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加速趋势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7 点击:

■文/殷丹妮

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快速拉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跨国公司和本土初创企业都在积极寻求研发模式的创新转型,不断挖掘细胞与基因治疗、人工智能制药等新兴赛道的潜力。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领域,在政府政策、资本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生物医药产值呈现高增速增长。2021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 万亿元,同比增长19%。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政策导向特点,政府的审批和监督贯穿产业的各个创新环节。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政府不断颁布和出台新政策、新制度,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和资金壁垒。

为解决药品审评审批中日益凸显的问题,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在2015年8月发布《关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开始新一轮全方位药政改革。2015年至今,密集出台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新指南已逾千条,覆盖医药、医疗和医保多项制度。自2019年以来,新《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并实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一系列关键政策,包括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加快和优化药品审评审批流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政府主导的医保谈判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和人才政策激励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产业空间格局。

新药审评审批方面,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了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等4 条加速通道,加速创新药品的上市审评,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也在2020年相继发布。获得“突破性疗法”称号的药品,从临床到获批上市的时间将大幅缩短,最早可在I期临床试验完成后提交上市申请,还可优先获得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沟通交流的机会。CDE 网站公示,截至目前,已有133 种药物被纳入突破性疗法品种,累计有1 398种药品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获得附条件批准的药品多为临床急需的抗癌药和罕见病用药。

对于新药临床研究的加速,新法规背景下的加速路径主要体现在60日默示许可制、伦理前置、机构备案管理、接收境外数据、临床试验暂停等多项新规定。其中,将临床试验从审批改为默示许可,并确定期限为60 个工作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床试验申请拥挤、资源紧张等问题。

除了在审评审批过程中给予创新药研发政策支持,国家还在抗肿瘤药、罕见疾病、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重点开发领域发布支持性政策法规。以细胞与基因治疗监管为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4月启动了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研究项目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技术评价与监管体系研究”,目前已出台了10 余项关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技术指导原则(含征求意见稿)。根据CDE 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26 项免疫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通过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抗肿瘤药物的联合治疗已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热点之一,CDE 相继发布了《抗肿瘤药联合治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指导原则,对不同研发阶段的抗肿瘤联合治疗给予了建议和指导。

此外,国家政策还在探索利用真实世界研究支持新药研发和注册,并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建立了药品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协调工作机制。此外,上海等其他城市也在开展类似的试点。目前,博鳌乐城已纳入10 个试点药品品种,其中3 个正在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还有4 个申请人正在准备开展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欧康维视的氟轻松玻璃体植入剂OT-401 于2022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是我国首个完全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申报上市的新药。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基石药业的普拉替尼,以在海南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作为临床试验结果的补充,为上市申请提供辅助证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和人才政策激励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江苏、广东和山东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最多,成都、重庆、武汉等地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中。

发展园区形式的产业集群,可以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德勤分析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产值从1.31 万亿元增长到2.1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7%,远高于同期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增速。2020年的产值规模突破2.5 万亿元,实现高速增长。其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式发展的典型,广州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已跻身500 亿元级产业集群之列,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也在迅速崛起。

以张江药谷为例,2022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张江已拥有1 400 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2021年以来,已有23 家企业相继在香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或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总额超过600 亿元。在项目交易方面,张江已累计实现2 000 多亿元的跨境许可交易金额,占全国比重的40%。2015年至今,全国共发生282 项许可交易项目,张江占比达40%。在人才吸引方面,张江已汇聚了超过8 万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在新药研发、工艺开发、质量管理等环节拥有一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张江创新企业自主研发的1 类新药已累计有20 个获批上市,2022年以来新增上市2 个1 类创新药。华领医药开发的2 型糖尿病新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多格列艾汀,于2022年10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璎黎药业开发的PI3Kδ 选择性抑制剂林普利塞也在同年11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卓越发展吸引跨国药企纷纷将中国设为全球重点战略市场,并在我国设立创新研发中心,致力于临床新药研发,加速中国与全球同步研发的进程。罗氏、礼来、辉瑞、默克均将中国研发中心设立在张江。其中,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参与了其全球80%以上的临床项目研究,包括早期和关键Ⅲ期临床试验,且有80%的项目在中国同期注册申报。

随着中国本土新兴市场价值的不断攀升,跨国药企也开始调整战略,通过孵化器、加速器等方式与本土初创公司开展合作,挖掘新兴市场的潜力。在张江ATLATL 飞镖加速器,礼来于2022年2月启动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张江催化器,在中国孵育“从0 到1”的源头创新,共同扶持有潜力的新兴企业和新药开发。勃林格殷格翰同样与ATLATL 飞镖加速器合作,在张江共同建立了BI-ATLATL 联合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入选浦东首批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2021年,罗氏在张江启动了罗氏中国加速器,目前已有11 家企业入驻。默克上海创新基地已累计赋能63 家创新企业。强生位于张江的JLABS 孵化器已成功孵化了72 家初创企业,其中,生物制药企业达到40 家。

