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21-03-04 点击: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框架要清

 线索要明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先秦时期: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秦汉时期: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方面,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在危机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理论体系逐渐得到更新和丰富。科技和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中华文化泽被东西,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

 宋元时期:儒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理论体系得到更新完善,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向周边国家传播;因科举考试而成长起来的庶族官僚和因城市经济发展起来的市民阶层,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反映市民阶层需要和文人意趣的文学艺术形成获得大发展;科技领先世界,并不断外传,促进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宋明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思想禁锢更趋强化;古典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处于总结阶段,但并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具有较高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总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既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又表现出反封建的时代特点。

 线索一 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二 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三 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四 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21 页

 主题一 儒学的发展创新与地位的变化

 [把握——考查方向] 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家地位的演变 1.(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

 答案:C 3.(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 项不是新认识;B、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D 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影响 4.(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 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2013·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C 项正确。A 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 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 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答案:C [排查——主干知识]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学派以民本、德治、和谐、法治等思想为核心,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以民为本;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与权威的震慑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

 2.西汉:儒学官方化 西汉时期形成了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宋明:儒学思辨化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顶峰,形成影响深远的理学。宋明理学以孔孟之说为主体,同时融合了佛、道的思想,大大超越了宋代以前儒学以“天人感应”为内核,以“注疏训诂”为方法的单一化格局,建立起以性、理、心、气、命、道等为支撑点的宇宙论、本体论,推进了儒学形而上学化、哲学化的进程。

 4.明清之际:儒学时代化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平等;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认为农商皆本;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提倡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经世致用。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深化——热考重点] 一、儒家思想政治地位的起伏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的改造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承 儒学的近代转换 (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运动。为达到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

 [对点练习] 1.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解析:根据“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社会传统信仰仍以儒家为主,故 A 项错误;也说明儒家在许多基本方面占据主导并未多元,故 D 项错误。材料“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家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说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故 C 项正确。

 答案:C 2.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讲经论史旨在(

 ) A.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提高统治者文化素养 D.复兴汉唐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讲经论史”指的是“讲儒家经典和官方正史”,而“讲经论史”的人又为帝王,且被制度化并沿袭,因此可以判断是官方对待儒家态度越来越重视,因此选 B。

 答案:B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 1.儒家 (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2)孟子: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礼法并施;“性恶论”,环境与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4)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5)宋明理学 ①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③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从属于良知,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盲从旧权威的思想,解放精神更具主观能动性。

 (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①李贽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追求个性、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②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通过法治及社会监督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③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2.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主张人

 们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

 3.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力”。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愿望。

 [对点练习] 3.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解析: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是符合人性的正确主张,不是主张人们追求享乐,故 A 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和民主权利,与材料关于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不符,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专制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唐代的李世民、魏征,都是尊君论者,他们既强调“国以民为本”,又强调“民以君为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这主要是(

 )

 A.“尊君”与“民本”本质一致 B.强化君主专制的策略考量 C.分散的小农社会的内在需求 D.宗法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 解析:据所学可知,分散的小农社会一方面强调君主和政府权威以抵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脆弱性,另一方面强调不过分削弱农民,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故 C 项正确。

 答案:C 主题二 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时代特点及风格分类

 [把握——考查方向] 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演变及影响 1.(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 B 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C 项;D 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答案:A 2.(2016·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A 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 B 项符合题意;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3.(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因此,A 项不正确,B、D 两项是世俗文学的意义,但不是材料

 的主旨,故排除 A、B、D 三项。

 答案:C 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影响 4.(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A、D;B 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 C 项正确。

 答案:C 5.(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

 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 A、C、D 三项。B 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B [排查——主干知识] 一、科技成就 时期 重要成就 从先 秦到 秦汉 奠基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从魏 晋南 北朝 到宋 元

 繁荣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明清 总结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

 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 1.先秦至秦汉 (1)汉字:商代出现甲骨文,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出现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楚辞盛行;汉赋集中体现汉代文学成就。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3.明清 (1)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盛行。

 [深化——热考重点] 一、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1.儒家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的动机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国人自小都学习过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化知识,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进入仕途,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古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古代科学家研究科技的动机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经学的目的。比如,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框架和内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大都与国计民生有关;天文学讲“擎授民时”,地理学讲治国安邦,医学讲治病救人,也都与国计民生相关联。再比如,古代研究医学的动机在于落实“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2.儒家经典是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就古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五大学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尚书·尧典》《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周易》《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与医学有关的知识,《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农学知识。应当说,儒家经典中具备了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实际上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知识背景,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来源于儒家经典,因此,在科学研究以及科学著作中,大都包含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学理论及诸如

 “气”“阴阳”“五行”“八卦”“理”之类的儒学概念。

 3.儒家的经学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古代科学家首先必须尊崇儒家经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识的那些儒家经典。此外,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也都有各自的经典:数学上有“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缀术》等;天文学上有《周髀算经》《甘石星经》等;地理学上有《山海经》《水经》等;医学上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农学上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等。这些经典是各学科的科学家所必须尊崇的。由于尊崇经典,所以科学研究只是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内展开,只是在对经典的诠释过程中有所发挥。先有《九章算术》,后有《九章算术注》;先有《水经》,后有《水经注》;先有《神农本草经》,后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诸如此类。这与儒学的经学方法是一致的。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对点练习] 1.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

