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探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黄薇

当前多元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让民众能够欣赏到类型多样的音乐艺术作品,但少数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困境。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内容十分丰富,这些风格独特、类型多样的音乐形式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究,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并从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个角度给出建议。

灿烂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于民间,自然也应该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展。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受到了剧烈的冲击,甚至是举步维艰。面对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民间传承应该重新找到方向,并通过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焕发新的活力,重新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第一,通过家庭传承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家庭传承就是艺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配偶、子女等亲属的一种传承方式。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形成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让学习者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准确接收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传承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例如从大山里走出的彝家汉子普德明对彝族的山歌充满感情,并利用自己的音乐天赋将彝族山歌融入现代音乐之中,创作出了《献给老师的歌》《我将无我为人民》《青春的校园》《彝家山寨火把红》《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原创歌曲。普德明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也影响了儿女,他的女儿普琴、孙女普杨涵也开始接触彝族音乐,并在普德明的引导下加入民族音乐教育和传播中。普德明祖孙三代合作表演的彝族音乐《七月火把节》《娃娃左脚调》完整地展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家庭中的传承。再如新疆传统民间乐器弹布尔是新疆乐器的代表,新疆喀什的疏附县托万克吾库萨克村被称为“新疆民族乐器村”,这里的村民依明江·吾守尔坚持手工制作新疆传统民间乐器,他的手艺已祖辈传承了五代人,他的两个儿子也精通这门技艺。依明江·吾守尔将自己制作弹布尔的经验代代相传,事无巨细,从选料、木材加工、调音到销售,他们利用这种家族内部的技艺传承来延续新疆的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传承的这种方式正在被打破,尤其是在当代青年追求个性的情况下,子女承继父辈的技术似乎已经变得过时。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有许多家庭保留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并利用家庭环境的熏陶来延续这种热情,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通过师徒传承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师徒传承即“拜师学艺”,这是一种十分传统也十分正规的文化传承方式。一般来讲,民间艺人会挑选一些资质较好的、有潜力的人才进行从小培养,并利用师徒之间的教学完成技艺的传授。例如,北路壮剧萌芽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并且形成了300多个剧目,而这些剧目就是靠着十几代的师徒传承延续至今的。第十代传人闭克坚从12岁拜北路壮剧第八代传承人黄福祥为师,从正式开始舞台生涯算起他已经在北路壮剧领域耕耘了64个年头,并在滇、黔、桂等地的剧团(班)内教学,传播北路壮剧。现在闭克坚已迈入了古稀之年,为了北路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闭克坚与第九代北路壮剧传承人黄芳声呕心沥血,共同物色和培养第十一代预备传承人黄景润,黄景润草根出身,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艺术天赋独特,且对北路壮剧有着饱满的热情,在师父的培养下,目前已经能够进行独立的编创和演出,并开办了少儿壮剧培训班,培养新的传承人,这为继承和发展北路壮剧奠定了后继人才的基础。

