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09 点击:

凌颖慧, 柏宗春, 谢政璇, 还红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长三角乡村振兴智库,江苏南京 210014)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农业保险作为防范农业重大灾害的金融工具,在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目前,江苏农业保险正处于发展转型升级期,亟需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的作用有:(1)可以提升农业保险作业效率。新科技的应用能提高效率,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方式仍较为粗放,效率不高[2]。随着创新科技的投入,农业保险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营服务水平将更上一层。移动作业将贯穿农业保险的整个流程让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更加高效,大大提高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和准确率,保障农民收入,有效推动农业保险向更大范围扩展[3]。(2)能够降低农业保险业务的成本。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农业分布不均匀,除规模农场外,仍有分散经营的小户和散户,无论是承保还是理赔都比较困难,加上保险公司承保展业量大、难度大,农业保险业务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能降低经营成本,方便保险公司开展业务。(3)助力监管农业保险[4]。政府向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以推动农业保险的经营,而保险公司为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可能存在虚假承保与理赔的现象。农业保险科技将促进合规经营,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减少虚假承保与理赔的现象。(4)一定程度上防范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农业的分散性,保险公司人员很难逐户逐项深入农村开展保险业务,易在理赔时留下隐患,难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会导致农业保险理赔额增加,造成农业保险市场混乱,增大保险公司经营负担[5]。农业保险科技可以帮助保险企业进行灾害的评估与辨识,及时获取优先于农户的准确信息,进而有效减少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6]。因此,科技赋能农业保险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保障作用。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使用深度指数下保险业务分项来衡量保险科技发展水平(图1)[7]。从图1可看出,江苏保险科技的发展水平前期迅速发展,近年来正在逐步增长中。

本研究基于现有研究和江苏部分地区的调研情况,并结合对部分案例的研究分析,梳理了江苏农业保险科技应用情况,分析了江苏农业保险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发展农业保险科技,支撑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保险科技的应用可以推动市场需求,Milanova等在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过程中利用保险的风险联想性,认为保险科技可以通过为投保人制定个性化的保险计划,从而刺激其保险需求[8]。同时,保险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保险标的的实时监测,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防范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9]。

国内保险科技的应用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李涵等研究保险科技发展脉络后发现保险科技可以促进保险扶贫、保障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保险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催生新型保险中介,同时可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10]。

而“农业保险+科技”的文献国外较多,特别是针对遥感技术的研究。Gulati等认为,可借助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旱和洪水造成的作物损害程度进行监测,可帮助保险公司计算相关风险损失[11]。Murthy等认为,卫星遥感测量的农业生产数据可以取代传统农业保险的产量测定模型,准确评价农作物的损失[12]。农户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因而不愿购买农业保险,而区块链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业保险的透明度,减少农险中介,降低保费,提高农户投保意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13]。

依据2019年欧洲数字化保险峰会分析,结合高一赫对我国保险科技发展历程的研究,我国的保险科技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图2)[14]。笔者认为,我国的保险科技正处于由科技赋能阶段向生态化阶段过渡时期,大部分仍然停留于科技赋能阶段,并且各家保险机构正在探索,力争将科技赋能发展得更为成熟。

江苏省内各保险机构基于此目标都在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科技应用,以期有效解决承保理赔过程中信息、资料、图片等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问题,助力小额案件精简化、精准化、电子化、便捷化一站式处理功能落地,优化现有农业保险服务链,进而帮助传统农业保险实现创新与服务延伸。目前,应用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移动设备、畜禽个体识别技术、3S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

2.1 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普及后,保险主体仅需手持终端设备,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保险业务相关工作不再受地理位置限制,实现了多方协作、远程操作。广大投保农户可随时利用手机APP查询投保、理赔情况,在发生意外出险时及时报案并提供现场出险信息。

在承保环节,保险业务人员可通过手持设备对农户的种植面积及其他承保信息进行测定,并将农业保险相关的承保信息和数据直接输入到手持设备中,与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实现实时在线互联,内勤工作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承保验标。如常熟市运用太平洋保险的移动平台,通过手机端完成地块采集、客户OCR信息识别、水印照片拍摄等功能,实现精准承保,规避虚假承保的违规行为。

