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11 点击:

周声宇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学术基地。然而,高校图书馆是否能够发挥预期的切实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校内馆藏的学术资料是否具有专业方面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则受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指的是图书馆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具体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受到图书馆管理手段的干预。也就是说,当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善的图书服务时,说明图书馆管理工作确有实效。但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或教师在搜集材料时效率不高,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的进度或质量。而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说明当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未能做到以人为本。基于此,为了从根本上改进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综合质量,图书馆可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人性化需求为目标,设立一套全新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和制度。如此方能真正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做出卓越贡献[1]。

第一,以人为本可使管理手段更具人性色彩。“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一大要点,也是我国各行各业长远发展所必须要重视的目标。以人为本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古代,强调为官既要管理民众,也要重视民众的需求,要从人性出发,才能更好地管理人性。在西方管理思潮中,以人为本也是比较常见的理论。西方思想中强调管理中要打破世俗文化和权威,要重视人的想法。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充分强调了人的价值。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构成社会和影响社会的根源,尊重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发展。这些理论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管理比较庞大的群体时,当管理办法绽放人性色彩时,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一味压迫和强制,只会塑造一个机械的、麻木的个体。而失去了人的主观意识维护的群体,自然也就不具有人性的价值。也正因如此,以人为本思想才能被沿用至今。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管理工作中,能够让管理手段更具有人性的色彩,让被管理者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才能更加高效地投入工作中。

第二,以人为本可令员工积极服从管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人们具有被尊重和被肯定的需要。当人们能够被他人尊重、被需要时,就会本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正向的反馈。而以人为本理论,也强调了要重视员工个人的精神需求。那么在管理人的过程中,便也要注重人的精神所得。如果员工个人的能力优势能够被领导者看到并夸奖,这将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当员工的优秀表现能够在公开场所被表扬,不但被表扬的员工可以和领导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正向关系,其他员工也可以由此受到激励,从而能够更卖力地投入工作中。与此同时,当领导者将领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与员工进行商议,也会让员工认为领导者平等地看待了自己的身份,这种立足于平等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也可以让员工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去完成。相反,如果员工不受到领导者的重视,领导者只将员工当作完成命令的机器,不关心员工的工作心情,一味地要求员工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员工的被满足感就无法生成,久而久之还有可能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更加无法积极地服从领导管理。

第一,指令下达制度僵化、人员配置不科学。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机制,都已经相对成熟且沿用多年。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实用性价值。相反,调查发现高校内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有着负面意见的并不在少数。且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会对图书馆提出要求,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人员往往也不认同馆内现行的工作制度。而最集中的问题,就出现在指令下达程序中。许多工作人员表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实际上非常稳定,只需要做好资源的收拢归纳,并及时为有需求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帮助即可。但部分领导经常对图书馆工作作出“创新”指示,但所下达的指示又比较意识流。且馆内的任命机制也缺少科学性分配,往往是由有权利的领导直接指派,所指派的对象又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这导致对应的人员配置也并不科学,某些工作量较多的岗位,只配置了较少的员工,而一些相对清闲的工作却人数众多。也有一些图书馆管理机制,强制要求员工们严格按照等级制度交代工作,导致工作效率变差。员工们即使想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也要经过多层审批,从而使得馆内工作质量的提升始终无法达到要求。

第二,工作人员缺少服务意识,服务培训、硬件配置不达标。对高校内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也存在一定的作风问题。高校图书馆内的服务主要分为计算机服务和人工服务两类。计算机服务就是通过馆内配置的计算机搜索设备,可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查找到相关资源。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搜索功能往往无法有效定位到目标资源。这时一些学生和教师就会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但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需要他们继续使用计算机搜索,工作态度较差,且明显有推卸责任之嫌。针对此,一些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更多情况下是馆内的工作人员,不是专门的服务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服务培训。且计算机设备归入了馆内所有资源,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但调查可知,虽然馆内计算机设备的确资源颇多,但搜索引擎方面也的确存在问题,亟待技术更新。由此来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工作人员缺少服务意识,服务培训以及硬件配置不达标这几个层面中。

第三,馆员心理素质较差、缺少人性化教育机制。虽然高校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都是思维比较成熟的成年人,但近几年,工作人员普遍出现了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根本原因是,认为图书馆工作缺乏创新,自己的能力优势在日常工作中无法体现。以及领导者对工作人员的观察不够,自己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上级的肯定,个人价值无法被认可。还有一些员工,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始终无法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屡屡出错却无法解决,故而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初期症状。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质量,不仅会影响到工作质量,更会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而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图书馆领导对员工的个人需要和价值实现得不到重视。且图书馆内人才培训缺少人性化的教育过程,未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完整科学的上升空间[2]。

