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向*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10 点击:

梁兆桢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22年4月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这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与实践路向,对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我国,青年的年龄范围大致为14~34岁,因此青年是一个相对广义的群体,既包括大学生青年群体,也包括中学生青年群体和社会青年群体,还包括汉族青年群体和少数民族青年群体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国内关于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上,并呈现出以下三个表征:一是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对我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界定。如有研究指出:“时代性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观教育也讲究时代性,但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都比较关注民族理论的时代性,而对于民族观教育的时代性缺乏研究。”[3]217既有研究主要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等时代背景指出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而明确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4]。二是从理论和文本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意蕴进行了初步探析。如有研究指出,民族观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即:有利于激发投身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
有利于接受和拥护党的民族路线和政策,形成自觉的科学信仰;
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感,树立成熟的民族意识;
有利于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构筑广阔的验证平台[5]。既有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6],表明了民族观教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极端重要性[7]。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有研究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培育工作贯穿到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融入教育全过程,让时代新人的民族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8]13有研究总结了完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六大对策”,即更新观念、完善教材、培养师资、改善教学、编制规划和加强研究[9]。既有研究提出了积极构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初步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有效策略[10]。

总体来说,当前针对中国新时代青年这个群体民族观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和方向。本文从“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实践路向”三个指向的内在统一性出发试图继续就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为何教育”“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的问题展开探讨和追问,可以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野、角度和理路。

在讨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核心内容与实践路向之前,有必要从理论、现实与价值等三个方面探讨其逻辑起点,回答好“为何教育”这一首要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理论逻辑

民族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并使人与动物相区别。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既表现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也充分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1.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化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身的民族意识、观念和思维,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形成正确民族观的神圣使命。

2.从本质上来说,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是民族观与教育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既是人的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实践的一种过程,意味着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特征,在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共同促进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3.实践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民族观教育就是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正确民族观的教育实践。民族观教育不仅激发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关于民族发展、民族复兴、民族未来等重大民族问题的思考和设想,而且为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孕育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条件。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现实逻辑

民族观问题是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怎么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关系着新时代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1]这充分表明,民族观教育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民族观最重要的方法和现实途径之一。

1.从理论研究的现实角度来说,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关于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问题,学界鲜有研究和探讨,导致了理论研究缺乏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观教育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作用的发挥。

2.从教育的现实需要来说,我国正处于高速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潮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给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2],国家正式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直接赋予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特殊的角色定位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命运,也密切关系着中国新时代民族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

3.从教育的现实推进来说,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凸显和暴露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在现实推进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缺乏针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纸上谈兵”现象,理论与实际“脱钩”;
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明确,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存在不够明确、不够清晰的缺陷,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有待建设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价值逻辑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2]。他们拥有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的民族事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意义重大且具有极端重要性。

1.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在于促进中国青年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民族及民族关系问题,形成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真谛。促进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就是要让广大中国青年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民族团结意识。

2.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在于促使中国青年能够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形成正确的民族发展意识。百多年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2]。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机遇来之不易,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千辛万苦、百般磨难。通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民族发展意识,就是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引导广大中国青年踊跃站出来,在不忘来时路、奋斗路的同时,深刻地把握住民族发展的新机遇,以及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目标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迎头赶上,自觉贡献力量,同心共促民族发展,协力实现民族复兴。

3.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在于铸牢中国青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开展民族观教育,可以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是一个“多元、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并自觉承认、认可、赞同和拥护这一“民族共同体”。具体言之,一方面可以引导中国青年知晓中华民族是一个经过五千年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而形成的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具有同呼吸、共命运和心连心的“多元一体性”表征;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中国青年克服错误的民族倾向、民族思维和民族心理,使其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5]。最终达到对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和维护的效果。

理论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不仅在于促进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也在于使之外化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稳定和民族安全的行为与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2]20这为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即要重点阐释新时代青年民族观的核心内容,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民族问题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13]。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民族观,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坚持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时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挑战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全球化浪潮持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势影响下,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了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族工作的开展总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和民族发展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识。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争、瘟疫、气候危机、民族冲突等不断发生,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社会思潮纷纷抬头,多重压力使得世界民族交往交流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通过鼓动和扶持国内外民族分裂分子以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对中国各民族人民尤其是中国青年灌输错误的民族思想、观念,企图使得各族青年之间产生误解、不信任甚至撕裂,严重影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一些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带来了假新闻、舆论两极分化、民族情感损害、网络暴力、贩卖焦虑等诸多问题,部分青年产生沮丧、焦虑和困惑心理。这就要求必须对青年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其理解、掌握和认同正确的、科学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全面、客观和理性地看待民族问题、民族现象,并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帮助其抵制错误民族观点、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侵蚀。