 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与古代科技发展的目的无关,故 C 项错误;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是儒学影响科技著作的编纂,而不是儒学推动科技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与材料中“炼丹家们”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需求,与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基础很好,故 D 项错误。

 答案:B 二、“市民阶层”对中国文化走势的影响 1.概念分析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清之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从政治上看,中国古代市民的政治能力是低级的,在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当边缘的地位,从这种角度讲,中国古代市民阶层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社会”两元格局中的“市民社会”。

 从意识形态上看,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期封建社会的整体风貌。

 2.文化影响 市民阶层在意识形态层次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其次,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文艺是市民阶层的产物,那么晚明的新思潮可以看作是知识阶层和市民阶层互相交流融汇的结果。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即使简陋,毕竟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最后,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大夫文人长期盘桓于

 都会市廛,混杂于市井众生之间。久之耳闻目染下,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渐渐与市民阶层有更大的接近。这一时期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说明了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对点练习] 3.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宋代话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 项错误;宋代话本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宋代话本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 C 项错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 D 项正确。

 答案:D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24 页

 命题点一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命题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形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反映和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展示东方魅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

 战国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 [命题视角]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建构现代文明秩序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

 一方面,中国还要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提纯”和“提炼”,使之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狂热崇新,也要反对狂热迷古。

 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

 [命题预测] 1.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A.崇尚空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因而对封建统治而言,一要重视小农经济及维系社会稳定,因而需要“民本”思想,同时将农民作为被统治阶级,强调农民服从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因而便形成了材料中儒家思想的两种特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命题点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

 [命题素材]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

 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命题视角] 1910 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宋代在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

 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唐宋时期历史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概全的评价。

 [命题预测] 3.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上表反映的现象表明, 唐宋元时期(

 )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解析:据材料“(程颐、程颢)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和材料“(宋朱熹)‘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可知二程和朱熹强调孟子和颜子的地位,据材料“(唐玄宗诏令)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和“(元文宗诏令)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得出元朝更加强调孟子的地位,受到民间影响,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

 ) 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 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 C.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 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 解析:宋朝时推崇重文轻武,因而 A 项中“尚武进取”不符合宋文化特质,故 A 项错误;宋朝流行词,但曲是在元朝时产生,因而 B 项中“词曲吟唱”不符合文化特质,故 B 项错误;同样 C 项中“尚武进取”不符合文化特质,故 C 项错误;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平民文化发展,社会逐渐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形成文官政治,宋朝时期理学产生与发展,因而文化中注重义理涵养,宋朝时期讲究文化,因而“书卷风流”也符合宋代文化特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 157 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项目 甲骨文 金文

 时间 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 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

 垂后世之意 内容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

 上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 A.甲骨文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 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解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文记载的内容,不能体现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 B 项错误;金文与甲骨文是商周记载史实的文字,不是史书,故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表述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金文是商朝记载史料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史实,故 D项正确。

 答案:D 2.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孔子歌颂三代,以示过去美好,不是推动交流与认同,故 A 项错误;题干未强调孔子时代的思想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而是孔子歌颂过去而已,故 B 项错误;题干中“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且歌颂美好过去,而非周必然取代商,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孔子歌颂三代,且美化三代,再联系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诗经》中有 10 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 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 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 C 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地“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克己复礼”,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下图为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的先农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五个古建筑。这种建筑布局体现了(

 )

 A.家国一体的结构 B.重农抑商的传统 C.三纲五常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

 解析:家国一体是指封建统治忠孝一体化,这从材料中四个方位上的先农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五个古建筑无法体现,故 A项错误;材料中北京内城设置“先农坛”体现了重农,但未体现其他古建筑的设置特点,片面,故 B 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纲常,这从材料中四个方位上的先农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五个古建筑无法体现,故 C 项错误;北京内城在南北面设置天坛与地坛,东西面设置日坛和月坛,这与天地日月位置一致,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解析: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 B 项错误;司法从有了皇帝就是工具,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以后”“春秋决狱”无关,故 C项错误;“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

 论是(

 )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解析:由材料“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可知雕版印刷出现,由材料“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推动佛教发展,由材料“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可知需求众多出现雕版印刷,三则材料都反映雕版印刷顺应了社会需求,故 B 项正确。

 答案:B 8.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解析: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学是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与材料时间唐宋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说明不同于传统儒学,故 C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冲击是因为其思辨性不足,材料“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说明《孟子》恰好弥补其不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更为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了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反映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的缓和 解析:这种“‘义理’倾向”的文学特色,更多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南宋文学与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确立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表明南宋文学创作,受到了儒家等级伦理以及理学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宋文学中“义理”色彩,并未涉及内忧外患等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解析:王阳明主张“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体...

推荐访问:年高 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推荐
下一篇:焊工(技师)模拟题库全考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