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江苏纺织非遗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1 点击:

刘素琼,鲍 锐,王健华,林文明

(1.金陵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2.江苏华艺服饰有限公司,江苏 海安 226600)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十四五”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产业体系日益成熟、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的新时期,助推非遗文化传承、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打造以及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是2022年6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基本思想的一项重要通知。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大政策背景下提出的,主要目标如下:到2025年,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传统工艺在培育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通知》涉及对传统工艺传承保护、技术提升、现代拓展应用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扶持;
对传统工艺实施数字化保存建设;
对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中优秀案例的推广传播;
传承人、企业、行业交流合作及成果转化;
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名单,支持参与重大生产决策咨询和重大技术革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等具体意见。

在阻碍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人才不足始终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助推非遗人才队伍的建设,先后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201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5)、《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件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01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2022)等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围绕传承人才培养、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示范引领、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课程开设、实验室建设、创新型非遗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传统非遗的保护传承、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纺织行业是江苏省政府纳入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点培育行业,是经济总量连续35年位居全国第一的行业。江苏自古既有纺织服装大省之称,又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江苏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湛、名目众多,先后有南京云锦织造、中国传统桑蚕丝织(苏州)2项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
苏绣、苏州缂丝、宋锦、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色织土布、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等11项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名册;
绒花制作、天鹅绒织造、常熟花边、南通扎染、南通勾针等36项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名册。吴韵汉风,匠心独具、清灵雅秀,江苏传统工艺、纺织非遗在这片富饶、人文艺术滋养的土壤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艺特色。

历史上的江苏地区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的传统手工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挑战。一方面是承载的土壤发生质变,另一方面是内在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直接导致非遗传承人数日益减少、生产能力不足、创新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等问题的出现。例如,曾作为蓝印花布生产基地的南通二甲镇,有许多优秀的可谓百年老字号的生产作坊,如今仅有“曹裕兴染坊”“王振兴染坊”还在艰难维系。对于南京云锦,专注云锦工艺传承和创新的人屈指可数,在设计应用方面虽然找到了与高级定制、旗袍的结合,但市场面狭窄,由于高昂的成本和市场定价,仅限于小众市场流通。

当前,江苏纺织非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从业人员少、受教育程度不高、老龄化严重;
(2)从业人员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现代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薄弱、人才层次结构失衡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时尚产业发展需求;
(3)多数非遗生产制作企业仍停留在原始粗犷、小规模、分散的作坊式管理形态,粗放式的生产组织难以融入现代工业化生产制造业;
(4)缺乏创新的产品形态且与市场脱节,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所需,市场竞争力弱。与历史的辉煌对照,江苏纺织非遗在与当代生活结合、与国际时尚结合、品牌化运营等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足以支持江苏纺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文化自信、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梦的大背景下,推动江苏传统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对新一代纺织非遗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对非遗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下,江苏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职业院校率先开展纺织非遗传承人的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制教育)。以金陵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基础研究和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江苏艺术基金“创新型手工印染人才培养”“非遗衍生品开发人才培养”),以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为代表的老牌本科院校整合优势资源,承建非遗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承担各类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江南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青年刺绣艺术人才培养”)。在纺织非遗行业,以南京云锦研究所、上久楷宋锦、南通蓝印花布、江苏华艺扎染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机构、“老字号”、企业正在聚集人才,以非遗传承发展为使命,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各种可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2]在《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一文中提出:“工艺文化的传承,要全面构建包括传统师徒制、学校教育传承、社会公共文化传习等传统工艺传承体系。”江苏已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纺织非遗创新人才培养、纺织非遗工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1 创新型纺织非遗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从文化兴国战略来看,要想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需要新一代纺织非遗人才有全新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相对于老一代手艺人执着于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一代人还需要有“传统老字号”振兴、传统文化振兴的历史使命感,有强烈的对现代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有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好的美学修养与驾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年龄性格、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视野与知识结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关注当代社会新思维新动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力与技术、熟悉现代设计方法、懂得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具有品牌思维和整合上下游资源能力以及创新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4]。基于此,江苏纺织非遗创新人才培养在思路和手段上必须打通各个要素环节,从“苗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培养的通道等方面进行。

4.2 人才培养思路

4.2.1 基于开放理念的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并举

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如师徒传承方式的缺点是知识结构不全面、规模数量少,学校教育的缺点是重理论、轻技艺(大学、中专、高职等学校各不相同),而社会公共文化传习的缺点是时间太短且难以系统深入。因此,仅靠某一种单一、特定的培养方式,难以培育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有利政策,在政府的帮助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打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和校与校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校企合力协作、资源共享、开放、多通道并举的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中,开放理念可以先从开放实验室建设着手。

回顾当前高校间各自为阵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结构以外,还有师傅找不到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有兴趣的学生找不到学习通道等问题,学生应付、老师无赖,导致很多好的想法流于现实,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尽管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政策资金扶持(非遗学院建设等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通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

4.2.2 基于市场细分对于人才能力要求的课程群与知识模块构建

传统技艺、非遗文化的当代创新实践,是一个从设计、制作、生产到市场运营完整的生态链,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不同链条环节的人才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与之对应,因此,在对新一代非遗人传授教育理念并开展具体的课程教授时,知识模块应该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设置知识模块,将各种知识模块再组装成各类特色的课程群,有助于拓展知识面并加大深度,使课程教育更灵活,更适合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如重在技艺传承创新的人才,重点加强技艺学习以及美学、现代产品设计方法类课程的教育;
重在非遗文化创业的人才,重点了解创新创业政策与流程、品牌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熟悉法律法规以及现代企业的基本要素等内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4.2.3 构建以文化产业、时尚行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链条

提及传统工艺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或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为民所用。因此,无论是哪一类人才,都要融入现代文化产业、时尚行业背景,要有市场的眼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国家倡导文化自信以来,传统文化的当代“觉醒”已经初见成效,在文化艺术、时尚设计领域已经掀起了国潮的艺术风潮。国潮与时尚服装品牌的结合、国潮与网红经济的结合等优秀案例层出不穷,江苏纺织非遗人才培养要与本省的文化产业、时尚行业紧密结合,非遗单位、高校教育的融入可以采取与企业点对点基于时尚产品开发的项目合作尝试,以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市场的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功的项目化教学案例可以进一步以此为模板构建“真实”的实训案例展开推广,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4.2.4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当前,江苏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需转变以往的惯性思维。非遗创新人才的培养绝不是非遗传承人或某一个非遗单位、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企业单方面的事情,需要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等各方携手共筑。政府有“串珍珠项链”的能力,能搭建平台,串起每一个行业、单位和部门;
有对文化创新创业及人才引进、评定等行之有效的政策;
有各类专项的人才培养基金、文化传播交流项目经费支持(如江苏艺术基金、紫金奖大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苏纺织非遗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纺织文明发展的造物智慧,其技艺之精、意境之美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文化认同和情感持续。围绕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关注江苏纺织非遗传承与当下高质量发展,在政府、行业、教育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传承空间,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技艺精湛、综合知识结构的非遗传承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技能型、创新型、综合能力型的高数量、高质量的非遗人才队伍,打造人才高地,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带动就业,实现精准扶贫;
对促进文化自信,丰富当代物质精神生活;
对提升纺织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纺织江苏 澳洋纺织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纺织届的“两优一先”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天工(2021年9期)2021-01-08数独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江苏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陶瓷学报(2015年4期)2015-12-17推荐访问:江苏 高质量 人才培养
上一篇:啮齿类动物类风湿关节炎模型概述
下一篇:腹腔镜技术治疗胃肠外科急腹症的临床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