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宫禁侍卫职务的“宦官化”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4 点击:

宋 杰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进程里,皇帝起居的宫省服侍机构与员吏身份发生过若干演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宦官化”趋势,即宦者职权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侵蚀取代省内各部门常人的各种职位,其员数也日益扩增。汉末袁绍等领兵攻占南北两宫,“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1]2252。另外,宦官的政治地位与权势也在不断地提高。从内廷厮役中涌现出许多主持宫禁各项事务的官员,甚至能够影响君主的旨意,即所谓“侮慢天常,操擅王命”[2]172;
“富拟王府,势回天地”[1]2037。这一发展趋势至东汉桓灵时期达到顶峰,宦官得以占据禁省乃至宫内侍奉卫戍的大部分官职,“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1]337,从而形成对宫禁事务的垄断性控制。学术界对于上述的研究较少,尚有深入发掘的余地(1)参见李兰芳《制度与权势——东汉宦官擅权道路上制度建设》,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史志学刊》2017年第6期;
张光晗《论东汉宦官势力的发展》,见梁安和、徐卫民《秦汉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现对其情况作如下考述。

需要指出的是,秦汉宫殿禁止外来人员携带兵器入内,大臣进殿门之前必须解除随身武器。司马迁曰:“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3]2535薛宣《汉名臣奏》亦云禁省之内,“近臣侍侧尚不得着钩带入房”[8]1629。汉朝只有萧何、梁冀等极少数重臣有权带剑上殿(2)《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第2016页。《后汉书》卷34《梁冀传》:“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第1183页。,但是仍不许携入禁中。例如梁冀虽被赐“剑履上殿”,“元嘉中,岁首朝贺,大将军梁冀带剑入省,(张)陵呵叱令出,敕羽林、虎贲夺冀剑。冀跪谢,陵不应,即劾奏冀,请廷尉论罪,有诏以一岁俸赎,而百僚肃然”[1]1243。由此可见,中黄门是禁省之内极少数有权操持兵器的一股武装力量,因而在宫廷斗争中举足轻重。故霍光废黜刘贺时,事先安排“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5]2939。因而得以将刘贺与其亲信随从隔离开来,分别加以控制和逮捕。灵帝死后,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企图更换禁门的警卫以控制省内,保护太后与少帝的安全。“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2]189但是未能成功,因此后来袁绍等攻打南宫时,仍然是与守卫禁省的中黄门交锋,并遇到顽强抵抗,不得不放火烧门以迫使宦官撤出。“宫合闭。袁术与(吴)匡共斫攻之,中黄门持兵守合。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张)让等。”[1]2252

另外,两汉时禁省乃至皇宫武装力量的指挥权力也逐渐转移到宦官手里。东汉后期的宫廷斗争中,黄门令屡次担任禁军的头目,率兵去逮捕外戚的首领大将军。例如桓帝诛梁冀时,“使黄门令具瑗将左右厩驺、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合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梁)冀第。使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冀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冀及妻寿即日皆自杀”[1]1186。宦官曹节等挟持灵帝与窦太后,拜王甫为黄门令,派遣他带领禁军并指挥张奂的五营士卒,前去镇压和逮捕窦武。‘夜漏尽,王甫将虎贲、羽林、厩驺、都候、剑戟士,合千余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奂等合。明旦悉军阙下,与武对陈。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1]2244灵帝晚年扩充禁军,增设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总领这支部队,“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1]2247;
因而得以“擅兵于中”[1]2247。直到灵帝病逝,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执政并杀掉了蹇硕,才得以控制了禁省以外的皇宫和京师驻军。

