在机关党组织开展“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为基层单位办实事、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三为”主题活动,结合包乡住村使部门与经济薄弱村挂上钩。三是结合改进作风开展主题活动,重塑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分期分批地开展评议机关活动,通过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权利部门的民主监督,促进行风建设。

 (六)以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为保证,形成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保障机制。为了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明确责任入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中应强化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建工作的任务。将党建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定出量化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年度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年终检查考核,逐项评比打分,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同时,以齐抓共管为目标,形成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最终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并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进而推进我县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有效地开展。

 江西宜春: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落地”

 宜春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断线”、“悬空”、组织活动不健全、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等现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农村党建工作的“落点”由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融入每一个致富产业,覆盖到各个角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组织活动、队伍建设“三落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着眼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推进组织设置“落地”,促使党建工作触角拓展延伸。为使组织设置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的变化,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组织和带领群众的原则,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一是打破按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坚持按村落布局设置党组织。以自然村落为单元设置党组织。目前,全市在村民小组和自然村共建立独立党支部1325个,联合党支部215个,村落社区党组织118个,党小组7358个,设立党员中心户16720户。二是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按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党组织。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上设置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全市共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党组织528个,党小组7815个。三是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坚持按流动党员管理方便设置党组织。根据党员流动性、年龄、居住等情况,结合实际调整组织设置。目前,已建立驻外流动党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73个。新设置的党组织负责人,主要是从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村民小组长或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骨干中选任。同时,由乡镇党委帮助理顺新设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分类制定党支部工作职责,明确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工作任务。

 着眼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推进组织活动“落地”,保证党组织活动紧贴新农村建设。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普遍以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把党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名党员,覆盖到千家万户,渗透到每一个产业。一是围绕引领富民产业开展活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和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全市已有587个村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依靠产业带动11.6万农户致富。支持农村能人创办和领办产业合作社、农业示范服务基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市有6164名农村能人带头创办了1522个产业合作社和农业示范基地。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返乡农民工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从事农产品经营销售。截止目前,共举办返乡农民工专题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2.7万人;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2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300多个,新上岗就业人数近3600人。二是围绕引领村民自治开展活动。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民议事规划、决策程序,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组织村民在法律范围内制定并遵守村规民约。三是围绕引领文明新风开展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文明村镇、文明信用农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创建创评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和陋习,抵制黄赌毒,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围绕引领生态家园建设开展活动。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实施绿色养老、绿色帮扶、绿色通道三大工程,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全市95.4%的山林产权明晰,核发林权证58.93万本;完成造林面积47.44万亩,栽植杨树、泡桐等速生阔叶树2826.2万株;农村累计建造“沼气”池5.8万个,30余万农民使用上清洁能源。五是围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展活动。建立了村组互动的排查机制、联抓联管的工作机制和及时有效的调处机制,确保党组织在第一时间介入和调处矛盾纠纷,将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截止目前,全市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29412个,有效解决各类问题23429个;共整治106个大村庄,打掉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团伙16个,依法处理51人。

 着眼于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推进队伍建设“落地”,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选准配强班子。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采取“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的方式,选准村党组织书记,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依法选举了2573名农村能人担任村干部,其中424名创业型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由县市区委常委带队,选派得力的工作组,驻村进行整顿。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组织处理;对作风差、群众不拥护的村党组织书记,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调整。截止目前,先后对276个后进村班子进行了整顿,调整村党支部书记521人。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先上岗、后入党”、“四推三定”(群众海推、群团组织力推、广大党员共推、青年积极分子自推,定培养对象、定培养责任、定培养目标)等机制,注重从非党员的村组干部、产业协会会员、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优秀女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截止目前,全市共新发展农村党员2551人。继续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调整岗位设置、丰富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全市共有76033名农村无职党员上岗发挥作用,占农民党员总数的80.8%。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截止目前,全市共举办村干部培训班、专题研讨班760期,培训村干部38446人次;组织362批共11149人外出考察学习;选送12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到江浙等发达地区跟班锻炼。积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广泛组织农村党员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全市50岁以下的农村党员普遍掌握1至2门致富本领。