2.理论要联系实际,避免“填鸭式”教育的出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遵循人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具体现状、实际情况以及教育环境等问题,详细考察各种影响因素,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换和过渡阶段,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理性认识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鼓动、蒙蔽和利用。在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时,必须创新教育的方法,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净化教育的环境,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3.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关系。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我教育的效能,将自我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经过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民族观。

(二)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础是要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体言之,就是要通过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民族平等意识和“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民族互助意识。

1.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是维系民族间关系稳定的基石,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的主张。进入新时代,“三股势力”依然存在,加上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结,使得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出现了新动态、新动向和新形势,在加强预防和警惕的同时,在政治上必须继续保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不动摇。所谓形成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民族平等意识”就是让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对待民族及民族问题时既不搞歧视,也不搞仰视,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共同守护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推动国家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

2.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民族互助意识。“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共识和民族凝聚力之源,也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民族互助意识”的精神表征;
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来源,也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在推进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凝神聚气的推动作用。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民族互助意识”是维系民族稳定、团结和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民族互助意识”,才能汇聚青年才智,赋予青年民族复兴使命感,最终使其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新活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一要深刻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性质,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用”的基本问题;
二要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明确“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的原则与方法。

1.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性、发展性等基本性质。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强烈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决定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性,意味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是由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性所决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而形成,是认识发展规律的一种历史表现。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是一种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浅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民族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所形成的在政治上团结统一,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在整体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充分表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发展性。

2.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逐步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使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深刻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深化对“民族共同体”历史性的认识、了解和把握,才能形成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要求的正确民族意识。只有深刻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性,才能使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现象的浅层认知逐渐推进到最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对民族的外在感知飞跃到对民族本质的深刻领悟。

3.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姓中”原则是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的根本原则,要站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场不动摇,在教育实践中促进中国青年正确认识历史的中华民族、现实的中华民族与未来的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要让新时代中国青年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灿烂史、百年屈辱史、不屈抗争史和伟大发展史,系统认知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现在来到了哪里、将来要往哪里去,形成科学的民族认知。此外,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三全教育”是重要方法。只有切实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全员参与、全程融入与全面协同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系统的教育内容和全面的教育实践,才能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概言之,铸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既是一项全员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需要全体中国青年共同参与,既要注重民族观教育的全程融入,也要注重民族观教育的三大协同(主体协同、渠道协同、方法协同)功效,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优势互补,提升铸牢成效。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14](以下简称《规划》),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实践路向提供了根本指引,即要从指导思想的明确、基本思路的厘清、教育机制的构建,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一)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规划》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4-5。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科学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结晶,是贯穿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6]。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对民族观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过程, 充分凸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创新性和时代性表征。

1.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是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既要加强对内在因素的引导,又要注重对外在条件进行整合和优化。一方面,对民族问题的研判是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形成的根本原因。民族问题是“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基本特征,给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在当前中国,“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最鲜明的民族主题,要让广大中国青年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科学的理论引导。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进行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广大中国青年民族观的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指导,将其作为中国青年正确认识民族及民族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广大中国青年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科学性、优越性和先进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科学引导下,逐步增强中国青年对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民族文化等的自觉认同和支持,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2.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广大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树立、形成过程既是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统一,也是“他教”与“自教”的统一。一方面,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和树立,离不开教育者的“灌输”和引导。教育者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为广大中国青年选择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营造干净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此过程中使新时代中国青年形成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划》指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4]3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在民族观教育过程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内化为自身正确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和民族认知,并外化为正确的民族行为。