从文献有关记载来看,东汉侍中的政治地位和影响都有明显的下降,被中常侍所取代,这主要是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环济要略》曰:“侍中,古官也……秦始皇复故,冠貂蝉,汉因而不改。侍帷幄,受顾问,拾遗于左右,出则负玺以从。”[8]1044金钦为侍中,甄邯劾奏云:“钦幸得以通经术,超擢侍帷幄,重蒙厚恩,封袭爵号。”[5]2965东汉邓阊,“字季昭,拜侍中,出则陪乘,入侍左右”[9]303。表明这一官员是紧随天子左右的贴身侍从,他和皇帝的亲近程度是其他官员无法比拟的。如应劭《汉官仪》所云:“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近对,拾遗补阙,百寮之中,莫密于兹。”[6]136西汉侍中金珰右貂,中常侍银珰左貂,标志前者的秩级较高。东汉前期,中常侍的秩位逐渐提升,与侍中相等。“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1]2509许多宦官的身份也由从给事杂役的家奴演变为执掌公务的官吏。和帝去世以后,邓太后临朝,其施政用事多依赖宦官,致使侍中的职责和权力渐被削夺。前述朱穆所云:“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来,浸益贵盛,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李贤注:“常伯,侍中。”[1]1472-1473东汉侍中权势衰退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宦官掌握了诏旨下达与奏章转奏的职责。秦朝在殿内设立侍中五人的目的是为了往来传旨与奏事,《宋书·百官志上》云:“侍中本秦丞相史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10]1238西汉前期延续了上述制度,《汉官旧仪》卷上言,丞相府有东西曹,其分工为:“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往来白事东厢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领百官奏事。”[6]36这项工作到东汉中期则被宦官中常侍接任。“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1]1472至桓帝、灵帝时依然如此,这样一来,宦官的地位与西汉相比有了天壤之别,他们动辄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1]2509。而侍中的职权则因此而明显下降。

其次,东汉后期的侍中不再是与天子昼夜相伴,共卧同起的“帷幄近侍”,据应劭《汉官仪》卷上记载,两汉侍中除了联络公务之外,还兼任侍奉天子的日常起居。“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6]137笔者按:禁省中皇帝与官吏的生活服务,有宫女(官奴婢)来承担劳动,年少者称作“宦人”,老者称“婢”,分别服从尚书和侍中的调遣。见《汉旧仪》卷下:“省中待使令者,皆官婢,择年八岁以上衣绿曰宦人,不得出省门。置都监。老者曰婢,婢教宦人给使尚书。侍中皆使官婢,不得使宦人。”[6]79据文献记载,侍中只是从事一些轻微的、或是象征性的服侍工作。例如举行大祭时,“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觯酒从”[6]56。《西京杂记》云:“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11]199汉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朝廷荣之”[6]137。