在查勘理赔环节,业务员或农险经营主体可自行拍照上传受损标的信息传送至保险公司后台,从而实现快速勘察。如响水县人保财险自主研发的平台,从查勘结束到赔款支付成功平均时间仅需1.8 d。

目前,有资格经营农业保险的省级公司大都开发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App(表1),部分还附带一些增值服务,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研发的乡村振兴保微信小程序可以帮助农户实现线上保单抵押贷款。

表1 部分经营农业保险企业App名称与功能

2.2 畜禽个体识别技术

目前,畜禽个体识别主要有电子耳标和视觉识别2种技术手段。电子耳标具有非接触、自动识别并测量、计量动物体的特点,通过内置电子芯片和天线承载牲畜个体信息,是牲畜的“身份证”,常用的有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植入式电子耳标和外挂式电子芯片耳标。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就为所有参保的能繁母猪佩戴了体内植入式耳标;
江苏丰县人保财险也针对能繁母猪、奶牛和羊,通过佩戴外挂式电子芯片耳标进行实时测温,从而判断牲畜是否死亡,基本实现了对承保牲畜的精准管控,能有效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虽然电子耳标是畜禽个体身份识别的有效手段,但成本较高,能繁母猪电子耳标成本一般在10~20元/头之间,奶牛的价格更高,所以保险机构目前仅在局部进行试点,并未全面推广。

视觉识别根据动物表征进行个体身份确认。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的猪脸识别技术正在各县(市)进行试点,但是由于畜禽各生长阶段表征变化较大,个体识别准确性还比较低。

2.3 “天空地”一体化的多尺度查勘定损技术

在承保方面,整合土地所有权与标的信息,从目录台账式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如人保财险开发农作物卫星遥感智能技术,提高农险承保到户的地块信息、物候信息、产量信息的整合能力,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与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实现校验和对接。响水县应用人保财险的无人机航拍技术,采用低速无人机作为空中平台,采集空中拍摄的视频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信息的加工,具有测量准确、数据真实的特点,对大面积田块,验标时能准确掌握标的生长情况。

在灾情评估方面,从传统的基于土地的评价方式向“天空地”综合评价模式转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发生大面积灾害时,将无人机航拍和地面农业专家采样相结合,全面分析灾害损失情况。江苏南通市农险承保机构均采购配置了无人机,实现快速部署、高清传图,在发生大面积农业灾害时,可快速抵达受灾区域,勘察受灾情况。紫金保险在查勘理赔方面,由粗放调度向精确调度方式转变,利用灾情评估结果,确定灾情分布,针对性、分层次开展查勘工作,提高理赔效率,同时加速搭建由农险遥感成果管理发布、农险服务应用、农险移动服务三大系统构成的农险GIS系统平台,以实现精准理赔。

2.4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

物联网是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扩展与延伸,根据物联网体系结构,农险科技应用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的功能是感知、识别保险主体、农业保险标的、农业生产环境与状态,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与传递,为农业保险的智能化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如前文所述的电子耳标技术,以及利用各类传感器监测农业生产要素,对保险标的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掌握标的实际生产过程,控制标的生产风险,实现保险主体对保险标的的管理与实际价值的鉴定等。中国铁塔徐州市分公司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徐州分公司合作建设“铁塔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并在江苏丰县首羡镇进行试点。在首羡镇铁塔上装有21个高清摄像头,24 h监控全村农作物灾害预警。保险公司利用铁塔公司的高分辨率视频监控系统,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异常时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丰县农业保险服务中心利用此平台,将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与各乡镇进行比对,并根据保险条款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了分析,精细化到各乡镇作物投保期内的温度、平均降水量、冰雹日数等气候指标特征值,研究分析承保农作物区域的气候特征,从而可以预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并对农户进行早期预警工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扬州市、南京市试点水温和溶解氧的实时监测,实现水质的调节与管理,从而预防或者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疫病,通过高温监测预警,以及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河蟹死亡,提示河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补水,降低养殖风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正在试点运用渔业物联网和5G系统检测水质,当水质数据不正常时向农户和保险机构发出警报,以进行风险防范。

