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9 点击:

蒋 蓉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2021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来,高职院校深入学习领会,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符合自己本校实际的工作方案,通过全体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各项工作落地开花,取得初步成效。“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方面都要为育人工作服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后,育人主体及育人范围扩大,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实训室到课外实践场所,从专职思政教师到管理人员,从辅导员到后勤员工,均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修身立德、坚定信念的培养中。“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4],承担育人工作重要职责,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时代新任务。正值青年的当代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丰富的时代,他们有觉悟,有担当,但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一直以来的渗透,青年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理想信念淡化。在“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后,各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大思政”背景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在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更加突出“为谁培养人”,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一步强化教学要求,明确“培养什么人”,对专业课程和基础理论教学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怎样培养人”。

(一)育人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坚持立德树人为主体,但存在育人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整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侧重扩大育人主体,注重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轻视对受教育主体——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现阶段,细化对辅导员的量化考核,做到与学生在心理、生活、沟通等方面的融通。思政课教师需熟练运用新媒体,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加强进门听课评教的督导。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以更好的态度、更有效率的办事方式解决师生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粗线条”的情况,评价问卷不全面、不严谨,奖惩机制还未能调动起全员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但存在任务多、指导少、竞赛多、总结少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依然唯结果论。各院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明确育人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所在,要求在各类课程中能够发挥课堂育人的核心作用。

2.教育主体缺乏协同,育人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改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不论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是后勤人员、职能部门人员,都应该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育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及素养。部分教育主体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育人主体积极性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工作方案,但在落实教育主体工作时,部分教育主体育人职责和内容不清晰、不明确,对于育人系统工程认识模糊,有的思想依旧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甚至会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转移至班主任、辅导员处,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与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未形成强大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在检验效果时采用理论测试的方式,无法科学有效地检验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变化。思政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由辅导员承担。但现阶段,辅导员队伍流动性依然很大,年轻同志虽有专业知识,但缺少实操经验。中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校内管理人员依然存在被动接受、执行任务的情况,对于如何育人缺少主动思考。后勤人员方面,存在为学生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随意,服务方式简单,对于发现的学生纠纷、生活琐事做不到及时跟踪、反馈、处理。家庭方面,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有问题找学校,家长终于可以放一放。社会方面对于年轻学生正能量的引导和宣传不够,学校内协同效应发挥不足,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发挥出“1+1+1≥3”的作用,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3.网络思政作用不足,受教育群体素养提升有待进一步加速

2021年4 月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6]。大会将德育工作放到了新的高度,在高职院校、家庭、社会中掀起改革的浪潮,这又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教育主体不仅具备专业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具备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分析各专业、行业前景的能力,在教学反馈中学生认为教师讲述的理论体系完整,但内容不够新颖;
学生对于宣讲会、主题讲座提不起兴趣,对于文体类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但参加后获得什么没有深刻思考,重复举办同类型活动,学生参与意愿明显降低。网络时代信息错综复杂,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不全面,需加强监管力度,做到堵疏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高职生沉迷于虚拟空间,对他人、集体利益不关心,部分学生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现象,从而造成情绪浮躁,叛逆心理强。这给思政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部分高职院校在遇到问题时,没有追根溯源,涉及政治立场、道德范畴问题时不严肃,没有足够能力与经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应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各班级、各年级、校级各类组织的网上评论加强监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网络正能量,做到堵疏结合。

(一)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三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制定实施意见,要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为重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合理分配加强协同,为工作实施创设条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由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院领导做组长,制订配套方案,由各专项工作组按照方案推进工作。尝试打破传统育人区域限制,建设学生宜学乐学的“学区”,打造学生素质拓展的“舍区”,通过完善的工作体系将校园内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宿舍管理员等联系起来,通过科学评价与运行,形成合力,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提供保障。

2.整合育人资源,突出辅导员“粘结剂”作用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这五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德育”是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智育”既指专业知识,又指各种可迁移技能,为其他各项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
“体育”为其他各项提供身体基础,同时也能够从“体育”中提升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美育”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
“劳育”是落脚点,要使学生知行合一,促进行动,以劳动为美,创造人生价值[7]。凝聚力量,发挥协同效应,以辅导员为核心,发挥“粘结剂”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新生入学教育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从理想信念教育到学习专业知识分析行业发展,从增强体质锻炼到陶冶审美情操,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劳动观养成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高技能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践,从线下育人场所到线上文化育人平台,突出党建引领,整合育人资源,进行深度融合,获得家庭、社会支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索思政课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高度重视思政课在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核心课程。构建大思政格局,不仅要求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同时要挖掘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拓宽育人渠道。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立足学校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与元素,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一套新课程标准、一套新课件新教案、一套改革典型案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在全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4.优化育人方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优化学生综合素养考核方案,将素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环节,大一至大二4个学期必修素质拓展学分,每学期每个学生形成素质拓展成绩报告单,可以清晰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成绩。同时,制定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应探索以“党建+”模式的书记项目为抓手,形成“一院一品”思政品牌项目。以我校为例,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及学生特点形成自己的思政品牌,如微电子专业可结合“芯”的主题,触动学生的专业情,研发“中国芯”,激发爱国心;
汽车专业可以与一流企业对接,与行业大咖、技能大师面对面分享交流,培养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建筑学院可与艺术学院合作探寻江南建筑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等,实现一院一特色,一生一方案。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托自身的优势拓展各类育人载体,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企业、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应承担的责任,高职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建立长效育人工作机制,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方案,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思政工作评价体系等,发挥协同作用,培养时代新人,提升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推荐访问: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
上一篇:以奋斗之姿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下一篇:社区钢琴教育提高老年人记忆力的教学实践探析——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