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热点分析①*——基于《区域经济评论》刊文例证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5 点击:

黄 磊 吴传清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70 多年,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正在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篇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共识、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梳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至关重要。《区域经济评论》创刊于2013 年,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创新区域经济理论,服务区域经济实践,探析区域经济政策,总结区域发展经验。《区域经济评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会刊,是国内唯一一本专门刊载区域经济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侧重于反映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情况,是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学走向的一个重要平台。《区域经济评论》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通过梳理所载论文,能够基本明确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热点与主要话题。那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情况到底如何?又存在哪些研究热点?未来区域经济研究的可能趋势怎样?理清上述问题对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区域经济评论》2013—2020年刊文,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所载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绘制区域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展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现状与变化趋势,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合理的回应,为后续区域经济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为优化区域经济政策提供学术依据。

本文将依托学界广泛认可的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评论》2013—2020 年发文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把握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演进特征、热点偏向及总体趋势。知识图谱即为通过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目标知识的结构、分布、规律情况,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对目标知识的数据挖掘、知识计量和图形制作中来,帮助研究者可以较快了解到研究领域基本情况、内在关系与前沿热点。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评论》刊文数据为研究对象,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间隔时间段定为1年,且由于2021 年论文尚未刊完,为保证年份之间具有可比性,选取2013—2020年作为研究周期。经过多次人工筛选,排除会议简介、书评、投稿指南、会议信息、杂志简介、机构和专家介绍等非专业性学术论文,共得到1127 篇有效文献数据,作为最终样本数据。

通过Citespace 图谱分析,发现《区域经济评论》2013—2020 年的刊文呈现如下特征:刊文数量呈下降态势,论文发表难度提升;
刊文机构主要聚焦于北京、郑州、武汉、北京地区;
核心学者亦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属性,同样主要集中在北京。

1.刊文量

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研究刊文数量呈下降态势,反映出论文发表难度提升。2013—2020 年《区域经济评论》刊发论文数量整体呈较快下降态势,年发文数由最初的164 篇下降至111 篇,降幅高达32.32%,缩减了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数量。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刊物质量提升,逐渐对论文发表标准要求更加规范化,严控论文内容关,文章篇幅更长,同时严控论文内容关,使得刊文数量出现相当幅度的减少,但论文质量更高,杂志于2017 年和2020年连续两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但降低刊文数量也可能会削弱《区域经济评论》对区域经济问题反映的敏感性,使得部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区域经济论文无法刊发,一定程度会影响杂志的代表性。特别是刊文数量呈现出阶段性加速下降趋势,2013—2016 年降幅为12.20%,而2017—2020年降幅则高达26.49%,近三年是刊文下降的主要时期。与刊文数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刊物影响力大幅提升,2020 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为2.116,较2017 年的1.259 上升68.07%,印证了刊文减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论文质量,增强杂志影响力(见图1)。

图1 2013—2020年《区域经济评论》刊文数量

2.发文机构

图2 中圈状大小表示对应结构发文数量多少,连线则表示机构之间具有合作关系,线条粗细程度表示合作强度。图中共有116个节点,118条连线,网络节点密度为0.0147,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机构虽较多,但机构间合作关系较弱。就机构合作群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这些知名机构间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区域经济研究的专业性机构主要聚焦于北京地区,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最为突出,在《区域经济评论》上发文数量高达100 多篇,是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三大核心机构,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为发文频次最高的实体单位。下文将进一步看到核心发文机构聚集着一批权威性区域经济学者,具有极强的区域经济研究实力,代表着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前沿。

图2 2013—2020年《区域经济评论》发文机构合作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3.作者分布

