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启示——以J省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张建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高校思政课能否为大学生真心认可、终身受益,真正发挥好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在于高校思政课能否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经历了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即“85”方案),《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以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即“19”方案)等文件出台为标志的五次重要改革。从根本上讲,历次改革共同目标就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而言之,历次接力式改革进一步确证了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党和国家以及一代代一线教育工作者经历长时段、循序渐进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进程闪耀着集体智慧,蕴藏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毋庸讳言,我们完全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史中汲取历史经验、获取现实启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作为教育大省,J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较为显著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凝练启示,本文尝试以J省为例,基于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关档案资料,①本文有关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关档案资料来源于J省档案馆,特此感谢!描绘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主要经验,揭明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现实启示。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纲领性文本。实质上,这一文本是在过去数十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智慧结晶,蕴藏着数十年探索与实践的历史痕迹。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透过它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分析框架,回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历史脉络。循着这一思路,本文以《标准》中的一级指标——“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其中,“特色项目”指向教学改革特色项目,可归入“教学管理”中)为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整理,以描绘出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历史进程。

第一,从组织管理之维来看,J省不断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贯彻落实“78”方案,原J省高等教育局于1980年1月组织全省40所高校对《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试行办法》进行讨论、建言献策,原中共J省委科学教育部于同年8月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J省高校学生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马列主义课建设提出意见,并于9月中旬在全省高校试行。值得注意的是,J省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领导体制的建设。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党委应有一位书记或常委分工主管马列室的工作,党委分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书记或常委,有条件的要可能兼一点课。”[2]这也成为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此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原中共J省委科学教育部、原J省高等教育局分别多次组织关于学生政治思想与马列主义课教学状况调研,相继召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经验座谈会、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会议等。到了1999年,中共J省委教育工委、原J省教育委员会召开了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两课”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高校加强“两课”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的经验做法;
分析研究当前高校“两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困难和解决方法;
就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建设和全面实施“两课”新方案作出统一部署。进入新世纪,J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在全省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以新“三进”工作为契机,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同时,J省关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如何积极推进该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05”方案。为了贯彻、落实该意见,J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在全省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通知》,并于2006年8月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成立了“J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及“J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调整为J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J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高校落实新课程方案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制度得到逐渐完善与发展,成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0年之后,J省各高校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2019年,J省教育厅党组传达学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与“19”方案,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办好J省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J省高校思政课逐步建立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将思政课纳入了高校事业发展规划,成为考核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

第二,从教学管理之维来看,J省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综观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相关档案资料,J省高校思政课以教材为核心线索,多措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改革开放初期,除了响应教育部号召、恢复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外,原J省高等教育局还积极组织省内部分哲学教师以集体备课会的形式,编写、修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等。随着“85方案”出台,原J省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研讨会、出台《J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试行方案》,在普遍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同时,委托省内各高校编写相应教学大纲以及配套教辅资料。此外,1987年J省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要求省内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并推进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1998年,“98”方案出台并要求各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想品德课。[3]其间,邓小平理论是高校思政课学习重点,原J省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在全省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的通知》,要求全省高校全面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举办《邓小平理论概论》集体备课会、编写出版《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进入新世纪,随着“05”方案的出台,J省高校思政课逐步推行使用统编教材,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格局,并在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由此可见,J省高校思政课始终紧扣中央精神,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教材创新发展,J省推出了配套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促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比如,较早地出台了《J省高校“两课”教学评价规则》和《J省高校“两课”教学评价操作细则》;
在全省高校开展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
邀请各级领导干部进课堂讲授示范课,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等。进入新时代,又出台了《J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推广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支持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加大思政课优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定期开展全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与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开设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论坛,积极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4]