跨国企业在中国寻求机遇的同时,本土初创企业正在积极开启研发模式的创新转型,通过合资或授权许可的形式与跨国企业开展合作。例如,药明巨诺是Juno 和药明康德各出资250 万美元建立的合资企业,利用Juno 全球领先的肿瘤免疫疗法技术拓展中国市场。该公司在A 轮融资中就获得淡马锡及其他投资者的9 000万美元资金。同样,复星凯特是Kite 和复星医药在2017年合资成立的,Kite 通过技术投资获得50%的股权,并提供全球领先的CAR-T 技术。同是聚焦CAR-T细胞疗法开发的南京传奇生物选择与强生开展商业授权合作,引进BCMA CAR-T 西达基奥仑赛的全球共同开发独家许可权益,成功推动产品在2022年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国内自主研发并在海外获批上市的细胞疗法。和黄医药对其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采用的是全球注册上市策略,已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中获得两项关键数据,降低疾病死亡风险达34%,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达68%。该公司预计2023年向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DMA)递交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上市申请。

不仅如此,本土创新公司已从引进向对外许可转变。2021年,荣昌生物与Seagen 公司达成关于HER2 ADC 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协议,总金额达到26 亿美元。百济神州在2021年两度与诺华合作,授权诺华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多国及日本的TIGIT 抗体ociperlimab 开发权益,总交易金额达28 亿美元。2022年8月,位于张江的上海济煜医药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雄激素受体降解剂JMKX002992 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独家许可给基因泰克。

国内创新药物的研发在不断增速,众多新靶点、新技术不断涌现,以满足医药行业的巨大需求。2021年以来,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合成生物以及AI 技术等创新赛道愈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国内创新药物的研发仍在不断增速,众多新靶点、新技术不断涌现,以满足医药行业的巨大需求。2021年以来,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合成生物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等创新赛道愈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这些领域的初创公司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创新赛道中,细胞治疗领域发展最快,2021年,相继有两款CAR-T 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分别是奕凯达(阿基仑赛)和倍诺达(瑞基奥仑赛),成功孵化这两款产品的企业分别是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且这两家企业均来自张江细胞产业园。目前,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内已汇聚超过100 家细胞、基因上下游相关企业。其中,恒润达生于2022年10月向科创板递交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其开发的CD19/CD22 双靶点CAR-T 产品HR004 是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双靶点CAR-T 疗法。NK 细胞开发公司恩凯赛药在2022年7月完成逾亿元的A轮融资。此外,丹瑞生物还在张江开启普列威的药品注册进程。普列威是全球首个前列腺癌细胞治疗药物,也是FDA 首个批准上市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同样位于张江的西比曼生物,与诺华签订了关于CD19 CAR-T 细胞疗法Kymriah 在中国生产的合作协议,西比曼生物负责制造工艺,诺华将负责中国的分销、监管和商业化方面的工作。西比曼生物开发的CD19/CD20 双靶点CAR-T 细胞C-CAR039,于2022年6月获得CDE 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开发人工智能药物领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早期阶段,2021年以来相继有AI 制药企业宣布成立并完成初步的融资。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孵化的哲源科技,在2022年7月宣布完成近亿元的A 轮融资,用于升级“计算医学”平台和推进自研管线。爱信智耀于2022年9月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以分子模拟与建模技术驱动新药研发为主的予路乾行获天使轮融资。此外,完成天使轮、Pre-A 融资的AI制药企业还有信华生物、新樾生物、同诺康、默达生物和寒武智元。

位于张江药谷的AI 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在2022年8月宣布获得D2 轮融资,融资完成后将累计获得9 500 万美元的D 轮融资。该公司利用AI 发现设计的首款产品ISM001-055 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已在中国获批进入I 期临床试验,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人工智能研发药物。此外,英矽智能还与赛诺菲达成了最高达12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赛诺菲将获得其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 的支持,以及推进不超过6 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

在中国孵化初创企业的跨国公司同样关注AI领域。罗氏中国加速器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开发作为关注重点之一,在已签约的企业中,臻络科学专注于数字化终点在药物临床试验的应用、数字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的应用以及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一体化诊疗解决方案。默克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同样关注人工智能健康解决方案,已与上海邦定智慧科技、深圳星药科技等人工智能开发公司签约。

猜你喜欢 张江生物医药新药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装备(2022年20期)2022-11-11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临床检验杂志(2022年8期)2022-10-19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装备(2022年8期)2022-05-16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2期)2021-05-15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新民周刊(2020年14期)2020-04-27Vπ张江孵化器张江科技评论(2018年6期)2019-01-10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年4期)2015-12-27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2期)2015-03-18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 加速
上一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与环保举措分析
下一篇:基于单点系泊的LNG船过驳新型作业模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