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题材纪录片《棒!少年》的创作价值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0 点击:

李 莹 周慧玥

美国学者阿兰·罗森沙尔在著作《纪录片的良心》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纪录片的使命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增进人类之间的了解。”①这为确认纪录片的创作价值指明了方向。儿童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以儿童为拍摄对象,记录儿童成长,展现儿童精神状态,反映儿童生活的时代印记,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关照儿童成长环境、引发教育观念探讨、帮助理解儿童等作用。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年龄界定为18岁以下。通过儿童题材纪录片,儿童可以看到同龄人的生活,成人可以窥得某些社会问题。近几年,《棒!少年》《零零后》《我不是笨小孩》《小小少年》《我是中国的孩子》等热播,使儿童题材纪录片再度成为焦点议题。这些纪录片从学校教育、亲子沟通、道德伦理等不同角度引发社会关注。其中,由许慧晶执导的纪录片《棒!少年》获得2020年第14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纪录片”和“观众选择荣誉”两项大奖,在2020年中国国际纪录片节被评为“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2020年12月11日,《棒!少年》在影院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被观众称作“比剧情片更精彩的纪录片”。该片在创新视听表达的同时实现了多样创作价值生成。

(一)“向真向善”的主流意识生成

“真”是纪录片在实践层面的根本要求,“善”是新时代纪录片的价值追求。“真”与“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抽象性。只有借助创作者的理性思维,才能发现并借助影像将“真”与“善”展示出来。《棒!少年》涵盖体育、拆迁、城市化等多个时代感极强的元素,但是片中没有过多表现环境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故事中的人,镜头中的每一个人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情感特征。棒球基地的主要家长有三个人,一个是在国家棒球队当过15年队长的孙岭峰,他组建了强棒天使队;
一个是70岁的张锦新教练,他带出了中国棒球队50%的队员;
另一个是郭忠健教练,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基地教练。《棒!少年》不对孩子们的家庭经历做过多渲染,也没有赋予孩子们群像化形象,而是记录下每个孩子的鲜明个性,如精力充沛的乐天派马虎、沉稳但缺乏信心的小双等,重点表现基地教练对不同个性孩子的积极教育,展现出工作人员善良、有责任、有担当等优秀品质。该片以鲜活的人物为基础,在拍摄事件之后,成功地走到思想层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影响公众的精神领域。

(二)“看见儿童”的社会责任建构

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②“看见儿童”是儿童题材纪录片建构责任的前提,要求创作者能够感受到儿童的客观存在,关注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现实需求,消除儿童生活真实性与社会对儿童的认识之间的偏差,通过呼吁社会力量关怀儿童而惠及儿童。《棒!少年》创作团队恰当地把握记录儿童与满足儿童的双向关系,从儿童权利视角实现“看见儿童”的社会责任建构,努力为被拍摄对象带来新的可能。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真正帮助到拍摄对象,对他们产生一种正向的、实质的影响。”

《棒!少年》先用较大篇幅记录孩子们训练、生活、学习的日常,后记录孩子们去上海参加活动,去中山参加集训,逐渐点燃观众心中的愿望,希望孩子们在比赛中走向巅峰。与对手出于兴趣参加比赛不同,小双和他的队友们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机会而选择棒球,这使比赛结果更显沉重。创作者没有寄希望于传奇,而是通过记录儿童生活的真实场景,使影片的社会价值在实用性层面上得以生成,甚至也改变了创作者本身,促使他们不断回头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最终为被拍摄对象带来生活的机遇。纪录片最后,小双没有成为期待中的传奇人物,而是选择回家照顾患病的二伯。“小双归队了吗”成为观众持续牵挂的热点,引发社会捐助。创作者的视角使影片在直接记录和表现感受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增加一层“看见儿童”的社会责任建构,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

(一)“儿童立场”的考察

所谓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③纪录片创作者的立场决定了其如何拍摄素材以及对待和处理素材的结果。学者贝瑞·梅奥认为,“儿童立场”是从“自下而上”的视角而非俯视的视角来思考儿童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童年。④《棒!少年》没有以“假设—演绎”的成人思维考察棒球基地孩子们的生活,相反,其镜头选择从未忽视孩子们对自身主体性的渴望。

