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与环保举措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7 点击:

朱 江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奎文分局 山东潍坊 261000)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同经济、文化之间联系较为密切,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选择。所以,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应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形成更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致力于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通过此种方式来改善以往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局限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进而贯穿于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建设全过程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1]。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围绕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和谐共处的宗旨和原则,整合相关社会资源,着眼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1 资源节约是资源环境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愈加严峻。我国尽管地域广阔,但是资源紧张问题愈加严重,水资源、石油资源以及土地矛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工作重点所在,新时期应该加强资源控制,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

2.2 资源节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

环境、资源和生态之间联系较为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在社会发展中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致使原本生态与环境功能遭受破坏,进而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资源节约开发利用,就是保护生态与环境,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此,需要提高资源与环境重视,促使资源节约利用,避免资源无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协调环境、资源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3]。

2.3 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战略实现的有效措施

经济社会飞快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原本我国的人均资源量就相对匮乏,新时期资源不足的问题变得愈加严重。此类问题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造成环境透支,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4]。如何有效改善此类问题,应该充分考量目前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协调资源节约、环保之间的关系,提高重视程度基础上,助力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3.1 我国的环境问题

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来看,主要包括大面积生态破坏,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以及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经验来看,由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大力开采化石能源同时,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同样如此,具体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就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来看,大气污染问题极具代表性,不仅对环境影响较大,对于人员身体健康同样有着严重影响[5]。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比超过70%以上,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其中包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导致我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酸雨沉降区域。在国内的600 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却少之又少。加之人均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成为加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水环境污染。水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的随意排放,导致水域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在七大水系中,其中有超过1/3 的河段水质并不符合质量要求,其中多数的城市护坡和淡水湖泊存在着中度环境污染问题[6]。

(3)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很多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262 万平方公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4)垃圾污染严重。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数量众多,因此每年所产生的垃圾总量较大,但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并不高。多数的垃圾是露天堆放,处置也仅仅是掩埋和焚烧,此种情况不可避免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并产生连锁反应。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在多方面,不仅威胁到居民身体健康,还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形象同样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就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地理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和环境法制等因素,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加剧环境污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增长,威胁到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环境保护,以便于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步落实到实处[7]。具体问题主要丛以下两方面着手分析,一方面,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在解放社会生产力同时,各行业的资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污染物大量排放,即便短期内换来了经济增长,但却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市场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理想的效益,但更多的是面向少数人,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切身利益,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从法律层面颁布了相应的规范。我国主要是坚持公有制主题,因此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有着相较于统一的利益诉求。但实际上,部分个人或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不顾国家法律规定,宁可污染环境,违规开采资源,对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造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基于此,各地政府不得不依据国家规定,强制关闭了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从中可以看出,政府不仅是冲突调节着,也是冲突的一方,因此大大增加了后期的法律执行难度[8]。

(2)人类自身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尤其是现代生态学,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特点。首先,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生态环境的资源压力较大,而环境问题与人口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诱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口问题极大的加剧了资源短缺,可能出现资源无度开发情况,增加生态系统压力的同时,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落实。其次,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自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实际上,多数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不强,对于根本性环境问题了解知之甚少,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学习环境知识。而且多数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习惯性的依赖政府去维护和治理环境,导致整体的环保氛围较差。最后,环境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存在,由于管控不当,可能陷入到恶性循环。从总体情况来看,环境表现形式多样,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环境问题同污染物违规排放相关,而经济水平不高的国家,环境问题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存在密切联系。前一种情况恢复和处置难度较小,后者的恢复和防护难度较大。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一些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区域,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经过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峻,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3)配套环境法规因素。配套环境法规是否完善,是导致我国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环境立法并不完善,配套法规内容过于宽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甚至很多领域缺少配套、完善的法律依据。环保机构薄弱,部分地区缺少专门的环保机构负责环境污染问题处置,权责模糊不清,致使很多地区的环保工作陷入到被动状态。

4.1 资源节约措施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水资源节约开发开发利用。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资源,加强水资源节约开发和利用,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工作重点内容以如何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为目标,扩大社会宣传来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打破瓶颈限制,以便于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加强水功能区域监督管理,仔细检查核定水污染情况,加强水污染物控制与保护,并全方位落实土地污染减排模式。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全方位改善生态功能。立足于节水基础,加强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和恢复,整合资源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治理。另外,应统筹城乡发展,引入新理念来推进新型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积极创新和完善,打破传统思维形式和管理制度限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交流,积极推进配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以便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对于低碳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环保意识增强意义深远[9]。

(2)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地域广阔,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为匮乏,此类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目前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有所不足,已经接近耕地资源保护红线,应大力推行土地用途管制,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面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应坚持国土资源部的带领和指导,全方位贯彻落实党的各项精神,推进节约用地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落实。在此基础上,有效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和创新,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还可以有效提升保障水平。

(3)加强清洁能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由于化石能源燃烧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威胁到生态系统稳定,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寻找清洁能源以及可代替的能源,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损耗和化境污染。因此,应该提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提升认知,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创新。通过颁布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煤炭液化技术创新应用,将煤炭资源作为基础开发清洁能源;
合理化运用太阳能技术、沼气技术、风能技术和地热能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发展的能源压力,实现资源合理化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4)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加快落后生产方式和技术工艺淘汰,整合资源,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引入新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要侧重于煤矿、火电以及钢铁等领域,淘汰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
建立产业退出机制,遵循国家政策来指导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以便于提升企业的节能生产水平。

(5)加快循环经济改革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赋予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与活力[10]。对此,可以从园区、企业和区域几个层面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筑等领域推广落实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此种方式,在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理念支持下,对园区合理规划与改造,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实现园区、社区、区域和城市整体循环发展格局。依据国家政策,加快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以期实现资源合理回收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

(6)加强能源耗量控制。积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加强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有效控制。并通过形成相较于完善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资源朝着高水平的企业和区域流动;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针对性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避免无度资源损耗。基于此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以往资源和能源无节制使用的情况。

4.2 环境保护措施

(1)扩大教育宣传。结合国情,加强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教育宣传,大范围普及环保知识,强化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同时,积极组织企业负责人专业培训,学习配套环保法律知识,增强企业负责人守法经营意识,创设有助于企业合法化、规范化运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2)优化和落实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为了全方位落实环保责任到实处,应积极推进配套环保法规健全和完善,落实环保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度到实处,坚持政府主导,围绕企业主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保格局。同时,应该强化相关部门职能,由同一部门监管和控制,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点。

(3)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产业体系。为了切实落实环保措施到实处,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应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扩张,加快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加大社会监管,大力推动清洁、低耗生产,从末端治理朝着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方向过渡。

(4)强化监管力度。在完善配套的环保法规的同时,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和完善,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全面覆盖城乡各领域;
加快自动化监控体系建设和完善,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提升科技含量和执法水平;
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关注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加强法律监管,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另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形成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提升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总的说来,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应顺应可持续发展趋势,正确看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下,积极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完善的空间格局,淘汰落后的工艺和及时,全方位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为节能型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节约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5期)2021-11-05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节约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42期)2019-12-30节约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8年10期)2018-10-27节约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06-29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4期)2018-01-22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推荐访问:举措 视角 资源节约
上一篇: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加速趋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