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辅导员协同性路径探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3 点击:

王军,沈新华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通道,思政教育也由“专人”负责扩展为“人人”担当[2]。然而,各类教师在所学、所授专业领域不同,岗位职责侧重点不同,管理体制要求不同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展现出来的更多是专业教师的单边与抱团实施,辅导员这支力量未能给予充分调动与合理运用,没有能真正形成一种同向同行与协同效应。

辅导员作为高校“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是党委工作、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知情者,情感疏导者、行为教导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他们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天然的优势,将他们吸纳到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体系的系统完整性,以及学生受众体亲和力等体验感获取实际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推动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从精品示范课程打造,到保障机制建立等多方面均有着可见的成绩与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者间的协同性有待改善

课程思政建设初衷在于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达成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高质量实现。然而,长久以来,受体制与固有思想的左右,无论是在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群体中,在习惯性的思维或惯例影响下,片面认为“思政课就是做思政教育之事,专业课就是做专业技能传授,辅导员就是做学生管理工作......”彼此之间各忙其事,工作平行而不交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各类教师群体间时常是单方埋头苦“建”或置身事外,交流协同意识薄弱,在思想深处对合作与协同意愿淡漠。

(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间的融合性有待提升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细腻、柔和与自然性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改变自身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及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等。然而,在时下部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会发现: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深、不透,新课程体系设计不全面、不系统,零碎、生硬、牵强,拼接痕迹明显,思政元素浮于专业内容之上,流于形式等通性或个体问题,造成教师别扭、学生难受的“双不利”现象。

(三)课程思政建设延展实施面有待拓宽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育德的过程应该是贯穿于一门课的所有教授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所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课堂,但课前课后也不能被忽略与摒弃,理应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整体系统设计考虑,在把握好课堂主阵地之余,对课前课后外时空面中思政元素的关注、开发与探索运用也应给予重视。但是,基于专业教师的时间精力经验等主客观因素,课外的建设延展实施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师”作为一个统称,理应不分岗位工种,本质均有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育人之责。但是在部分专业教师群体中,思想还没有充分认识与转变到位,自身思想与精力还停留在如何更好地将专业课知识传授好的层面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承担还没有做到自主与自发。同样,辅导员在忙于日常事务中,对专业课“课程思政”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新力量介入所将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认识把握不足,时常主动将自己高高挂起,置之度外。正是各方思想认识的错位、失位,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割裂开来,造成彼此联动意识不强现象。

(二)能力提升不到位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教师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具备课程思政元素开发和设计能力,需要擅于寓价值于知识传授当中。但是,在客观实际当中,部分专业教师受自身专业学识的束缚,以及对课程思政研究认识不深,加之繁重的教科研任务等因素交织影响,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不高,更是无从谈起主动去研究与提升自我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养,在如此客观事实面前,造成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方式方法不多或不良,对如何建设才能符合学生口味感到迷茫,把握不透、不准,课程建设获取的效果令人堪忧,从而也造成了在建设能力与效果间的不良循环。

(三)配套设置不到位

在课程思政建设快速化推进通道中,部分高校为了抢占“鲜”机,在重点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打造中,规模化效应打造时常也被放置在突出位置,力求点面结合,实现全面多点式开花,实现快速化的数量达产,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提升的配套设置相对把握不足,一些指导性强,操作性好的规范性制度文件与政策意见制定相对滞后,例如导向性的激励、过程中的监督、常态化能力提升培训制度等。

(四)方向把握不到位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目标是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因为能力、态度、政策理解偏差等诸多因素,在一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常出现以“教师”为主导,单向凭教师所想所为,忽略了受众体学生的所感所需,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缺乏“地气”,未真正形成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就出现了方向性偏差,没有能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3],导致最终建设成果学生不理,甚至抵触,效果不佳,丢失了课程建设本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齐民要术》否定副词用法更传统、保守,而《周氏冥通记》否定副词种类略多,较创新,这与南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分不开。总的来说,否定副词在此时期的发展较稳定,大都沿袭上古时期。

(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协同前提所在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在,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高校教师一员,均承担着育人神圣使命,是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人是共同目标所在、责任所在。“德”、“智”或“德”、“才”两者本身就是统一体,是携手同向者,不可也不应被割裂或隔离,需要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协同,方有所高效。正是如此,辅导员加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共同目标使然。