马虎在无人管束的环境中长大,相信野蛮和拳头就是规则,渴望当老大。然而在新的环境中,小伙伴们相信成绩与榜样,连最小的队员都不怕他,让他产生很大落差。他用叛逆的方式表达不满,惹是生非,成为球队所有矛盾的爆发点。马虎回家的一个段落从儿童立场对其行为给出解释。家乡的师生、乡亲簇拥着马虎,马虎举手投足间显示出一副大哥模样,颇有衣锦还乡之感,让他找回了“老大”“游侠”的感觉。镜头引导观众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马虎行为的深层意义:失去小伙伴们膜拜的生活对马虎来说不合理。马虎看似稚嫩荒唐的“摩托摇”、吃粉笔的表现,都在说明他内心急切渴望得到认同。当马虎在棒球基地得到爱的感化时,他便逐渐脱掉这层保护壳,露出柔软的内心。

对于小双的行为,《棒!少年》依然从儿童立场给出解释。小双是被命运选择的脆弱者,也是主动回报他人的行动者。影片从生命全程的意义上理解小双的决定。在美国比赛失利后,小双喊道:“咱们对得起关心咱们的人吗?”不论是在基地,还是在二伯家,小双一直都过着寄人篱下般的生活,他是一个总想通过自己的表现回报“主人”的“客人”。正常儿童的童年生活之所以无忧无虑,是因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给予而无报恩的心理负担。但生活的磨难使小双过早地懂事,通过比赛获胜回报他人对小双来说极其重要。最后,小双离队返乡,不是退缩的表现,而是内心经过百转千回之后担负责任的选择。纪录片站在儿童立场对小双及他的问题不断思考,尊重小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遵循人文主义创作路径。

(二)“儿童在场”的符号隐喻

儿童题材纪录片人文精神的体现离不开“儿童在场”的符号表达以及儿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儿童在场”代表创作者的认识倾向,创作者对儿童的认识与判断只有从“儿童在场”中才能获得。通过长期跟拍记录,《棒!少年》的创作者与儿童朝夕相处,建立了亲密的在场关系。在《棒!少年》中,儿童既是“在场表现”的对象,也是“在场思考”的对象,一些隐喻通过儿童与环境特征呈现出来。例如,拆迁的工地、训练场旁的打桩机均与儿童在场产生密切联系,是儿童生活环境的符号化隐喻。该片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通过“儿童在场”的内在力量使画面充满张力。以小双为例,他笑着将自己的不幸说出来,当讲到自己差点被埋掉时,甚至云淡风轻得好似在讲述一件趣事。这一片段将小双的感情含蓄地呈现了出来。

《棒!少年》丰富的空间符号有效参与了“儿童在场”的叙事。该片没有将儿童放置在成年人为其创建的他者世界里,或者说,该片摒弃了创作者本身的经验,朝向儿童本身确认生活现场。该片记录儿童的“出场”,农村的家是孩子们人生的起点,虽然家庭残缺,但他们离家时依然会流泪。《棒!少年》也见证了儿童“上场”。北京郊区的棒球基地是承载孩子们梦想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一天天进步,获得选择未来的机会。都市景象代表孩子们的理想空间,他们乘车穿行在上海霓虹闪烁的繁华大街上,齐声诵读“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他们已通过棒球回到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儿童在场”的空间符号加强了儿童个体发展历史的呈现,使儿童成长环境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部分被确认,并融入人文关怀,探讨关于儿童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一)美学思维缔造诗意的存在

审美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⑤审美经验有时意味着一种对美的积极的和主动的感知,有时意味着被美潜移默化。⑥主动营造审美空间,不强调连贯剪辑,是近年来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趋向。《棒!少年》摒弃了长期以来长镜头、手持摄像等被认为是增强纪录片纪实性表现的方式,而是采取多机位拍摄的方法,使用抒情镜头和蒙太奇呈现出极具写意性的影像系统,将节奏的设置与情绪表达恰当结合。例如,训练场上神采奕奕的小队员与球队的居住环境形成反差,马虎的个人抱怨与着装整齐的少年集训形成反差。环境上的外在焦虑与人物单纯沉静的内心通过画面对比建立了连接的通道,形成特定的审美效果,为观众带来知、情、意的多重体验:这些孩子的生活虽然存在坎坷,但是也有温馨美好的一面。《棒!少年》多次利用蒙太奇呈现对照,如马虎犯错,师爷让他罚站,并对其他人说:“应该把你们训练成一匹狼。”下一个镜头,马虎一脸委屈与愤怒地隔空喊话:“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这让观众忍俊不禁,也对观众审美产生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二)审美意涵下的精神超越

人类精神具有主体性特征,精神重建是人类审美的独特作用。审美中的精神感受能够给人以希望与慰藉,有助于人们提高精神境界。《棒!少年》多次出现孩子们排成整齐的一字型队伍行走在城中村的画面。近处的工地与泥塘是孩子们处境的隐喻,既代表他们面对父母缺失的命运时人生轨迹的失序,也意味着他们要走向人生,必须经过一段磕磕碰碰的命运旅途。理想与情感通过远处的高楼、土地、身影等具象事物表述出来,通过细节感染观众,实现深度审美。同时,该片画面的拍摄和剪辑也体现了创作者远功利的价值导向,画面本身单纯、自然、真诚,为观众带来明快的视觉感受。