东汉中叶以后,侍中的上述职责也被宦官中常侍接替。东汉后期的两次宫廷政变(桓帝与单超等诛梁冀、曹节挟灵帝诛窦武、陈蕃),外戚势力失败的共同原因之一,就是无法了解禁内天子与宦官集团的动态,更没有力量控制皇帝。桓帝延熹二年(159)政变发生前,梁冀有所察觉,但是他在禁内并无侍中充当耳目,只能通过宦官搜集情报。“冀心疑(单)超等,乃使中黄门张恽入省宿,以防其变。”[1]1186结果张恽被捕,桓帝随即下令部署,“召诸尚书入,发其事,使尚书令尹勋持节勒丞郎以下皆操兵守省阁,敛诸符节送省中。使黄门令具瑗将左右厩驺、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合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冀第”[1]1186。梁冀对突然发动的袭击措手不及,只得束手就擒。建宁元年(168)九月宦官曹节等人发动政变时,在宫中挟持天子。“令(灵)帝拔剑踊跃,使乳母赵娆等拥卫左右,取棨信,闭诸禁门。”[1]2243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在灵帝身边的近侍是当直的曹节等宦官,以及和他们勾结的乳母赵娆等人,而担任侍中的外戚子弟窦机、窦靖对此却一无所知,致使窦武、陈蕃没有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完全陷入被动而惨遭失败。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东汉后期的侍中虽然仍在宫中直宿,但已不能留在禁省内侍奉天子,甚至很难与外界交通。西汉侍中平时在禁中殿寝侍奉君主,休息时待在殿下的“庐”(棚舍之类的简易房屋)内(3)参见《汉书》卷68《金日传》:“上行幸林光宫,日小疾卧庐……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颜师古注:“殿中所止曰庐。”第2961页。笔者按:当时金日与莽何罗俱为侍中,可见他们歇息在殿内庐舍,并能出入天子的寝室。。据《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记载,东汉前期曾命令侍中出居禁省之外,只有接到诏旨才能入内,事务结束后离开。“(汉)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由是侍中复出外。”[6]203他们办公的地点也改为“侍中寺”。《汉官仪》曰:“尚书令、侍中上东、西寺及侍中寺。”[6]140这是他们值班工作并待诏入省的官署,仍在宫内却处于禁门之外(4)《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光和元年,南宫侍中寺雌鸡欲化雄。”第3273页。可见《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所言章帝以后,“由是侍中复出外。”是说侍中官署退至禁门之外,但是仍在宫内。。侍中住宿在前述之“侍中舍”,按照汉代官府前堂后舍的建筑布局,是在庭堂的后边。章帝去世后,由于外戚擅政,接连出现窦、邓、阎、梁氏四位太后临朝称制,她们都曾加封自己的亲属为侍中并进入禁省,“供养两宫,宿卫左右”。李贤注:“两宫谓帝宫、太后宫。”[1]166侍中在禁外官寺直宿的规定被迫中断,直到桓帝诛除梁冀前夕,省内又不见侍中直宿的身影,他们再次被排挤到禁外,至袁绍等消灭宦官集团才宣告结束。

东汉还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就是侍中受到严密的监管,不得随意与外界交通。见《献帝起居注》:“帝初即位,初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书事。”又云“旧侍中、黄门侍郎以在中宫者,不与近密交政。诛黄门后,侍中、侍郎出入禁闱,机事颇露,由是王允乃奏比尚书,不得出入,不通宾客,自此始也”[1]3594。这表明袁绍等诛灭张让诸宦官之后,才又下令恢复过去侍中、侍郎到禁中充当皇帝近侍、转呈诏旨奏章的工作。另外,上述记载还反映了东汉后期宦官擅政期间,侍中和黄门侍郎虽然留在宫中直宿,但是却被禁止和亲属、同党往来,尤其是交谈政务,以免泄露机密,这应是担任侍中的外戚子弟无法向外传递信息的缘故。献帝解禁之后,又屡次出现了侍中、侍郎的泄密事件,所以王允上奏要再次限制其人身自由,和尚书台的官员一样,“不得出入,不通宾客”,从而又被隔绝在宫内。

秦汉君主是最高的统治者,对尚书送呈的文书审阅批复,决定国家的各项重要事务。尚书机构实为传达百官章奏与皇帝诏旨的中转站,其政治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如《汉官解诂》所言:“尚书出纳诏命,齐众喉口。”[6]16担任此职务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士之权贵,不过尚书,其次诸吏。诸吏,光禄勋是也”[6]16。秦朝及汉初宫内的尚书官员是由少府管辖委派的,由士人出任。沈约曰:“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又云:“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至汉初并隶少府,汉东京犹文属焉。”[10]1233-1234皇帝颁发的诏书,是由尚书制作,并保存副本(5)《史记》卷107《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时,魏其常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第2853页。,颁布制诏还要加封尚书令的印(6)《汉官解诂》:“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23页。。汉武帝时设中书(谒者)令,由亲信宦官担任(7)徐坚等:《初学记》卷11《职官部上·中书令第九》:“中书令,汉武所置。出纳帝命,掌尚书奏事,盖周官内史之任。” 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主持中枢机要事务,转发尚书送来的奏书与皇帝的批示与命令。例如,“(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5]2725。范晔亦追述西汉受宠宦官之事云:“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幸。至于孝武,亦爱李延年。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1]2508汉武帝又在禁中设左右曹(8)《宋书》卷39《百官志上》:“汉武帝世,使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第1234页。,由获得内朝诸吏、给事中加官的宦官担任,处理尚书送呈的文书。“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皆加官。”注引晋灼曰:“《汉仪注》诸吏、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5]739《初学记》云:“诸曹尚书,秦官也。汉因之,并用士人。武帝改用宦者。成帝又改用士人,置列曹尚书四员,通掌图书章奏之事,各有其任。”[12]263