 着眼于巩固提高“三落地”成果,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使这项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该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市委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落地”的意见》。对领导责任体制及任务措施等进行规范,明确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部署、抓保障、抓指导、抓考评。县市区委书记、专职副书记、组织部长带头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落地”工作联系点,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乡镇党委要具体组织实施,村党组织负责具体落实。同时,要求市、县挂点单位大力协助和支持村党组织的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做好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招聘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力度。该市先后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216名,选拔乡镇领导干部89名,招聘乡镇事业编制干部467名。按照不低于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组织书记的基本报酬;按照略低于村党组织书记、高于村小组长的标准,确定自然村党组织负责人的经济待遇。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收入均达8000元以上。采取县、乡、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其中个人负担比例不超过30%)的办法,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困难党员、老党员关爱帮扶制度,对党龄满50年的农村党员每月按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截止目前,全市有3827名村干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有3500余名党员通过党员创业基金,获取创业贷款5000多万元,有4280名老党员和4907名生活困难党员享受了不同程度的补贴。三是建立投入机制。把农村党建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形式,落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基本报酬、离任补贴、创业基金、老党员生活补助以及活动场所建设等经费,确保党组织正常活动。加大行政村和自然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采取争取资金新建、对原有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宗族祠堂等办法,使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党组织都有场所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投入1115万元,新建党组织活动场所68个,改造维修476个。四是建立考评机制。每年对这项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同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推进工作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党员从业岗位发生的新变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课题。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探索实践了“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机制,按照作用相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升格中心村党总支部36个,组建各类产业协会党支部112个、党小组99个,从而改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单纯按地域设置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以村党(总)支部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新构架,有效聚集了同一产业链上党员、致富能人的优势资源,使基层党组织更加有效地深入到帮民致富的产业活动中,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也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合作的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民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党员越来越多,使这一部分率先进入产业链条、流通领域和民工队伍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空档。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及时调整原有按地域设置党组织的布局和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开展工作的传统方式,扩大党在农村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三链”建设的实施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在党组织设置过程中,对于生产规模较大、覆盖地域较广的马铃薯等主导产业,由农业主管部门党委牵头,跨乡镇组建协会党支部,各乡镇下设党小组;对于一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或特色的乡镇,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组建协会党支部,形成专业乡镇、专业村的格局;对于党员人数达50人以上、经济发展好的村,将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部,按产业特点设置产业党支部和分类党小组,从而实现了党组织设置由地域型向功能型的转变,为党组织提高领导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了组织保证。特别是产业党组织根据党员的不同类型,把培植产业、发展产业、技术介绍、经验交流等内容纳入学习之中,使党员的教育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和切身利益,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以党员所在地产业党组织为主,居住地党组织配合的党员双重管理的新模式,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加强了党对农村各个领域和各种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体现先进性的有效载体。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党建工作的滞后与经济发展的落后,造成党员作用发挥难、党性实践活动难、发展党员难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难的“四难”问题。其实质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统一,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层党建模式中转变过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党员先进性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致使党在农村的合法性、有效性资源不断流失,既损害了党的形象,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三链”建设就在于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是否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机地结合起来。产业党支部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党员、致富能人的特长,把活跃在不同产业的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优化组合到相关产业党支部和协会中,让其在产业发展中挑大梁、占主体、当先锋,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而且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不仅凝聚了民心,而且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帮、干部扶、能人带和“双向培养”,使符合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使党性观念强、综合素质好的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产业中的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成为村干部,从而实现了党员与致富能人的“双向互动”,解决了部分党员游离于先进生产力、致富能人游离于基层党组织的问题。实践证明,“三链”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是对“三级联创”和“双培双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民群众和基层党组织联合成一个共兴共富的关系链,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机融合。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改进工作方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要体现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能力上。面对这种形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切实从对农民具体生产活动的直接指挥中解脱出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而要将重点放在创造发展条件和保障服务上来。“三链”建设就是符合这种职能转换的有效形式,产业党支部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的热情,找到了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新思路,通过依靠具体可操作的示范引导、靠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靠细致周到的服务,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协会组织及农民群众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了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工作范围由专抓一方向专抓一业、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产业包项目的转变。这是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取信于民的执政理念,又展示出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四、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带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得到实惠。“三链”建设实施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减少了风险,从机制上保证了农民的增收。这种模式实质上就是农村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使“两新”组织拥有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经营管理优势与党组织具有的动员组织千家万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最佳配置,有效弥补了政府职能转变慢、市场经济发展快以及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和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建立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2004—2008年,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这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着重强调的一个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她是党的执政根基,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相对于加强党的总体执政能力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是重点、是基础、是关键、是本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世情变化对党提出的新挑战,是国情变化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党情变化对党提出的新考验。无论是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执政资源、执政任务,还是从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看,都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但是,联系整个盐城市村级党组织建设实际,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组织设置、干部素质、党员队伍和公共产品供给四个方面的不适应。为此,必须探求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通晓社情凝聚民心、领导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从盐城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抓住滨海县东罾村这个典型,采取解剖麻雀、点面结合的方法,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以及善治理论与盐城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办法。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基层党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树立“党找人才”的新理念,探索组织设置的新方式,培育党员活动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其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30年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改革开放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提高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顾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原有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走向解体,以生产大队为基本单位设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组织设置、管理方式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历史转折时期(?1978?年-1989?年上半年)?:调整和创新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1.?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三个调整。一是村党支部由原来的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1985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在全国完成撤社建乡任务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原来的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1987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要求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这样,我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按乡、镇、村来设置,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二是在农村的新经济联合体中设立党支部。随着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迅速崛起,为了加强对这些新经济组织的领导,?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对乡镇企业、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村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等4类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在这些经济组织中有3人以上的党员都要建立党支部,?50人以上的建立党总支。三是在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中设立党支部。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经商。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党员的管理工作,?1986年中组部颁布实施了《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意见》要求在农民工流动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所在乡镇或村党组织领导。对于外出人数分散的农民工党员,要求流出地党组织负责为其转组织关系,监督他们返乡后参加组织生活,或者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意见》还对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对外地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应予以接纳,并及时将他们纳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