在《区域经济评论》发文不低于3篇的学者共有26人,其中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研究员为代表,数量高达13篇,几乎每年发表2篇,长期保持较强的区域经济研究活跃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耀研究员、金碚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的安树伟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孙久文教授,发文数均超过10 篇,也呈现出较高的产出强度,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本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见表1)。核心学者不仅保持较高的区域经济研究产出,而且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研究影响力,《区域经济评论》发文引用频次最高的3 篇论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蒋晓岚、程必定,2013)、《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方法研究》(张可云等,2017)、《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方大春、马为彪,2019),引用频次分别为86次、79次和70次,作者均为核心作者群体。这些高产出、高水平、高影响的区域经济学者,研究成果代表了区域经济的前沿方向,对中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1 2013—2020年《区域经济评论》发文3篇及以上作者名录

4.研究热点偏向

第一,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频次反映了其热点强度,而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关联关系则反映了其中心性,二者可基本反映样本文献的研究热点。表2 列出了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及中心度,图3 则将整个关键词共线网络呈现出来,其中圆圈节点表示关键词,圆圈大小反映关键词频次高低,圆圈间连线粗细则表示关键词之间关联强弱。可以看到,当前区域经济热点主要集中在时代重大区域议题及其治理问题,探寻区域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就关键词共现频次而言,除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性高频关键词外,区域协调发展(38 次)、高质量发展(38 次)、长江经济带(32 次)、城市群(27 次)、京津冀(21 次)为出现频次极高的关键词。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侧重于重大区域问题,特别是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发展理念和重大战略区域,始终围绕国家关心的重大时代议题,旨在推动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就关键词中心度而言,城镇化(0.32)和长江经济带(0.32)为研究热点网络中的两个最重要节点,中部地区(0.9)、制造业(0.19)、京津冀协同发展(0.21)为第二重要节点梯队。反映出重点地区及城镇化与工业化问题在区域经济研究热点网络具有重要地位,既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研究议题,且对不同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图3 《区域经济评论》发文关键词共线图谱

表2 《区域经济评论》发文热点词共现频次及中心度

第二,聚类图谱。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可通过关键词聚类提炼归纳形成研究主题,从而直观呈现区域经济的主要领域,具体采用对数似然率方法提取聚类标签,反映对应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提取6个较大的聚类单元,分别为河南(#0)、城镇化(#1)、“一带一路”倡议(#2)、区域发展(#3)、转型升级(#4)、新冠肺炎疫情(#5)。从图4可知,区域经济研究领域范围较广,各领域之间联系紧密度不尽一致,呈现出显著的亲疏特征。河南(0#)与区域发展(#3)具有一定关联,主要涉及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区域发展议题,而这些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任务即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使得两大聚类单元耦合性极强。城镇化(#1)与区域发展(#3)、转型升级(#4)、新冠肺炎疫情(#5)均关系密切,可能是区域经济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与三者内涵一致,如城市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创新动能强化、城市治理等,因而具有较强的互动依存关系。“一带一路”倡议(#2)与区域发展(#3)具有一定联系,“一带一路”倡议是从国际视角驱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使得二者存在一定关联,但前者同其他聚类单元之间的直接关系相对较弱,而是通过驱动区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间接联系。而新冠肺炎疫情(#5)关系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要求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与转型升级(#4)反映的经济社会运行能力提升存在密切联系。

图4 《区域经济评论》发文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三,突现词。突现词是一定时期内出现频次快速增加的关键词,以此来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发展变化,从而确定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可以看到,一是早期区域经济热点话题较为关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2013年前后国家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尤为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最先出台的重大区域性国际战略,新型城镇化则是作为跨越新常态的重要手段。二是区域经济研究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者为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然而除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关注持续度较高外,其余两个突现词均持续时间不长,反映出后两者在当时均被作为跨越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而引起区域经济领域的广泛关注,但不久即被2017年10月份在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高质量发展主题所取代。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越发转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来,创新在区域经济研究问题尤为凸显,“新动能”“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是突现时间持续最长且当前仍为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以“新动能”最为突出,突现持续时间长达4 年,当前区域经济研究重点在于找寻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见表3)。