宦官掌管文书机要的中书制度在汉武帝死后继续施行,又经历了昭、宣、元帝三代。“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萧)望之等。”[5]3284元帝体弱多病,将诸事委派中书令石显处置。“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5]3726直到成帝即位后,认为石显权势太重,将其罢职。“石显坐专权擅势免官,徙归故郡。”[5]3706并且撤销了中书机构,以尚书诸曹取代,将阉宦排除在外。“(建始)四年春,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颜师古注:“《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5]308另外,西汉皇帝身边还有侍中和中常侍以及黄门侍郎,也参与中枢机要的事务,由士人出任。但是到了东汉中叶,省阅呈交章奏与传达天子诏令的工作重新被宦官把持。朱穆曾追述道:

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1]1472

有些宦者如曹节甚至担任尚书令(9)《后汉书》卷78《宦者传》:“(曹)节遂领尚书今。四年,卒,赠车骑将军。”第2527页。。中常侍一职也专由宦官把持。《汉官仪》卷上曰:“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6]138宦官由此得以掌握国家机密,能够利用奏事与传旨的机会对君主和百官施加影响,因而权势显赫。如朱穆所称:“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运赏则使饿隶富于季孙,呼噏则令伊、颜化为桀、跖。”[1]1471窦武、陈蕃谋划除掉宦官集团,其密奏即被政敌得知,以故遭到失败。“时(窦)武出宿归府,典中书者先以告长乐五官史朱瑀。瑀盗发武奏,骂曰:‘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因大呼曰:‘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乃夜召素所亲壮健者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等十七人,喢血共盟诛武等。”[1]2243宦官控制了尚书部门与机要文书,即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隔绝君臣间的正常联系,借以实现自己的要求与目的。他们可以扣压朝臣控告宦者的奏章,不让皇帝得知。例如,“(顺帝)时中常侍张防特用权势,每请托受取,(虞)诩辄案之,而屡寝不报”[1]1870。灵帝时郎中审忠揭发宦者朱瑀罪恶,“章寝不报”[1]2527。宦官甚至能捏造事实上奏,或对臣下假传诏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安帝时小黄门樊丰、侍中谢晖备受宠幸,“无所顾忌,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1]1764。虞诩得罪中常侍张防而无辜被下狱,孙程等为其诉冤。“(顺)帝问诸尚书,尚书贾朗素与防善,证诩之罪。帝疑焉,谓程曰:‘且出,吾方思之。’”[1]1871永和四年(139),中常侍张逵、蘧政等诬告梁商与曹腾图议废立,顺帝不听。“逵等知言不用,惧迫,遂出矫诏收缚腾、贲于省中。”[1]1176曹节等宦官发动政变时,“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诏板。拜王甫为黄门令,持节至北寺狱收尹勋、山冰”[1]2243。汉末宦官在省内诱杀何进,并伪造诏书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张)让、(段)圭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1]2251上述情况都反映了宦官操纵尚书机要事务以后,对于朝廷施政可以起到某种程度的支配性作用,并在宫廷斗争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

