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消瘦型2型糖尿病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

祝雯莙,冉颖卓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在快速增长,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下降了二分之一[2],与肥胖患者相比,消瘦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更差[3]。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尿甜为典型表现的疾病。《素问·奇病论》中最早出现消渴之名,《金匮要略》首先提出其治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书中有“肺消瘅”医案记载,可视为本病最早的病案记录。本病名称众多,除“消渴”外,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这是消渴病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不同之称谓。消渴从脾论治之说始于唐、宋,到了明清之际才逐渐成熟,此后历代名医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分析。此后各大医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分析。当今在临床上所见到的糖尿病患者普遍肥胖,一般无典型消渴病“三多一少”症状,但人们在对肥胖症与糖尿病患者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消瘦型糖尿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然而,在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身体不能吸收和使用足够的葡萄糖,不得不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获取能量,导致消耗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从而使患者变得更加消瘦。同时,因为患者的血糖随着尿液流失,导致身体失去了太多的热量和水分,从而开始日益消瘦,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身体疲劳无力、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问题。有调查指出, 与BMI 为20 ~24.9kg/m2的人群对比,体重过低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了30% ~40%[4]。亦有数据表明,在确诊为罹患肺动脉高压的退伍军人中,存在糖尿病和较低体重情况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增加[5]。钱卫冲等[6]的研究表明,体重指数过低是死亡率增长的高危因素之一。

消渴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核心病机为 “阴虚燥热”。随着现代饮食、生活方式和体质改变的日渐影响,传统的三消辨证论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糖尿病患者的辨证论治,“脾虚致消”和“肝郁致消”理论近几年来被人们广泛接受。

仝小林院士对《内经》中“脾瘅”和“消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而确定了脾瘅或消瘅是消渴的前期[7],并将其划分为肥胖型(脾瘅)和消瘦型(消瘅)[8]。此二者病因、发病特点和预后有一定差异,但随病程发展而转入消渴阶段时,其主要病机及其之后的病程发展则归于一致。消瘦型糖尿病显著特点为消瘦,此类型患者普遍体质偏虚,整个发病过程不会出现肥胖,按西医学标准来分,包括1 型糖尿病和部分2 型糖尿病。“消瘅”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说文解字》将“消”译为“尽也,从水”,将“瘅”释为“劳病也,从疒”,意为水液消耗性疾病。消中者,“善食而瘦”。《类经十六卷》中张介宾云:“消瘅者,三消之总称……而肌肤消瘦也。”可见“消瘅”的临床特征是多食、肌肤消瘦等。在糖尿病范围内来说,消瘅与现代临床的消瘦型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也可把消瘦型糖尿病归属于消瘅一类。

1.1 从“消瘅”认识消瘦型2 型糖尿病的病因

1.1.1 禀赋不足 《灵枢·五变》曾云:“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张志聪《灵枢集注》曰:“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先天气血亏虚,禀赋不足,致后天失养,而脾之运化,化生气血,有赖于先天的温煦。加之内热伤阴,阴津亏损,脏腑失于濡养,而见形体消瘦。

1.1.2 内热炽盛 《灵枢·师传》指出:“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素问·气厥论》中有云:“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化水谷为精微,进而营养全身。大肠移热于胃,胃热则腐熟功能过亢,则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

1.1.3 情志失调 《灵枢·本藏》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虚,则其外泄也。《灵枢·寿夭刚柔》谓:“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情志受到突然、过度或长时间的持续刺激,会导致人体的气机紊乱,使得阴阳气血失衡,脏腑受损,无法化生和储存精气。

1.2 消瘦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脾相关

近代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虚,根本的病理机制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使得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和输布,水液转输受限。《灵枢·本藏》指出:“……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认为脾虚是消瘅发生的根本原因[9]。刘完素有云,“今消渴者,脾胃极虚。”脾胃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供养全身,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著名医家张锡纯提及:“消渴有上中下之分……下追至病及于脾……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症因脉治》说:“思虑伤脾,脾阴损伤……此精虚三消之因也。”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会导致中焦气滞,气郁化火,损及脾阴,从而导致消渴的发生。《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

脾虚则四肢肌肉失于荣养,则见形体消瘦、乏力自汗、四肢麻木等症状,水谷精微不能上济,故见口干、多饮;
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得胃阴亏虚,阴不制阳。胃火炽盛,而见消谷善饥;
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而趋下,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量多而味甘;
精微物质结聚血中而致血糖升高。

1.3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由脾脏着手诊断消渴病是有其现代病理生理基础的。现代医学认为,胰岛β 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生物学作用的欠缺是糖尿病的根本病理变化。大量资料证实,中医所说的脾,不仅在解剖学上与西医所说的脾和胰有很大的相似性,脾脏的运化功能与现代医学中胰的内分泌功能也有密切联系。综上可知,糖尿病的发病关键在于胰,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应在脾。清代《侣山堂类辨》有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为消渴者……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从脾治疗糖尿病应据证立法,或补气,或养阴,或化湿,或泻热,或温阳,也可与润肺、益肾等相兼,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转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益气中药能促进肝细胞膜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介体,降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研究[10]已经证实人参、黄芪、茯苓、苍术、山药、白术、天花粉等健脾益气中药能够显著降低血糖。王雪楠等[11]观察施今墨对药配方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施今墨之升阳健脾、清肺泻热对药配方可以明显消除2 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郭媛[12]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前期,发现健脾化湿方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较好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患者的预后。周国英[13]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为脾虚失运,故在治疗上常选用益气健脾之党参、黄芪、茯苓等健脾升阳,并辅芳香化湿药以清化痰浊、助脾气散精,效果尤佳。