表3 《区域经济评论》发文突现关键词

2013—2020年,《区域经济评论》刊发文章的重点领域,也即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领域:重要战略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区域经济新动能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有序推进研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1.重要战略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战略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区域经济研究高度关注战略区域发展问题。就具体区域而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及其子区域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侧重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入手,探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竞争力评价、世界级产业集群遴选及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等(盛毅等,2016;
杨仁发、李娜娜,2019;
吴传清、周西一敏,2020),特别是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的明确,关于长江经济带流域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邓宏兵,2018)。对京津冀地区的研究则焦点较为明确,紧紧围绕协同发展要求展开(孙久文,2019),从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协同发展成效进行测评,理清三地协同发展的困境、机制与推进路径(李国平,2016;
刘戒骄,2018;
赵霄伟,2020),多数文献将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进而促进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孙斌栋、陈玉,2017;
胡伟、李钢,2019)。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则不限于国内区域经济,除涉及国内沿边与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对策外(邓光奇、李昌龙,2018;
胡伟、于畅,2020),更偏向将“一带一路”倡议置于国家全面对外开放大格局下,探讨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王学峰,2017)。对中部地区的研究则主要从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中部崛起两个维度展开(廖富洲,2013;
周毅仁,2018),量化评价中部地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分析中部崛起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的突破口(范恒山,2018),进而加速中部崛起进程(张可云,2015);
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则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转型升级成为研究焦点,致力于提升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5)。

2.区域经济新动能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平稳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衔接,由此探寻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不局限于区域宏观层面新动能培育壮大,还包括区域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等话题,创新相关问题始终是区域经济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在宏观层面新动能研究上,侧重从整体阐述新动能培育的方向路径,建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体制基础(王小广等,2020),特别是关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培育新动能中的关键作用(程必定,2018;
喻新安,2019),注重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和加速现代智能领域发展(耿明斋,2017),关注新经济和城市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肖金成,2017)。在转型升级研究上,涉及研究主体较为明确,既有区域和产业整体层面转型升级相关研究(段小梅等,2014),将其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着重分析过剩产能和结构性供给不足等转型升级突出问题的应对策略(王小广,2016),同时也有开发区和园区等微观层面转型升级相关研究(张敏,2018),且成果较为丰富,探讨开发区转型升级内在逻辑与动力源泉(陈耀,2017)。

3.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由于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行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造成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扩大,这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学者广泛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李曦辉、李松花,2018)。就研究维度而言,主要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区域协调性测度、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等,研究范式整体以规范分析为主,同时量化实证分析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协调发展研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绩效测评研究,遵循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单一指标,如人均GDP、人均收入、经济增速等,使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工具测度指标间的差异度(高志刚、克甝,2020),依次来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
另一种则是构建综合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如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成效,研究工具多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李小建、杨慧敏,2017),多数研究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具有阶段性(刘建国,2016),但整体呈向好趋势(邓宏兵、曹媛媛,2019)。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聚焦于依托重大区域战略(孙久文、张翱,2020),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带一路”等跨板块大区(夏永祥,2015),以重塑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区域间人口和生产力配置,逐步实现区际协调发展(姚鹏,2018),同时特别突出创新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董昕,2016),提出通过依托市场化手段引导创新人才和资金在区域间合理分布(陈自芳,2019),进而缩小区际发展差距。

4.城镇化有序推进研究

城镇化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议题,涉及较多的空间因素,关系区域人口与产业的生产力配置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凸显(冯奎、顾强,2020)。当前区域经济关于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把握城镇化空间演化规律,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城镇化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周虹等,2017),多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城乡关系等方面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估(李国平、孙瑀,2020),结果大都表明中国区域城镇化水平保持相对较快速度,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及特大城市城镇化进程处于较为领先水平,甚至表现出过度集聚特征(李爱民、孙久文,2015),进入集聚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则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呈现出较强的集聚规模经济特征,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内部差异突出(赵玉等,2020)。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集中在二者协调性及同步性方面,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依托(刘应杰,2020),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二者互为依托(叶振宇,2013),但二者在不同发展阶段并不具有一致性,在经济欠发达阶段多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而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升,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产业结构趋于服务化,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王大为等,2015;
倪建伟等,2016)。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偏向采用实证分析工具,如普通OLS、超越对数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何文举,2016;
鄢姣、胡必亮,2018),定量识别城镇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着手,要素集聚是驱动城镇化的基本动力(肖金成,2014)。