西汉省内的诸多服侍事项分别归属黄门令、内者令、郎署、太官等各个机构,并未设置监临禁中总务的官员。东汉自和帝以后接连由邓、阎、梁太后临朝,宦官势力随之发生膨胀,他们当中职务最高者为中常侍,其权势威震朝野。范晔称其“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
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1]2510。其中某位或数位中常侍经常干涉或统辖禁省诸项事务,逐渐成为事实上的总管。如邓太后临朝时,安帝不亲政。“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执金吾(邓)悝等,言欲废帝,立平原王(刘)翼,帝每忿惧。及太后崩,遂诛邓氏而废平原王,封闰雍乡侯。”[1]2514李闰事后升迁中常侍。汉安帝与北乡侯死后,孙程等人入禁中解救废太子刘保时,不得不借助李闰的威望来完成政变计划。“以李闰权势积为省内所服,欲引为主,因举刀胁闰曰:‘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闰曰:‘诺。’于是扶闰起,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1]2515汉桓帝晚年至灵帝即位之初,“时中常侍管霸颇有才略,专制省内”[1]2242。为外戚和公卿所忌惮,故窦武与陈蕃谋除宦官时,“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竟死”[1]2242。灵帝时张让、赵忠等中常侍专权,禁省更是成为由他们操纵的领地,以致何太后误认为这种情况是从西汉沿袭下来的祖制。她对何进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1]2249“省内”甚至成了宦官集团的代称,如何苗对何进说:“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1]2250即劝其兄长不要与宦官决裂。张让等责备何进时亦称:“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1]2251此处所谓“省内秽浊”,说的就是宦官集团的贪腐;
由于他们盘踞控制着禁省,故亦以“省内”来自喻。

东汉侍奉警卫机构的宦官化,还表现在阉宦担任了宫内某些在少府之外的“九卿”及各官署的令丞,把常人排斥在外。如宦官郑众协助和帝谋划政变消灭外戚窦氏,“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李贤注:“宫卿谓为大长秋也。”[1]2509大长秋为皇后的宫官,西汉或由士人担任(10)《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颜师古注:“中人,奄人也。”第734-735页。,东汉则改变其制度。“中兴常用宦者,职掌奉宣中宫命。”[1]3606《续汉书·百官志三》言少府属下许多机构增设了宦官任职的岗位。“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1]3600范晔亦云:“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1]2509他们在禁省扩张势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开始出任太后的宫官。西汉太后居长乐宫,号长信宫,设有长信少府、长信太仆等官职,皆由士人担任。其知名者有夏侯胜、邓广汉、韦贤、贡禹、檀长、薛广德、平当、陈庆君、庞真、薛宣、金涉、王闳等(11)参见《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汉书》卷68《霍光金日传》,《汉书》卷75《夏侯胜传》,《汉书》卷77《盖宽饶传》,《汉书》卷99上《王莽传上》。。东汉太后与皇帝同居南宫或北宫,其宫官在前期仍遵守旧制,由士人出任,如长乐少府有郭璜、赵典、刘般、桓郁、梁扈等。自和帝以后,天子屡屡短命而由太后与外戚集团执政。即范晔所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1]401太后称制即行使皇帝权力,所居亦为禁省,此后其宫官多为阉宦。《汉官仪》卷上曰东汉:“帝祖母称长信宫,帝母称长乐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及职吏,皆宦者为之。”[6]146《续汉书·百官志四》亦云:“帝祖母称长信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宫。长乐又有卫尉,仆为太仆,皆二千石,在少府上。”[1]3608汉末外戚、公卿与宦官斗争激烈时,才偶有士人充当(如李膺等),但很快遭到罢免迫害。