患者孔某,男,69 岁,身高167cm,体重51kg,BMI:18.28kg/m2。2020 年6 月22 日就诊。主诉:发现血糖升高23 年。患者诉近来无明显诱因下体重减轻8kg,一直服用“拜糖平50mg tid,格华止tid”控制血糖,夜尿3 ~4 次,无尿急尿痛,饮食睡眠尚可。舌淡,苔白腻,脉缓。辨证属“消瘅”之脾虚湿盛证。予检查肿瘤全套(男10 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6.08ng/mL ↑;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30.89ng/mL ↑。1 年间多次于当地医院复查肺部CT、神经特异性烯醇化及肿瘤全套等,未见明显异常。二诊时,患者体重仍较轻,体重52kg,BMI:18.6kg/m2。当时降糖方案为:拜糖平50mg tid,二甲双胍0.5g bid,沙格列汀 5mg qd,卡格列净100mg qd。诉咽干咽痒,夜尿1 ~2 次,小便味重,大便自调。考虑二甲双胍、卡格列净有减重作用,遂修改降糖方案为:拜糖平50mg tid,沙格列汀 qd,诺和平14 Uqn。并予中药治疗,患者辨属脾虚湿热证,治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予资生丸加减,具体药物:太子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炒白扁豆10 g,桔梗6 g,炒薏苡仁10 g,莲子心5 g,山药10 g,泽泻10 g,芡实10 g,麦冬10 g,玄参10 g,豆蔻2 g,木蝴蝶6 g,荆芥6 g。15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约250 mL,早晚各温服1 次。三诊时患者体重稍有上升,体重53kg,计算BMI :19.00 kg/m2,余症同前,原方基础上,加用知母10g,黄柏6g。继服15d。四诊时患者体重为56kg,较前明显增长,计算BMI 为20.07kg/m2。诉血糖控制良好,无明显不适,精神状态佳,继服原方15 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糖尿病病史已有23 年,血糖控制尚可,出现体重无明显诱因下减轻8kg,细致询问病史,患者不存在饮食控制过严、运动量过大的问题,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也排除了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如甲亢、胃轻瘫、感染等),不排除肿瘤引起体重下降的可能,遂予检查肿瘤全套,结果示: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6.08ng/mL ↑;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30.89ng/mL ↑。一段时间后复查: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5.96ng/mL ↑。查胸部CT 未见明显异常。1 年来又多次复查相关肿瘤指标及胸部CT,未见明显肿瘤指征。综上,考虑为单纯糖尿病引起的体重下降。患者年老,加之消渴日久,脾气渐虚,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不化水谷,不分清浊,致湿邪伏里,膏脂厚浊蕴积体内。舌淡、苔白腻、脉缓皆为脾虚湿盛的表现。治宜以健脾为主,兼以渗湿。选用以甘淡之品为主要药物的资生丸加减。太子参甘苦平,既补脾气,又养胃阴,为清补之品。白术、茯苓合用健脾益气渗湿。白扁豆、薏苡仁、泽泻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山药、莲子心健脾益气,桔梗有载药上行的功能,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张元素认为诸药有此一味,即不能下沉。患者消渴日久,恐伤肾气,芡实即可益气健脾除湿,又可固肾填精。患者小便味重,考虑为湿热下注引起,故去砂仁,予温燥之性较弱之豆蔻化湿行气。患者热象不显,去清热除湿之黄连,以防损伤阳气。患者无食积症状,去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之品。患者咽干咽痒,予玄参、麦冬滋阴生津,木蝴蝶利咽,荆芥祛风。综观全方,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两和脾胃,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使脾胃升降有序,清气上升,浊阴下降,则营卫化生,气血有源。三诊时体重有所上升,仍咽干,在原方基础上,加知母10g、黄柏6g,以改善咽干。

消瘦型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脾紧密相关,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情志失调、加之内热炽盛等病因, 皆可伤及脾脏。脾主运化,脾虚运化无力、水液则无法正常代谢,在上不能升清,在中则影响胃之腐熟功能,在下会无法固摄精微,以致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同时由于脾虚致运化无力,肢体肌肉失以濡养而出现形体消瘦。另外,临床对于消瘦型2 型糖尿病的论述较少,中医治疗虽然在从脾论治消瘦型2 型糖尿病方面有辨证论治的优势,但当前仍缺乏高级别循证研究证据,仍需加强临床基础研究予以支持。

猜你喜欢 运化脾虚健脾 自拟健脾除湿方治疗脾虚湿盛型汗疱疹疗效观察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老年健脾操(一)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老年健脾操(二)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老年健脾操(四)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老年健脾操(三)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中国自行车(2018年12期)2019-01-29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8期)2019-01-07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3期)2018-08-11湿气重可以游泳吗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7年7期)2017-07-04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07-31推荐访问:消瘦 糖尿病 脾论治
上一篇:女性辅助生殖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