第一,管理高层要明确以人为本发展脉络。为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建议领导班子必须尽快调整领导的意识观念,务必要重视人本思想,注意到工作人员是帮助领导落实基层工作的帮手,而不是服务于领导的人。而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思想,馆内领导要充分分析以人为本的概念和特点,明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管理重点。首先,以人为本主张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领导工作不能只讲动力、不讲目的。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个别人,是整体意义上的人。其次,管理员工时,要将员工视作平等的帮手,不能对员工区别对待,但要照顾到每一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情绪状态。再次,领导要重视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分配工作时,要充分结合岗位的人才需求去调整人才配置。在正式上岗前,也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也要重新塑造一套指令下达系统,要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要让员工有权利、有空间发表自己对图书馆工作的看法。更要同时重视人工和技术的质量升级,既要做好面向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计划,也要定期对软件、硬件配置加以优化。最后,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要重视集体观念的形成,增强员工之间的黏性,建造互帮互助的氛围。这才能塑造一个积极、敢于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环境。

第二,管理机制要尊重读者的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归根结底,就是要服务于高校内的众多读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就必须要考虑读者们的服务需求。一是要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图书馆内服务结构、服务方式的创新优化,必须先考虑读者们的整体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确不是完全的服务业者,但在面对读者时,也要建立坚定的服务意识。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二是在创新图书馆管理方法时,要呼吁学生和教师等积极参与、给出意见。如果缺少了读者的参与,那么改良创新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提升阶段,应及时调查读者的感受和看法,并针对读者反馈对创新举措做出改动。三是让管理人员意识到,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仅是面向工作人员的以人为本,更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条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一些不会使用计算机的读者,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也要应对读者多变的阅读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

第三,管理要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终极目标。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能够最大化调动员工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能够降低管理成本。而要实现有效的自主管理,就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要树立工作人员的集体意识。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也要同步当成自己的发展目标,及时为图书馆吸收新的信息资源,掌握好每一种工作要领,图书馆日常工作即使脱离了管理者也能够稳定运转。二是要让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人员管理成为互帮互助的模式。也就是说,图书馆管理要依托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人员管理的标准要取决于图书馆当下的运营模式。领导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随时结合图书馆和工作人员的整体需求调整管理办法,让两种管理同步发挥作用,切勿顾此失彼[3]。

第一,强调素质和工作能力,重塑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工作及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受工作人员个人意识的影响。基于此,图书馆管理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中的素质培训。并将其融入管理制度中,让工作人员在明确的要求下,逐渐建立正确的工作意识。一是要对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加以要求。工作人员要严于律己,在对待工作上要尽职尽责,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尽快完成,如若无法完成,也要清晰说明原因,切勿瞒报不报。对待同事要谦和有礼,工作上的交流要注重语气,成员之间的关系应是紧密和谐、互帮互助。对待上级,要及时沟通、积极响应。对待下级,要平等对话、给出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二是要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加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妥善应对一系列可能发生的问题,既要做好对外的服务工作,也要做好对内的交流协调以及其他本职工作。

第二,建设人性化服务环境,人工与智能同步切入。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要重新优化服务环境。首先,考虑到高校图书馆读者众多的问题,增加服务岗位,既要增加计算机辅助设备,也要派遣工作人员长期在服务岗位待命,还要保证在规定工作时间内,读者的需求能够随时得到满足。同时,也要调整服务工作台的位置,尽可能接近读者所在的阅览空间,且地理位置要处在中心地区方便读者寻找。其次,图书馆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导览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馆内的技术条件进行优化更新。并且,要充分照顾到不熟悉计算机设备的读者,在计算机导引设施旁,最好要铺设搜索的图文步骤,或者配一位操作员,随时为读者提供帮助。再次,要根据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图书资源、学术资源的配置。具体可以多调查读者们的信息需求,并根据读者给出的范围,协调信息购入的相关事宜。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工作都需要员工们自发设置,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设立多元服务评估体系,提升服务水准。工作评价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让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的关键。但工作评价也要渗透人本思想,具体可以从读者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信息资源评价等三个角度入手。首先,要设定由读者负责的评价标准,内容包括服务是否满意、馆藏是否全面、馆藏更新速率是否满足需求等等。其次,要设定由员工负责的评价体系,包括工资满意度、培训满意度、领导满意度、环境舒适性等等。再次,要设置信息资源评价,包括信息资源是否具有创新性、权威性、专业性等特征。这三种评估体系能够让高校图书馆管理进入高效内省的状态。只要能够坚持定期进行评估,就可以找出图书馆运行的不足之处,再针对此加以改良,便能有效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综合质量[4]。

以人为本无疑是让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优质思路。以人为本更是我国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在重视学生和教师信息所得质量的基础上,还要谋求创新。对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难点、要点,再针对性给出改进对策。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手段的创新不能单纯以提升管理效率为目标,更多的是要帮助管理者建立坚定的自省和自我升级的能力,提升管理者的能力和意识,再引导他们积极提升自我。管理要做到主动驱动,而不是被动引导。如此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图书馆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去图书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管理的另一半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1年6期)2011-06-24推荐访问:以人为本 管理创新 图书馆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创新性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