桓帝、灵帝在位时,宦官“五侯”与“十常侍”飞扬跋扈,他们对宫内各官署的令丞职位也逐步形成了垄断。永寿三年(157)六月,“初以小黄门为守宫令,置冗从右仆射官”。李贤注《汉官仪》曰:“守宫令一人,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并秩六百石”[1]303。这是宦官进一步控制皇宫警备部门的举措。熹平四年(175)十月丁巳,“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1]337。从此南北两宫的各座官署均将士人排除在领导岗位之外,实现了宦官对皇宫日常服务警卫部门的全面控制。即使是后来宫外苑囿增设的机构,仍然是在阉宦的掌握之中。例如光和六年(183)秋,“始置圃囿署,以宦者为令”[1]347。直到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袁绍等人消灭了宦官集团,献帝即位后才宣布任命官僚子弟为郎官,来临时填补宫内诸座官署令丞的空缺。“赐公卿以下至黄门侍郎家一人为郎,以补宦官所领诸署,侍于殿上。”李贤注曰:“灵帝熹平四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自是诸内署令、丞悉以阉人为之,故今并令士人代领之。”[1]367-368

两汉时期宦官的职权范围为什么会日益扩大,得以逐渐控制宫省各项服侍警卫机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古代史家多把皇帝与临朝太后深居后宫作为信用宦官的理由,认为阉人没有性能力,出入后庭不会与嫔妃宫女发生奸情,也可以避免外界的各种揣测和非议。如萧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5]3284范晔亦云:“(武)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又言:“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1]2508-2509何太后亦称:“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1]2249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应该还有其他重要缘故,例如皇帝对百官及外戚的猜忌和警惕,为了强化君权而削弱官僚贵族的势力。像汉武帝置中书令,使用中黄门代替郎官宿卫禁省门户,和他设立中朝以削夺相权与外朝权力是步调一致的举措。再如王莽普遍任用宦官担任宫内各项职务,就是出于对臣下的戒心。“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
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5]4140此处所言的“封事”,就是加以密封的奏书,尚书及其他官员不得擅自拆看,必须由禁中的宦官直接呈交皇帝,这样可以不让公卿或外戚获悉奏章内容。如宣帝即位之初,外戚霍氏掌权。“时霍山自若领尚书,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于是霍氏甚恶之。”[5]2951使用宦官中黄门守卫禁省门户应该也是上述原因,郎官往往出身官僚富豪之家,具有较为深厚的政治背景,相对而言更容易被君主的政敌利用。负责皇宫治安警戒的官员有时也会在政变中倒戈,如秦朝赵高勾结郎中令,突袭望夷宫杀死二世。诸吕之乱中,“太尉令朱虚侯监军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3]409而宫禁内的宦官大多“以文属少府”,即只与少府有名义上的隶属关系,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宦者作为出身低贱的刑余之人,通常背后也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的贵族豪门势力,天子因此对他们更为信任,认为可以委以要务。例如,“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颜师古注:“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也。”[5]3726-3727此外,皇帝孤身居住在禁中,身边经常接触的主要是宦官,这也是对他们产生倚赖的因素。例如,“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1]2509。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说从西汉武帝至东汉桓帝前期,禁省诸项职务的“宦官化”主要是皇权推动的结果,那么在桓帝诛除梁冀、分封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列侯之后,情况则大不相同。“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1]2520此后宦官专擅朝政,曹节、王甫等又诛灭外戚窦氏和陈蕃、李膺、范滂等朝野政敌;
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等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1]2534-2535。皇帝逐渐沦为阉宦集团操纵的傀儡,甚至把黄门常侍喻为父母(12)《后汉书》卷78《宦者传》:“(灵帝)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第2536页。。“宦官得志,无所惮畏。”[1]2536此时他们占据宫省各官署要职,则是实现其自身扩张并巩固势力的强烈要求,不再受君主愿望的支配了。

猜你喜欢宦官尚书节录《尚书·君奭》小楷草堂(2022年7期)2022-10-22谦虚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5期)2020-09-17《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汉字汉语研究(2020年2期)2020-08-13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东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12期)2019-01-13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百家讲坛(2017年15期)2017-08-30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6尚书·禹贡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推荐访问:宦官 侍卫 汉代
上一篇: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动力、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任意的“任意性”——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辨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