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民间土陶传统工艺流程与核心技艺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戴海涛 田栋升

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新疆喀什 844006

喀什民间土陶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托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化的历史传承。喀什作为中西方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带有着非同寻常的地理优越性,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劳动人民包括制陶匠人对当地的土壤和土质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如“艾托帕”(Ai topa)和“斯格孜来一”(seghiz lay)是制作陶器的两种主要材料。而后者即是喀什吐曼河日积月累冲积携带所产生出的一种黏土,土质颗粒粗细均匀、细腻,杂质较少。陶土在色泽上呈浅黄色,略微呈现一点暗朱色,和现在景德镇的黄陶泥有相似之处,其黏性较好,比较容易成型,且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不易变形,不易开裂。

据《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中记载喀什地区早在哈喇汗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陶工艺,且工艺精美,笔者认为这主要是针对喀什民间土陶开始有低温釉层纪年来讲的,主要是因为中国低温铅釉陶的形成在商周时期,在汉代大量烧造,而目从前考古方面所知,新疆民间釉陶最早是在楼兰地区发现的汉晋时期的绿釉陶碗。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喀什民间土陶(素陶,无釉层)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喀什土陶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其技艺传承时间多在6代以上。近些年来因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新材料生产的多样化,喀什地区土陶技艺传承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大幅度减少,土陶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

目前喀什民间土陶烧制产区主要分布在喀什市古城内、英吉沙县以及阿克陶县等区域。2006年喀什民间土陶烧制技艺被收录在维吾尔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社会各界对喀什民间土陶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土陶工艺。本课题组曾于2012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对喀什市、英吉沙县、阿克陶县等区域进行田野调研,在第二次回访调研中发现,整体土陶作坊数量呈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土陶产业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与政府扶持和积极地拓展销路以及土陶市场功能效用的积极转变是密不可分的[1]。

其次,作坊传承人数逐步增多。课题组在第二次回访调研中发现英吉沙县芒辛乡的土陶村,出现了家庭式规模的土陶作坊,土陶作坊中除了传承人之外,其家人也逐渐加入到了制陶的行业中。譬如以国家级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家的作坊为例,除其本人以外,4个孩子都可以帮助他制作土陶,因此产量较高,据了解其一年可以烧12窑左右,多的时侯甚至可以烧 15 窑。另外,他们的制陶设备逐渐改善;
调研组在进行第二次调研时发现,相比2012年以前的脚蹬式木质轮式拉坯机(原理类似于景德镇早期手摇式转轮拉坯机),热合曼现在开始采用电动式拉坯机,但烧制窑炉还依然是传统柴窑,但他希望未来能购入一台电窑,这也从侧面充分说明土陶艺人在面对设备的更新换代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笔者在今年5月份去了一趟吐尔逊-肉斯坦木(非遗土陶第7代传承人)土陶作坊中,发现其已购入中温电窑,使用状况良好。现代化制陶设备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制陶生产力。总体来说,由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遗土陶文化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陶事业的发展,土陶艺人的收入也在近几年来逐年上升。但是这仅仅只是非遗文化保护事业所迈出的第一步,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土陶非遗传承问题依然严峻。

喀什地区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喀什民间土陶亦是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首先,在谈到喀什民间土陶的泥料制备技术时,不得不说到阔孜其亚贝西(土陶崖),也就是喀什古城旁边的高台民居,它是喀什土陶手艺人世代聚集的地方,是一座距离地面30多米的高崖,其优势在于居高临下,可以免受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且空气比较清新,坐落于现在的喀什古城东面,吐曼河边。据资料显示,维吾尔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来到此地,并逐渐形成居住规模。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土陶匠人在此地首次发现一种叫做“斯格孜来一”(维语音译)的土质,于是就在高崖上建立了第一个土陶作坊。而“斯格孜土”的发现即是维吾尔族劳动人们和土陶匠人在传统制陶过程中,对其所处环境中各种黏土的不断尝试、辨别、选择和使用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证实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为基本的辩证统一关系[2]。

在上文中提到喀什地区制陶原料主要有“艾托帕”(Ai topa音译)和“斯格孜来一”(seghiz lay音译)两种泥料。而后者即是喀什地区吐曼河日积月累冲积携带所产生出的一种黏土,因其土质颗粒粗细均匀、细腻,具有黏性好且在烧制过程中不易变形等优势,成为日后维吾尔民间传统制陶艺人的首选材料,而近些年因为周边地带被水泥覆盖,进行了硬化处理,再加上吐曼河河道污染严重,已经挖不出质量比较好的黏土了,因此他们现在用的黏土一般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运过来的。据分析其泥料处于冲积扇地带,经风化后随河流漂流沉积,属于次生黏土,颗粒细腻,其中也参杂有机物以及其他杂质,所以可塑性好,但耐火性较差。

笔者在研究喀什民间土陶的泥料制备工艺,和景德镇泥料制备做比较论述。下表为景德镇制瓷与喀什土陶泥料制备的工艺比较:

(景德镇泥、釉料制备工艺流程 表1)

(喀什土陶泥料制备工艺流程 表2)

通过两表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喀什土陶在原料配置上没有景德镇制瓷工序原料配置复杂,可能是由于土陶泥料产地是冲扇积地带,属于风化后随河流漂流沉积的次生黏土,可以直接使用,但其耐温性较差,坯体只能耐受900℃左右的温度;
景德镇瓷土因为加入多种嵴性(耐高温)原料,如氧化铝、氧化硅等,使其坯体耐受温度可以达到1320℃左右而不变形。第二,景德镇泥釉料的磨制相比于喀什土陶来讲更为精细,因为景德镇投入使用了球磨机,球磨机的使用不仅仅可以把初级原料磨制细腻,更是解放了人力生产,利用机器的转动和球磨子的不断摩擦,比直接人力过筛要省时省力。另外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景德镇原料的滤筛属于湿筛法,而喀什土陶的滤筛属于干筛法。在原料处理上,碾碎矿料的方法,景德镇因地制宜,采用了水碓舂碎石技术,利用水的流动推力来粉碎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除此之外,在泥浆脱水方面还有泥浆脱水技术(压滤脱水机),可以把泥浆快速脱水压成泥饼,在增加泥料白度方面还有除铁工序等等。总体来讲喀什土陶的泥料处理步骤较为简单,过筛技术也比较原始,因而喀什土陶的泥料较景德镇泥料要粗糙一些,可塑性和耐受温度(变形程度)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喀什民间土陶按釉料成分来分有铅釉陶和琉璃陶等。铅釉陶在我国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开始大量烧造,喀什土陶釉色种类主要有墨绿、浅绿、棕褐、淡红、淡黄、中黄、白、黑等,有的器型通体上单色釉,有的以几种颜色釉互为装饰,和唐三彩有相似之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以氧化气氛烧成,不同的是喀什土陶釉料化学成分是PbO-SiO2二元系统,而唐三彩釉料成分属于PbO-SiO2-Al2O3三元系统。据考证,当地土陶艺人制备的釉料原料主要有铅、锡、铜、铁、石英石(有色玻璃)、红石等。其中铅为强助溶剂,锡可以增强釉层的光泽度,铜(绿色,二价)和铁(黄绿色、酱黄色,二、三价)主要作为发色剂使用,红石是当地的一种非金属矿物原料,呈红白色,土陶艺人用专门的磨盘将其磨成粉状,加水调制,再给陶坯上色,烧制出来会呈现红、白、黄等颜色[3]。课题组从阿克陶县的制陶工艺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其釉料制备工序如下:

(阿克陶县釉料配置工艺流程 表3)

从阿克陶县土陶艺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白色鹅卵石调配好之后从釉层的显微结构上来分析,其类似于景德镇的无色透明釉,即一种石英石,加入铅作为强助溶剂,使其熔融温度降低至900℃左右,金属氧化物的加入可以使其在氧化烧成过程中因金属离子价态的变化而呈现出褐、绿、红、黄等颜色。从表3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土陶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而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自制研磨机器。

从《陶瓷工艺学》中可以了解到陶瓷制品的成型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新石器时期的手捏成型和泥条盘筑法,同时期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又产生出慢轮修正法(轮制法),到了宋代又发展了快轮拉坯成型法;
除此之外还有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模具印坯粘接法、注浆成型法以及机器滚压(旋压)法等。喀什地区民间土陶成型工艺主要以拉坯成型法和模制法为主。

课题组在阿克陶县走访阿吉·艾买提(自治区级维吾尔族模制法烧制技艺传承人)作坊时发现其作坊中用于土陶成型工艺的设备主要是自制的拉坯机和旋压机。拉坯机的放置和其他土陶艺人基本一致,都是上下两层,土陶艺人坐在两层之间的隔板上进行操作。拉坯机的造型是以一个轴承连接上下两个圆盘,上部圆盘为金属材质,直径26cm,下部为木质,直径80cm。其中下部木质圆盘圆周有一圈凹槽,其作用是可以嵌入皮带连接电机,利用电机的动力来带动陶轮的转动[4]。但是阿吉·艾买提大多时候还是习惯用脚蹬来控制陶轮,这样可以结合自己拉坯的节奏更加自如地控制陶轮的快慢,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陶艺作品创作当中去。笔者在景德镇曾经见过一个韩国人做的实木陶轮和这种比较相似,但其只是在乐天陶社供游客体验为主。

拉坯成型的操作流程如下表所示:

(喀什土陶拉坯成型技法工艺流程 表4)

拉好的坯体晾晒至五六成干后放回拉坯机,开始用自制的铁质工具修坯即可。由于生坯干燥的过程不能过于急躁,需缓慢自然干燥甚至阴干,一般拉坯室需荫凉并避免阳光直射,所以土陶艺人会在陶轮的正上方屋顶开一扇圆形天窗。