相似动作的对比同样具有精神隐喻作用,带给观众共鸣。刚刚进入训练基地的马虎因受到批评正在闷闷不乐,此时轰鸣声响起,他抬头望向上空,却只看到一个方便袋在空中飞舞,好似马虎漂浮的状态。纪录片最后,马虎刻苦训练,又有轰鸣声响起,他抬起头,一架飞机正从上空飞过,寓意着少年的人生已经启航。该片通过毫不矫饰的画面传达出希望:孩子们定会在困境中突围,向阳成长。片中虽然探讨严肃的话题,但留给观众的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善良本性的回味。通过该片,观众体验到人生的崇高与不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精神的超越。

《棒!少年》看似保持了“不采访、不控制、不介入”且“无解说”的怀斯曼方式,但与怀斯曼的绝对旁观与中立态度不同,导演用故事片的理念对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探索。该片有清晰的剧情结构:第一条主线是儿童的关系磨合与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小队员们将赴美参加世界性的少年棒球赛。该片副线是爱心棒球基地即将拆除,棒球队面临居住问题。几条线索在一个主题上聚合,那就是儿童成长与理想建构。《棒!少年》以故事化叙事向观众呈现了可见的事实背后关于孩子们成长的更大的生活真实,给予观众更加强烈的心理暗示。

该片对儿童情感与心理进行了艺术化表达,在紧张中穿插抒情,跌宕起伏,张弛有度。马虎表面上胆子大,凡事不屈服,但到了夜里却不敢一个人睡觉。小双内向沉稳,少言寡语,但偶尔也会和小伙伴嬉闹。一直想当老大的马虎在爸爸面前却是怯懦的。马虎与爸爸视频通话时报喜不报忧,说小伙伴都挺好的,其实当时他已经被孤立。而这位一向不称职的父亲却一本正经地教育马虎要好好学习,好好打球。一向安静沉稳的小双也曾两次出现激烈的反应,一次在美国,因为比赛失利;
一次在家乡,因为要照顾患病的二伯,不想回球队。

《棒!少年》虽然没有华丽的场面,但其展现的艺术性细节足以打动观众。孩子们吃饭、训练、穿衣、洗漱、手上的冻疮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多机位的拍摄方法使聚焦主体与画面稳定得以平衡,小双与马虎开心、迷茫、孤独、矛盾、委屈的时刻都被捕捉到了。现场同期声充分捕捉到教练与孩子们的对话,音乐与环境声共同形成含蓄的声音叙事。例如,强棒天使队在中山少儿棒球场训练时,周边在建住宅楼工地上传来的打桩声持续不断,声音浑厚、稳定、有节奏,像教练对孩子的教育,一句一句地嘱咐,一棒一棒地教,真诚而有耐心。唱歌是马虎呈现其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渠道。纪录片最后,马虎在大巴车上唱“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契合小双离队的环境,与观众产生情绪对话与交流,衍生并积累着新的意义。

优秀的纪录片呼应历史,关照现实,在浅显中发现道理,在具象中洞察社会。儿童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反映了其面向儿童的社会责任建构,“向真向善”与“看见儿童”是儿童题材纪录片创作者的实践哲学,从儿童立场出发与遵循儿童在场逻辑是实现儿童题材纪录片人文价值的基本路径。儿童题材纪录片通过特定的审美效果与观众产生互动,通过叙事创新与富有思想性的视听图景促进观众共情。通过特定价值的实现,儿童题材纪录片承担起对儿童当下与未来的责任,成为记录儿童生活、理解儿童需求、表现儿童精神的重要载体。

注释:

①任远.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J].现代传播,2002(06):39-42.

②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5(01):83-8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8.

④Berry,M.Towards a Sociology for Childhood:Thinking From Children’s Liv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112.

范文德.真实与建构——纪录片传播理论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3.

⑥[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78.

猜你喜欢 马虎纪录片儿童 “马虎”父子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9期)2021-10-12再见了,马虎猪!小学生(看图说画)(2020年12期)2021-01-07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马虎的水管工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2期)2015-03-13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六·一”——我们过年啦!小学生·新读写(2006年6期)2006-06-14推荐访问:纪录片 题材 创作
上一篇:文本交织:元电影《吉祥如意》的叙事创新
下一篇:以『泥』为媒让幼儿与乡土文化牵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