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角度下法定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9 点击:

刘 倩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上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引发了不同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产业、数字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出现,以及历史发展的推动,催生了新的货币形式——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应用区块链技术,生成“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是一种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发展为私人数字货币及法定数字货币。最开始的数字货币以私人数字货币形式出现,其中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比特币,以及后来随之出现的Libra币等,随着数字货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可忽视,给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影响。各国央行和政府也较重视数字货币,思考引至法定数字货币形式。各国大多都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试验,出台了数字货币发行和支付交易所不同的相关政策(见表1)。例如,加拿大中央银行的Jasper项目[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Ubin项目[2]、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联合开展的Stella项目[3]等。我国对于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探索从2014年就开始了,在经济需求的拉动以及技术作用的推动下,经过长达六年的努力,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法定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及电子支付工具),并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这是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又一里程碑。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成为我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商业银行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分发机构,所以DC/EP的发行,也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

表1 各国法定数字货币

现行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是以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由资金需求方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根据用户贷款请求进行信用评估,最后决定是否进行贷款以及贷款额度等。贷款决策行为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行为金融理论来看这个过程,结合认知心理学和有限套利两大理论,自然发现其中有许多非理性因素,例如个人偏好的不同、考核约束指标差异等,这些都会使银行贷款各阶段产生各种行为和认知偏差,在不同风险态度的场景下贷款决策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决策行为,而且行为偏差无法根本消除[4]。由此,从行为金融审视银行信贷存在的问题,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对于央行的数字货币,学术界也展开了很多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数字货币对于银行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和探讨。起初,由Broadbent(2016)最早提出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概念[5]。姚前(2019)指出,在银行间支付清算方面,央行数字货币能为此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可优化零售端传统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6]。特别是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方面,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或信贷管理的影响研究也是重要的。Alex Cukierman(2020)提出各国央行选择发行数字货币会对银行融资、经济信贷分配、福利和政治可行性通过两条途径而产生影响[7],指出银行信贷是会受到数字货币发行影响的。法定数字货币大多也是应用区块链技术,龙璁(2019)提出,区块链技术中的共享机制,能增加机构之间的透明度,创造更稳定的信任关系,由此,银行可以创造新的信贷业务体系[8]。杨力菲(2019)认为,应注重数字货币发行的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其中的数据挖掘,得到更多的信息,基于不同的角度,这些信息不可轻易篡改,且共同享有,以此可以更全方位地了解信贷主体,对其进行信用评估,商业银行可以构建并完善基于这些技术的信贷信息系统[9]。Stiglitz(2017)认为,货币的电子化和数字化可以帮助提高中央银行对货币的监测能力,更好地了解货币流动,提高市场的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入信贷拍卖机制,由中央银行通过此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管理放贷规模、资金流向等,可降低基础货币向银行信贷传导的不确定性[10]。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结合行为金融学的新角度,主要考虑非理性因素对银行贷款决策所产生的问题,结合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运用发展,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分析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所受到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减少或降低决策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或认知偏差,改善贷款理性决策,增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法定数字货币,主要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研究相关其他技术或政策能够改变贷款过程中行为偏差,解决银行贷款的效率、对象等问题,并对其他有关企业融资等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会影响银行自身的利润,也影响贷款需求者的资金来源,以及社会上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循环。我国在1995年明确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是分业经营,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时,也存在非理性行为,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一一有所体现。商业银行早对企业贷款进行审查时,贷款前、中、后期均会出现一定的不合理现象。贷款前,对于贷款申请者的调查中容易出现锚定效应、损失厌恶,决策中后期有羊群行为、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等现象。

(一)贷款前: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

1.锚定效应

Tversky(1974)提出了锚定效应理论,意思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个体判断会存在一个内在“锚”值,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标准根据这个值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在银行进行信贷调查和审核时,银行决策者会倾向于贷款能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而价值低的客户的贷款请求更多的遭到拒绝。在衡量贷款的收益或价值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中小企业会有更高的标准或收益要求来平衡对于此类企业一贯认知的高风险,而对于大企业即使大致条件和中小企业相差无几,但此时由于其更高的企业价值会有低于中小企业的“锚定值”,也不会要求那么高的收益,这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锚定效应。

同时,贷款调查员、审核员、管理员之间是分割的,做出的决策由于各自掌握信息差异、主体认知不同、情感差异、利益目标不同等而存在矛盾,主体也有不同的“锚”值,最终体现在对于贷款资产的选择和配置的非理性和行为偏差。

2.损失厌恶

贷款决策的主体大多是损失厌恶的,出于对银行收益性、安全性的考虑,对于同样比例(如β)的损失和收益,决策者对于损失会更敏感,会规避损失。若存在信贷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时,决策时偏离客观事实,就可能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低。

(二)贷款中、后期:羊群行为、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

1.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决策者或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时,由于不能掌握更多有用信息做出更合理的判断,从而选择从众行为,产生羊群效应。多数学者也证明了银行间信贷也存在这一效应,如刘飞船(2011)用VAR模型检验出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信贷都存在羊群效应[11]。这一行为使得不同银行的信贷去向集中,行业贷款分配不合理,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比如,小型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更多的将贷款贷给大型银行信任的企业,更少的选择中小企业。

