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创新性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1 点击:

郭楠楠

(天津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强,对社会还保持较大新鲜感,因此大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不仅对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育人工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当前越来越注重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及人才强国战略。为了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需要多方协助,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融合。

(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只是理论型人才,更多还对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偏低,那么无益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所以,新时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融合是时代发展需求,促进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等方面入手培养出优质大学生。

(二)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与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开展好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思政教育要依托大思政专业课程体系来全面构建,依托日常的学生管理与生活管理等方面来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高校通过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特征组织开展好针对性思政教育工作,促进思政教育更好指导学生学习及生活。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考核体系等内容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充分融合,有效转变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理念,针对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规避与改进,促进思政教育更加多元化、成效化。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需求

高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如果仅仅是依托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必要价值,从而认可高校管理工作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两者工作目标较为相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也给两者的融合制定了高标准与高要求。

(一)管理工作机制及流程不够明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所以必须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比如,随着互联网不断融入高校教育,通过打造动态化管理工作体系可以更好地落实线上学习、签到等工作[1]。结合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少数高校的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与实际工作情况不匹配,无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有效融合途径。

(二)管理体系相对单一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工作思想的限制,少数高校在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摆脱传统教学工作思想。例如,在高校日常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占据了主要位置,经常会通过会议与研讨等方式来传达相关思想,从管理模式上进行分析不利于实现开拓与创新,该种模式会导致高校管理体系比较僵化,久而久之大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心理。此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相对单一,思政教育不能只是以党课、形势政策课等为主,往往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进课程思政理念,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动,否则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就会削弱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课程思政的模式也不够多样化,如果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融合,那么难以有效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随着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高校与学生共同进步。除此以外,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学生要充当桥梁与载体,不断实现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够先进,未能充分意识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这样会压制大学生的探索欲望[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人员与辅导员是主要人群,规章制度是主要工具,如果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管理,导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会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有效发展空间。

(四)师资团队力量不足

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全面融合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务行政人员、思政教师作为落实教育政策与传输专业知识的主要操作者,师资团队力量的综合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两者融合的全面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例如,当前少数高校在两种教育管理体系的融合过程中,缺乏对师资团队力量进行专业培训与教育,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工作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促进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与全面改革。此外,部分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素养不够成熟,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难以为思政教育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提供有效手段,不利于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在开展日常专业课程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融合思政教育,构建以思政教育为主,其他专业课程教育为辅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促进思政教育由点及面,不断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与政治属性,促进不同课程教学工作形成思政合力。思政教育要以哲学社科科学等作为基本依托,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加强对思政课程的全面指导工作,促进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与充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3]。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科内在思政属性内容进行全面挖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正确指导,不断开发与拓展专业课程涉及相关社会价值、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逐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教育的规划目标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同步发展,全面保障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全面性。此外,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要注重实现全方位的文化熏陶与价值引导,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高校教学平台与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促进更多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中来,通过常态化与制度化的课程教育工作体系来促进两者实现有效融合与发展。

(二)完善协同管理工作机制

大思政工作格局将学生教育与管理融为一体,通过协调管理工作机制来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工作。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单位,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不论是行政部门还是教学单位都需要树立协调管理的工作意识,在各自分管领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高思政育人工作成效。所以,高校要加强大思政教育工作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思政育人工作氛围,构建以思政辅导员为主的协同管理工作团队,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在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日常学生事务的处理情况,充分检验了思政教育的工作成效,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日常实践,促进思政教育不断拓展与外延,构建起高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模式。高校建立以辅导员为主的管理团队,负责开展好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作为思政教育主要组织者与落实者,要坚持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出发,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思政教育的不断渗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方式,思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之一,要结合学生喜好与心理特征开展思政教育的渗透工作。从本质来看,思政教育主要引领的是思想与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引导。因此,思政辅导员等人群要掌握先进网络技术,了解互联网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要运用好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来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4]。

(三)建设网络教育管理工作平台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网络教研管理平台的日趋多样化,不仅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系统管理,而且还可以运用平台来开展思政教育,所以新形势下可以依托网络教育平台来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融合[5]。基于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内容比较广,主要包括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辅导、职业规划、业务咨询等,这对于思政辅导员来说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管理工作平台,促进相关业务与问题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有效处理,全面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例如,可以依托网络教育工作平台来实现线上的心理咨询与职业规划等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思政辅导员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在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在该模块中不断融入国内外时政热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更多关注时事热点话题,主动参与到互动评论中,这样思政辅导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情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表现进行纠正与引导,促进思政教育更具有前瞻性[6]。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情况都可以直观表现出来,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追溯,思政辅导员要有效收集学生动态情况,科学预判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网络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进行全面把控,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规范大学生日常上网行为,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校园正能量。

(四)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思想教师、组织员、思政辅导员作为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在组织开展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以,高校教师队伍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树立立德树人的工作意识,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相关教育与管理工作,全面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学会自我提升与自我管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外出调研、红色研学等多样化方式来不断加强培养教师队伍。教师团队自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通过开展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数字化先进技术手段,注重实现教育管理与数字化手段进行全面融合,不断创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思政教育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实现不同学科的全面覆盖与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育人能力。

(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结合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等相关标准与要求,创造适合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内容,不断拓展校园文化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例如,高校校园文化要融入“知行合一”理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构建校园文化框架,不断展现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包容性与多元性,努力营造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7]。此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引进更多与心理学相关的元素,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状况,最大程度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基于两者的有效融合与发展,高校教师在开展日常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要精准分析大学生心理特点,不断运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服务学生群体,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面貌。

总而言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融合,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管理更有保障。针对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高校要围绕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手段促进两者融合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与制度化,推动高校改革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管理工作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9期)2022-10-18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西北园艺(果树)(2021年5期)2021-11-30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6期)2021-10-12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推荐访问:管理工作 融合 高校
上一篇: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下一篇: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