第三,从队伍管理之维来看,J省不断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改革开放初期,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J省就明确要求“加强马列主义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改善马列主义教师的学习、工作条件和有关待遇”。[2]随后,原J省高等教育局陆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哲学、政治经济学暑期讲习班、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暑期讲习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班、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师讲修班、全国高校马列(社科)部主任讲习班等,交流教学经验,研究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自此,这一研修制度在J省落地生根,并传承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J省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研修班,不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专题研讨活动,以期促进省内思政课教师交流与教师素养、能力的提升。此外,为了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其他国家教育体制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情况,J省分别组织了部分高校教师代表奔赴上海、广东、湖北三峡大坝,以及俄罗斯开展调研。1998年10月,J省正式建立了“J省高校两课教师培训中心”,借此平台推进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水平。进入新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状况日趋复杂,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有效应对挑战,J省规划了多条路径,以切实提高教师素养与能力。比如,发布了《关于做好全省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时期提高学历对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专题式骨干教师培训(如全省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理论研讨班、“两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政工干部岗前培训班等),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进一步加深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又如,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全国率先组织“民营企业家走进大学校园”系列讲座活动,用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经历来教育和激励学生,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进入新时代,根据《J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J省要求全省高校在2022年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补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缺口;
规范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聘用,拓宽思政课教师队伍来源;
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建立一批思政课教师培训与研究基地与“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
实施“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试点工作,积极组织思政课优秀骨干教师赴国外考察调研,拓宽国际视野;
实施以设立岗位津贴、选树先进典型、注重培养选拔、设立研究专项、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聘指标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教师履职尽责激励计划等。[4]

第四,从学科建设之维来看,J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支撑学科建设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思政课的支撑学科。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根基的。改革开放初期,J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尚处于学科萌生阶段。在此期间,J省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并在此后相当长时间里,担负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使命。比如,在1986年5月召开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研讨会,研究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提高和发展,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成长规律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新经验;
在1987年3月召开J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主要研究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问题。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其所在系所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积极在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教训、开展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队伍等问题上展开研究,丰富了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进入新世纪,J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建设的历史”。[5]此时,J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开始以学科之名推进相关问题研究。21世纪初,J省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高校思政课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J省迅速设立相关重点研究课题,整合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展开攻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鉴于这一做法的显著效果,J省长期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优秀创新团队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青年人才、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成果产出。进入新时代,J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根据《J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J省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固本计划,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好建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标杆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整体水平,建强J省马克思主义学院矩阵。[4]