另外阿吉•艾买提从2002年就开始利用模具进行土陶制品的批量生产,其家中有不少石膏模具(如图1),主要是利用旋压成型和注浆成型的方法进行制作。旋压成型的设备是其自制的旋压机(如图2),和景德镇的旋压机器不同的地方在于阿吉•艾买提的压制坯体的头部零件是木质片状压坯刀,而景德镇压制坯体的头部零件是塑料材质的圆柱体形态。笔者认为旋压机器头部呈圆柱体形态可以把坯体压得更实。在使用方法上,土陶艺人会将模具置于旋压机器压坯刀下方,在模具内放入适量揉好的较软泥团,开动机器,模具会匀速转动,此时给压坯头部样板刀施压,让压坯刀可以深入模具内部均匀地沿着旋转的模具内壁挤压泥团,挤压出来的坯体造型取决于样板刀和模具的内部形态。坯体厚底取决于压坯刀和石膏模具工作面的距离。

图1

图2

人类的烧造历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窑炉形制从最初的平地堆烧、坑烧,再到后来的穴窑,比如龙窑和馒头窑。烧成气氛从最初的氧化气氛到后来的还原气氛,烧成方式从直焰式发展成后来的倒焰式。田军老师初步将其命名为“半倒焰竖穴式塔型窑”[5]。

喀什地区民间土陶烧制窑炉属于柴烧窑炉,从外部结构来看窑炉的形态类似于一个立方体,尺寸高2.40m,长2.43m,宽2.55m,为砖泥砌。窑炉整体结构主要由火膛、窑室以及分布于窑室两侧的烟筒和窑炉上部的封窑板组成,火膛位置有投柴口、观火孔、出灰口,厚度为20cm。陶窑右侧是砖制楼梯,紧挨着窑炉表面向上直至顶部。窑炉顶部水平,正中为50cm左右的圆形窑口,立方体四个角处各有一个烟道口。装窑时,一人沿着楼梯从窑顶进入窑内,一人在窑顶传递土陶,两人合作把待烧土陶放置在窑床上,装窑完毕后用直径为60cm、厚度为 10cm的陶泥板封住窑口进行烧制。烟道在开始烧制时主要对窑炉内火产生吸力的作用,投柴口、出灰口、观火孔进入氧气,与排烟口形成鼓风作用,可以促进柴火的燃烧效率。

从窑炉内部结构来看,火膛内壁为环形,空间结构如梯形。木柴从火口(投柴口)投入火膛,火焰向上通过五条火道进入窑室,主火道为火膛与第一层窑床中间直径为50cm的通口,另外四条火道分别设置在第一层窑床的中间位置,直径8cm。四条细火道的作用是补充离主火道较远的土陶温度,以防止陶器受热不均匀而产生变形或开裂的问题,这是根据窑床的结构而设置的。火膛上部为窑室,其内壁和火膛一样为环形结构,有上下两层窑床。窑室直径1.5m,高1.2m,内壁从第一层窑床向上90cm处向窑口逐渐收拢为50cm。第一层窑床是与火膛分界的工作台面,环形宽度为50cm,第二次窑床处在第一层窑床上部45cm处,环形宽度为30cm。由此可见第一层窑床放置土陶的面积要大于第二层。另外在第一层窑床底部沿着四个主烟道方向各设有1个吸火孔(排烟孔)。第二层窑床到窑顶的中部相应位置又各设有1个吸火孔,共8个吸火孔,主要作用是在烧制时改变火焰方向并有助于排烟。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土陶生产工艺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举步维艰,这种家庭式、师徒式的传承关系以及生产方式是否适应时代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喀什土陶依然面临生存的窘境,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土陶技艺,原因是土陶已经不像上个世纪那么热销,不能给土陶艺人带来丰厚的收益。现在喀什地区很多土陶艺人主要靠政府补助和销售土陶产品为生。现在要想土陶技术不失传,土陶要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笔者通过对土陶生产工艺各个流程的考察记录,并和其他产瓷区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一些拙见,以引起反思,并为下一个阶段的研究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土陶喀什地区窑炉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1年5期)2021-12-04——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中国农业气象(2021年6期)2021-06-29土陶记忆金秋(2019年14期)2019-10-23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消防界(2019年9期)2019-09-10液晶玻璃窑炉节能设计开发与应用江苏建材(2018年2期)2018-05-21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佛山陶瓷(2017年1期)2017-02-23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1期)2017-02-16陶瓷窑炉钠钙双碱法脱硫应用的分析与建议中国陶瓷工业(2015年4期)2016-01-05喀什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塔里木大学学报(2014年3期)2014-03-11推荐访问:喀什 工艺流程 技艺
上一篇:浅谈生肖元素在陶瓷创作中的意义
下一篇:建党一百周年主题陶瓷艺术创作和展览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