3.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于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人生时期,大部分人对于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依然处于感性阶段且存在较大差异,这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正面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解决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民族教育等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依然存在错误民族思潮严重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比如各种思潮疯狂攻击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其污名化为“洗脑教育”等。因此,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一理论武器对这些错误的民族思潮进行有力的批判,避免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在实践、发展方向等方面因被这些错误民族思潮的干扰而产生不良影响, 注重促进广大青年正确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步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增进其民族认同, 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思考和探索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必须树立开放意识,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就要立足中国共产党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上,将其纳入全球化背景中,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

1.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一方面,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蕴含的深厚教育资源,增强广大青年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演进脉络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形成科学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民族观,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现象,理性、辩证地看待当前存在的各种民族矛盾和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对于民族观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要将民族观教育与开展民族工作、建立民族学校结合起来等,有效地推进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的全面发展,促进和维护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稳定,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化、系统化总结。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蕴含的深厚教育资源,又要扎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汲取有益养分,一步一个脚印,不骄不躁,循序渐进。

2.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民族观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应该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意味着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未来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必然会面对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不可能一帆风顺。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就是要置身于这个时代中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实践深入和深化发展;
就是要树立起民族观教育的信心和勇气,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青年的变化,运用创新、发展思维,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新思路、新渠道和新境界;
就是要时刻胸怀“两个大局”意识,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历史背景,抓住新机遇,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加强或者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

3.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将其纳入全球化背景之下加以解决,拓宽青年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首先,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不断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例如,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帮助解决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参与。实施港澳台青年民族观教育计划,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以交流为主要形式,帮助他们形成对“一体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民族认知,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特点及青年成才的需要,反思和论证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目标、理论体系及方法,使其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避免空泛抽象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进行民族观教育。再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模式及其规律的认知和探索,在改进和优化传统教育方式、增强传统教育的实效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民族观教育方式。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广大青年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其社会参与性。组织和进行国际的民族交往与交流,做到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不与现实、国际脱钩等。

(三)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

《规划》指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14]4-5。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应由教育的制度法规、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三部分构成,其中健全和完善制度法规是条件,增强主渠道建设是途径,提升大众传媒功能是载体。

1.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教育制度是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的刚性要求和前提条件。一方面,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相关法规是高层次的且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思维和民族行为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既缺少针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大多依据我国民族教育的相关法律条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以及地方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条例来实施。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健全民族观教育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新的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教育制度,通过设置多重保障机制来完善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制度。如通过健全民族观教育制度,保障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安全、平稳运行;
完善低收入青年、进程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的民族观教育帮扶救助机制[14]10。在此过程中科学地践行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等。

2.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学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在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此,需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首先,提升学校民族观教育的育人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民族责任感、民族精神等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民族观教育的全过程。其次,科学配置学校民族观教育的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地区学校的倾斜力度,缩小学校民族观教育的地域差距。再次,加强学校民族观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学校民族观教育的专门人才队伍,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民族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在民族及民族问题上所存在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使学校民族观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与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形成合力。最后,与时俱进地“刷新”和改进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学校民族观教育内容,应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筛选,克服教育内容“大”而“空”的缺陷。对于教育方法,应从传统单一的理论说服和课堂教学向面向未来、面向现实的多元教学转变,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民族问题上的综合分析能力。

3.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5],能够为教育变革带来更多可能性[16]。《规划》强调,要“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14]15。当今时代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意味着大众传媒在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方面的主力载体作用,努力打造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全覆盖、大联动。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空间,例如,开设民族教育论坛,设立领导人关于民族的重要论述、民族先进人物故事、民族知识竞赛等针对性较强的栏目、节目,牢固地占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网络高地。其次,利用大众传媒的先进互联网技术,大力宣传正确民族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广大中国青年充分认识到树立科学民族观的必要性、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领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加强对网络相关舆论的正确引导,优化民族观教育环境。对于企图利用大众传媒给广大青年灌输错误民族观和传播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的行为给予坚决的严厉打击。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是走好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起点和伟大进程,这条道路必然存在着许多艰难险阻和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民族观教育问题。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强合力,他们的民族观直接关系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问题,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民族观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7]。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与实践路向这“三个指向”的基本问题,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统一青年正确的民族思想、凝聚青年正确的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共识,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推荐访问:中国青年 新时代 核心内容
上一篇:GNSS辅助智能手机近景摄影测量定位精度研究
下一篇:倒空自己,悦纳学生——以“图形的认识”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