本文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维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史,展现出J省不断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组织与管理、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支撑学科建设水平的图景。纵观这一历史进程,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存在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科学经验,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第一,紧扣中央精神。纵观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史,无论是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都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推进的。其中,最为鲜明的标志就是J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或者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历次高校思政课重要改革——“78”方案、“85”方案、“98”方案、“05”方案、“19”方案,并围绕新课程方案,全面推动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维度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要紧扣中央精神?又存在何种意义呢?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实践证明:一方面,它有利于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J省高校教育资源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不平衡状况,大学生思想需求差异较大。如何运行好、建设好如此庞杂的高校思政课体系,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把好方向尤为重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6](p22)由此可见,紧扣中央精神就犹如“定海神针”,保证J省高校思政课始终朝向正确政治方向,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J省高校思政课能够第一时间精准掌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而有效调整教育教学重点,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注重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核心在于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这在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一方面,J省高校思政课在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注重甄别、保存一些优秀传统。比如,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思政课教师研修制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等。J省保存与传承这些优秀传统,不仅促使高校思政课建设以稳定的、有规律性的形式得以持续推进,而且给予各大高校及其思政课教师时间与空间,进行深入研究以完善制度体系。事实证明,J省的决策是正确的,其所保存的这些优秀传统被纳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成为考量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J省高校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7]对于J省高校思政课而言,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J省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社会高速变迁、大学生思想世界极为复杂、新课程方案迭代更新。面对如此复杂之情势,J省高校思政课在适应社会瞬息万变之事实基础上,迅速整合资源,并在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调适,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第三,依循因地制宜。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并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J省情、高校资源、学生特点、课程生态开展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从顶层设计来看,适逢新课程方案改革,J省都会根据教育部(或者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新课程方案,通过征求意见、集体讨论等形式,发布适合本省的实施方案。比如,根据“78”方案,发布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试行办法》;
根据“85”方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意见》;
根据“98”方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工作的意见》;
根据“05”方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根据“19”方案,发布了《J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从基层实践来看,J省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内容建设。比如,J省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了适应与日俱增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匹配J省的区域特性,原J省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J省德育资源选编》,供J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使用。又如,J省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一校一品”建设,相继推出了契合J省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切合J省高校思政课教材需求的“悦读经验计划”、符合J省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中特基地构筑理论工作高端平台”。[8](p302-306)这些具体内容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系统施策。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教学过程是由诸多要素相互作用、联系、影响而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9](p291)在这里,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便是一项更为复杂、更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从宏观上看,J省高校思政课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维度出发,推进自身高质量建设的系统性过程。譬如,为了贯彻、落实“78”方案而出台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意见》便是典型。该意见以“切片”形式融汇了前述宏观要素,呈现为由“紧迫性确认”“加强党的领导”“加强课程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理论认识”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当然,该意见仅仅是J省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初步探索,随着时代发展与实践推进,它得到了极大丰富与发展,进而生成了《J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该方案推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计划”“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置达标计划”“思政课教学研究统筹推进计划”“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履职尽责激励计划”“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固本计划”,希望借此全面、系统、完整地推进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从微观上看,J省高校思政课对任意维度的建设都是在整合多方面资源基础上得以系统推进的。例如,就教学管理维度中的教材建设而言,为了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在原J省高等教育局领导下,整合了N地区部分高校哲学专业师资力量,以集体备课会、研讨会、进修等形式,广泛吸收了学界多元观点,最终于1981年7月顺利出版。可以说,正是坚持系统施策,使J省高校思政课获得较为完整的发展,从而在高质量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建设浪潮中,J省在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向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史及其蕴涵的经验将给J省高校思政课今后发展乃至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必须彻底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思政课便担负着引导和栽培重任。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之所以可以担负起这一重任,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彻底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先进理论内容说服大学生。诚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p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一种彻底的理论,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7]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头脑中的思想困惑,引领大学生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因此,面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彻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作为自身核心课程内容,以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影响大学生思想世界,借此真正推进高质量建设进程。

第二,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必须在把握“变”与“不变”关系中提高实效性。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实践确证:只有妥善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切实提高思政课建设效果。从根本上讲,这一问题可以转化为“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变”与“不变”共同涉及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教学空间、教材体系等因素。无论哪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发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度的问题,既要保证不能恣意求变,又要保证不能因循守旧。以教学理念为例,近年来,思政课教学理念逐渐开始由“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转变必然会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教学空间、教材体系等因素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对于思政课高质量建设而言,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说,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味遵从学生意愿,而是在保留教师权威性的基础上做出调整。而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以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与接受、是否有利于党的创新理论的贯彻落实为准绳。这对思政课教学的其他因素同样存有规约作用。由此可言,高校思政课只有在准确把握“变”与“不变”之间的度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高质量建设效果。

第三,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综观J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史,因地制宜是高校思政课区域性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实质上,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依据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高校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灌输,更要进入实践环节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思想情势、问题矛盾将愈加复杂。为了有效应对挑战,高校思政课必须进一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但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11](p28-29)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思想情势变迁、“00后”大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主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促使高校思政课建设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趋势,不断提升高质量建设能力与水平。

第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必须善用系统分析思维迎接挑战、推进改革。系统施策是J省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又一法宝。实际上,它是对系统分析思维的具体实践。因而,在考量系统施策的价值时,我们需要回到系统分析思维进行考察。系统分析思维注重对要素、关系、整体的分析,既要全面考察要素内容,又要关注要素之间的多元化关系,更要在分而析之基础上把握整体。基于此观照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不仅要加强高校思政课重点内容建设,还要注重不同内容间协同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整体推进;
不仅要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内容的不平衡性问题,还要维持高校思政课建设内容的动态平衡;
不仅要保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自主性,还要打通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周遭环境的链接通道。如此这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才能兼容自我建设与社会延展的能力,不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理论课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推荐访问:为例 高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上一篇:子宫内膜癌中SFRP4和miR-421的表达与意义
下一篇:论国家认知安全体系的建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