(二)彼此的互补性是协同基础所在

长时间以来,专业课教师以传授好专业知识为己任,用心关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面对将思政寓教于专业课程之中的新要求,由于自身专业知识领域,以及本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等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缺乏准确的判断与把握,施教方法缺乏针对与有效性。辅导员则很多都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出身,有着相对丰富的理论基础,且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长时间工作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线,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思想,[5]懂得与了解学生兴趣所在,思想价值所在,擅长于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工作,但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对于专业领域内知识相对匮乏,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与规划难以给予学生准确把握与引导。然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协同,正是两者相互取长补短,各尽所能,有利于准确抓住学生特质,实现对口建设,提升课程应有价值和学生培养质量。

(三)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是协同必然所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一明确要求,打破了过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属”性,突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全面性和责任普遍性,指出了每一名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与作用,深化了每一名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理论认识,在专业老师、辅导员等之间建立起了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纽带,思想统一,相互联动,相互支持,相互交织的课程思政网络体,共同落实推进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强化政策理论学习,实现思想转变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与指南,发挥与提升课程思政的育德效能,须从根本思想认识上开始转变,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内心深处要充分意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主动作为,增进彼此的融合性和提升协同意愿度。

1.要弄清课程思政建设协同的意义目标所在。了解到意义与目标所在,思想才会更容易统一,彼此才会真心地认同,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新论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新规定、新内容,通过学校、学院、支部、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各层次平台,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政策研读学习与讨论交流,在全校上下达成“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共识,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多方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同心力。

2.要看到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对个人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督导测评、同行评价、教科研成果评比等措施,让专业教师发现,辅导员的介入,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领悟与挖掘,对于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所承担专业课程的传授效果所带来的变化。让辅导员感受到,在与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中,自身价值的进一步充分体现,自我职业认同感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对专业知识新理解所带来的对促进与学生日常沟通交流,更好地指引学生人生与职业发展规划等所带来的积极变化,进而增加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彼此合作的热情,实现共赢、共发展。

(二)强化顶层平台设计,打通协同通道

促进和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辅导员的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需要从顶层结合实际,科学设计打造各类协同平台,构建起良好协同机制。

1.搭建交流平台。良好协同共建模式形成,首先双方要彼此认同,相互尊重,达成目标一致,这就需要设计搭建起交流平台,在沟通交流中增进相互认识、了解与认同。因此,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向着手,打破时空界限,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学校、院系等定期举办包括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教辅人员在内的关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主题内容的研讨与交流会;
辅导员积极参与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和教科研例会等活动,在多平台、多契机的推动下,形成思想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合力。

2.创设合作平台。依托教科研、社会实践等项目申报或活动开展等契机,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间建立联合教科研或社会实践团队,实现资源协作与整合。例如各级课程思政教案评比、示范课程申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在增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度同时,联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发挥积极作用。

(三)强化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协同成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下,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与协同,还需要高校落实管理制度,做好思想的引导,行动的激励等,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

1.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监督考核作为一种无形的“指挥棒”,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各方的责任感提升与岗位职责履行促进,对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育合力的形成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学校应该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由相关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熟悉教学规律、办事公正,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成立监督考核委员会,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间协同机制建设落实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判与衡量,实现以评促建。

2.引入奖惩激励机制。以高站位视角出台指导性强,操作性好的规范性奖惩激励制度文件或政策意见,从个人的职称评定、工作量核算、年度先进评选等给予综合考量,奖优罚劣,对质优、高效、可持续示范推广者给予奖励;
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给予惩处,并以此作为外驱动力,打破专业教师忙教学科研,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待课程思政建设有为难情绪的“惰性”思想,鞭策引导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主动协同作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3.落实培训长效机制。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如何协同实现“1+1>2”的叠加效应?长效培训机制是保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对“课程思政”给予深入解读,让各类教师弄懂弄明白要做什么,怎么来做。通过示范公开课、教案展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育德的成功经验扩散到各门课程中去,实现思政教学规范化、思政教育规模化。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在学习交流中汲取经验,探索碰撞中迸发出新思路、新模式,并协同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创新和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凭借着岗位优势,他们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行为、思想,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因此,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要转变思想,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积极引入辅导员力量,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体系,对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证,育人合力的打造和思政教育工作和德育建设目标实现有着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京津冀协同发展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汽车维护与修理(2015年6期)2015-02-28推荐访问:探析 辅导员 专业课
上一篇:持续质量改进规范护理对静脉留置针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影响
下一篇: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