网络层的功能是对农业保险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与传输,传感器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获得各类农业保险数据,然后发布至局域网、广域网,并在数据中心接收、管理、分析和统计各类农业保险与风险指标。如江苏南通市人保财险进行自然灾害区域性风险研究,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历史出险大数据,筛选自然灾害出险坐标,分析南通市各地区出现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以制定防范措施。

应用层以信息计算与处理为基础,为农业保险相关主体提供保险监管、生产监管、风险监控、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服务。

2.5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风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制定科学的风险减量管理举措。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通市建立风险减量实验室,通过对市场交易、气象监测、权威发布等各类数据的采集,结合历年农业保险相关数据,形成对农户、标的、地区、时期等多维度的风险判断,为承保与理赔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系统化、个性化风险减量管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还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案件上传的照片与数据库照片自动进行比对,如果重合度高于80%就会采取现场勘查,确保查勘照片无重复使用情况,保证理赔的真实性。

江苏省农业保险科技正在迅速发展,手持移动设备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也正在逐步探索中,总结现阶段江苏农业保险科技应用的现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科技成果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求

虽然有承保查勘定损技术可以用于作物识别和产量估测,但实际应用仍较少。如基于3S的“天-空-地”一体化勘察定损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更多的是“空”和“地”,也就是无人机勘损和移动设备勘损技术,而针对“天”,即卫星遥感勘损技术,虽然具有覆盖广、高分辨率、多时相的优势,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灾害损失快速勘查,但若作为保险机构定损依据,误差仍较大,所以目前遥感技术的精准度仅能用于灾害预警、长势监测等领域作为宏观分析参考,还不能用于微观到户测产定损。

3.2 农业保险科技应用成本较高

一方面,部分科技成果的应用成本较高,如能繁母猪的电子耳标有的成本在10~20元/头,而保费仅为105元/头,科技应用成本占保费的9.5%~19.5%,推广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服务合同期为3年,较短的服务期也制约了保险公司加大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数据共享难、获取成本高,也不利于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如保险机构通常将农业保险数据视为商业机密,不愿对外公开,而政府所掌握的农情、灾情等资料由于较为敏感也不宜对外公布,更难与农业保险机构或被保险人共享。

3.3 农民对农业保险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不足,主动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较差,对相关农业保险科技的接受程度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虽然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很快,但总体上还很薄弱、水平不高。

3.4 保险公司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有待拓展

目前,江苏省内保险公司自身的科技投入不多,大多依靠总部或集团的研发部门,更多地是结合地区特点提出需求,由总部或集团研发。同时,江苏省内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研究的团队和科研人员较少。近年来,保险公司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刚刚起步,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系统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一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但总体上不够紧密,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成果、服务等资源优势在农业保险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坚强支撑。通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切实解决制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加速农业保险转型升级。

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科技创新与应用激励机制

随着农业保险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农业保险的经营理念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将促进我国农业保险服务模式的重构,在此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不断修订与补充农业保险科技的相关支持政策,强化农业保险科技创新和应用环境,促进保险公司加快发展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如可以在《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服务评价暂行办法》中细化省级承保机构科技赋能的评分,由2分增加至4分,其中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分别可获1分,在新险种研发能力和灾害预警能力2个方面各增加1分,建立长效的农业保险科技创新应用机制。

4.2 加大农业保险科技应用试点推广力度

农业保险科技的研发和更新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草率推广。针对新的农业保险科技,可以加大试点力度,如可以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各选择1~2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同步进行科技的更新换代,待技术成熟后再面上推广,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动态微调。

4.3 共建省级农业保险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

探索建立由科研院所牵头,保险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的农业保险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主要开展大田作物、果蔬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业设施装备等领域的灾害预警、农业测损减损等方面技术协同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运用到农业保险领域。

4.4 积极创新省级层面农业保险数据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既保护保险机构的商业秘密,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掌握的农情灾情数据权威性和公信力作用。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数据共享共用机制,降低数据获取成本,逐步破除政府管理部门、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之间的数据鸿沟。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笔中“黑科技”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推荐访问:江苏省 为例 农业
上一篇:加富CO2环境下不同红蓝光配比对蕹菜生长、品质和固碳量的影响
下一篇: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优良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