5.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效应最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剧烈变化,也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必须要回应的重要问题(金碚,2020)。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明确疫情对传统产业的冲击效应,发现疫情对新兴产业的刺激影响,探讨对疫情冲击的应对策略研究(孙久文,2020)。对传统产业的冲击研究,受制于疫情的高传染性,人口流动性大大降低,一般认为疫情对第二产业和农业的影响要小于第三产业,娱乐、旅游、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领域(赵红军,2020)。对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则主要关注疫情对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刺激作用,受疫情影响下,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经济业态(杨丹辉,2020),与线下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研究表明疫情使得线上云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向全产业链加速渗透,人工智能产业等无人化服务经济开始发力,这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国家经济形态(张占仓,2020)。对疫情的有效反应策略,这是区域经济关于本次疫情的核心话题,多数学者认为应化危机为转机(陈晓东,2020)。

借助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通过对2013—2020 年《区域经济评论》刊文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反映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脉络与研究重点。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并结合研究重点针对性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1.研究结论

从研究的区域力量来看,区域经济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权威性机构均集聚于北京,北京为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地带。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地区,是国家全局性区域政策的策源地,拥有一大批专业性的区域经济研究机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阵地均位于北京,聚集了国家大量区域经济研究的专业性学者,是区域经济研究成果最为密集的地区,引领全国区域经济研究发展。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北京地区知名机构的代表性区域经济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持紧跟区域经济研究最前沿,把握区域经济最新研究进展。

从研究的热点偏向来看,区域经济研究仍聚焦于区域经济增长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研究,发展与增长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条。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区域经济研究核心聚焦于区域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持续关注议题。且在关键词聚类中,区域发展问题为其中重要一环,在聚类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对连接其他关键词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关键词突现则进一步印证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中心性,大部分关键词均具有明显的增长与发展属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方向延伸,但均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

从关注的重点领域来看,区域经济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区域经济运行实际,着眼于解决国家现阶段较为迫切的热点区域问题。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重要区域发展问题、区域经济新动能、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深入推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冲击,这些话题均为社会急需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区域经济研究正是需要直面回应上述问题,从而给出国家治理的区域经济学方案。针对上述热点话题,区域经济学虽然已进行部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完全共识,随着区域经济新情况出现,可以预见的是区域经济研究必将会把新的经济因素纳入现有研究框架,进而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研究持续发展。

2.研究展望

重大战略区域间的跨域联动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尤为关注重大战略区域问题,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特别是围绕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展开研究,京津冀重点关注协同发展,黄河流域主要聚焦生态保护,长三角则侧重一体化。然而当前对重大战略区域研究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忽略同类型重大战略区域的协同互动研究,如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一体保护与经济绿色协同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空间关联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比较与借鉴,长江经济带对“一带一路”支撑作用等。重大战略区域间的联动发展研究对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能会构成区域经济的一个研究热点。

城镇化与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具有典型的区域属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四化同步”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作用,当前主要探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迅速融入城市经济中,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因此为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必要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做更为精细的研究。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发展阶段,应着力思考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层面支持乡村振兴事业,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有机融合发展,找寻新背景条件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区域经济格局的路径与方略。

开放与共享发展理念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当前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研究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并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切口,特别是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使得协调、创新、绿色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视角研究相对不足。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存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国家正在进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向外开放大门愈益宽敞,如何在开放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同时在国家跨越绝对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缩小各领域发展差距,增加社会各阶层群体获得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更为均衡地分配,也构成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这是巩固发展成效、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注释

①所引文献均来源于2013—2020年《区域经济评论》刊文。

猜你喜欢 城镇化区域经济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上海建材(2022年3期)2022-11-04“林下经济”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农家书屋(2016年9期)2016-05-14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推荐访问:热点 例证 区域经济
上一篇:《现代汉语词典》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名词释义配例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浅谈王步青花瓷艺术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