2.框架效应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并做出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的提出方式、陈述表达等影响,不同的决策问题可能做出相反的决策,这样可以称之为“框定依赖”。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更与个人相关的是信贷员的薪资及绩效考核,如若贷款风险过高,最后损失发生时信贷员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信贷决策者由于这一问题影响着信贷决策,大风险的企业贷款会不被决策者所偏好,形成了银行贷款的框架效应。

3.非贝叶斯法则

非贝叶斯法则是指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易犯“小数法则偏差”。现代财务中进行最优决策时是按照贝叶斯概率确定不同信息的作用或价值大小,而行为金融发现,有些决策并不是这样。它不那么注重事件的背景或信息的样本规模,是根据近期经验做出决策。例如,商业银行近期在某一行业的贷款回报率较高,会导致对于这一利润较高的行业信贷供给更多,甚至忽略它的风险,造成了信贷集中。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机制及优势

数字货币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链式存储、加密传输等技术方法为数字货币的产生和运营打下了基础。法定数字货币则是指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以可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的法定货币[12]。换而言之,法定数字货币是由国家信用背书的,具有无限法偿性,央行运用了大数据技术等对其实行中心化管理,是一种加密货币、算法货币、智能货币的集合[13]。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具体机制设计,范一飞(2016)进一步指出了数字货币属于M0范畴,是加密数字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14]。

1.发行机制

(1)替代M0

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式,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国家信用统一发行,以加密算法为基础,替代M0,发行流通过程中也使用了密码学、大数据等科技,是不同于传统货币的创新。

(2)双层运营体系

在发行和流通的模式上,我国采用的是“双层运营”(见图1),即经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公众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而不是央行直接向社会发行。双层运营体系下,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时,还需要向中央银行100%缴纳全额准备金。

图1 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

(3)账户松耦合

央行数字货币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个人使用不需要银行账户也能实现价值转移。对于社会公众,只要拥有一个独自的身份,就可以开立数字货币钱包,持有数字货币可像现金一样流通,过程实现可控匿名,这就是账户松耦合的形式。

我国数字货币法定发行中,整个发行机制包括一币、两库、三中心。具体而言:“一币”是法定数字货币,即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
“两库”是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
“三中心”指的是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是载有了多种高新技术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

2.优势

央行数字货币较之传统货币,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现金成本低,可以降低国家级支付相关的成本;
第二,具有金融包容性,法定数字货币有政府支持,且利用哈希算法对信息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安全,兼备安全性、流动性,利用分布式账本,可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信息更对称,借贷双方直接建立信任,不需要中间环节的审批,减少个人在银行的账户需要,加强银行业务渗透率;
第三,支付体系稳定性,中央银行可将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增强自身支付系统弹性的一种手段;
第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支持分布式账本技术,“分布式账本”能够将完整的信息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据此,一些款项可通过智能合约的触发自动完成;
第六,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应对政策利率变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改变贷款决策行为偏差

1.改变贷款前的决策行为偏差

贷前的行为偏差包括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二者主要是由于对贷款信息的掌握不完全、不准确,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更多的技术基础,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数据点对点完成运输,在每个节点上都完成数据记录、确认,构建了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经授权后可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减少信息的收集成本和时间,能够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效率。对于贷款中的锚定效应得到缓解和消除,减少对于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损失规避类贷款决策。

2.改变贷款中后期的决策行为偏差

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需通过加密算法,要有完整的数据储存方式,对于交易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要求更高,企业通过数字货币完成交易,不易伪造信息,数字货币的使用使得违约成本也会增加,因为所有数据是会被记录且不可篡改,银行或其他机构可查验的。从银行可得到的信息会更加系统、透明,更进一步增加银行对于贷款需求者的风险评估准确性和可测性,贷款决策者依此判断更清晰,减少盲目从众的羊群效应。同时,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各行业、各企业的信息也随之透明、可视、共享,会纠正非贝叶斯法则效应。

对商业银行贷款前期、中后期的决策问题,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过程中会逐步改善,因为法定数字货币使用有不同于传统货币的区块链技术,这些都促进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贷款对象的选择,资金的合理安排,能够更有效的配置贷款资源。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调查、审查、监管的各种成本,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

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所趋、形势所向,央行数字货币是更为安全、便捷的新型货币形式,运用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使得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公开上更完善。从行为金融角度,商业银行贷款决策中存在的贷前的锚定效应、损失规避等行为,贷中和贷后的羊群行为、框架效应和非贝叶斯法则等问题,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中通过数据的共享、记录、传递等都可得到一定解决,即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银行贷款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信贷管理。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也是由央行发行,运用加密算法和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体系进行流通,技术上能创造更新的“生态系统”,形成企业的自律及商业银行的自律,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法定货币决策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数轴法定解集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6期)2021-11-22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9期)2021-10-14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中高速磁浮列车两步法定子段换步控制技术研究控制与信息技术(2021年2期)2021-07-23智取红领巾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6期)2020-12-16重建院落产生纠纷 土地确权程序法定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决策为什么失误了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6期)2019-06-25古代的货币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4-29古代的货币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4期)2018-03-12钱荒遇上货币空转法人(2014年1期)2014-02-27推荐访问:银行贷款 货币 决策
上一篇: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下一篇:推进政府协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