 2.?党员队伍建设上,把教育、监督、管理融为一体。一是在党员教育内容方面,除了要求进行宗旨、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教育外,特别提出要对党员加强科技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二是对党员的监督、管理方面。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从严治党的要求,从1989年起,全国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优秀党员进行了表彰,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了处理,通过这一活动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89年6月-2002年)?:确立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的工作中心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逐渐形成了全党抓党建的新形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加强对经济工作领导。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主要是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的原则,对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由原来规定的行政村只可以设立村党支部,改为可以根据党员人数的多少成立党总支或党的基层委员会。要求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村,可以成立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根据县级地方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组织委员会。并对隶属关系进行了明确,规定村党委受乡党委领导。为了加强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和提高办事效率,规定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可适当交叉任职。

 2.?建立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县委和县委书记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按照1994年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的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99.?7%的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

 3.?拓宽用人渠道,多途经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奔小康走在前面的村,都有一个好的党支部。“要想富,就得有个好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一个得到普遍证实的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上。各地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致富能手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选拔一批符合基层干部条件的优秀分子担任村级组织领导工作。先后涌现出一批像河南濮阳西辛庄的李连成、山西邹城李官桥村的雷士贤、江西分宜湖泽水川村的袁国剑、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书记。

 (三)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2年下半年至今)?: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自富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为主要目标。

 1.?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组织设置。一是依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各地积极探索依托专业合作社、各种协会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设置党组织。主要有四个依托:依托专业协会设置党小组;依托农业示范基地设置党小组;依托村民理事会分类设置民事调解、治安巡逻、新村建设理事等党小组;依托党员的流动特点设置党小组。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行业特征、产业链的地域分布幅度而定。如江苏射阳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党组织;四川南江采取了支部+协会的形式建立党组织。通过“依托建”党组织的形式,不仅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而且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的相互融动、保障了党对这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采取“支部联建”的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发挥先富带后富的带动作用。

 “支部联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有效形式。根据党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的要求,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突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居联合等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四川彭山县、山东诸城市、上海市等地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是向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颁发新版《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确定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1995年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基础上,?2006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又向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发放新版《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新版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增加了党员联系方式、户籍所在地家庭住址和流入时间、流入地党支部名称以及流出地、流入地党支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栏目,体现了流动党员管理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便于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相互联系,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流动党员凭证参加务工地党组织的活动。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新要求,各地城乡基层党组织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新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建设的新方式,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河南省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郑州市金水区党委建立的“红色家园”,就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早期实践与探索的典型代表。

 3.?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加强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创新选人用人方法。为了实现党的共同富裕目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全国许多农村地区创新了党组织的选人用人方法,培养和选拔了一批自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如甘肃天水市组织部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河南省委组织部实施了“双强工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即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人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活力。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高素质和强能力的领导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知识的学习、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4.?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为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中组部实施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为每个村级党组织配备了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设备,?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陆续开通,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党员群众和干部开进行党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008年6月19日,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资源整合暨“农村商务信息”栏目正式开通,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二、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党在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健全和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调整和创新党组织设置,采取单独建、依托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建、支部联建等形式,建立和健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以村党总支(党委、党支部)为主体,以产业(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到2006年,全国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90多万个,其中村级组织73万个(包括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有乡镇党委5万多个,乡镇企业党组织12万个。

 ? ?2.?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自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强型”领导骨干,形成了强有力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涌现出一大批村级先进党组织,如北京的窦店村、江苏的华西村、山东的新牟里村、吉林的红嘴村、广东的南岭村、黑龙江的兴十四村、河南的刘庄村、丛林村、西辛庄、小冀镇等小康村和明星村。这些先进党组织领导班子带领本村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3.?以“三级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三级联创”的含义是指县、镇、村三级党组织分别争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县、“六好”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从抓责任制入手,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都建立了县、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县、乡(镇)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组织委员)为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党建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督一级、责任明确、目标具体、奖惩分明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问题。

 4.?培育了农村干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载体。

 ?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了给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针对农民的要求和党员的责任,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活动,如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培育“双带”党员活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了“三向培养”机制(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通过这个载体,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与党的富民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党员群众齐心合力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

 1.?必须树立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无论是从农村党组织的科学设置形式、领导班子人才的选拔、还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都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脱离了经济工作的中心,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农村改革方针,积极推动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形成了着眼于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局、加强党的建设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2.?建设好党支部领导班子,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关键。一个地方、一个村庄,生产能否快速发展、生活是否富裕、乡风是否文明、村容是否整洁、管理是否民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实践证明,由于选准了一个好支书,就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带富了一方农民群众。山西平顺县西沟村、昔阳县大寨村、河南新乡市刘庄村、唐庄镇等,之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走在了前列,关键是有被誉为“人大代表常青树”申纪兰、“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村支书的榜样”史来贺、“太行公仆”吴金印等这样的优秀带头人。在河南,近些年来兴起的西辛庄村、西滑封村、回龙村,之所以迅速脱贫致富也是因为有了“村官”李连成、王在富、张荣锁等好带头人。

 

推荐访问: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 农村 论文
上一篇: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事迹材料:文明小学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