再如苗族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沿海渔民的文化创造,是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苗族铜鼓舞长期在壮、苗、彝、瑶、水、布依等民族中流传,并且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延续。在师徒传承中,师父会对铜鼓舞的细节进行讲授,例如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的设计以及包含的内容等,从而让其在师徒之间实现文化的延续。这样的传承方式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留原汁原味状态,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第三,通过社会传承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社会传承因为与民间活动相结合,因此其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当前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背景下,社会传承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各地区的传习所、文化馆(站)以及社会组织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活动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是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在当前戏剧式微的环境下,为进一步加强对濒危剧种布依戏的保护传承力度,切实改善濒危剧种布依戏的生存发展状况,使布依戏有人演、有人传、有人看,不断开拓布依戏曲传承发展良好局面,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协调发展,册亨县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戏曲公益性演出活动,活动邀请当地民间戏队为市民表演布依戏《樊梨花挂帅》《罗细杏》等经典曲目,老艺人们以娴熟的演技,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传统布依“八音坐唱”表演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并借助新媒体得到了一定的传播。这样的社会传承让布依戏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再如,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贵州当地的音乐学院承办了“布依戏与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研修班”,研修班从尊重非遗传统文化出发,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围绕学员文化背景,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发挥他们的文化优势,提升其相关理论知识、拓展专业技能,进一步培养传承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提高传承人的审美水平和创作技能。此外,贵州当地的广播电台还制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纪录片,纪录片集中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布依戏,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些社会传承方式能够将长期封闭在某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推到更广阔的平台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其中,进而让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发展。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学校特殊的学术环境和教育模式能够让文化得到系统的传承和延续。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将其引入学校教育也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各级学校组织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有别于流行音乐的独特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音乐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也积累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而要想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学校教育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目前相关学者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材料。例如邹湘慧等针对壮族音乐进行了研究,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舞剧到二十一世纪的山水实景剧入手,理顺了刘三姐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透过其发展过程分析壮族民族音乐的传承。董宸对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进行研究,完成大量音乐材料的积累和音乐民族志的呈现,等等。目前,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特点、演变及其文化意蕴,并通过系统的课程编排传递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深刻的了解;
其次,加强东西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对比阐述,明了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素质,塑造学生的音乐观;
最后,重视案例分析,展现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并指导学生从编曲、配器、歌词等具体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阐明音乐元素在其中的运用及其对艺术整体特点的影响,夯实学生的音乐素养。[1]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传承需要人的参与,目前各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式微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人才凋零。因此,学校应通过打造教育人才队伍的方式吸引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以支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少数民族音乐人才队伍建设中,学校首先应引进音乐文化理论研究人才,例如某高校利用艺术基金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骨干人才,其主要工作是从事科研、教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以深入推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事业,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培养具有当代价值和文化精神后备高层次骨干人才。其次,引进音乐专业技能人才,例如民间歌手、专业特色乐器演奏人才、宗教音乐人才等。这些具备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能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或者参与到学校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之中,并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再次,引进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能够运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流行音乐的人才,以推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并利用更能够为当代青年所接受的方式传播音乐。

第三,完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保障体系。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虽然作为一种理念已深入各级学校教育之中,但是相对完善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音乐文化的渗透还缺乏系统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着力构建教育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具体来讲,学校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根植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中,以独特的音乐类型激发文化活力,并实现其原汁原味地传承。例如北路壮剧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剧目体现其在服装、唱腔、扮相、乐器等方面的特点,保留艺术特色,展现音乐文化的魅力。其次,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歌曲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基于此,在音乐教学中,将现代音乐元素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使得音乐的形式更为丰富、更具时代性,能够拓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进而实现音乐的创新传承。最后,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并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丰富文化内涵。例如某高校邀请壮族排歌传承人进入校园指导学生的文艺活动。学生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排歌的历史渊源以及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在校园活动中进行呈现,展现壮族排歌的新面貌。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质量。

第四,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过程中,学校应通过挖掘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打造人才培养基地,让学校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发展的场所,实现对人才的长效培养,让少数民族音乐能够代代相传。高校可以采用校企结合模式,集中培养有志于从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学生,建立音乐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例如某音乐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传统民谣创编与创新实训中心,中心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谣的开发、创编、表演,中心负责人长期进行民族音乐研究及学科建设,团队成员涉及音乐、语言、文学、设计、地理、教育、传媒等多门学科与专业,目前已经全面开展传统民谣的调查、采集、开发、创作、制作、表演及推广等工作,并针对民族音乐的现代传承及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方案,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配合下加以落实。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能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培训基地系统地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全面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学校为学生提供表演基地和研究、开发的机会,进而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2]

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路径呈现多元化状态,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的不同途径各具优势,能够扩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范围,推动音乐的创新发展,让音乐既能够得到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够得到实践的创新,进而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内涵,并获得创新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音乐学校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家教世界(2022年10期)2022-05-06少数民族的服装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9年36期)2019-10-17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秋夜的音乐中学生英语高中综合天地(2008年10期)2008-12-22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少数民族舞》等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06年6期)2006-06-15推荐访问:民族音乐 中国 传承
上一篇:浅谈当代西方书籍艺术的发展与形式演绎
下一篇:基层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